孫玉鶴,婁海霞,閆曉麗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總醫(yī)院 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肺結核是一種由結核分枝桿菌通過呼吸道傳播、危害性極大的慢性乙類傳染性疾病[1]。因肺結核是傳染病,大部分患者具有病恥感,進而出現(xiàn)羞恥、內疚、自卑等負性情緒[2];患者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大咯血,具有窒息、失血性休克的風險,擔心疾病復發(fā)威脅生命,長期處于焦慮、緊張狀態(tài),導致其心情低落,甚至長期伴隨焦慮、抑郁的情緒[3]。本研究采用參與式健康教育和健康信念式健康教育雙模式結合的方式,參與式健康教育強調患者主動參與,在健康教育時,能夠調動患者積極性,啟發(fā)患者主動思考,有利于提高其對疾病的理解、疾病認知水平[4];而健康信念模式要求患者從心理上認可健康行為對促進健康的重要性,形成促進疾病康復的主觀意愿,提升堅持促進疾病康復的毅力[5]。兩者共同作用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認知,增強患者自發(fā)主動地堅持克服困難,堅決遵醫(yī)囑執(zhí)行治療計劃。焦點式心理干預則是通過評估患者的個性、受教育程度、年齡等因素,以患者的病情進展和心理狀態(tài)為焦點,制訂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方案,通過在院期間和居家期間的健康教育隨訪,強化對患者的督促、協(xié)助和開導,促進疾病的康復。本研究主要探討焦點式心理干預結合雙模式健康教育對結核病患者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8月31日收治的106例肺結核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肺結核診斷標準[6];②年齡30~70歲者;③認知能力正常者;④患者了解并愿參與此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傳染性疾病者;②合并重要臟器疾病者;③伴有精神類疾病者。剔除標準:干預期間脫離研究者;中途轉院、失聯(lián)者。依照區(qū)組隨機化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3例。對照組男27例(50.94%)、女26例(49.06%),年齡(49.53±9.15)歲;受教育程度:初中9例(16.98%),高中26例(49.06%),大專及以上18例(33.96%);病程:<3個月27例(50.94%),≥3個月26例(49.06%);療程:<2個月21例(39.62%),≥2個月32例(60.38%);婚姻狀況:已婚27例(50.94%),未婚17例(32.08%),離異/喪偶9例(16.98%)。實驗組男25例(47.17%)、女28例(52.83%),年齡(50.15±9.3)歲;受教育程度:初中7例(13.21%),高中29例(54.72%),大專及以上17例(32.07%);病程:<3個月29例(54.72%),≥3個月24例(45.28%);療程:<2個月19例(35.85%),≥2個月34例(64.15%);婚姻狀況:已婚25例(47.17%),未婚19例(35.85%),離異/喪偶9例(16.98%)。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雙模式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入院后,護士為患者介紹病房環(huán)境和人員組成;護士評估患者的病情和認知水平,引導患者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肺結核的疾病起因、防治原則,提升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共同參與制訂肺結核的康復計劃,查房時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疾病癥狀和心理狀態(tài),患者與醫(yī)生護士一起討論,確定最終用藥和康復方案;引導患者展望疾病康復后的生活,回顧發(fā)生疾病的原因,提供疾病防治的具體案例,啟發(fā)患者思考,指導患者修正自身的不良行為,遵醫(yī)囑積極治療,包括日常防護、按時用藥、適度鍛煉等。出院后每個月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和恢復情況,有特殊情況及時復診。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焦點式心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患者辦理入院后根據患者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工作情況、性格特點,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談話中引導患者提出問題,護士耐心詳細地講解肺結核的疾病相關知識、潛在并發(fā)癥和治療方案,在回答的過程中強調按時服藥、復查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認知度和自我管理效能。根據患者的情緒狀況,適度調整溝通策略,對情緒低落有抑郁傾向者,列舉成功案例,進行心理暗示強化患者治療的信心;對焦慮、恐懼者,可以通過音樂療法或患者的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鼓勵其以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治療,增強康復的信心。鼓勵患者講述自己的內心感受,護士耐心傾聽,指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和治療。告知患者疾病的傳播方式及正確的預防措施,提高家屬、親戚、朋友的防護意識,指導患者單獨居住,生活用品專人專用,對房間和物品表面進行定期的消除殺菌,講究個人清潔,每天定時開窗通風,適當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抵抗疾病。指導患者經常與家屬、親戚、朋友遠距離溝通,包括電視、視頻等,幫助他們了解結核的途徑和治療,普及結核防治知識,增加患者的社會支持感,樹立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②出院后護士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每次20 min,每個月1次,了解患者的服藥情況、不良反應和心理狀態(tài),針對不同的情況給予相應的指導,每月門診??茝筒?次,每次30~40 min,了解患者在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加強與患者的溝通,明確患者的疾病情況和生活方式,引導患者回顧原因,自己表述對于疾病和生活習慣的看法和認知,幫助患者摒棄錯誤的生活習慣,建立康復行為改變的動機,并制訂相應的目標,通過切實有效的方法達到促進康復的目的。③再次隨訪患者反饋改變情況,了解患者執(zhí)行計劃所面臨的困難,評估患者當前的治療信心,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幫助患者克服困難,再次鼓勵患者遵醫(yī)囑正確服藥和康復鍛煉,強化患者的信心,使其堅持良好的自我管理效能。兩組均干預2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干預前后兩組自我管理能力測評表(AH-SMSRS)[7]。該量表共有38個條目,包括自我管理行為(14個條目)、自我管理環(huán)境(10個條目)、自我管理認知(14個條目)3個維度。每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各維度得分分為3級:自我管理行為和認知維度總分70分,自我管理環(huán)境維度總分50分,量表總分190分,總分越高表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越強。②比較干預前后兩組結核病患者病恥感量表(TSS)[8]。量表包括2個維度:他人貶低(11個條目)和自我負面感受(12個條目),共23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4級評分法,根據“完全不同意、不同意、同意、完全同意”分為1~4分,他人貶低總分44分,自我負面感受總分48分,分數越高表示病恥感越強。③比較干預前后兩組中文版領悟社會支持度量表(PSSS),量表有3個維度,包括家庭支持(4個條目)、朋友支持(4個條目)、其他支持(4個條目),共12個條目,7級評分法,總分12~84分,評分越高表示領悟社會支持程度越高[9]。④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肺結核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QLICD-PT)[10]。量表包括消極心理、治療心理、歧視感、疾病生理、治療經濟、一般生理、社會支持及健康教育8個維度,共38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5級評分法,評分越高表示生存質量越好。⑤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采用醫(y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分為健康教育(25分)、服務態(tài)度(25分)、心理護理(25分)、出院隨訪(25分),總分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滿意,61~79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
2.1 兩組干預前后AH-SMSR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AH-SMSR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TS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TS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PSS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PSS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分,
2.5 兩組干預前后QLICD-PT評分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干預前后QLICD-PT評分比較(分,
肺結核是一種慢性傳染性的肺部疾病,對患者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肺結核病菌頑固復雜,具有較長的治療周期,患者不僅要承受身體的疼痛,還要擔心社會的歧視以及傳染家人的可能,長期的心理壓力和病恥感會降低患者的自我認知和管理效能,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延長治療時間,加大治療成本,降低生存質量[11]。參與式健康教育和健康信念式健康教育雙模式結合的方式,能夠讓患者參與到疾病的討論和治療中,與醫(yī)生、護士形成合作模式,共同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而焦點式心理干預能夠集中強化患者的認知和自我管理效能,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不良情緒和病恥感,提高患者康復的內在動力,幫助患者正確看待疾病,以平和的心態(tài)積極面對,進而提高其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AH-SMSRS、PSSS、QLICD-PT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雙模式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和認知水平,增強領悟社會支持度,改善生存質量,且結合焦點式心理干預的效果更好??赡茉?焦點式心理干預結合雙模式健康教育中護士引導患者自己提問,通過問題有針對性地了解肺結核發(fā)生、發(fā)展、防治過程,在康復過程中有清晰的認知和方向,增強其自我管理效能;鼓勵患者正確防護,獨自居住,加強環(huán)境的消毒、通風,以及加強自身鍛煉。提高患者的社會支持水平,進而樹立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當患者有良好的認知和社會支持的基礎后,醫(yī)生護士的隨訪,指導患者克服困難,堅持良好習慣,遵醫(yī)囑正確服藥,增強患者的康復信心,提高其生存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TSS評分低于干預前(P<0.05),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雙模式健康教育能夠降低肺結核患者的病恥感,且結合焦點式心理干預的效果滿意。可能的原因:焦點式心理干預結合雙模式健康教育中護士的耐心指導和健康教育,使患者被尊重,同時由于對肺結核相關知識的深入了解,能夠正確認識疾病的傳播,通過獨自居住、消毒室內物品,增加室內通風次數等措施控制傳播,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自身體質,為疾病康復提供基礎[12];指導患者經常與家屬、親戚、朋友的遠距離交流情感,通過微信、電話幫助患者緩解不良情緒,堅持良好生活習慣,增強社會支持感,緩解其焦慮、恐懼心理。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焦點式心理干預結合雙模式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可能原因:焦點式心理干預結合雙模式健康教育中,入院時護士介紹、溝通時應尊重患者,通過音樂療法和興趣愛好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忽略不良情緒體驗,減輕其心理壓力;護士指導患者勤通風,注意物品清潔、消毒,降低其感染的風險;護士指導患者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其體質;出院后的隨訪可督促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改善其心理壓力和病恥感,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焦點式心理干預結合雙模式健康教育,可提高肺結核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社會支持度、認知水平、生存質量及護理滿意度,降低其病恥感,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