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國巧
當村前綠油油的小麥和開著小花的油菜在青霜里拔節(jié)時,期盼已久的臘月就來了,在推磨聲、舂碓聲、年豬的嘶叫聲中,日子一天天流逝。村民們把年貨備好后,就迎來了日盼夜盼的除夕夜。
在我的故鄉(xiāng),除夕這天,村里下午兩三點,就把紅紅的對聯(lián)貼好,炮仗聲就開始此起彼伏地響起來。除夕夜吃火鍋,多半是豬腳、雞鴨、魚肉,從傍晚吃到跨年鐘聲響起。按村里的習俗,大年初一第一次祭祀是給祖先們供奉上煮熟的豬頭和豬尾巴,而沒殺年豬的人家則用一塊四方肉代替,放上神龕,插香燒紙錢,燃放炮仗。母親說用豬頭祭祀,祖先們會保佑全家一年到頭財源滾滾,而用豬尾巴祭祀,來年稻穗、麥穗就像豬尾巴一樣粗大。這些都是美好的祈盼。
大年初一天灰灰亮,村里的男人們便會點上三炷香,帶上紙錢和水桶到村旁的水井“買”新水,也叫搶新水。據(jù)說,誰最先搶到新水,誰家的兒孫就最聰明。人們用“買”回來的新水,淘洗糯米放入擦洗得錚亮的鍋中煮,用另一個鍋熬紅糖水,糯米飯煮熟后盛上三碗澆上糖水,加三雙筷子,抬上神龕祭祀,祭祀結束后一家人才圍坐在一起吃。
在老家過年,初一早上吃完飯,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點上一根香,和小伙伴們一起放炮仗玩。老人們則喜歡走村串寨,訪訪親朋老友。青年男子們玩紙牌、打陀螺,女人們則聚在一起嘮嗑、織毛衣、繡花。忙碌一年的大家都閑下來休息幾天,村里熱鬧了起來,而山坡卻寂靜了下來。
喜歡熱鬧的人家在院里或院外安一架磨秋,一棵樹樁加一根橫桿,在橫桿上一人在一頭,一上一下地圍著樹樁轉(zhuǎn)圈圈,磨秋咯吱咯吱地作響,玩著玩著便到了深夜。這樣的熱鬧維持到正月十六,才把磨秋取下放好,待到來年再玩。
家中的男長輩不忘正事,早早歸家燒一鍋水,殺一只長相較好的公雞,處理好放進鍋里備用。完了后,在火塘里燒一堆旺旺的火,表示這一年來的日子會如火一樣紅紅火火。天黑了,一家人圍著火塘,使喚孩子扛來幾棵甘蔗,端來一盤糖果瓜子,在火塘邊嚼著、嗑著,喝著烤茶。晚上十點后,奶奶將米淘洗好,倒入鍋中,加入清水,把鍋往火塘上方的懸鉤上一掛,再添幾把柴,讓火勢更旺。等水汽干后,移到一邊火小的地方再烘焙一會兒,米飯就燜好了。把米飯鍋卸下,換上盛雞的鍋,倒入幾瓢清水,撒上一把鹽。此時,墻上的掛鐘滴答響,走到晚上十一點,爺爺起身數(shù)來九炷香,點燃后插到主宗牌位下、堂屋門口、廚房和院心,再把鍋中用鹽水煮過的雞倒入盆中,插上一雙筷子放到神龕上,就等時鐘走到午夜十二點。當掛鐘一響,馬上燃放準備好的炮仗,點燃紙錢。炮仗響起后,奶奶便拿來三腳架和炒鍋,給我們炒雞雜碎當夜宵。
大年初二,早飯是吃餌絲,吃好后就開門拜年去了。我們老家的拜年禮是一塊用鹽腌制過的帶兩根排骨的肉塊、兩個餌塊粑粑,對方會給孩子們糖果、紅包還禮。
在我們家鄉(xiāng),正月十六前每天都算過年,只是過了年初二就不再祭祀,剩下就是吃吃玩玩,閑不住的長輩們會做些細碎活兒打發(fā)時光。年輕人則上花山場看苗族踩花山、斗牛,一直玩到正月十幾,玩夠了扛上鋤頭上山干幾天活,正月十六就到了。到了十六,做一頓好吃的飯把年送走,年也就過完了。
慶幸年味未減,儀式還在,爹娘、公婆健在,歲歲悠悠。
——選自2023年1月21日《文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