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效忠(山東省萊州市程郭畜牧獸醫(yī)站)
在肉種雞是生長過程中,育雛期的管理至關重要,生長發(fā)育良好的雛雞,才能獲取理想的生產成績,并且降低整個生產周期的死亡率,為獲取較高的經濟效應奠定堅實基礎。為了保證種雞的健康生長和較高的均勻度,以便雞群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生產優(yōu)勢,在種雞育雛期就應有個良好的開端和優(yōu)質的育雛工作,也就是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和采取最佳的操作方法。
雛雞出殼后腸道、心血管和免疫系統(tǒng)均沒有發(fā)育,并且也不能調節(jié)自身的體溫,如果環(huán)境條件不穩(wěn)定,或者外界存在病原體的威脅,雛雞在免疫力較差的情況下,非常容易感染發(fā)病,引起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給整個生產帶來極大的隱患。因此在雛雞入舍前兩天要給雛雞提供衛(wèi)生干凈和舒適的環(huán)境條件,以及合理的飼喂管理,以刺激所有系統(tǒng)的良好發(fā)育,促進體溫調節(jié)功能的健全,從而為今后達到理想的體況和均勻度打好堅實的基礎。
通常情況下,管理人員均比較重視雞舍內的衛(wèi)生消毒情況,而容易忽視雞舍外面的衛(wèi)生管理,如果是上批次雞群感染疾病后,非常容易將病原體排放到舍外,對雞舍外環(huán)境中的土壤造成污染,尤其是舍外還遺留糞便時,給雞群感染病原體提供很大便利條件,這也是雛雞容易發(fā)生疾病的主要原因。例如雞群感染馬立克疾病后,可以通過羽毛將病毒排放到自然環(huán)境中,如果清理不徹底,再加上雛雞自身免疫力較低,極易感染發(fā)病。
首先育雛場所不能種蔬菜和莊稼,有條件的應把存在的樹木砍伐掉,這樣可以徹底清除有害動物生存的場所,消除傳染病的傳播媒介。然后在上批雞淘汰后應徹底清理消毒,殺滅環(huán)境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尤其切記將雞糞進行無害化處理,嚴禁使用此雞糞作為種植莊稼的肥料,否則上一批雞的病菌可以傳播給引進的雛雞,嚴重危害雛雞的健康成長。另外雞場應做到全進全出,不能在一個廠區(qū)飼養(yǎng)不同批次的雞群,以免大雞群免疫排毒時感染新引進的雛雞。
在育雛前必須按照生物安全要求的標準對雞舍進行清理消毒,最好使用2~3種消毒藥物進行處理,最后用高錳酸鉀和甲醛熏蒸消毒,將舍內病原微生物徹底殺滅。同時在雛雞入舍前需要進行雞舍預溫,如果在冬季應提前2~3天開始預溫;如果在夏季應提前1~2天預溫。預溫時使雞舍溫度達到30℃,平養(yǎng)育雛的墊料溫度應為28~29℃。
雛雞出殼后需要較高的濕度,有利于呼吸道黏膜的發(fā)育,減少今后雞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概率。在雛雞入舍前雞舍濕度需要達65%~70%。同時雛雞視覺發(fā)育還不完善,需要雞舍的光照強度越強越好,能夠幫助雛雞盡快尋找到飼料和飲水,一般要求每隔2米安裝一個60瓦的燈泡即可。另外雛雞在1周內的飼養(yǎng)密度為50只/平方米,需要根據飼養(yǎng)密度合理安排雛雞放置情況。管理者要按照以上要求準備好育雛設施。
應準備好測定環(huán)境條件的儀器,即溫度計、濕度計、測風儀、測光儀等,能夠隨時檢測雞舍內的環(huán)境條件,保證雞群處于舒適的環(huán)境中。同時保證飲水干凈、加強飲水的消毒工作,建議采用有效的洗滌劑對水線進行消毒,以清除管內存在的生物膜,避免病菌在水線內快速繁殖生長。有條件的肉種雞場需要對消毒后的水線進行檢測,在總細菌數量含量合格后,方可使用,否則需要重新進行沖洗和消毒,直到合格為止。
為了了解雛雞母源抗體、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要清楚雛雞上一代種雞群的周齡。如果是平養(yǎng)育雛的應在墊料上面鋪墊紙,如果籠養(yǎng)育雛的應在籠內鋪2/3的墊紙或使用大料盤,這樣有利于雛雞盡快采食到飼料。同時準備好水線或飲水器,讓雛雞在一日齡就可以很方便地喝到新鮮充足的飲水。通常情況下每個飲水乳頭可供10~12只雞使用,每90~100只雛雞使用一個大料盤。充分準備好育雛設備可以促使雞群分布均勻,及時開食和開水。
每天早晨、中午和晚上應認真觀察和記錄育雛溫度和濕度,前3天溫度要求為30~32℃,隨著日齡增長根據雞群體質重增長情況隨時調節(jié)雞舍溫度。如果雛雞體質重達標可以適當加快降溫速度,否則減緩降溫速度。第一周要求舍內濕度為70%,然后逐漸減少到50%~60%。這樣在育雛前期需要保持地面始終處于潮濕狀態(tài),有經驗的管理者可以在育雛前將雞舍墻壁進行浸泡消毒,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消毒效果,還可以在墻壁內蓄積部分水分,這樣在育雛時,墻壁內的水分能夠逐步蒸發(fā)出來,滿足雛雞對濕度的需要。
在雞舍濕度發(fā)生較大變化時,雛雞就會感到雞舍的溫度也發(fā)生了變化,因為溫度和濕度之間是相互作用的。雞舍濕度高時會增加雛雞的體感溫度,反之會降低雛雞的體感溫度。所以應根據雛雞表現來調節(jié)雞舍溫度,否則溫度過低,受涼的雛雞就會扎堆影響食欲、降低增重速度和均勻度。溫度太高雛雞張口喘氣、飲水量增加、抑制食欲、影響呼吸道系統(tǒng)的發(fā)育和羽毛的健康生長。所以應保證雞群處于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環(huán)境下,有利于保證雞群健康生長發(fā)育。
以前育雛時提倡前3天不用進行通風,這是錯誤的觀點,因為從第一天開始雞舍就開始產生廢氣了,一方面是雛雞自身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供暖系統(tǒng)可以產生一些廢棄,并且糞便發(fā)酵還能夠產生氨氣類的有害氣體。所以應及時采用最小通風將舍內廢氣排出,給雛雞提供新鮮充足的空氣,減少有害氣體對雛雞呼吸道黏膜產生的刺激作用,降低雞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的風險。
為了保持雞舍內氧氣、水分和二氧化碳等氣體之間的平衡,應在雛雞入舍時就采用最小通風,以促進空氣在雞舍內流動和滿足雞體對新鮮空氣的需要。根據雞群情況科學進行通風,通常每只雛雞需求的通風量為0.074立方米/小時,可以按照這個標準來計算雞群所需要的總通風量,從而進行有效通風。通風時切忌冷風直接吹到雛雞身上,給雞群帶來很大的冷應激,引起雛雞感冒甚至呼吸道疾病。最小通風開啟后,雞舍內雛雞一定要分布均勻,如果雞只扎堆說明有賊風入侵,如果雛雞跑向雞舍墻壁邊緣,說明雞舍通風不足、舍內缺氧,需要加大通風量。
平養(yǎng)雞舍為了避免雛雞采食稻殼,應在墊料上鋪設墊紙,在墊紙和料盤上同時灑滿飼料,以刺激雛雞盡快采食到新鮮的飼料。如果籠養(yǎng)育雛時鋪設墊紙還可以起到給雛雞帶上肚兜的作用,避免雛雞著涼受寒。實踐證明:使用墊紙飼喂雛雞,在規(guī)定時間內雛雞能夠達到理想的嗉囊飽滿度,為今后良好的生長發(fā)育奠定基礎。同時制定科學的飼喂程序,定時定量給雛雞添加飼料,建議每隔3~4小時添加飼料一次,每次添加2~3克/只,以刺激雛雞食欲、盡量增加雛雞采食量。隨時將沒有采食完畢或者糞便污染的飼料進行清理,減少雛雞攝入病原微生物的機會,將雛雞發(fā)病率和死亡率。
育雛第一天在使用水線飲水的同時也要使用真空飲水器,以幫助弱殘雛雞飲到新鮮的飲水。通常真空飲水器最多使用兩天時間,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細菌污染飲水,還可以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讓工人騰出時間來更加精心的管理雛雞。撤換飲水器時應觸摸雛雞嗉囊,保證雛雞飲水充足。切忌飲水器中已經沒有水了還放在原處沒有撤掉,因為這樣雛雞會在原處等待飲水而不去其他地方找水喝,從而影響雛雞飲水、采食,甚至造成瘦弱雛雞死亡。加強飲水器具的清洗和消毒,尤其使用真空飲水器時,需要每天對飲水器進行清洗和消毒,否則雞群飲水容易受到污染,促使雛雞感染腸道炎癥而發(fā)生疾病。使用水線飲水時,盡量不要在水線內添加藥物,減少藥物或維生素對水線管道造成的污染,以免雞群感染疾病。
育雛前5天雞舍內光照亮度越大越好,有利于促進雛雞盡快適應新環(huán)境,并找到飼料和飲水,通常要求育雛區(qū)光照強度達80~100勒克斯。育雛前3天光照時間為23小時,有利于刺激雛雞食欲和增加活動量,達到增加體重和體質的目的。育雛第4天開始根據雞群實際情況和體重是否達標,可以逐漸減少光照時間,在育雛第10天或者第20天將光照時間減少到8小時,以后在整個育成期維持8小時不變,光照強度在20天時降低到5~10勒克斯,以后育成期也維持這種強度。
在育雛結束后應將育雛期間的死淘數量、體重變化、均勻度、飼料消耗量等做一個詳細的匯總,與以往批次和制定的飼養(yǎng)管理指標作對比,正確評估本次育雛工作是否良好。為了評估育雛準備工作是否到位應抽樣抽取剛入舍雛雞的出生重,然后在育雛第4天再稱重,如果日增重達標說明準備工作已經到位了。在育雛第7天再次稱重,體質重達標或者超過標準體質重,說明早期育雛工作各方面均達到良好狀態(tài)。
總之,雛雞入舍后應促進其盡快采食和飲水,并提供給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管理人員每天必須認真觀察雞群,根據雛雞具體情況隨時調節(jié)雞舍內的溫度、濕度、光照和通風,同時隨著日齡的增長及時調整水線、料線高度和降低飼養(yǎng)密度。每周定期稱取雞群體重和計算雞群均勻度,一旦發(fā)現異常立即分析原因,采取相應措施、制定規(guī)范化操作程序,使雛雞有一個良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