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笛平
(太原師范學院 歷史與文博學院,晉中 030619)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其作品和思想流傳千古,但他也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懷有強烈的政治革新意愿,參與王伾、王叔文領(lǐng)導的革新運動,結(jié)果改革失敗,造成其后半生的貶謫生活。盡管多遭磨難,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政治理想,但是柳宗元仍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施展其抱負,在柳州踐行其“民本官仆”思想,造福一方,成為其后半生最重要的政治成就。目前學界對柳宗元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文學成就、思想及參與“永貞革新”等方面,但對于他的政治思想及實踐研究不多。有鑒于此,本文通過分析柳宗元的“民本官仆”思想及在柳州的政治作為,探討他的歷史貢獻。
柳宗元出身名門大族,少年時代飽嘗顛沛流離之苦。在“永貞革新”失敗之后,柳宗元被貶永州司馬。在永州謫居十年,他深入民間,逐漸形成了“以民為本”和“吏為民役”的思想,這為他后來在柳州地區(qū)的作為奠定了基礎(chǔ)。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世家,柳氏家族有“世德廉孝,飏于河滸,士之稱家風者歸焉”[1]182的美名。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發(fā)生了“涇原兵變”,為躲避戰(zhàn)亂,柳宗元從長安逃到父親的任所夏口,接著又跟隨父親游宦,這樣的生活經(jīng)歷為少年柳宗元提供了一個可以接觸民間社會的機會,使他能夠深切感受到民眾的疾苦,從而對其后來的宦海生涯產(chǎn)生重大影響。
柳宗元隨父親回到長安后,“登進士第,授校書郎、藍田尉”[2]4213,可謂仕途順利、年輕有為。但是在其參與的“永貞革新”失敗后,柳宗元“與同輩其人俱貶。宗元為邵州刺史,在道,再貶永州司馬”[2]4214。唐代官員的貶所多蠻荒之地,生活環(huán)境極為惡劣,柳宗元曾稱“永州多火災,五年之間,四為天火所迫。徙跣走出,壞墻穴牖,僅免燔灼。書籍散亂毀裂,不知所往”[1]488??梢娝谟乐萆铑嵟媪麟x,極為困苦。他所任的永州司馬則是一個“俟罪非真吏”[1]723的閑職,但正是這個閑職給他提供了更多與底層民眾接觸、交流的機會與空間。
這種交流對柳宗元所產(chǎn)生的影響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到永州的時候,柳宗元對底層民眾的了解僅僅局限于對“南楚春候旱,余寒已滋榮。土膏釋原野,百蟄竟所營”[1]722這種對底層民眾耕耘農(nóng)田的田園生活的贊美與向往,但這只是表現(xiàn)出其對勞動人民親近、平等的態(tài)度[3]。隨著與底層民眾接觸日益頻繁,他了解到百姓在賦稅上“不勝官租,積券之委積,既芟山而更居”[1]472,農(nóng)民處于“側(cè)耕危獲茍以食兮”[1]39的惡劣環(huán)境之中,不由得發(fā)出“哀思民之增勞”[1]472的嘆息。在與蔣氏農(nóng)民的談話中,柳宗元更是發(fā)出了“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1]296這樣對政府征收苛政雜稅的不滿。
柳宗元在永州剛開始向往和贊美田園生活,但隨著對當?shù)厍闆r的了解,他認識到了民眾生活的悲慘,并最終由“蔣氏捕蛇”一事得出了造成百姓生活困苦的原因。這一時期他對民間種種現(xiàn)象的觀感與思索自始至終都圍繞著“民”而展開,是他“以民為本”思想的直觀體現(xiàn)。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方面,柳宗元希望“以俟夫觀風者得焉”[1]472,即希望朝廷能夠改革這種弊政,顯示出其作為貶謫閑官無法實施其政治作為,無力改變現(xiàn)狀的無奈現(xiàn)實。
正是由于柳宗元在永州見證、體悟了底層民眾的艱辛,所以他基于儒家思想,表示要“以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為務”[1]480。在官吏與百姓的關(guān)系上,柳宗元提出了自己的新思想。
在對待吏民關(guān)系問題上,柳宗元否定“天命”,重視人事,反對盲目崇拜圣人,指出“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1]44,圣人也要做到“圣人出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1]336。他認為國家的興衰主要在于人,圣人不是神,也是普通的人,并指出“是故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1]22,這比起以前的“圣人觀”是有所進步的。在處理吏民關(guān)系上,柳宗元以植樹方法類比,指出為官應該“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1]306,而不是“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1]44,一切做到順其自然。他提出為官要“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意,非經(jīng)役民而已也”[1]391,認為官吏要為民而做事,而不是讓民眾成為自己的仆役,這在當時具有一定進步性。
由此可見,柳宗元在為官理念上形成了“吏為民役”的思想,即作為官吏,要時刻做到愛民、利民,這就打破了一直以來“民為吏役”的現(xiàn)實。柳宗元希望官吏能夠為百姓做事,成為“官仆”,這種思想的形成與其貶謫時期的經(jīng)歷是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也對他在柳州的政治作為產(chǎn)生了影響。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因朝廷之中“執(zhí)政有憐其才欲漸進之者”[4]7708,柳宗元得以回到長安。但由于唐憲宗與宰相武元衡不忘“永貞革新”,對柳宗元等人十分厭惡,所以不久他們“皆以為遠州刺史,官雖進而地益遠”[4]7831。柳宗元因此被貶為柳州刺史,與閑職永州司馬相比,這個職務擁有一定實權(quán),這就為其踐行“民本官仆”的思想提供了機會。
柳宗元前去任職的柳州,在當時是一個經(jīng)濟、文化都較為落后的地區(qū)。史載“柳州土俗,以男女質(zhì)錢,過期則沒入錢主,宗元革其鄉(xiāng)法”[2]4214“自毀齒以上,父兄鬻賣以覬其利。不足,則取他室,束縛鉗梏之,至有須鬣者,力不勝,皆屈為僮。當?shù)老噘\殺以為俗”[1]307。可見柳州當時存在掠賣人口,破產(chǎn)農(nóng)民因高利貸而被迫為奴的現(xiàn)象。針對這一問題,柳宗元采取“其已沒者,仍出私錢以贖之,歸之父母”[5]571,這樣就使得奴婢變?yōu)榱既?恢復了其人身自由。同時,允許“其尤貧力不能者,令書其傭,足相當,則使歸其質(zhì)”[5]571。后來“觀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歲,免而歸者數(shù)千人”[5]571,可見柳宗元的政策不僅緩解了柳州的奴婢問題,而且也給其他地區(qū)的奴婢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得到了上級官員的肯定和推廣。
解救奴婢的政策推行使得大批奴婢成為良人,而且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柳宗元并不是急功近利搞“一刀切”,而是在奴婢與“主人”利益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從而避免激化矛盾,減少了當?shù)氐娜丝谫I賣及奴婢數(shù)量,這種措施是鑒于當時柳州地區(qū)的具體情況而施行的,表明柳宗元政治上已經(jīng)理性和成熟,這也是對“以民為本”和“吏為民役”的一個成功實踐。
柳州相比永州,不僅地理位置更加偏遠,其風俗文化也更落后。史載柳州當?shù)厝恕安∏覒n,則聚巫師,用雞卜。始則殺小牲;不可,則殺中牲;又不可,則殺大牲;而又不可,則訣親戚飭死事”[1]752,在當?shù)厝丝磥?人之所以會生病是神靈的旨意,隨后便“不食,蔽面死”[1]752。柳宗元認為這種落后習俗會造成“戶易耗,田易荒,而畜字不孳”[1]752的影響,從而造成勞動力的損失,不利于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和民生的改善。
為了移風易俗,柳宗元開始在當?shù)仄占拔幕逃?他以儒家思想來推行教化,首先便是組織修繕孔廟。當時柳州地區(qū)的孔廟“州之廟屋壞,幾毀神位”[1]78,一副破敗景象。為了修復孔廟,普及教化,柳宗元“乃合初、亞、終獻三官衣布,洎于贏財,取土木金石,征工僦功,完就益新”[1]61,最終孔廟煥然一新。后來的柳州“子嚴父詔,婦順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條法;出相弟長,入相慈孝”[5]550,充分顯示出教化的成效。同時柳宗元大力發(fā)展教育,吸引外地學子“不遠數(shù)千里隨宗元師法”[2]4214,可見柳州已經(jīng)成為當?shù)氐慕逃行?有著巨大的影響。
柳宗元大力推行教化的為政措施,使得柳州“民各自矜奮”[5]550,“老少相教語,莫違侯(柳宗元)令”[5]550,改良風俗和普及文化教育很有成效,也是其“以民為本”和“吏為民役”思想的貫徹和體現(xiàn)。
柳宗元初抵柳州后,稱其“炎煙六月咽口鼻,胸鳴肩舉不可逃。桂州西南又千里,漓水斗石麻蘭高。陰森野葛交蔽日,懸蛇結(jié)虺如蒲萄。到官數(shù)宿賊滿野,縛壯殺老啼且號”[1]690??梢姰敃r的柳州地處蠻荒,氣候環(huán)境惡劣,社會治安混亂,甚至連貶謫永州十年的柳宗元都有畏懼心理。
柳宗元發(fā)現(xiàn)當?shù)厝孙嬎嗍恰案饕岳洰P負江水,莫克井飲”[1]356。當?shù)丨h(huán)境則是“崖岸峻厚,旱則水益遠,人陟降大艱。雨多,則涂滑而顛”[1]356,可見當?shù)厝说娘嬎畻l件十分艱苦困難。為了解決當?shù)氐摹俺运y”問題,柳宗元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三月,下令“命為井城北隍上”[1]356。新鑿的井水“寒食冽而多泉,邑人以灌”[1]356,從而“其利悠久”[1]356。鑿井不僅解決了當?shù)鼐用竦娘嬘盟畣栴},又為農(nóng)田提供灌溉之利,極大地改善了百姓生活條件,也推動了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
與此同時,柳宗元“手種黃甘二百株”[1]708,倡導百姓植樹,使得柳州地區(qū)“春來新葉遍城隅”[1]708,從而改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通過上述措施,柳州地區(qū)“民業(yè)有經(jīng),公無負租,流逋四歸,樂生興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園潔惰,豬牛鴨雞,肥大蕃息”[1]708,百姓安居樂業(yè),農(nóng)業(yè)和副業(yè)生產(chǎn)得到顯著發(fā)展,生活環(huán)境得到了改善,民眾生活水平得以提升,這均是柳宗元在柳州實行的“惠民”政策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史載“宗元在柳多惠政,及卒,百姓追慕,立祠享祀,血食至今”[6],“南人妄以柳宗元為羅池神,而愈撰碑以實之”[2]4204,甚至出現(xiàn)“過客李儀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廟(柳侯廟)門即死”[5]551的現(xiàn)象。上述記載反映出柳宗元在擔任柳州刺史期間,為柳州所做的貢獻受到肯定,而這些政策都是他“以民為本”和“吏為民役”思想的實踐成果。
從永州到柳州,柳宗元形成了“吏為民役”與“以民為本”的為官思想,并且最終得以在柳州踐行,惠及當?shù)厍в嗄辍5?柳宗元“吏為民役”與“以民為本”理論的實踐也存在時代的局限性。
柳州是一個落后、偏遠的地方,柳宗元不畏艱難,踐行自己“吏為民役”與“以民為本”的思想,從而為柳州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柳州民眾稱“今天幸惠仁侯(柳宗元),若不服化,我則非人”[5]551,反映出當?shù)孛癖妼α谠膿泶?也說明他在當?shù)氐氖┱胧┦侵档每隙ǖ摹?/p>
柳宗元修繕孔廟,樹立儒學正統(tǒng)地位,普及文化教育,具有積極意義。同時,他極為推崇佛教,試圖以宗教來影響民眾的思想和行為。柳宗元認為大云寺毀壞是導致柳州民眾“失其所依歸,復立神而殺焉”[1]465,因而認為“唯浮圖事神而語大,可因而入焉,有以佐教化”[1]465,從而使人們“去鬼息殺,而務趣于仁愛。病且憂,其有告焉而之”[1]466,之后便是“人去其陋,而本于儒。孝父忠君,言及禮義”。因此,柳宗元在治理柳州過程中為了達到教化目的,將佛教作為輔助手段,這種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理政思想則帶有一定的愚民傾向,與“以民為本”相悖,帶有一定時代局限性。
柳州屬嶺南道,后者的治所位于今廣州,唐稱“廣府”。由于唐代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廣州對外貿(mào)易得以發(fā)展,成為當時最大的國際貿(mào)易中心之一[7]。柳宗元稱當時的廣州周圍有“流求,訶陵,西抵大夏康居,環(huán)水而國以百數(shù)”[1]442,可見當時的廣州擁有強大的貿(mào)易區(qū)位優(yōu)勢。廣州對外貿(mào)易的興盛帶動了周圍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為柳州商貿(mào)發(fā)展提供了較為便利的條件。
但是,柳宗元卻對柳州的商業(yè)發(fā)展持否定態(tài)度,這明顯與其“吏為民役”的理念相沖突。在對待商業(yè)貿(mào)易的問題上,柳宗元曾以“賈尚不可為,而又海是圖。死為險魄兮,生為貪夫”[1]331來描繪當時的商業(yè)貿(mào)易,甚至認為“皿蟲化為癘,夷俗多所神。銜猜每臘毒,謀富不為仁。蔬果自遠至,杯酒盈肆陳。言甘中必苦,何用知其真?”[1]729,認為商業(yè)貿(mào)易為“不仁不義”,這反映出他根深蒂固的“重農(nóng)抑商”思想。
柳宗元雖然反對柳州本土的商業(yè)貿(mào)易,但并不排斥外地的商人來柳州一帶進行貿(mào)易。他曾以“梯航連連,旌篩悠悠,輻輳都會,皇威以流”[1]652來頌揚當時“萬國來朝”的場景,在他看來這是唐朝統(tǒng)治者的“皇威”所致。但總體來說,柳宗元在對待柳州的商業(yè)貿(mào)易問題上態(tài)度是消極的,這與他所主張的“吏為民役”思想是相悖的。對當?shù)厣虡I(yè)貿(mào)易的打擊壓制不利于當?shù)厣虡I(yè)的發(fā)展,也顯然不符合當?shù)匕傩盏睦?。從根本上說,上述思想和行為反映了柳宗元“重農(nóng)抑商”的固有思維,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
柳宗元所秉持的“民本官仆”思想形成于貶謫永州期間,在治理柳州時他將這種思想予以踐行,從而促進了柳州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歷史影響。在處理柳州奴婢買賣泛濫問題時,柳宗元既有大膽破除當?shù)芈暤挠職馀c魄力,也能夠因地制宜,結(jié)合實際情況循序漸進處理問題,這顯示出柳宗元已經(jīng)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但是柳宗元在主政柳州期間,推崇佛教思想,同時恪守儒家“重農(nóng)抑商”的傳統(tǒng),影響了當?shù)厣虡I(yè)貿(mào)易的發(fā)展,反映出其政治思想及實踐的時代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