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遺題材紀錄片通過影像敘事完成了有關代際互動的社會文化表達,對構建社會文化空間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傳承》(第三季)為例,探討非遺題材紀錄片在對話青春、空間呈現(xiàn)以及視聽表達層面有關代際互動的敘事話語和表述策略,關注非遺傳承人面向現(xiàn)在和未來的身份認同與價值走向。
[關鍵詞]非遺題材紀錄片;影像敘事;代際互動
近年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以下簡稱非遺)代表性項目為表現(xiàn)主體和審美對象,通過視聽語言的運用加以表現(xiàn)[1]的紀錄片,在制作規(guī)模和文化傳播影響力方面表現(xiàn)較為突出。用影像記錄非遺事項,在我國最早可追溯至1933年人類學家凌純聲等在湘西拍攝的湘西苗族鼓舞、苗族民歌、苗族服飾等[2]。作為一種為人類學研究提供佐證的有效記錄手段,紀實影像凸顯保存非遺文化的優(yōu)勢。2004年,隨著我國正式加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公約》,非遺成為社會多方密切關注的話題,一大批非遺題材紀錄片也應運而生,為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播貢獻了有生力量。特別是近十余年來,央視陸續(xù)制作播出的《了不起的匠人》《我在故宮修文物》《傳承》《百年巨匠》等紀錄片,開拓了國產(chǎn)紀錄片精雕民族文化、刻寫民族記憶的精品化模式,并持續(xù)帶動地方電視臺、各級非遺保護中心、高校機構為主體的團隊創(chuàng)作[3]。
作為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非遺題材紀錄片通過影像敘事完成一系列社會文化表達。有學者認為,核心敘述句式的運用賦予非遺題材紀錄片注解文化、補白內(nèi)涵、溝通情感的作用[3]。也有學者指出,視聽層面的去語境化和敘事層面的再語境化的話語機制,促使網(wǎng)絡熱播紀錄片在影像層面完成對文化遺產(chǎn)的再次賦義,也由此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轉化[4]。這些研究成果均強調非遺作為一種文化資源融入紀錄片的文本表征體系,對構建社會文化空間具有重要意義。從現(xiàn)實的角度看,“非遺當下的文化建構是要使其接續(x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生活”[5],映射到大多數(shù)非遺題材紀錄片中,影片往往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生活的沖突投射在新舊傳承人的代際關系上,在影像層面完成對代際關系的敘事重構,展示自身參與當下中國社會核心議題的能力。基于此,文章以紀錄片《傳承》(第三季)為例,探究其影像敘事所完成的有關代際互動的文化表達。
《傳承》(第三季)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年出品的紀錄片,該片延續(xù)了前兩季的選材方向,采用十集組合的形式,記錄了十七項我國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技藝,以非遺傳承人的日常故事完成了“承時代心,傳世代美”的內(nèi)核表達[6]。與前兩季相比,第三季圍繞非遺技藝代際傳承的主題,進一步用故事化的敘事策略呈現(xiàn)新舊傳承人思維觀念的差異和碰撞。因此,分析該片影像敘事的代際關系的文化表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對話青春:代際互動的通約性表達
近年來,年輕化的角色選擇逐漸成為非遺紀錄片敘事的一個重要特征。非遺紀錄片“以青年為敘事對象,以個人成長為故事主題,涉及對整個社會深層文化價值與結構的表現(xiàn)以及社會對個體的形塑”[7],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商業(yè)化的制作模式,滿足年輕受眾的收視需求。整體而言,非遺紀錄片更多地將新舊傳承人置于代際關系的戲劇性沖突,陳述兩代人在現(xiàn)代語境下對非遺文化傳承的不同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也就是將某個儀式或民俗節(jié)日設置為青年行為的敘事背景,使青年傳承人在與老一輩傳承人的代際互動中,或是逐漸重構認知,形成自我對新傳承人社會身份的認同,或是秉承非遺文化初心,協(xié)助老一輩傳承人在新時代社會文化語境中達成身份自洽。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非遺具象載體的某個儀式或民俗節(jié)日,成為重現(xiàn)民族傳統(tǒng)、協(xié)調代際關系,進而固化民族集體記憶的紐帶。值得注意的是,非遺紀錄片中的儀式活動過程立足人物當下日常生活的場域,而新舊傳承人則是對生活經(jīng)驗有著個性化感知的個體,他們“用一種日常文化的方式規(guī)范了人與物、人與自然、人與自己的關系”[4]。
《傳承》(第三季)的創(chuàng)作宗旨是去“尋找傳承中的青春力量”[8],青春敘事成為其重要的創(chuàng)作方式,即以新一代青年傳承人的個體成長為著力點,呈現(xiàn)非遺文化參與當代生活的社會期望。例如:第一集《歸處》中的青年周沐林,原本對母親發(fā)揚疍歌不以為然,后來卻主動幫助母親錄制疍歌視頻;第九集《維系》中的青年楊能文,一開始聯(lián)合母親一起阻止父親手工彈棉花,最后反而理解了父親對手工彈花的執(zhí)念,并幫助父親解決現(xiàn)實困境;不同于上述青年角色的塑造,第二集《織焰》中的彝族男孩李穩(wěn)、第五集《承心》中的藏族青年桑朗多登,一直將非遺視為構建自我民族身份的必備元素,并通過與上一代傳承人的對話來汲取非遺文化內(nèi)蘊,積極踐行非遺文化。無論是被動的非遺涵化對象,還是主動的非遺踐行者,在該片的青年人物形象的塑造過程中,都凸顯了非遺要素的當代共享價值,架構起青年傳承人與老一輩傳承人之間對話的橋梁,幫助新舊傳承人達成當下社會文化語境中的身份自洽。
二、空間呈現(xiàn):代際互動場域的交匯點
任何敘事都是在特定空間中發(fā)生的,非遺題材紀錄片就是在影像空間中實現(xiàn)非遺文化內(nèi)涵的視覺化建構,其影像空間不僅具有鋪設語境和還原特定區(qū)域背景的作用,還作為一種表征元素、符號裝置或認知方式,積極參與文本的故事敘述與意義建構[9],成為故事與文化、社會的交匯點。
《傳承》(第三季)中的空間敘事體現(xiàn)在運用“主題—并置敘事”模式[10],完成共同主題統(tǒng)攝下的空間聚合。該紀錄片用十集的體量共同闡釋“非遺代際傳承”這一主題,其中每集又圍繞一個分主題并用一到兩個相對獨立的敘事文本分而述之,從不同的角度共同實現(xiàn)總主題的表達。這種敘事結構既確保了敘事學意義的完整性,又拓展了敘事的主體范圍和開闊了空間視野。該片呈現(xiàn)的十七項我國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技藝分布在具有特定地域文化語境的不同空間,無論是《守壹》中的廣東小鎮(zhèn),還是《織焰》中的云南彝族村,抑或是《生技》中滇藏川交界的大山和《承心》中的亞丁山,都是展開敘事的空間,呈現(xiàn)鮮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成為承載非遺文化符號的“拼圖”,共同實現(xiàn)既定主題的空間建構,有效勾連起觀眾與地方之間緊密的情感與文化聯(lián)系。
同時,挖掘空間本身的語義內(nèi)容,投射在具體的人物和事件上,也是空間敘事在該片中的重要體現(xiàn)。例如,第一集《歸處》記錄了哈薩克族青年松哈爾與父親達列力汗在婚禮舉辦地點上產(chǎn)生的沖突,松哈爾想在城里飯店舉辦婚禮,但是作為傳承人的父親想讓兒子在毛氈房中舉辦傳統(tǒng)婚禮,在未婚妻的勸說下,松哈爾的態(tài)度從最初的抵觸到逐漸認同,最終父子二人在攜手搭建毛氈房的過程中達成和解。在這個敘事段落中,牧場和酒店已經(jīng)超出敘事空間背景的屬性,上升為一種承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沖突隱喻功能的敘事元素,成為兩代人不同非遺文化觀念碰撞和交流的重要場域,而毛氈房這一重要的非遺標識物,也作為跨越代際裂縫的溝通性力量,幫助兩代人在代際互動中達成文化理解,重新發(fā)現(xiàn)新時代背景下各自的身份與價值。
三、視聽表達:代際互動的文化深描
影像敘事需要以視聽語言來達成,作為具有特定規(guī)則的符號表意系統(tǒng),視聽語言承載著對信息、情緒、意義的表征與傳播功能[11],在《傳承》(第三季)中,視聽語言的組織不僅在敘事框架中生成可理解的文本,完成主題陳述,而且賦予文本對社會生活的文化注解。具體而言,一方面,影像文本運用宏觀鏡頭和細節(jié)鏡頭營造非遺文化空間,呈現(xiàn)與非遺知識之間的對應性關系,引導文本接收者建立起互文的文化想象;另一方面,以新舊傳承人的日常紀實性鏡頭為內(nèi)生動力,牽引代際之間關于非遺文化的對話與碰撞,探索非遺文化的當代轉化和社會功能。
例如,第一集《歸處》在開篇采用一組宏觀視野的航拍空鏡頭記錄連綿不斷的群山、牛羊遍地的草場,以全知視角的解說詞為敘述綱領,用整體概覽的方式迅速介紹故事發(fā)生地的地理方位與自然景觀,借由群山、草原等特定符號實現(xiàn)隱喻表達,建構“天地遼闊,萬物生長”的特定意象,折射傳承人與自然原生態(tài)的融洽關系,并通過運用多角度、淺景深的近景與特寫鏡頭聚焦細節(jié),展現(xiàn)人物制作毛氈房過程的精湛技藝,拉近與被攝體的空間距離,賦予觀眾參與感。在大量此類鏡頭的交錯捕捉下,細微動作被近距離地放大呈現(xiàn),這既凸顯器物的美感和手藝人的匠心,也賦予紀錄片進行非遺文化深描的功能。宏觀鏡頭與細節(jié)鏡頭相得益彰,既帶給觀眾強烈的藝術震撼力,又拉近他們與非遺文化的視覺距離,增強畫面外不同個體對非遺文化的意義認知。
同時,影像文本回歸非遺的日常生活場域,將鏡頭對準新舊傳承人現(xiàn)代生活的空間,挖掘與呈現(xiàn)個體不同生活狀態(tài)下的自然人性,賦予傳承人個體作為文化樞紐的意義。這在《傳承》(第三季)中體現(xiàn)為紀實性段落的運用,例如,第四集《守壹》在刻畫91歲橫瀝牛墟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楊錦時,就運用時空長鏡頭,記錄了他周旋于買家和賣家之間促成一樁生意的段落。長鏡頭同步記錄現(xiàn)實生活的場景,有助于觀眾回歸生活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強化對場景空間特征的感知,實現(xiàn)與非遺文化的碰撞、交流和共享,從而賦予非遺文化傳承的時代意義。不間斷的長鏡頭也記錄了人物本真的行為動作與情感流露,使傳承人個體對非遺文化的不同期待在與其所處的時空關系呈現(xiàn)中得到解釋,讓兩代傳承人之間互動的意義變得更豐富,體現(xiàn)非遺文化當代共享價值的表意功能。
此外,該紀錄片還通過鏡頭強調人物之間、人物與其所處時空的關系,使畫面中新舊傳承人狀態(tài)形成強烈對比,讓觀眾進一步思考非遺文化的時代接續(xù)。例如,第四集《守壹》用了一組關聯(lián)鏡頭記錄牛中師傅與被考核人阿華的互動,當阿華考試不利時,牛中師傅作為前景被虛寫,阿華作為主體被實寫,二者關聯(lián)于同一個畫面,這不僅從視覺上生動刻畫出彼時阿華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也進一步凸顯非遺代際傳承的現(xiàn)實困境,讓觀眾主動思考新舊傳承人作為社會個體,如何讓非遺文化保持連續(xù)性,回應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的時代需求。
四、結語
非遺題材紀錄片與國家文化產(chǎn)業(yè)政策的扶持和網(wǎng)絡時代媒介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密切相關,將文化表達聚焦非遺傳承過程中代際互動和身份認同的時代關切?!秱鞒小罚ǖ谌荆┩ㄟ^對話青春、空間呈現(xiàn)以及視聽表達等敘事策略,充分關注非遺傳承人的個體感受和人性價值,并呈現(xiàn)新舊傳承人的代際互動,回應他們面向現(xiàn)在、未來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走向。非遺題材紀錄片本身構成國家民族文化記憶的一部分,在公共性層面蘊含共通的記憶向度、情感維度和精神高度[12],它為處于集體記憶群體里的觀眾匯聚民族共通性情感、形成文化自覺提供了場域,也契合了現(xiàn)實語境下建構中華民族文化身份和堅定文化自信的社會心理需求,呈現(xiàn)非遺文化的當代共享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敏南.“非遺”題材紀錄影片的敘事策略[J].當代電影,2012(05):149-152.
[2]楊國興.數(shù)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影像的適應性傳播[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5):46-51.
[3]王志峰,朱斌.“后非遺”時代紀實影像的文化書寫與省思:以非遺題材紀錄片為中心[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22(12):63-71.
[4]梁君健.物質性與個體化:網(wǎng)絡熱播紀錄片中傳統(tǒng)文化的話語機制及當代轉化[J].南京社會科學,2019(11):120-126,149.
[5]馬知遙,常國毅.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視域下非遺的文化建構[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3):21-30.
[6]娜孜葉.紀錄片《傳承》(第三季):“傳”的是歷史,承接著未來[EB/OL].(2019-05-09)[2023-09-03].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8652.
[7]王海峰.新時期的凝望:主旋律年代青春劇的青春敘事:以《最美的青春》《那些年,我們正年輕》為例[J].電視研究,2019(05):61-63.
[8]白瀛.紀錄片《傳承》第三季聚焦年輕“非遺”傳承人[EB/OL].(2019-04-08)[2023-09-03].http://m.xinhuanet.com/ent/2019-04/08/c_1124336357.htm.
[9]劉濤,黃婷.融合新聞的空間敘事形式及語言:基于數(shù)字敘事學的視角[J].新聞與寫作,2023(02):56-67.
[10]龍迪勇.試論作為空間敘事的主題:并置敘事[J].江西社會科學,2010(07):24-40.
[11]張小琴,梁君健.從日常生活到視聽敘事文本:紀錄片影像敘事的實踐與探索[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02):112-116.
[12]朱斌,張雅清.身份與認同:非遺紀實影像的“記憶之場”構建[J].天府新論,2023(03):131-137.
[基金項目]棗莊學院校級科研基金項目“大運河(棗莊段)沿線非遺傳承人群的影像實踐與身份建構研究”(項目編號:2021ZX06);山東省社科規(guī)劃研究專項項目“新時代山東紅色基因影像數(shù)字化活態(tài)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2CSDJ70)。
[作者簡介]喬瑞華(1978—),女,山東德州人,棗莊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