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一平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圣人。圣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古代對于那些智慧通達,德行完備,已達到最完美理想人格境界的人的一種尊稱?!顿Y治通鑒》中對圣人的描述是“才德全盡謂之圣人”。
說起圣人,我們平時提到較多的有:文圣孔子、武圣關羽、詩圣杜甫、書圣王羲之、醫(yī)圣張仲景、藥圣李時珍、畫圣吳道子、史圣司馬遷、酒圣杜康、茶圣陸羽、廚圣伊尹等等。圣人們在各自的領域追求真理,創(chuàng)造的智慧寶藏和精神財富,讓世人代代相傳。
根據文獻史料記載,關龍逄是古代豢龍部落族的后代,也稱豢龍,做了發(fā)、桀兩代夏王的宰相。夏桀暴虐無道,奢侈荒淫,不理朝政,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夏桀終日與美女妹喜尋歡作樂,對妹喜是言聽計從,還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遠不落的太陽。夏桀的所作所為,遭到民眾的強烈反對,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對于夏桀的暴行,作為當朝宰相,關龍逄實在看不下去了,他多次向夏桀諫言,勸其關心國家、體恤百姓,但夏桀根本聽不進去。
經過長期思考之后,關龍逄決定以獻黃圖進諫。所謂黃圖就是一種地輿、陵廟、宮觀、明堂等事的圖畫。關龍逄想借此說明當前形勢危急,有亡國的可能,希望夏桀幡然醒悟,以國家社稷為重。關龍逄進宮給夏桀呈獻了黃圖后,立而不去。夏桀看到關龍逄不走,心里很不耐煩。關龍逄還苦苦勸諫,夏桀惱羞成怒,一舉把黃圖焚毀,以“妖言犯上”為罪,將關龍逄囚禁起來,過了不長時間就將他殺死。夏桀殺了關龍逄之后,更加肆無忌憚,政事益衰,不久被商湯所滅。
夏朝滅亡以后,后人把關龍逄的尸骨安葬于家鄉(xiāng)龍城。因關龍逄官至相位,后改龍城為龍相。
明朝時期,人們十分懷念因諫諍而遭殘殺的關龍逄,便將他和商末因諫言被商紂王剖心殺害的比干一同紀念,在長垣城南關修建了“雙忠祠”。著名文學家李夢陽撰寫了雙忠祠碑文,對兩位夏商兩代以死諫君的忠臣表現了無限的哀思和敬仰。因為李夢陽的文章語句優(yōu)美,碑文書法遒勁,雙忠祠碑堪稱一絕,再加上兩位忠臣品德高尚,故人們合稱此碑為“三絕碑”。
明朝嘉靖年間吏部尚書王崇慶對關龍逄非常仰慕,他在《修雙忠祠創(chuàng)建射圃廳記》中這樣敘述:“蓋自夷齊之于周,屈原之于楚,茅焦之于秦,朱云之于漢,巡遠之于唐,文山武穆之于宋,視龍、干之流風余韻,猶夫一日,然而未有出乎其范圍之外者也。故逄、干忠臣之鼻祖也,萬世所視以為焉者也?!泵駠娙顺踉揭矊懺娰澝狸P龍逄:“死諫開先第一人,千秋從此解批麟。”
《長垣縣志》(嘉靖本)如此記載:“關龍逄墓:在城南龍城。東方朔曰:昔龍逄,諫于桀,而王子比干直言于紂,此二臣者,將以為君之榮,除主之禍也。宋歐陽修有《懷忠賦》?!薄褒埑牵涸谂f長垣東南二十里。昔夏桀之臣關龍逄所居,故名。有墓及祠。”《長垣縣志》(萬歷康熙本)也有記錄:“關龍逄墓:在縣南龍城。龍城相傳為關龍逄讀書處,其村又名曰龍相。龍相人掘地而獲石,文曰:龍逄。”《大明一統(tǒng)志》也記載關龍逄墓,在舊長垣東南二十里龍城,有墓及祠。由此可見,關龍逄不僅居住生活在長垣龍相,而且死后也葬于此村。
歷史上敢于犯顏直諫的人物也不少,尊為“諫圣”者說法不一。有資料說是比干,也有人云是魏征。但與關龍逄相比起來,無論是時間上和功績方面他們都不能超越關龍逄。比干是商朝末年紂王的輔臣,同樣是因勸諫被戕害,但時間比關龍逄晚了500多年。魏征是唐太宗時宰相,雖然諫言量多面廣,但他所處的時代在夏朝滅亡2000年之后。關龍逄是有史以來首位直言諫君的人,是諫言領域的始祖。所以說,能稱為“諫圣”之人,首推理所應當是關龍逄。
作為“諫圣”故里之人,更要繼承關龍逄的高尚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弘揚他忠心愛民、剛正不阿、堅貞不屈、以身殉國的精神。這與當今提倡的愛黨愛國、勤政為民、無私奉獻、敢于擔當精神是高度契合的。
今天我們學習圣人的精神,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執(zhí)政理念、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基因、增強文化自信具有現實意義。講好“圣人”故事,激勵人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上奮勇前行。
——選自西部散文學會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