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李丹
(海南醫(yī)學院,海南海口 571199)
根據(jù)《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應使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切實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包含心理健康的標準、自我意識發(fā)展、心理異常的認識、人際關系、壓力應對以及生命教育等方面,學生需在課程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和提升解決心理危機問題的能力。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需充分結合學生特點和需求進行設計,引入易操作、體驗感強的教學工具輔助課堂教學,豐富教學模式及提高教學效果。
學者姚坤提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須融入課程思政理念,體現(xiàn)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導向,體現(xiàn)心理學注重人格完善的實踐宗旨[1]。學者陶星宇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梳理與挖掘,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納入課程的教學目標中,開展“潤物細無聲”的課程思政[2]。繪畫心理技術是以繪畫為媒介,對來訪者進行心理分析和治療,包含繪畫評估與繪畫治療[3]。學者Samuels和Rockwood Lane發(fā)現(xiàn)藝術與心理治療結合在一起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治療方式時,可用于解決精神疾病、情緒低落、人生危機、個人成長及家庭關系等方面問題[4]。學者Hammer對房樹人測驗進行研究分析,認為繪畫的投射可運用于臨床的治療中[5]。學者蔡寶鴻認為繪畫分析應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能夠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自我意識[6]。學者嚴虎和陳晉東認為在高校開設繪畫心理技術課程能夠促進大學生更好認識自我,激發(fā)學生的心理潛能[7]。學者陳佳提出藝術作品的表達不僅觸及視覺還能觸及內心,教師啟發(fā)學生以對烈士的敬仰為主題進行靜物創(chuàng)作,學生既了解抗戰(zhàn)歷史,又接受愛國教育,讓美術專業(yè)課成為有溫度的、有品格的課程[8]。學者劉宇家認為,將思政取向與價值觀念等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的實踐化總結與提煉,是有效的育人思政教育活動[9]。綜上所述,繪畫心理元素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夠提升學生的心理素養(yǎng),“課程思政”與藝術表達能夠較好地達到育人效果。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包含緒論、自我意識與人格、心理異常與應對、壓力應對、人際交往、學習心理、生命教育等教學內容。教師要結合各章節(jié)的教學重難點設計繪畫主題和育人思路,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主題,如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傳統(tǒng)美德、紅色精神、時代楷模事跡、英雄人物事跡、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引導學生從“思政”元素的啟發(fā)中學習與思考自我體驗,通過繪畫技術中的添加畫、自我評價、命題繪畫進行探索和表達。學生可通過團體之間的人際交互作用,即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因此,課程開始時,教師可將班級分為8~10人的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教學。
1.《緒論》章節(jié)——基于中國夢教育啟發(fā)學生畫出大學夢
《緒論》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開端。教師既要對本學期的課程內容及授課模式進行介紹,還需通過本章節(jié)對后續(xù)教學的重難點進行梳理和總結,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引導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和重視,同時將新時代下人才培養(yǎng)目標融入課堂。
本章節(jié)可將“心靈涂鴉繪畫活動”引入課堂,教師可在課堂前半段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在規(guī)定的白紙上進行涂鴉,選擇喜歡的顏色進行繪畫涂鴉。通過涂鴉,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心理認知的相關內容,了解主觀和客觀的知識。在探討心理健康標準這一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結合“我的大學”繪畫主題,引發(fā)其對大學生涯的思考,講解新時代對青年人的要求以及青年人樹立理想、進行學業(yè)規(guī)劃的重要性。
2.《自我意識發(fā)展》章節(jié)——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畫出自我意識發(fā)展
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對大學生的成長有重要指導作用。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因而自我意識的內涵、結構、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論是教學重難點。教師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的內容,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融入課堂教學。
課堂上,教師可開展以“自己眼中的我和別人眼中的我”為主題的繪畫活動,即學生在同一張紙上分別各畫出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通過團體內的分享促進學生對自我意識呈現(xiàn)和發(fā)展的探索。教師在課堂上根據(jù)課程的知識要點,引導學生在繪畫作品中進行體驗和思考,如主觀的我和客觀的我、自我意識的內涵、自我意識的結構,探索繪畫作品所呈現(xiàn)的內容。教師可通過理論和個人體驗相結合進行啟發(fā),引導學生從國家、社會、個人等方面思考個人的價值觀,并對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思考與啟發(fā)。
3.《學生常見的心理異常與應對》章節(jié)——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畫出困境出路
學生應掌握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異常類型并懂得如何識別和應對。因此,教師可通過繪畫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大學生涯中遇到心理問題時學會自助和助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重視以人為本、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家國情懷、化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主張和而不同。
教師需要講授常見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異常相關理論。繪畫技術是篩查心理問題的重要輔助工具之一。教師在講授相關原理后,可設置情景,讓學生進行以“房樹人”為主要元素的繪畫活動。學生在分享繪畫作品時,了解其他同學的狀態(tài),形成團體內的互助和支持。教師向學生講解《房樹人》繪畫表達的特點及其中心理問題提示點,進而講授心理異常的應對方式。教師通過講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指導學生學習添加畫技術,引導學生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尋求應對困境的方法,即通過嘗試古詩詞、國畫、曲藝、書法、太極等健身、修心、娛樂等方式思考和嘗試解決困難。
4.《情緒管理與壓力應對》章節(jié)——紅色精神鼓舞畫出應對方法
隨著就業(yè)和升學壓力的增大,大學生面對的情緒困擾較多。學生需了解情緒和壓力、壓力的來源以及如何應對情緒和壓力。紅色精神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所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史中形成了許多“紅色精神”。“紅色精神”是中華民族不斷前進和發(fā)展的精神動力。
“雨中人”繪畫主題能夠反饋學生情緒壓力的狀態(tài),并通過相關繪畫技術調整壓力狀態(tài)。教師在講解完情緒和壓力的概念后,讓學生畫一幅以“雨中人”為主題的繪畫。第一階段,教師根據(jù)雨中人反饋的繪畫心理信息,引導學從《雨中人》繪畫作品中的氣候狀態(tài)、雨勢、雨點大小、人物、雨具等方面進行思考,啟發(fā)學生了解自己當下的壓力狀態(tài)。此時,教師可將課堂帶入到壓力的應對方法的討論與探索中。第二階段,教師講解“紅色精神”故事,啟發(fā)學生思考和增強應對壓力的信心和勇氣,引導學生采取畫中的雨天防護措施。學生根據(jù)自己當下的處境提出應對方式,進而解決課堂的重難點。
5.《人際交往》章節(jié)——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融入畫中
人際關系是大學生社會支持的重要來源之一。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凝聚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品質、優(yōu)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jié)、高尚民族情感以及良好民族習慣。
宿舍關系是學生面對的最直接的人際關系,反映了學生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動態(tài)圖類型的繪畫主題能夠實時反饋當下的人物關系和互動狀態(tài)。因此,教師可在課堂中讓學生以“海底宿舍動態(tài)圖”為主題進行繪畫,將宿舍比喻成海底世界,引導學生用繪畫呈現(xiàn)當下最近距離的人際關系,并在繪畫結束后開展組內討論,同時將繪畫作品發(fā)送宿舍群。教師從海底世界的比喻生物、位置、人物關系的角度引導學生了解宿舍關系現(xiàn)狀。教師向學生講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從優(yōu)秀的品質中啟發(fā)學生思考并正確認識人際關系,從良好的民族習慣中學習人際關系與戀愛關系的處理方法,學會思考、建立和維護人際關系。
6.《學習心理與生命教育》章節(jié)——繪畫作品塑造理想信念
青少年自殺率逐年上升,生命教育已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認知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教育觀、學會調試學習心理是教學重難點。新生入學時面對教學模式和內容的變化,產生學習壓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目標,引導學生認識學習壓力,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教師設置以“生命線”為主題并結合添加畫技術的繪畫活動。學生通過繪畫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生命狀態(tài),進行過往經(jīng)驗總結和未來生命規(guī)劃,回顧曾經(jīng)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展望未來的理想和規(guī)劃。教師講解理想信念對青年人成長的重要性,講解生活中許多有理想信念的人是如何成長的,通過脫貧攻堅一線的干部、堅守抗議一線的青年人、重慶撲滅山火中的志愿者等案例啟發(fā)學生,結合時代楷模和平凡英雄的經(jīng)歷,增強學生應對困難的自信心,使其珍惜生命。隨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認識生命以及如何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對于“課程思政”視域下的繪畫心理技術融入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前應將各章節(jié)的育人內容設計得更具系統(tǒng)性,與課程的知識要點進行連貫梳理,設計相應的知識要點考察,如設置理論點和實踐操作考察,加強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在課堂教學前后,教師也可增加相應的調查問卷進行了解和統(tǒng)計,了解當代學生對“思政”的了解和關注點,進而對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調整和設計,并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和反饋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可貫穿課堂。在課堂討論中,由于大班分組較多,部分小組出現(xiàn)組長不組織討論,小組內的同學即使有分享欲望也無法參加組內討論的現(xiàn)象。對此,建議引入課堂的自我管理和服務的理念,強化組長對小組的管理組織職責,避免課堂活動進入“冰火兩重天”的狀態(tài)。同時,教師可增加雨課堂、學習通等課堂管理軟件的使用,增加線上線下互動分享環(huán)節(jié),提升課堂趣味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加入課堂管理,達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課堂繪畫的作品不僅是同學們自我探索的載體,也是學生成長的見證和總結?!罢n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也可延伸至課后。在課堂中開展繪畫心理活動時,教師可鼓勵學生拍照紀念自己的繪畫作品,見證每一次課程中自己的收獲與成長。教學活動大部分是在課堂上,為加強對學生課后思考和課后探索的培養(yǎng),教師可在課后布置與本次課堂繪畫體驗相關的思考題和實踐,并以志愿服務、社會實踐調查、讀書角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用“思政”的理念指導學生心靈的成長,提升其應對危機的心理素質。
“課程思政”視域下的繪畫心理技術運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探索,是以育人為目標,繪畫心理活動為載體,通過“思政”元素融入課堂,圍繞學生的繪畫表達對知識點進行講解的一種教學形式,但在此次教學改革的探索中,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性、課堂管理以及教學效果的推廣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