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琦,應立,韓大偉,張慶國,葉嘉靖(通信作者)
浙江省臺州醫(yī)院 (浙江臺州 317000)
鎖骨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除少數無移位的骨折可采取保守治療外,主流觀點更推薦手術治療[1-2]。手術治療主要有鋼板固定和髓內固定,而鋼板固定是治療鎖骨骨折的金標準[1,3]。鎖骨骨折鋼板固定的常規(guī)入路是采用橫行切口,具有顯露充分、便于操作等優(yōu)點,而鎖骨上神經走形方向與鎖骨近乎垂直[2-5],所以橫切口常伴鎖骨上神經被橫行切斷的缺點,導致患者術后出現(xiàn)局部麻木不適,皮膚干燥,局部觸覺、痛覺、位置覺及溫度覺障礙等并發(fā)癥。因此,為減少此類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劃皮后需先游離鎖骨上神經進行保護,骨折復位時仍需采用皮片保護,避免過度牽拉引起神經損傷。潘希彬等[2]研究報道被游離保護的神經因術中牽拉致術后麻木不適的發(fā)生率達6.25%,甚至有學者認為即使神經被游離保護,術后出現(xiàn)麻木的概率高達35%[6]。因此,本研究采用改良方式進行游離保護神經,以降低術后切口周圍麻木不適的發(fā)生率。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8 年7 月至2020 年1 月醫(yī)院收治的64 例鎖骨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改良方式游離保護鎖骨上神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2018 年7 月至2020 年1 月醫(yī)院收治64 例鎖骨骨折患者,年齡21 ~60 歲。致傷原因:交通傷20 例,跌倒傷36 例,運動傷8 例。全部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32 例,其中傳統(tǒng)切斷組32 例和神經保護組32 例,兩組性別、年齡、致傷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1)年齡20~60 歲;(2)首次骨折且2 周內新鮮骨折,伴短縮移位超過2 cm,鎖骨中外段骨折;(3)無法忍受保守治療帶來的制動,且要求早日行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4)認知能力良好,便于配合完成術后隨訪。排除標準:(1)陳舊鎖骨骨折及既往鎖骨骨折手術史;(2)凝血異常、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傾向;(3)合并鎖骨下血管損傷或臂叢神經損傷;(4)伴有同側肋骨骨折、肩胛骨骨折或伴有肩鎖關節(jié)脫位;(5)合并腦外傷、腦出血史;(6)既往伴同側肩關節(jié)功能障礙;(7)既往腦中風或其他因素導致肢體功能障礙;(8)術前前胸及肩部麻木不適癥狀。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鎖骨正位片、CT 檢查,手術由同一組醫(yī)師在入院后2~3 d 內完成,并全部獲得隨訪。(1)神經保護組:術前,進行神經體表定位,做好標記。麻醉起效后,患者為沙灘椅位,頭偏向健側,充分暴露手術區(qū),并常規(guī)消毒、鋪巾。以骨折端為中心,采用傳統(tǒng)的橫行切口切開皮膚至皮下脂肪層。鈍性剝離找尋并辨認鎖骨上神經。文獻中報道的鎖骨上神經一旦被確認均進行完全游離。本研究改良的方式是確認神經后盡可能保留神經周圍少許組織(圖1),再顯露并復位骨折端,行鋼板內固定。(2)傳統(tǒng)切斷組:麻醉生效后,橫行切口切開皮膚后直達鎖骨皮質上表面。無神經分離保護步驟。顯露并復位骨折端,行鋼板內固定。術后患者均佩戴三角巾懸吊保護。所有患者均由同一醫(yī)療團隊協(xié)助完成,手術結束時記錄手術時間。所有患者術后予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第1 天行三角巾保護下行鐘擺鍛煉,保護4 周后去除,逐漸恢復自主功能鍛煉。術后第1 天,1 個月、半年、1 年復查。
圖1 鎖骨上神經改良游離保護
術后門診隨訪:(1)詢問患者的麻木程度,有無影響日常生活;(2)詢問術后第幾個月開始麻木的程度由重度轉中度,或由中度轉輕度,或輕度轉無明顯麻木感受;(3)對患肩進行Constant-Murley 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2](滿分100 分,其中疼痛15 分,日常生活活動20 分,主動活動范圍40 分,肌力25 分);(4)詢問患者返回原工作崗位的時間;(5)記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及并發(fā)癥。所有患者均隨訪9~22 個月,平均 13 個月。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若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采用Mann WhitneyU檢驗,對正態(tài)分布的數據進行方差齊性檢驗。方差齊性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據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M(Q1,Q3)]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傳統(tǒng)切斷組的平均手術時間短于神經保護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傳統(tǒng)切斷組的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與神經保護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兩組術后及隨訪過程中均未出現(xiàn)感染、內固定松動、骨折不愈合等并發(fā)癥。
表2 兩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
表2 兩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
骨折愈合時間(月)傳統(tǒng)切斷組 32 68.78±6.31 60.31±14.25 4.06±0.84神經保護組 32 83.81±9.11 59.06±14.67 4.03±0.86 t 7.672 0.346 0.147 P<0.001 0.731 0.884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
神經保護組術后肩功能Constant-Murley 評分(94.50±2.49)分,高于傳統(tǒng)切斷組(93.22±2.38)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105,P<0.05)。傳統(tǒng)切斷組26 例返回受傷前工作崗位,6 例未就業(yè)或從事低于原崗位勞動強度,傳統(tǒng)切斷組平均返崗時間(3.12±0.99)個月;神經保護組24 例參與受傷前工作崗位,8 例未就業(yè)或從事低于原崗位勞動強度工作,平均返崗時間(3.29±0.86)個月;兩組返崗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傳統(tǒng)切斷組仍有6 例殘余輕微麻木不適(18.75%),神經保護組無麻木不適(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由于鎖骨上神經近乎以垂直方向跨過鎖骨表面,傳統(tǒng)橫切口易傷及鎖骨上神經。以往許多研究探討鎖骨上神經保護的方法,2016 年Beirer 等[13]采用傳統(tǒng)的橫切口進行改良,通過微創(chuàng)小切口治療鎖骨骨折。在未刻意保護鎖骨上神經的情況下,微創(chuàng)小切口較傳統(tǒng)橫切口能明顯降低鎖骨上神經損傷情況發(fā)生,但因未刻意保護,仍有部分患者術后出現(xiàn)神經損傷的表現(xiàn)。李仁斌等[14]在小切口的基礎上對切口的方向進行改良,采用斜行小切口治療鎖骨骨折。其方法的理論基礎在于斜形切口方向上與鎖骨上神經中間支平行,與內側支、中間支和外側支均保持了適當距離,減少了術中損傷[14-15]。其研究結果顯示,與傳統(tǒng)橫切口比較,在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方面兩者療效相當,但斜行小切口具有出血少、瘢痕小、醫(yī)源性鎖骨上神經損傷小、患者滿意度高等優(yōu)點。
然而許多文獻報道[2,4,6]中對神經進行游離保護時神經被游離的較徹底。術后神經保護組均有數例出現(xiàn)神經癥狀[2,4],短期內服用營養(yǎng)神經藥物或激素后神經癥狀消失,均考慮與術中牽拉有關。艾合麥提等[16]指出醫(yī)源性神經損傷包括術中長時間或直接器械的神經牽拉造成損傷、解剖層次不清神經被直接割斷、神經周圍組織瘢痕形成造成神經壓迫、止血帶損傷及損害神經的滋養(yǎng)血管造成神經缺血性麻痹。因此筆者認為辨別鎖骨上神經后不必追求完全游離,采取保留部分周圍組織有如下優(yōu)勢:(1)避免神經被直接牽拉,可以減小牽拉損傷的發(fā)生;(2)減少神經周圍的瘢痕形成,避免出現(xiàn)因瘢痕增生過多形成的神經卡壓性損傷;(3)減少對神經周圍血管的損傷。采用保留神經周圍部分軟組織的方法,神經保護組32 例術后均未發(fā)生麻木不適。
采用改良保護的方式神經保護組平均手術時間超過傳統(tǒng)切斷組,主要用于神經的游離保護及其影響部分復雜鎖骨骨折的復位,與文獻報道的手術時間比較,在保護神經的同時手術時長未明顯增加[17]。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術后均未出現(xiàn)感染、內固定松動、骨折不愈合等并發(fā)癥。神經保護組術后均未出現(xiàn)麻木不適,傳統(tǒng)切斷組有輕微麻木不適14 例、中度麻木不適10 例、重度麻木不適4 例,4 例自訴麻木感受不明顯。為了解術區(qū)麻木不適何時會有明顯緩解,門診隨訪或電話隨訪時詳細記錄麻木程度由重度轉中度,或由中度轉輕度,或由輕度轉為無明顯麻木的時間,平均時間為(3.09±1.03)月。Labronici 等[18]進行了一項309 例鎖骨骨折的回顧性分析,發(fā)現(xiàn)所有患者術后平均3 個月均出現(xiàn)麻木癥狀的改善,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截至末次隨訪時,傳統(tǒng)切斷組26 例已無麻木不適,仍有6 例殘余輕微麻木不適。2021 年1 項涉及86 例鎖骨骨折患者術后感覺、功能及滿意度評估的回顧性研究指出,90%的鎖骨骨折患者術后出現(xiàn)麻木癥狀[19]。D'Heurle 等[20]研究結果也表明,盡管術后存在切口周圍麻木不適等風險,但患者對手術的結果仍感到滿意。本研究采用改良方式進行神經游離保護,結果顯示32 例患者均無術后麻木不適。
對隨訪患者的就業(yè)情況進行調查,傳統(tǒng)切斷組26 人于(3.12±0.99)個月返回受傷前從事的工作崗位;6 人未就業(yè)或從事低于原崗位勞動強度的工作。神經保護組24 人于(3.29±0.86)個月返回原工作崗位,8 例未就業(yè)或從事低于原崗位勞動強度工作。兩組返崗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年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神經保護組優(yōu)于傳統(tǒng)切斷組,但進一步詢問術后1 年患肩能否勝任受傷前的工作強度,全部患者表示骨折術后未對工作產生影響,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鎖骨骨折術中行鎖骨上神經保護,盡管在促進返崗時間及術后1 年工作中肩關節(jié)的功能活動對工作的影響方面,單純的神經保護尚不足以形成明顯的優(yōu)勢,但是在術后遺留切口周圍麻木不適及術后1 年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方面,改良游離保護方式的神經保護組具有較好的效果。
鎖骨骨折患者一般術后1~2 年來院拆除鎖骨內固定裝置,為防止拆鋼板時不慎將鎖骨上神經切斷,許多文獻中均提到用不可吸收性縫合線做標記。實際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術后1~2 年該區(qū)域瘢痕形成明顯;若不可吸收縫線線結過細,存在被周圍瘢痕包裹而不易找尋的可能,仍有很大可能切斷神經。另外,瘢痕粘連明顯,鎖骨上神經與初次比較分離難度明顯增加,故建議在創(chuàng)口關閉前縫線標記同時并記錄神經與鋼板螺釘孔的相對位置,同時建議采用(圖2~3)微創(chuàng)小孔法拆除鋼板。術前應仔細閱讀螺釘的位置及數目,鎖骨區(qū)皮膚彈性較好,預先揉推鋼板表面皮膚,感受皮膚的張力便于設計內側與外側的小切口,臨床實踐中一般單個切口在牽拉下可以拆除3~4 枚螺釘,尖刀刺破皮膚即可,長度約1 cm,可根據實際情況酌情延長,皮下組織用血管鉗鈍性分離至鋼板表面。如發(fā)現(xiàn)線結標志,則輕柔操作或避開此區(qū),在剝離子及骨鑿輔助下輕柔分離鋼板螺釘周圍組織,依次取出。若內外側切口均無法顧及的前方加壓螺釘(圖3),建議單獨開小切口拆除而不必勉強,該方法損傷小、術后恢復快,24 h 即可出院。
圖2 患者鎖骨骨折術后2 年,行微創(chuàng)小孔內固定拆除
圖3 鎖骨骨折術后15 個月,前方螺釘,單獨開窗取出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骨折術后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手術切口盡量微創(chuàng),減少術后瘢痕形成,也要重視麻木不適對患者心理的影響[2]。因此除熟悉該區(qū)域的解剖外,鎖骨骨折手術中予以神經保護也是一項重要措施。本研究結果顯示,改良游離保護鎖骨上神經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術后切口周圍麻木不適,提高患者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