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兵
思辨性表達如何操作,其起點在哪里,如何向深處推進,怎樣收束?對此,筆者接下來以一道情境式作文題為例,探索論述文思辨性表達的一些具體做法。
人心看似很小,其實很大。小則可裝親情、友情、師生情、鄉(xiāng)情,大則可裝百姓之安危,也可裝國情、國運、人類命運共同體乃至整個宇宙……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這是一則設(shè)定情境的任務(wù)寫作題,情境的核心應(yīng)聚焦于“人心”“小”“大”這三組詞語。其中“人心”是寫作的對象,應(yīng)始終緊扣這一話題;“看似很小”中的“小”是說其外在形狀小,物理空間容量狹??;“其實很大”中的“大”是說其心理空間可以很開闊,精神世界可以很豐盈。
“小”與“大”說明人心有伸縮性?!按蟆笨申P(guān)于地位、身份,“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林則徐雖然身心疲憊但仍裝國家生死禍福之重任:“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大”又可無關(guān)乎地位、身份,窮困潦倒的杜甫心中仍有一個大大的國家:“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取笑同學(xué)翁,浩歌彌激烈。”陸游垂暮之年仍心裝淪陷的中原:“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彼麄兛芍^“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小則可裝親情、友情、師生情、鄉(xiāng)情”中的“小”是說情感層面,與個體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情感圈子?!按髣t可裝百姓之安危,也可裝國情、國運、人類命運共同體乃至整個宇宙”。這里“大”指向更為高闊、遠大的情懷,這是一種家國情懷、宇宙情懷。
另外,需特別注意的是,這里反復(fù)強調(diào)了一個動詞“裝”,這里的“裝”是一種盛放、容納,“裝”體現(xiàn)一個人的情懷高下,彰顯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宇宙觀。審?fù)昵榫澈?,我們就有了明確的思辨立場和開闊的思維空間。
思辨的起點是概念。概念往往由論題引發(fā),或者說好多論題本身就涵蓋著若干概念。由概念切入展開邏輯思維,是寫論述文的基本原則。可見,提取概念是思辨展開的起點。
例如材料中“小”和“大”就存在較大的思辨空間。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人心之小與大分別從什么角度談的? 我們從什么角度切入比較合適?又有哪些論據(jù)來佐證這個觀點。我們?nèi)绻@個思路說一番話,一定會收到不一般的效果。
有人說:人心之小,不過一手之握。誠然,就其外形,人心只一拳。不過,這僅是從物理空間來看的。若是從精神容納空間看,人心則可以無窮大,能裝宇宙萬物。
思辨的第一步是充分肯定對方觀點,然后提取概念或者形成概念,再運用概念展開判斷和推理。提取概念的操作思路,第一步是追問材料中涉及哪些概念,它們是什么關(guān)系,哪個是核心概念。第二步是比較,在準確提取了關(guān)鍵概念之后,再將一組關(guān)系性概念進行比較闡釋,通過鮮明對照,概念的內(nèi)涵才容易凸顯,立論的邊界也才由此確定。概念比較時可運用關(guān)聯(lián)詞“若是……則……”展開闡述。
提取概念是思辨的起點,慎思概念、明辨概念是思辨的第二步。明辨概念的常用方法就是拆詞解字,先拆再合,先分別解釋字義,再合起來解釋詞義,如“小”是外形的小,物理空間的小,“大”指心理空間的開闊,精神境界的高遠、宏大。然而這樣的辨析顯然還不夠清晰,還可具體結(jié)合情境,分開辨析:對于出身寒門的文人志士來說他的志向怎樣,對于身居顯位的社稷之臣來說他的志向怎樣。如果順著這樣的思路去說一番話,推理可能會向思維深處漫溯。
君不見身處卑位、心憂天下的范仲淹雖然出身寒門,但仍懷兼濟天下的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拳之心,先納天下的憂樂,此番天下情懷為文人志士的典范。
君不見置身顯位、心裝家國的民族英雄林則徐,雖然身心疲憊,但仍裝國家生死禍福之重任,“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一拳之心,足顯拳拳赤子之情,承托國家興亡、民族榮辱的命運。
由此可見,心裝家國與地位貴賤、官職大小無關(guān)。你心裝天下則能容納江海,天下興亡均與你息息相關(guān),你心裝民族則能容納百川,民族榮辱則與你休戚與共。
如此分情境討論,態(tài)度鮮明,對方聽到這番話,自然也會欣然接受。
明辨概念的操作思路:先拆字解釋,初步分辨概念的邊界,然后展開不同情境的分析、比較,最后形成自己的態(tài)度和建議。分情境討論時可選用關(guān)聯(lián)詞“雖然……但……”展開表達。
思辨時如果正面闡述覺得還不夠清晰、直白,還可以反向想一想,舉出一組對象,反之亦然。這樣闡述更為全面,效果深入淺出、生動可感。
例如,站在反面想一想,有些人身居高位,掌控國家命運,但心思卻極其齷齪卑劣,讒言禍害忠良,假公濟私,賣國求榮。
高尚者有高尚的通行證,卑鄙者有卑鄙的墓志銘。心裝天下如屈原,一顆赤子心,一腔愛國志,曾入則議國事,出號令,出則接賓客,對諸侯,可惜讒諂蔽明,邪曲害公,懷王疏遠,放逐屈原。正是這樣的小人當(dāng)?shù)雷嬔跃?,?dǎo)致此后的楚國再也沒有屈子這樣敢言的忠臣賢士,數(shù)十年后楚為秦所滅也是自然之理。
君不見心裝國家如趙國良將李牧,一腔熱血,矢志抵抗秦,曾兩次擊敗秦國,然趙王中了秦人反間計,聽信讒言,誤殺忠良。若是李牧仍在,秦人滅之恐不易。
小小一顆心臟,卻因個人私欲的取舍,而呈現(xiàn)出天壤之別。有的人私欲膨脹,地位顯赫,卻犯下了禍國殃民、遺臭萬年的滔天罪行;有的人不計個人榮辱,一心向著社稷安危,即便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無怨無悔。
縱觀賢良被逐或被誅,皆與君王蔽明塞聰、不分奸佞賢良有關(guān)。所以,君主當(dāng)遠小人,明德正身,須心裝天下安危,與賢臣并向齊行,讓天下忠良一展其宏圖大志。
這里把闡述主體“不是什么”說清楚了,那么它“是什么”也就清晰了。反舉思辨先要站在反駁方的立場,揣摩對方的認知內(nèi)容,再從實際出發(fā),闡述合乎情理的一組真實情境。在對比辨析中,發(fā)現(xiàn)思辨的新方向,否認對方的錯誤認識。表達上可用“不是……而是……”或“是……而不是……”之類的句式。
思辨時如果感覺山窮水盡無路可走,不妨換位思考,即站在另一個群體的立場看問題。有時論證的角度就是另一個方向,我們可由此收獲另一片洞天。
例如分析心的大小與身份地位是否有必然的聯(lián)系。我們可舉出一些窮困潦倒的有識之士,然后分析他們心裝天下的表現(xiàn),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順著這樣的思路,闡述如下。
君須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心裝天下未必“肉食者”。自古以來,有識之士紛紛心懷天下蒼生、國家運勢。君須見窮困潦倒、老病孤舟的杜甫心中仍有一個大大的國家:“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取笑同學(xué)翁,浩歌彌激烈?!币率持]有降低其“憂黎元”的熱度,流浪漂泊之苦沒有減損其“浩歌”國家的激情。個人之困頓非但沒有讓他的憂國憂民之情降溫,反而越挫越熱,矢志不渝。
君還須見,愛國詩人陸游垂暮之年仍心裝淪陷的中原:“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币唤槠矫瘢幢阒了乐H,仍憂失地收復(fù),仍裝著祖國山河。一拳之心,至赤之情,讓世代動容和傳唱。
這些志士仁人雖然生活窮困潦倒,處境艱難困苦,但仍然心裝蒼生安康,心裝江山完整,可謂“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故心系天下與官位有無、際遇好壞無關(guān),只關(guān)乎胸襟寬窄、精神領(lǐng)域高下。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空間是大還是小,精神空間是豐盈還是虧缺,并非由能否而是由為否決定的。
這樣一來,思辨就有了銳度和針對性。旋轉(zhuǎn)思辨的操作思路是:先陳述異見,然后分析異見成因,最后剖析異見的錯誤根源。旋轉(zhuǎn)視角的關(guān)鍵是先要瞄準對方荒謬之處發(fā)力。常用句式有“非但……反而……”“即便……仍然……”等。
在思辨要收束時,我們不妨把論述對象向現(xiàn)實或未來處想一想。例如,“對于剛剛論述的古代名人賢士如此,置身當(dāng)下,我們面對新時代、新問題、新挑戰(zhàn),即便不能達到至高,但是應(yīng)時刻持有一個博大的胸襟,一個裝著國家和民族的宏大格局?!比绻樦@一思路,我們做一番論述,也是別有新意。
當(dāng)下少年,心中除了裝下自己,還要以仁人志士為榜樣,不僅需裝父母、朋友、老師,還要能容納國家、民族、人類乃至整個宇宙,增加心理格局,拓展精神領(lǐng)域,豐盈自己情懷。
少年心中當(dāng)裝凌云志。學(xué)習(xí)投筆從戎的班超于異域立大功,學(xué)習(xí)力圖破壁而為的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勤勉自強,學(xué)習(xí)主宰沉浮的毛澤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dāng)年萬戶侯”的意氣風(fēng)發(fā)??傊?,只有心中裝下國家和民族,只有將個人命運和國家、人類乃至整個宇宙密切關(guān)聯(lián),我們才能站上精神高地,登頂靈魂珠峰,人生格局才會無比顯豁,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無限風(fēng)光。
這樣的表達既新穎、辯證,又能覓得破解之術(shù)。極端假想思辨操作思路是:先認可論述對象,然后假想絕對或折中的結(jié)果,最后辨出合乎情理的解題之策。常用句式有“除了……還要……”“不僅……還要……”“……乃至……”“只有……才……”等。
筆者以為內(nèi)化思想的支架是比較、聚合、聯(lián)想、質(zhì)疑、批判等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語言表達的支點是靈活準確地運用關(guān)聯(lián)詞。當(dāng)然,寫好一篇論述文還需一定見識和閱歷。真理無法抵達,思辨只能讓我們與真理接近,再接近,更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