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群華
平遙古城,距我?guī)浊Ю镏?。從前我對它的印象只是停留在晉中大地上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我了解到的平遙僅限于一些干巴巴的文字資料,它只是存在于我腦海中的一幅水墨畫:綿延的呂梁山與險峻的太岳山之間,平遙城如一只巨龜蟄伏在這片廣袤的黃土高原上。巍峨的古建筑穿過2700年的歲月風(fēng)沙巍然挺立,透過浩渺的歲月長河依然呈現(xiàn)出說不出的威嚴。
腦海中的感覺未免過于膚淺,我決定近距離解讀它。當我走近它并真實地接近它時,才真切感受到這座古城的古樸拙雅之美以及它深邃的歷史過往。它像一本質(zhì)樸的古書,見證并記錄了平遙城的興衰更迭,它承載了幾千年的歷史和繼往開來的歲月,在它面前,我拙劣的文字只是浮于表象的一種言不及義的述說……
■跨過歲月,見證古城煙雨
我終于站到了這片土地上。當我站在古城墻上的南城門向下望去,躍入眼簾的便是古色古香的老建筑群。平遙古城有六座城門,東西兩邊各兩座,南北各一座,整個古城的布局就像一只碩大的烏龜,取其意為“長治久安,固若金湯?!蹦祥T為龜首,城外兩處井為龜眼,北門為龜尾,東西四座城門就像是烏龜?shù)乃臈l腿,平遙古城也因此有“龜城”之稱謂。
城內(nèi)南北大街錯落,呈“S”形,以古市樓貫穿南北,街道兩旁老字號與傳統(tǒng)店鋪林立,清朝時曾有“中國華爾街”之稱。著名的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票號便誕生在古城的西大街,這條街也被譽為“大清金融一條街”。文化學(xué)者余秋雨曾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寫道:“在山西最紅火的年代,財富的中心并不在省會太原,而是在平遙、祁縣和太谷,尤以平遙為最?!倍娨晞 秵碳掖笤骸氛菚x商的寫照,也還原了平遙古城的輝煌歷史……
沿街行走,目光所及處,到處是青磚灰瓦的建筑。悠久的古城墻仿佛默默訴說著從前的歲月,撫摸一塊有些殘破的青磚,倏忽間時光似乎倒退回千百年前;散發(fā)著陳舊氣息的器皿閃耀著樸素無華的光芒,誰知道它的主人會是一位什么樣的人呢?也許是市井百姓,也許是達官顯人,也許是白衣秀士,也許是富甲商人,畢竟這里從前商賈云集、票號林立。
大街兩旁的建筑,或飛檐高挑,或雕梁畫棟,與厚重的磚石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在它們面前,忽然感覺到個人是如此渺小,時光又是多么久遠。徜徉在老街,我的腳步不由得放慢再放慢,連說話也放低了聲音,生怕驚擾了這千年老城的靜謐,破壞了幾千年的歷史煙云,有種“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感覺。
三五成群的游客不時從身邊走過,水平光滑的青石板路上,不知經(jīng)過多少歲月的摧殘,留下過多少人的足跡,今后還將留下多少人的腳印。
■日月更迭,傳統(tǒng)文明煥發(fā)現(xiàn)代光彩
平遙古城始建于西周,過了2000多年,到了明朝,朝廷為了抵御外族侵擾,就把平遙城一再加固加厚并加以擴建,到了清朝又再次修葺。經(jīng)過明清兩代先后數(shù)十次整修,平遙古城越加堅固壯觀。從明朝初年到20世紀中葉,平遙古城經(jīng)過近600年的風(fēng)云變幻、世事滌蕩,安穩(wěn)地躲過了各種戰(zhàn)亂。
在古城墻下駐足良久,我急于行走的心情漸漸沉淀,而后愈加安靜。撫摸著眼前斑駁的青磚灰瓦,我仿佛穿越時空。在古街上緩步而行,街頭小販叫賣聲不絕于耳,熙來攘往的車水馬龍,搖鈴走巷的郎中游醫(yī),混跡于大街小巷的街頭藝人,好不熱鬧。茶舍酒樓,聚集了一批批富商賈人高談闊論??h衙門前,兩只石獅張著大口,不怒自威;朱紅的大門又厚又重,猶如古書般仿佛在等著我們后人翻閱;正殿上高高懸掛的“明鏡高懸”四個大字的牌匾,兩邊羅列著的許多刑具令人不寒而栗。我的眼前出現(xiàn)這樣一幅畫面:官府大人踱著方步走上大堂,衙役們手執(zhí)威武棒,一邊不停地擊打著地面,一邊低吼著“威武”,在影視劇中看到的畫面一時竟在我眼中“復(fù)活”,仿佛從歷史的云霧中穿越而來,栩栩如生。
很快,我眼前又浮現(xiàn)出另外一幅畫面:陣陣鑼聲由遠而近,很快,它們漸行漸遠,余音還在耳邊繚繞。我在一瞬間似乎感受到了古人們生活的印跡,嗅到了人間煙火的氤氳氣息。倏爾,一陣清脆的自行車鈴聲打斷了我的遐想,那些遙遠而古老的畫面隨即消失在蒼茫的時空之中。
平遙城內(nèi)大街小巷縱橫交錯,看似雜亂,實則井井有條。城內(nèi)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以市樓為中心,由城墻和各條大街小巷組成一個龐大的八卦圖案,猶如龜背上的壽紋。這些街巷貫穿于古城之內(nèi),形成了城內(nèi)四通八達又井然有序的交通網(wǎng)絡(luò),同時也向世人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明和悠久的歷史文化。
■“栲栳栳”,不可辜負的古城美食
早就聽說平遙的莜面栲栳栳非常有名,這個奇怪的名字曾讓我非常好奇,不知為什么叫這樣一個生僻的名字。莜面營養(yǎng)價值極高,用它做出的美食自然不能錯過。在飯店里,我看著透明櫥窗內(nèi)的后廚師傅把面團反復(fù)揉搓,再揪成一塊塊小面團,師傅把小面團在手上一揉、一搓,再靈巧地往手指上一繞,一個個卷起來的莜面皮便像一個個列隊的士兵一樣豎立在蒸籠中,上鍋蒸熟后,著名的莜面栲栳栳就可以讓人大快朵頤了。莜面蒸熟后造型美觀,讓人不忍吃下去。它的顏色不好看,但是它的谷香味足以令人對顏色忽略不計。拌上調(diào)料后吃上一口,筋道柔軟,麥香順著喉嚨一路下滑,直至香到胃里。
相傳莜面栲栳栳這道美食是在唐朝發(fā)明的,說是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時,就用這種美食犒勞三軍,因“犒勞”與“栲栳”諧音,后來就演變成了“栲栳栳”。民間傳說雖不足為信,但這道面食在民間卻有犒勞親朋貴賓的習(xí)俗,有些地區(qū)以吃莜面栲栳栳有“牢靠”“和睦”之寓意,逢家中有老人壽誕或孩子滿月,皆以此招待親朋。
這座古城的悠久厚重,遠不是走馬觀花的人所能了解,也因此,這里吸引著無數(shù)國內(nèi)外游人紛至沓來,流連忘返。
平遙既是歷史文化古城,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它給人們的印象是深而不露,引而不發(fā),任歲月滾滾流逝卻不動聲色。它的深厚,它的隱忍,都是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它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向我們娓娓講述遠去的歲月;又像一部古書,等待著我們后人去翻閱,去發(fā)掘這閃耀著歷史光芒的民間“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