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秉文
一、真題呈現(xiàn)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節(jié)選自《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
[注]靖:李靖,唐代名將,封衛(wèi)國公,世稱李衛(wèi)公。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參考答案】E F G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溫和。
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fā)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長處,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實現(xiàn)、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
【參考答案】B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苻堅與謝玄隔淝水列陣,苻堅的部下認為,應當在淝水阻擊,不讓晉軍渡河,苻堅則想讓晉軍先渡河上岸,再以鐵騎逼殺晉軍。
B.苻堅大軍在后撤過程中發(fā)生了混亂,不受控制,謝玄等人乘機率八千精兵渡河,兩軍大戰(zhàn)于淝水之南,苻堅的部隊潰敗。
C.苻堅全軍大敗,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得到保全,苻堅帶領殘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他乘機殺掉苻堅。
D.李靖認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zhàn)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唐太宗認為,吳漢戰(zhàn)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
【參考答案】D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參考答案】(見“參考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4.材料二中,李靖認為淝水之戰(zhàn)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參考答案】①苻堅缺少識見,沒有謀略;②沒有得到慕容垂的扶助支援;③用兵只能合不能分。
二、試題分析
2023年高考語文新課標Ⅱ卷文言文閱讀題,包括兩則閱讀材料和五道試題。從閱讀材料看,近年文言文試題突破了僅從二十四史選文的局限,選材范圍更加寬泛。全國Ⅱ卷的兩則材料,分別選自《百戰(zhàn)奇略》和《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內(nèi)容均以對淝水之戰(zhàn)的敘述與議論為主。選用內(nèi)容相互關聯(lián)的多則文本為材料,可以進行比較閱讀,有利于更全面地檢測考生的閱讀和思維能力。五道試題的考查點,分別為斷句、詞語理解、文意把握、句子翻譯及內(nèi)容分析,前三題為客觀選擇題,后兩題為主觀簡答題。其中,第12題(文意把握)、第13題(句子翻譯)為傳統(tǒng)題型。第10題(斷句)和全國其他各卷一樣,采用了8選3的新命題形式。第11題(詞語理解)的考查重點有所變化,從考文化常識為主,轉(zhuǎn)向了對實詞或短語的語義考查,尤其是進行了與教材例句中相關詞語的語義比較。至于第14題(內(nèi)容分析與鑒賞),對于新課標卷來說屬于老題型,而全國甲、乙卷則還未涉及。
三、分題詳解
第10題:(斷句題)
斷句題是2023年文言文試題中題型變化最大的考題。雖然仍是圍繞某一小段原文材料來進行考查,但題型由“四選一”變成了“八選三”,增強了試題的靈活性,也加大了考查難度??忌梅钟?分、1分、2分、3分四種可能,又增大了試題的區(qū)分度??忌酶叻?,必須更扎實地掌握文言基礎知識,增強語感,并具備更強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過去的“四選一”的選擇題,選項(三誤一正)已將最后的可能答案作了固化的呈現(xiàn),考生存在單純使用排除法猜測答案的可能。而“八選三”的題型,可供選擇的對象增多,選擇的難度也隨之增大,要準確答題,學生必須要有更扎實的功底和臨場的靈活運用能力。
從“功底”說,既包括斷句的常識,也指向閱讀量的多寡,以及是否已形成對于文言文的語感。這里,需要“活用‘斷法”,即靈活使用斷句方法。
可作為斷句的文言知識有很多方面,包括實詞、虛詞、固定句式等。當然,所有的知識都必須結(jié)合“語境”,也就是試題所選定的斷句材料來靈活把握,死記硬背或執(zhí)于一端,都可能走進錯誤的死胡同。從全國Ⅱ卷選定的這個小段來說,A、B、D、H都屬于干擾項,因為無論從文意還是從語言規(guī)律分析,這幾處都不可點斷。除正確選項E、F和G外,唯一值得討論的是C處。“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陷”字之后是連詞“而”,C處原本屬于可斷可不斷;但此處“而”標示的是轉(zhuǎn)折關系,上下兩個短語關聯(lián)緊密,故最后處理為不斷開更適宜。至于應該斷開的E、F、G三項,E處屬于句意已足,應該斷開。F處“不亦難乎”屬于固定句式,“不亦……乎”表示反問,“乎”為句末語氣詞,故應斷開。G處“故曰無術焉”的“焉”也是句末語氣詞,也應該斷開。
第11題:(詞語意義解說的正誤判斷)
第11題的詞語理解和第12題的文意把握,其解題要領都是要注重“回歸比對”,也就是把選項中的解說內(nèi)容,放回到考題材料及教材的語境中,仔細比較核對,得出正誤判斷。第11題考查了對“平易”“鳴金則止”(重點在“金”)“片善”(重點在“片”)“果”等4個文言詞語的理解,其中既包含古代文化的內(nèi)容,也有與教材例句詞義的比較。
B項說“金指敲擊刁斗發(fā)出的聲音”,解說錯誤?!赌咎m詩》中有“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句,“金柝”是刁斗,是古代軍中士兵的用具,白天用來燒飯,晚上用來打更。而“金”指“鉦”,形似鐘而狹長,是古代軍中樂器。古代戰(zhàn)爭中,擊鼓以進軍,鳴鉦而收兵。所以,“聞金則止”的“金”,指的是擊鉦。
C項對“片善”和“片甲不留”的“片”字進行語意比較,解說正確,但這個選項極具干擾性?!捌撞涣簟敝械摹捌笔菙?shù)量詞,“片”即“一片”;然而,“片甲”于整個敵軍而言,也只是一個極小的事物。如此,就與“片善”的“片”(形容極其微?。┯辛讼嗤ㄖ帲识忌菀着卸ā耙馑疾煌钡恼f法為錯誤。
D項沒有可質(zhì)疑之處。材料二中的“不果”,與《桃花源記》中的“未果”,實為同一個詞語的同義表達,選項判定二者“意思相同”,正確無誤。
第12題:(文意概括和解說的正誤判斷)
第12題著重考查對文意的理解與歸納概括能力。這里,同樣必須使用“回歸比對”的方法,也就是將相關選項的概述歸納與命題材料原文的表述進行仔細比對??碱}A、B兩項的概述源于材料一,C、D項的概述內(nèi)容則源于材料二。
A、B、C項的概述與原文比對,都符合材料意思,沒有失當之處。而D項后半句“唐太宗認為,吳漢戰(zhàn)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的表述,則故意加入了錯誤。原文中,“得失事跡”應包括苻堅擁兵百萬卻在淝水之戰(zhàn)中落敗,以及吳漢與劉尚分屯、合擊取得勝利的兩個戰(zhàn)例。其中,吳漢戰(zhàn)例屬于“兵分而能合”的正例,李靖的議論為歸納其“得”;而苻堅之例則是“兵能合不能分”的反例,李靖的議論為指陳其“失”。唐太宗所言“得失事跡”是緊承李靖所說的苻堅、吳漢兩個戰(zhàn)例來說的,而并非只是吳漢的一例,選項D有意略去了苻堅戰(zhàn)例,屬于表述上的以偏概全,所以是不完整的、錯誤的。
第13題:(文言句子翻譯)
本題要求翻譯出于材料一的“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和出于材料二的“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兩個句子。第一句中,“少卻”(稍微后退)“周旋”(輾轉(zhuǎn)、追逐)“仆”(謝玄自稱)“緩轡”(放松韁繩,騎馬緩行)是關鍵詞,“不亦樂乎!”屬于特殊句式,都應準確翻譯。第二句的關鍵詞有“出奇”(出奇制勝)“不意”(意料之外)“斯”(代詞,這)“相變”(變化應對)。
兩個句子的完整翻譯如下:
(1)請您的軍陣稍稍后退,讓將士們得以輾轉(zhuǎn)追逐,展開戰(zhàn)斗,我與各位騎馬緩行觀戰(zhàn),不是很開心嗎?
(2)古人面臨戰(zhàn)陣時常出奇兵制勝,攻擊對手意想不到之處,這就是用兵時變化應對的辦法吧?
第14題:(內(nèi)容分析與鑒賞)
第14題要求考生回答“材料二中,李靖認為淝水之戰(zhàn)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提問的范圍和問題指向都十分明確。答問時,應根據(jù)題干提問,從閱讀材料二中找出李靖指陳淝水之戰(zhàn)苻堅戰(zhàn)敗原因的評論語句。主要有三處:
第一處是“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指出苻堅不善帶兵,缺少謀略)
第二處是“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苻堅之類是也”。(指明慕容垂只是獨善其師,苻堅沒有得到慕容垂的后援)
第三處是“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評析:吳漢用兵能分又能合,苻堅把所有兵力投入戰(zhàn)斗,不懂得分兵合擊。)
根據(jù)上面三處評語,可將李靖所認為的淝水之戰(zhàn)苻堅失敗的原因歸納為:①苻堅缺少識見,沒有謀略;②沒有得到慕容垂的扶助支援;③用兵只能合不能分。
【附】參考譯文
(其一)
大凡作戰(zhàn),如果兵力對比我眾敵寡,不應在險狹的地方與敵交戰(zhàn),一定要選擇平坦開闊的地方做戰(zhàn)場。軍隊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這樣(作戰(zhàn))沒有不勝利的。兵法上說:“指揮大軍作戰(zhàn),要能控制部隊進退?!睎|晉太元年間,前秦帝苻堅率領大軍進駐壽陽,在淝水一岸擺好陣勢,同晉將謝玄(隔水)對峙。謝派人對苻堅說:“你率軍長途跋涉踏入我境,卻臨水列陣,是不想同我迅速作戰(zhàn)。請您的軍陣稍稍后退,讓將士們得以輾轉(zhuǎn)追逐,展開戰(zhàn)斗,我與各位騎馬緩行觀戰(zhàn),不是很開心嗎?”苻堅的部下都說:“應當依仗淝水,不讓晉軍渡河上岸。我軍兵多,對方兵少,這樣做一定會萬無一失。”苻堅說:“只管退軍,讓他們渡河,(趁其渡河之時)我率領幾十萬騎兵沖向水邊,逼近并殲滅他們。”苻融(苻堅之弟、陽平侯)也贊成這樣做。于是苻堅指揮秦軍后撤,(不料)部隊因此大亂而不能停止。于是,謝玄與謝琰、桓伊等人,率領八千精兵渡過淝水。謝玄和謝琰進兵與秦軍在淝水之南激戰(zhàn),苻堅部隊慘遭失敗。(選自《百戰(zhàn)奇略》)
(其二)
唐太宗問:“古人面臨戰(zhàn)陣時常出奇兵制勝,攻擊對手意想不到之處,這就是用兵時變化應對的辦法吧?”李靖答:“前代的戰(zhàn)斗,多是憑借小智謀戰(zhàn)勝沒有智謀的人,憑借微小長處戰(zhàn)勝沒有長處的人,這些人哪里能足以談論兵法呢?如謝玄(在淝水)擊破苻堅,不是謝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堅不善于用兵的緣故?!碧铺诨剡^頭命侍臣挑選出《謝玄傳》來閱覽,說:“苻堅哪些地方處理得不好呢?”李靖答:“我看《苻堅載記》上說:‘(淝水之戰(zhàn))前秦各軍都潰敗了,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獨自得到保全。符堅率領千余名殘兵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慕容垂殺掉苻堅,沒有成為事實。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秦軍的混亂。幕容垂一軍獨自得到保全,苻堅受到慕容垂的損害拖累就很明顯了。被人損害卻還想戰(zhàn)勝敵人,不也是困難的嗎?所以我說有沒有智謀的人,苻堅這一類人就是這樣。”唐太宗問:“軍隊有分兵有聚合,使用何法以適宜為貴。前代的事跡中,誰是擅長這一兵法的人?”李靖答:“苻堅統(tǒng)率百萬大軍卻在淝水戰(zhàn)敗,這是用兵能合卻不能分導致的。(東漢時)吳漢討伐公孫述,和副將劉尚分兵駐扎,相距二十里,公孫述來攻打吳漢,劉尚出兵合擊,大敗公孫述,這就是用兵能分而又能合而得到的好結(jié)果。”唐太宗說:“是的。這些得與失的事跡,足以作為萬代的借鑒。”(節(jié)選自《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