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彬
北宋青綠山水巨作《千里江山圖》是首屈一指的國寶名畫。全卷近12米長,比另一幅北宋偉大畫卷《清明上河圖》長一倍還多;高度亦翻倍。在這樣大的幅面上,不但營造了宏大的山水世界,而且畫有許多扎實的細節(jié)。那些細節(jié)猶如一顆顆寶石,千年以來一直散落在青山綠水間,少有人欣賞。下面,我就挑幾個有意思的小細節(jié)分享給讀者。
請看,上圖船頭這個人在干嗎?他手持兩根棍兒,在往水中插。有人說,他在挖河泥。其實,他是在捕魚。他用的漁網(wǎng),可能是扠網(wǎng)。請看左下方的扠網(wǎng)版畫,二者是不是很像?不同的是,上圖的網(wǎng)在水下,版畫中的網(wǎng)在水上,可以讓我們把扠網(wǎng)看完整。這艘扠網(wǎng)船是從頂部全景圖中摳出來的。你能在全景圖中找到它嗎?幾乎不可能。不怪你眼力不佳,只是因為《千里江山圖》的世界太宏大,一艘小船上的一個小人兒,在大山大水中小如微塵。
再請看底部圖,黃色箭頭所指是一個罾(zēng)棚,棚內(nèi)有兩個人,瞧,他們在干嗎?二人中間似有杯盞,原來他們在邊喝邊聊。好愜意!罾網(wǎng)形如倒傘蓋,把罾網(wǎng)敷設在水中,就等魚入網(wǎng)了。別看他們現(xiàn)在清閑,待會兒扳罾可就費勁了。這時,畫面左邊走來三個人:走在前面的是個大孩子,他伸手指岸邊,似在催促后面的人快走;后面一大一小,小的穿著紅兜兜,正在纏磨媽媽,求抱抱,或者像哥哥一樣也要媽媽快走。岸邊有開花的蘆葦在搖曳。
上圖在頂部全景圖中白色箭頭所指的位置。這是一艘古怪的船。你看,船體兩側有綠色的東西。那是兩捆翠竹。北宋徐兢(jīng)說:“于舟腹兩旁,縛大竹為橐(tuó)以拒浪。裝載之法,水不得過橐,以為輕重之度?!痹瓉?,船邊竹捆名為“橐”。橐可以提高船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還可以提升小船的浮力,從而多帶貨,而且,無須用橐以后,還可以把竹捆賣掉,一舉兩得。
頂部圖中的橋,是《千里江山圖》中著名的長橋。請看,左邊橋頭立著兩根黑木,黑木頂端有一根短橫木,與木柱交叉成“十”字形。那是什么?很可能是華表。華表與一般木桿的顯著區(qū)別是,華表木柱頭部用木板做成十字交叉構架。華表下面有行人,將人和華表比一比高度,可知華表挺高的。華表主要位于官署、驛站的門口,路口、橋頭的兩邊,有標識道路和劃分界限的作用。大概在唐宋以后,華表的路標功能逐漸消失,轉以紀念、裝飾為主;華表本來是木制,后來逐漸改為石制,制作也越來越精致。
現(xiàn)在我們來看橋亭上的一處細節(jié)。上面放大圖中,甲乙二人正在聊天。請注意看甲,他的位置交代得很清楚:他左臂搭在欄桿上,腿部還有表示欄桿的黑線遮擋。就是說,他竟然是站在欄桿外面!然后,他竟然還跟乙談笑自若!不知你怎么看,反正我覺得挺厲害的。那么,他怎么可以站在橋外呢?原來,他站的位置,畫家希孟有交代,就是上圖白色箭頭所指,從橋面延伸到欄桿外面一部分,站一個人剛剛好,不過,一不小心就會滑落,還是蠻危險的。怎么理解這個細節(jié)?我想,畫家不會無緣無故把一個人畫在橋欄外面,他的目的,至少是告訴人們橋欄外面可以站人。而且,不僅是短時間站站而已,還可以從容地站在那里聊天,這就是為什么希孟特意畫了兩個人在那里面對面。你看,優(yōu)秀的畫家總是會用心“經(jīng)營位置”,絕不敷衍潦草。有意思的是,在《清明上河圖》虹橋的橋欄外面也畫了幾個人,不同的是,那幾個人是在忙著幫助橋下遇險的船只,而本圖中的人則是悠游從容。二圖同觀,相映成趣。
說到“二圖同觀”,長橋這里還有一個細節(jié)與《清明上河圖》中某細節(jié)遙相呼應。請看長橋右邊,那里停泊著兩艘大船。黃色箭頭所指,是船家在船篷上晾曬的褲子。而且,請注意,那褲子不是我們現(xiàn)在日常穿的褲子,而是半開襠褲,也就是會露屁股的那種。有人說:“圖那么小,別人看不清楚,你是怎么知道的?”其實,這沒什么玄妙的,如果你看過《清明上河圖》船篷上晾曬的開襠褲,看到《千里江山圖》中的開襠褲時,一眼就能認出來。又有人問:“大人穿開襠褲,露著屁股,不羞嗎?”一般情況下,他們外面會穿衫裙,能把臀部擋住,所以穿開襠褲也不怕。不過在古畫中,我見過因彎腰而露出屁股的,也有在干活時嫌長衣礙事而直接穿開襠褲的,也有可憐的仆從不得已只能穿開襠褲的,從古畫的例子來看,他們(底層男性)對露屁股似乎沒有那么緊張。
最后我們來看《千里江山圖》中的一種奇特建筑物。請看上圖藍色箭頭所指,在廳堂后面有一座“草廬”,看上去,它比瓦房簡陋,不過,它比瓦房高很多,在這所宅院中顯得很突兀。它的正式名稱叫“團巢”,是主人的修行之所,也是主人精神追求的象征。上圖是北宋壁畫中的一個團巢,內(nèi)有簡易床鋪,床頭有書冊、卷軸,此外,還掛著葫蘆和衣服。看了壁畫中的團巢,再看《千里江山圖》中的團巢,一下子就會明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