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詩城”沃土里綻放剪紙之花
滾滾長江,磅礴東逝,過銅陵、蕪湖,在馬鞍山拐了一個彎,攬出一片奇麗多姿的山水。這片沃土,見證著西楚霸王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悲壯,留下了詩仙李白殷勤的足跡和眾多傳唱千古的壯麗詩篇,也孕育出“花山剪紙”這朵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奇葩。
“小的時候我總是跟在外婆后面玩。那時候沒有玩具,我吵鬧的時候,外婆就給我一點棉花、一塊小布頭、一根火柴棒,教我拿線一纏,就是一個小娃娃?!边@是張學華最早接受的藝術熏陶。如今已成為“花山剪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的她,仍清晰無比地記得那時的歡喜和心動。
外婆有雙巧手,隨手抓過舊報紙、孩子們用過的廢本子,嚓嚓幾下,繁麗的窗花、莊重的囍字、靈動的花鳥魚蟲……仿佛憑空變出一般。這一手深深地迷住了年幼的張學華,她忍不住也拿起剪刀,學著外婆的樣子在廢報紙、舊布片上折、剪、刺,從稚拙不成形,到能剪出惟妙惟肖的小青蛙、小蝴蝶、小花朵,不知不覺打下了剪紙的“童子功”。
初中畢業(yè)后,性格活潑、愛唱愛跳的張學華成了幼兒教師。起初教的是混合班,一個班五六十個孩子,年齡有大有小,很不好管理。她靈機一動,教孩子們剪紙,做頭飾、服飾。孩子們學得津津有味,課堂氣氛很好。她一邊剪一邊講解,技藝日臻成熟,直至可以直接從生活中取材,信手拈來,事先無需畫稿,但那些紋樣仿佛就刻在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到紙上。后來,她把這種剪紙的方式稱為“無稿剪紙”?!盁o稿”,也為“花山剪紙”平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張學華最遺憾的是自己沒有美術基礎,然而,持之以恒的勤奮學習早就彌補了這個短板。她博覽剪紙相關書籍,如同蜜蜂一樣廣采百家之長,還遍訪馬鞍山境內的絲畫、刺繡等老師,從不同的藝術形式中汲取精華,熔于一爐,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她的作品富有民族特色和裝飾性,既有北方剪紙的粗獷豪放,又有南方剪紙的纖秀細膩,構圖奇巧,變化靈活,寓意豐富而美好。
在首屆中國(合肥)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大展暨2014年工藝美術精品大展中,張學華的剪紙作品《詩意李白》榮獲金獎。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覽中還有幅榮獲銀獎的作品《福祿壽喜財》,創(chuàng)作者名叫齊平耀,他既是張學華的弟子,也是她的愛人,同時還是“花山剪紙”的市級非遺傳承人。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
“我們倆其實早就認識,后來熟人給牽了紅線。齊老師很聰明,會雕刻,會下圍棋、象棋,還是國家二級裁判呢!”然而真正打動張學華的,是齊平耀家里滿室的書香,“書多得不得了,我一看就喜歡上了!心想,嗯,這是個有文化的!”
婚后,雖然經濟窘迫,但兩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諧。她喜歡剪紙,他也跟著學,并想方設法為她搜集相關資料;她去外地參展,他會盡量抽時間陪同;拜訪名家、進行公益教學等,兩人也經常是形影不離;談戀愛時他親手為她刻的私章,現(xiàn)在仍會端端正正蓋在她的每一幅作品上。
2004年,央視首屆“原生態(tài)青歌大賽”播出后,張學華被參賽的少數(shù)民族少女獨特的頭飾與服飾所吸引,產生了一股強烈的創(chuàng)作沖動。征得家人的同意后,她辭去工作,潛心創(chuàng)作。她以鋸齒狀、水滴紋樣、月牙紋樣裝飾少女的頭發(fā),還別出心裁地用花朵突出少女的乳房。這組后來被命名為《民間少女》的剪紙作品2008年10月獲評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精品大展銅獎,并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永久收藏。
2006年的一天,齊平耀的一位同事趙大哥看到了張學華的剪紙,覺得她窩在家里寂寂無聞太可惜,鼓勵她“走出去”,并提供了一個信息:由陳竟教授主辦的第二屆國際剪紙藝術展正在南京博物館舉行。夫妻倆怦然心動,便帶著6歲的兒子去了南京。來自世界各地的剪紙作品令張學華大開眼界,深感震撼??吹絽⒄沟睦蠋焸冊诓剂仙厦β档禺嫺澹瑴蕚鋮⒓蛹艏埛b表演,她又暗暗生出一股自信:我不用畫稿也能剪!于是,她鼓足勇氣,向陳竟教授毛遂自薦。一組《民間少女》深深打動了包括陳竟在內的幾位評委老師,被認為是“用傳統(tǒng)的剪紙藝術,剪出具有現(xiàn)代性的作品,獨創(chuàng)了一種風格”。就這樣,張學華被破例允許中途加入這次展覽及藝術培訓??吹狡拮拥玫綄<业恼J可,齊平耀比她還開心,他借錢替她交了培訓費,把舍不得媽媽的兒子哄回家,好讓她能安心學習。
張學華很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她如饑似渴地汲取著藝術養(yǎng)分。她的畢業(yè)設計結合了剪紙、刺繡、印染等技術,以粉色與白色絲綢搭配剪裁了一套服裝,飾以鳳凰、牡丹以及穿梭在翠柳中的黑燕子,清新養(yǎng)眼。最妙的是,裙子用的是塊邊角料,有不整齊的毛邊,張學華一刀未動,借勢做成飄逸的裙角,別有一番自然韻致。模特兒穿起來走秀,一下子吸引了全場的目光。張學華也因此被評為國際三級剪紙藝術家。
張學華說自己活得很單純,“除了剪紙幾乎什么都不會”,她不喜歡打扮自己,也不擅長人際交往,齊平耀就主動接過了絕大部分對外的瑣事。后來再有人找張學華,她索性就說:“找齊老師吧!”
“沒有我愛人和我老娘(指婆婆孫恒湘)的支持和理解,就沒有我的今天?!碧崞鹌牌?,張學華滿懷感激?;楹笃牌乓皇职鼣埩俗黾覄蘸蛶Ш⒆樱活櫷饷娴拈e言碎語養(yǎng)著這個“不做事”的媳婦,給她最大的自由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偶爾張學華也會出去擺個小攤賣剪紙,但收入寥寥。早些年出去參加展覽都是自費,交通、食宿、展位費對這個普通的家庭來說是不小的負擔,但每次婆婆都果斷拍板:“去!砸鍋賣鐵也要去!”這樣的婆婆,讓張學華感動又心疼。2008年去北京民族文化宮參展時,她暗暗下定決心:如果在剪紙上再闖不出名堂,我就找個班上,掙錢養(yǎng)家,不能把老娘累壞了!
揣著借來的兩千元錢,夫妻倆到了北京,住在收費最便宜的部隊招待所。布展完畢,兩人買了一兜饅頭、一袋蘿卜干,去逛王府井,看升旗儀式。想去爬長城,又心疼錢。唯一的一次奢侈,是買票參觀故宮。故宮文物繁復精美的造型、紋樣給了他們豐富的藝術滋養(yǎng)。在這次展會中,張學華遇到了清華美院的張守智教授,他看了張學華的剪紙,驚訝地說:“沒想到剪出這些作品的是一位女性!”
“張教授的鼓勵給了我堅持下去的信心和動力。我覺得剪紙這條路,我能走。”那一年,張學華的靈感如泉噴涌,作品連著拿到幾個國家級大獎。之后數(shù)年,她陸續(xù)去過德國、美國等國家,以“花山剪紙”驚艷了無數(shù)外國友人,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力量。
三分剪功,七分創(chuàng)意
張學華常說,剪紙是“三分剪功,七分創(chuàng)意”,她注重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每一種民間吉祥紋樣的寓意,她都爛熟于心。每幅大作品,她都不會輕易動手,而是再三琢磨該如何體現(xiàn)主題、會用到什么元素,胸有成竹,方才執(zhí)起剪刀,先剪大樣,再修飾細節(jié),反復打磨,直至盡善盡美。后期齊平耀常來幫忙,他有多年的刻章功夫,由他參與修飾,往往有錦上添花之效。
深夜是張學華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間,“夜深人靜時思路容易打開,一拿起剪刀,感覺就來了!”平時她會剪到凌晨兩三點鐘,遇到有急活要趕,忙到四五點鐘也不稀奇。
她睡眠少,社交少,省下來的時間幾乎都與剪刀和紙相伴。“我特別崇拜李白,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多么蕩氣回腸,鼓舞人心!他一生七到馬鞍山,終老于此,還寫下《姑孰十詠》。為了創(chuàng)作這組作品,我不停地讀詩、解意,查找大量資料,揣摩對山、水、亭、樹的表現(xiàn),紋樣的組合,做夢的時候腦海都在回放詩中的場景,醒來后趕緊拿起剪刀,發(fā)現(xiàn)找不到那種感覺,就接著睡……剪完之后,我真的感覺像孕育出一個寶寶一樣,百味俱全?。 ?/p>
整整一年后,《姑孰十詠》系列剪紙終于殺青,飄逸雋秀的線條、疏密相宜的構圖,李白浪漫的詩風和其眼中的當涂美景被演繹得淋漓盡致,真正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她還從李白的詩句中選取“舉杯邀明月”“莫使金樽空對月”“笑殺山翁醉似泥”“但愿長醉不愿醒”四句,創(chuàng)作了系列作品《太白圖》,精煉地展示了李白的一生,生動地刻畫了其風流倜儻、狂傲不羈的形象以及“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心態(tài)。這組作品榮獲第六屆中國(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暨2012年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覽會金獎。
醉心于創(chuàng)作的同時,張學華夫妻也積極推廣剪紙技藝,從老年大學到幼兒園,再到社區(qū)、廠礦,處處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剪紙是一項老少皆宜的活動。老人剪紙可鍛煉手腦,預防阿爾茨海默??;成年人剪紙可怡情養(yǎng)性,防止抑郁;兒童剪紙可以幫助手眼協(xié)調,是很好的感統(tǒng)訓練方式……”說起剪紙的好處,張學華如數(shù)家珍。
為了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她結合奧數(shù)、幾何等知識,潛心鉆研,把剪紙變成了一項“魔術”:一剪奇(漢字),二剪巧(花),三剪小魚,四剪鳥……比如“一剪奇”,通過簡單的折疊,只需一剪刀就可以剪出一個字來,目前她已經琢磨出“田”“王”等三四十個漢字的剪法?!斑€有,三個紋樣可以剪一個成語,六剪刀、九剪刀可以剪一個詞牌名。剪紙其實非常有意思,就像我們寫文章一樣,融入了借喻、暗喻、通假等修辭,結合民間的吉祥紋樣,起到祈祥納福的作用?!?/p>
教過多少孩子?張學華數(shù)不清楚。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經在花山區(qū)文化旅游體育局開的一屆少兒剪紙班,有二三十個學生,很多都極有天賦,僅學了幾個月,“無稿剪紙”就玩得飛起。她挑選了30多幅以安徒生童話為主題的學生剪紙,寄去參評當年的一個國家級比賽,本以為定有所斬獲,不想竟全軍覆沒。她不服氣地打電話去問,主辦方的回答竟然是:作品疑似作假,因為孩子不可能剪得這么好!她爭辯無果,默默地咽下了這個委屈,不曾向孩子們說一個字。
“小學時,有一年除夕夜,我寫了一篇童話,寫的是自己與夜空中璀璨的小禮花對話。語文老師把這篇童話當范文讀完后,竟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問我是從哪兒抄的!從那以后,我就不喜歡語文了。不負責任的語言對孩子身心傷害太大了!我自己做了老師以后,推崇賞識教育,從不打壓孩子。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此處葉落,彼處自有花開?!?/p>
自己淋過雨,所以總想為別人撐把傘。抱著這種簡單而美好的愿望,張學華和丈夫齊平耀一起,以剪紙釋放著內心沸騰的情感,謳歌著生活中的詩意、光明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