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燕
我出生在河北壩上草原的一個小村莊,這個只有上百戶人家的村莊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那時候,因為村里沒有通電,孩子們可玩兒的東西很少,但我關(guān)于童年的記憶卻并不蒼白:在秋收時場院的莊稼垛里捉迷藏;到人家地里偷挖了蘿卜又扔掉,只為看看蘿卜長大了沒有;在家門口坐成一圈玩石頭子兒游戲;有時一群孩子跟著沿村送信的郵遞員的摩托車,好奇地、瞎起勁地追在后面,摩托在土路上飛馳,蕩起的塵土和排出的黑煙把后邊一個個小小的身影變得模糊起來……
天真淳樸的歲月里,最讓我懷念的還是油燈時代里看小人書、二人臺和露天電影的時光。
小人書,是我最早接觸文字和明白一些事理的啟蒙書,我不記得看過的小人書到底有多少本,只是想起小人書的時候總有一些難忘的記憶浮現(xiàn)在腦海。
我自己買過的小人書只有十多本,大多是和別人借來看的。鄰居家的小舅只比我大五歲,我上一年級時,他上五年級。因為他有在城里讀書的哥哥,所以他的小人書有好幾箱子。這讓他成了村里的“書王”。他平時舍不得外借,除非和他互相交換著來看。那時,在鄉(xiāng)中學當教師的父親經(jīng)常會從班里的學生那里給我借回許多小人書,我讀完后,就和小舅去交換著來讀,每次交換的時候他都會多換給我一本,也算是讓著我這個小輩兒了。第二天各自看完后再交換回來,父親再把這些小人書還給學生。
有一天晚上,小舅說他按小人書的圖畫制作了一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小電影”,讓我和他一起去放映。我去鄰居家去一看,原來是他把家里的一片片小玻璃片兒用油燈煙熏黑,用小木棍兒在上面畫了一幅又一幅的連環(huán)畫。他讓我用手電筒打光,在手電光下,他一張一張地抽移玻璃片兒,欣喜的是,白白的墻上,突然出現(xiàn)了拿著金箍棒的孫悟空,當看到那白骨精被孫悟空打倒在地的畫面,這幕電影也就算“演”完了。后來他還摹著別的小人書的情節(jié)在玻璃上畫了好多幅畫兒,但我覺得最好看的還是那幅“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二人臺是中國北方(晉、蒙、陜、冀等地)頗具影響力的民間戲曲劇種,也是我們當?shù)氐牡胤綉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臺,"我們當?shù)乩习傩战?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F(xiàn)在想起來,二人臺是那個油燈時代最貼近鄉(xiāng)親的、最接地氣的藝術(shù)。
村里來了二人臺劇團,孩子們下午就會早早地吃了飯,等待著戲的開演。等戲開始的時間,一些女孩子就會跑去看演員們化妝,那時演員吃住都是安排在村民家里的。我在一邊呆呆地看人家一筆筆在臉上描畫,一看就是個把小時,腦子里會想象著他們一會兒在臺上會有什么樣的表演。后來,戲看得多了,從演員一開始化妝,就知道他要出演的是什么角色。
村里的二人臺舞臺設在學校操場或者供人們拾掇莊稼的場院里,在表演前打掃干凈,就算是一個簡易的舞臺了,因此,這種表演形式常被人們稱作“打土攤攤”。二人臺演出時間一般都是在晚上,照明的燈光就是在長長的竹竿上綁著一個棉線團兒,再找個體力強壯的小伙子撐得高高的,跟前放上一個盛柴油的盆子,時不時地沾一沾,用來不斷地補充照明燃料。由于人們看戲時不由自主地聚攏,場子會越來越小,那個撐竿子的年輕小伙就會繞著火把“開開場”,這樣,場子就又變大了,演員就有足夠大的舞臺一展風采。
每場表演一開始上演的都是些小曲子和較喜慶的戲,月亮一點點爬高,白天勞作了一天的人們聽著聽著就開始懨懨欲睡了。這時,那些悲苦的最能打動人心的戲就開始了。唱得最多的就是《小寡婦上墳》《光棍哭妻》《方四姐》和《后繼母打孩子》等。這些戲的情節(jié)表現(xiàn)的都是愛恨情仇的家庭劇,有那訴不完的悲苦、悔恨與無奈,親情的溫暖……演員動情時淚水漣漣,直唱得臺下的人哭得稀里嘩啦。記得每次總有一場戲是已經(jīng)不在人世的母親因擔心孩子受苦而回來看孩子的一幕,那個扮“鬼”的角兒總是反穿著皮襖,突然地從人群里鉆出來,孩子們每次都會被嚇到魂飛魄散,鉆到大人懷里,雖然提前就知道會有這樣一場戲,已經(jīng)有了心理準備,但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進入了那情那境,總還覺得是真的。
雖然沒有“高大上”的舞臺設備,但那一場場的二人臺小戲,讓我在童年時代就感受到了戲劇和戲曲的魅力,感受到了世上有愛與恨,有悲歡離合,更感受到了二人臺唱出來的那種蕩氣回腸。
喜歡電影,尤其會懷念小時候在村里看露天電影的情景。
農(nóng)閑時,鄉(xiāng)里的放映員就挨著村子放電影,一般是一月放一次,一次放映兩部,村里不放電影的時候,只要閑下來,人們就會打聽哪里有放映的消息,往往成群結(jié)隊趕赴幾公里,甚至十多公里以外的村子去觀看。
我記得每當要放電影時,看到天色漸暗,吃飯時就心不在焉了,生怕耽誤電影開場。在放映前和賣瓜子的大爺買上兩毛錢一茶缸的瓜子,這平常的瓜子在大熒幕下面吃起來味道特別香,可能是心情太好的原因吧。
電影里的一切都是新鮮的,那是完完全全的另一個世界,里面有村里人從未聽過和從沒見過的:少林寺里的中國功夫,城市里的高樓大廈,高掛枝頭熟透了的鮮艷水果,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這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視覺感受。我看過的有《地道戰(zhàn)》《英雄兒女》《林海雪原》《車輪滾滾》《少林寺》《白發(fā)魔女》等。
在不知不覺中一場電影就結(jié)束了,在看第二場的人都是隔天沒活兒要做的人。換場時的“中場”,大人們會站起來大聲吆喝著,提醒自家的孩子別睡著,或者跺跺腳,這時會有人影或大腦袋映在幕布上,引起人們的哄笑。
對于第二天還要讀書的孩子們,按說是要早休息的,可電影是何等的重要,別的管不了那么多。老師怕學生們第二天上課打瞌睡,往往叮囑第一場結(jié)束就回家休息。記得有一次,第二個片子名兒叫《楊三姐告狀》,那天好多孩子都看完了才回家。第二天,老師為我們的不聽話而生氣了,他對我們的懲戒就是:把電影的內(nèi)容寫下來,然后寫觀后感。這懲戒有點太輕,所以后來我們往往都是堅持著看完第二個片子回家的。從我們村里走出去的學生作文都還不錯,也許和當時寫了不少觀后感有關(guān)吧。
因為電影散場的時候天太黑,一路上聽狗在狂叫,路又不平,心里往往有點害怕,走路還要急匆匆的,這讓小時候的我對黑暗充滿了無限的恐怖想象。冬天的日子常會跺著麻木得都快失去知覺的腳,堅持看完第二場,所以我對寒冷的最深切的記憶也是在看露天電影的時候。
一塊幕布、一個放映員、一臺放映機,自己搬來板凳的人們,幾乎構(gòu)成了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露天電影是村里幾代人共有的記憶,也是豐富農(nóng)村生活的重要娛樂項目,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直到80年代末漸出歷史舞臺。
——選自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