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松泉,劉志東,張林啟,張汝森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核醫(yī)學科,廣東 廣州 510095)
患者女,59歲,雙下肢反復疼痛1個月;1年前接受腹膜后腫物切除術,病理診斷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非生發(fā)中心來源),術后接受6個療程R-CHOP方案化學治療。查體:下腹部見14 cm切口瘢痕,愈合良好;雙下肢活動稍受限,拉塞格征陽性。實驗室檢查:血清乳酸脫氫酶317.0 U/L。全身18F-FDG PET/CT顯像:左側頸肩部、骨盆區(qū)見多發(fā)異常高代謝灶(圖1A);左側臂叢神經、右側閉孔神經、雙側第1~2骶神經、左側第3骶神經、雙側坐骨神經呈梭形增粗,增強CT見環(huán)狀強化;左側胸大肌、胸小肌、右側臀大肌、閉孔內肌、大收肌、短收肌及閉孔外肌見多發(fā)軟組織密度灶,最大者6.7 cm×2.6 cm×7.8 cm,增強CT見不均勻強化;受累神經、肌肉內見異常放射性濃聚灶,最大標準攝取值分別為8.6及22.4(圖1B、1C)。綜合診斷為周圍神經淋巴瘤病(neurolymphomatosis, NL)。
圖1 周圍神經淋巴瘤病 A.最大密度投影圖; B.胸部軸位CT及PET/CT融合圖; C.盆部軸位CT及PET/CT融合圖 (箭示病灶)
討論NL是淋巴瘤直接浸潤周圍神經系統(tǒng)(包括周圍神經、腦神經及神經叢)所致罕見臨床狀態(tài),以周圍神經疼痛、感覺或運動功能障礙及腦神經病變?yōu)橹饕憩F(xiàn),周圍神經根最常受累,目前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NL最常見病理類型為非霍奇金B(yǎng)細胞淋巴瘤、尤其DLBCL。18F-FDG PET/CT對于檢測NL高度敏感,通??梢娧厣窠浭蛏窠泤卜植嫉臈l帶狀攝取增高、神經根或神經節(jié)的局限性攝取增高、沿神經根彌漫至神經叢的片狀、樹杈狀攝取增高,同時代謝程度處于較高水平。本例患者雙下肢疼痛,PET/CT表現(xiàn)典型,符合繼發(fā)于DLBCL的NL;原發(fā)病變侵襲鄰近組織可能是出現(xiàn)淋巴瘤神經浸潤的重要原因。鑒別診斷:①周圍神經鞘瘤,表現(xiàn)為沿神經分布的橢圓形腫物,良、惡性呈現(xiàn)不同程度FDG攝取;②慢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fā)神經根神經病,表現(xiàn)為周圍神經輕度或明顯梭形增粗,結合電生理及腦脊液檢查可予以鑒別。遇淋巴瘤患者出現(xiàn)類似神經系統(tǒng)癥狀時,應考慮NL可能。本病最終確診需依靠病理學檢查。本例因實施困難而未能進行神經活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