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苗,劉木清
(復旦大學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光源與照明工程系,上海 200433)
光是調節(jié)植物生長發(fā)育最重要的環(huán)境因子之一[1]。自然界中的光環(huán)境是變化的,植物生長的光環(huán)境也會受到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如冠層形成的光斑與樹蔭會使植物接受到的光照不穩(wěn)定[2]。近現(xiàn)代設施農(nóng)業(yè)快速發(fā)展,人工照明廣泛應用于植物培育[3-5]。但人工照明通常提供恒定光功率的光照,與波動的自然光環(huán)境有著很大差別。早在1966年,就有研究顯示短脈沖光能誘導葉綠素的合成[5]。2014年,有研究表明隨著紅光閃光頻率的增加,番茄葉片的凈光合速率振蕩幅度減小并趨向穩(wěn)定,光合效率隨之上升[6]。2016年,有研究結果表明脈沖光能促進黃瓜幼苗的光合速率和葉綠素含量[7]。本文旨在探究脈沖光與直流光對模式植物擬南芥生長發(fā)育的影響,為植物照明領域光環(huán)境的設置提供參考。
擬南芥是植物科學中的模式生物之一,就如醫(yī)學中的小白鼠一樣。其之所以成為模式植物,主要是具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1)擬南芥植株高10~30 cm,體積小,方便批量地在實驗室中培育;(2)擬南芥生長周期一般在6周(42天)左右,與生長期為幾個月的玉米、豌豆等相比,較短的生長期使得擬南芥受到植物學實驗的青睞;(3)擬南芥是第一個完成基因組序列測定的高等植物,只有5條染色體,基因組很小,方便進行基因庫構建、篩選,但它擁有的基因在功能類別上卻與其他植物相差不多?;谝陨蟽?yōu)勢,擬南芥作為一種模式植物適于植物學實驗。
本實驗中用到的是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提供的哥倫比亞野生型(Col)擬南芥幼苗,培育在蛭石配合營養(yǎng)土中,吸水性較好且土質松軟。
為了滿足植物生長的光環(huán)境需求,本實驗采用的是5 000 K全光譜LED,能較好模擬日光光譜。每塊電路板上共焊28顆LED,每路7顆LED串聯(lián),共4路并聯(lián)連接,以4×7矩形排列,如圖1所示。燈具上加有光學透鏡,能得到一個照度分布相對均勻的矩形光斑,與擬南芥的培育盒布局相符合,使得每株擬南芥接收到的光照強度基本一致。
圖1 LED模組電路Fig.1 The LED module circuit
照明系統(tǒng)采用明緯48 V驅動電源,將220 V市電轉為48 V恒壓輸出。LED驅動采用ZXLD1370多拓撲控制器,該芯片適用于6~60 V的工作電壓,開關頻率高達1 MHz,可以通過直流控制和高頻脈沖寬度調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控制實現(xiàn)高精度調光。具體的照明系統(tǒng)電路模塊設計如圖2所示。在本實驗中,采用的是100 Hz的PWM調光頻率。
圖2 照明系統(tǒng)電路框圖Fig.2 Lighting system circuit diagram
本實驗用哥倫比亞野生型擬南芥幼苗由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提供,培育在12孔育苗盒中。育苗盒總長19.5 cm、總寬14.5 cm、高11 cm。每株擬南芥培育在30 mm×30 mm的育苗盒孔中。為了讓擬南芥適應實驗室環(huán)境,將36株(3盒)擬南芥置于恒溫實驗箱中靜置處理2天,期間只按需澆水,不作其他處理。適應完畢后,從中選取24株(2盒)發(fā)育良好、形態(tài)更為相似的擬南芥作為本實驗對象,如圖3所示。
圖3 光照實驗前的擬南芥Fig.3 Arabidopsis before the light experiment
接受光照實驗前的擬南芥幼苗莖葉長約10~20 mm,每株8~10片葉片,形態(tài)相似,顏色相近,生長發(fā)育狀況良好。實驗過程中,兩組擬南芥(每組12株)均置于22 ℃的恒溫實驗箱中,每天接受16 h的光照(6:00—22:00)。每天定時定量澆水,密切留意植株的生長狀況并拍攝對比照片。光照實驗結束后,分別采集兩組擬南芥的葉片,對葉片面積、葉柄長度進行測量與數(shù)據(jù)分析。
照明光源的評價標準常用光通量(lm)、光強(cd)、照度(lx)、亮度(cd·m-2)等,這些光度量是基于人眼的視覺效應來評價光輻射,根據(jù)人眼視見函數(shù)來計量。對于植物照明,不能直接用傳統(tǒng)的光度量來衡量,需要一套針對植物自身光生理特性的評價標準[8]。光合光子通量密度(Photosynthetic Photon Flux Density,PPFD),定義為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的光合光子的摩爾數(shù),單位為μmol/m2·s,該指標被植物照明研究領域廣泛認可[9]。本實驗中,用Kipper &ZONEN PQS 1和METEON數(shù)據(jù)顯示儀來測量PPFD。
本實驗設置了兩組光照環(huán)境,分別為直流光組和脈沖光組,其參數(shù)設置見表1。
表1 直流光和脈沖光參數(shù)Table 1 Parameters of DC (Direct Current)light and pulsed light
脈沖光組的PWM調光頻率設置為100 Hz,脈沖占空比設置為67%。兩組燈具模組分別固定在培養(yǎng)架上,PPFD均為100 μmol/m2·s。對于脈沖光組,100 μmol/m2·s為脈沖光照的峰值強度,由于占空比設置為67%,脈沖光組下的擬南芥實際接受的光照能量為直流光組擬南芥的67%。圖4直觀地反映了兩組光照條件的波形差異。
圖4 光波形示意圖。上為直流光波形,下為占空比67%的脈沖光波形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opticalwaveform,with DC optical waveform on the top and pulse optical waveform with a duty cycle of 67% on the bottom
本文使用Image J圖像處理軟件對葉片面積和葉柄長度進行測量,采用SPSS STATICS 20軟件對實驗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兩組擬南芥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生長發(fā)育狀態(tài)良好,但在形態(tài)上呈現(xiàn)出了肉眼可見的差異,如圖5所示。首先,脈沖光組下的擬南芥較直流光組下的擬南芥體積更大,生長更為茂盛。其次,脈沖光組下的擬南芥葉片顏色更淺,為嫩綠色,而直流光組下的擬南芥葉片顏色為深綠色。
圖5 光照結束后的擬南芥。左側均為脈沖光組,右側均為直流光組Fig.5 Arabidopsis after the end of light exposure,with the pulse light group on the left and the DC light group on the right
在光照結束后,分別在兩組擬南芥中隨機摘取三株擬南芥,從中擇取生長發(fā)育較完全的葉片進行葉片面積測量。脈沖光組擬南芥葉片平均面積為1.93 cm2,直流光組為1.69 cm2,脈沖光組葉片平均面積較直流光組增長了14.2%。對數(shù)據(jù)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2。t檢驗結果顯示,p=0.278>0.05,即兩組光照條件下的葉片面積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2 葉片面積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Table 2 T-test results of independent samples of leaf area
在光照結束后,對上述擇取的葉片進行葉柄長度測量。脈沖光組擬南芥葉柄平均長度為1.21 cm、直流光組為1.03 cm,脈沖光組葉柄平均長度較直流光組增長了17.5%。對數(shù)據(jù)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3。t檢驗結果中t=3.666,p=0.014<0.05,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即脈沖光對擬南芥葉柄伸長有明顯促進作用。
表3 葉柄長度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Table 3 T-test results of independent samples of petiole length
本文研究了峰值PPFD為100 μmol/m2·s的脈沖光(占空比67%)與100 μmol/m2·s的直流光對擬南芥幼苗生長發(fā)育的影響。從形態(tài)上來看,脈沖光下的擬南芥幼苗生長體積更大、葉片顏色更淺。從數(shù)據(jù)分析上來看,在脈沖光和直流光光照處理后,兩組的擬南芥葉片面積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而葉柄長度存在顯著性差異,即脈沖光組下的擬南芥葉柄更長,符合肉眼觀察到的情況。
本實驗中脈沖光的峰值強度與直流光相同,實際脈沖光組下的擬南芥接收到的光照能量為直流光組下的67%。因此,本實驗結果是光強和波動光共同影響形成的。但根據(jù)擬南芥葉片光合作用的光響應曲線[10](圖6),在200 μmol/m2·s以下,擬南芥的凈光合速率隨著光強的增加而線性升高。據(jù)此可以推論,脈沖光對擬南芥光合作用的促進效果遠大于光強對其影響,這為植物照明中光環(huán)境的設置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圖6 擬南芥葉片光合作用的光響應曲線[10]Fig.6 The light response curve of photosynthesis in Arabidopsis lea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