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近年來,信息技術不斷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為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幫助學生拓寬眼界提供了便利。影視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源,在教學中能夠發(fā)揮獨特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合理滲透影視資源,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本文就如何在小學語文中高年級教學中深入運用影視資源展開研究。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影視資源的原則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利用影視資源進行教學需要把握好“度”,否則教學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對此,筆者總結了影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原則。
1.內容形式要契合學生心理
影視資源的融入要考慮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內容形式要契合學生的心理。
比如有一些影視資源內容比較有深度,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在選擇影視資源的時候,要考慮學生的接受情況和理解能力。特別是在心理層面上,要將小學生朝著陽光、樂觀的方向引導,一些過于陰暗、晦澀的影視作品就不適合在課堂上使用。
2.難度、深度要適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
教師在選擇影視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時需要考慮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
比如一些影視作品不是普通話,表達的內容較為深奧、晦澀,此時教師就要考慮學生能否聽懂、理解以及接受。同樣,一些影視作品過于淺顯,對學生來說也不是特別理想。
3.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符合學科特征
在教學中融入影視作品的最終目的是服務語文教學,換言之,是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教師要積極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選擇影視作品時考慮是否符合語文教學的特征。
二、影視資源在小學語文中高年級教學中的應用
1.有效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πW生來說,興趣是他們參與學習最為持久也最為根本的動力。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能充分調動自身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運用影視資源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導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用興趣來帶動學生前行。
比如在《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教學前,筆者引導學生們利用假期觀看紀錄片《圓明園》,并且在課堂上播放了其中一些片段作為導入,讓學生對新課充滿期待。同時,在觀看紀錄片的過程中,學生對圓明園昔日的歷史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
2.開闊視野,拓寬學習廣度和深度
對很多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接觸外面世界的機會較少,對世界的認知基本是靠書籍,但比起文字,影視作品會更有立體感,更能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
春節(jié)期間,筆者給學生布置的一項寒假作業(yè)是觀看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學生通過觀看這部紀錄片,理解一本書的出版到問世會經(jīng)歷很多艱難的階段,特別是有一群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編輯,他們精益求精,為精品書籍的面世不斷努力著。通過影視資源的融入,學生拓展了對語文知識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在學做人、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成長。
3.課堂講解,積極開展互動
有的教師對影視資源融入教學的理解只是播放一些電影和電視片段,這樣的滲透很明顯不夠深入。教師要結合課堂上的有效講解,積極開展課堂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知識的拓展。教師可以將影視資源與具體的文章相結合,構建多元、精彩的語文課堂。
比如在講解《林黛玉進賈府》這個章節(jié)時,書中對林黛玉的神態(tài)描寫可謂惟妙惟肖:“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聰明清秀,絕麗無雙,氣質脫俗,淡雅若仙,嫵媚風流……”此時筆者在課堂上播放電視劇《紅樓夢》(1987版)中寶黛初見的畫面,學生通過觀看影視作品更好地了解了黛玉的人物形象,甚至有人因此喜歡上了林黛玉的扮演者。隨后筆者進行拓展,告訴學生當時拍這部《紅樓夢》的時候,導演王扶林在全國范圍內選拔林黛玉的扮演者,最后陳曉旭的氣質、才情打動了導演,讓學生對文章產(chǎn)生更深的記憶點。
4.力促寫作,豐富題材
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中的重難點,很多學生提及寫作都十分頭疼。要想切實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還是要從題材、素材入手。很多學生之所以一到下筆的時候就覺得無話可寫,就是因為沒有豐富的寫作素材,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影視資源,能夠幫助學生拓展寫作題材,豐富寫作素材,提升寫作能力。
教師可以在假期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yè),讓學生觀看影視作品,將觀看過程中的感悟、體驗都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會再覺得寫作時無話可寫了。
比如教師可以推薦由經(jīng)典名著改編的電影、口碑好的紀錄片,讓學生們利用短暫的假期給自己充電,引導學生從小開拓視野,在記錄、寫作的過程中提升寫作能力。
結合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開展,筆者深深體會到在語文教學中融入鮮活的動力和元素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影視資源,會給語文帶來別樣的精彩,可以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引領學生更上一層樓。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多學習教育理論知識,將先進的教育理論融入日常實踐,不斷為拓展語文教學的深度注入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