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褚振江
把兵法移用到讀書上來,表面看兩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實則不然。因為讀書學習也如打仗用兵,需要方法和策略,運用妥當則事半功倍,能夠助力學習者透徹地掌握知識、增長本領。
說到兵法與讀書的互通,中國古人早有論述?!秾O子兵法》云:“故為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北宋文學家黃庭堅取其“并敵一向,千里殺將”八字,化兵法為讀書法,曰:“古人有言:‘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毿牡厥蘸柜R之功,讀書乃有味。棄書策而游息,書味猶在胸中,久之乃見古人用心處。如此則盡心于一兩書,其余如破竹節(jié),皆迎刃而解也?!?/p>
清代學者文廷式對此“讀書法”大加贊賞:“黃山谷(黃庭堅)嘗取兵家言‘并敵一向,千里殺將’二語,以為有如此勁悍,而后可以讀書。”他用兵法比喻讀書方法,形象地闡釋了“八字”讀書法的要旨在“須心地”(集中精力)和“勁悍”(堅忍一心)兩處,其特征在于強調(diào)全力以赴下功夫。
宋代大儒朱熹有云:“看文字,須是如猛將用兵,直是鏖戰(zhàn)一陣;如酷吏治獄,直是推勘到底,決是不恕他,方得?!币馑际钦f,讀書應當竭盡全力就像勇猛的將軍用兵打仗,一陣沖殺,奮力苦戰(zhàn);應當深思細究,就像嚴酷的官吏審理案件,推理查問一追到底,決不能精力松懈放過難點,這樣才會有所收獲。此外,再如讀書質(zhì)疑法。學貴質(zhì)疑,孔子主張“每事問”,韓愈提倡“行成于思”,帶著疑問讀書為古今中外很多學者認可。這在《朱子語類》中也有主張,“學者讀書,須是于無味處當致思焉。至于群疑并興,寢食俱廢,乃能驟進”。因嘆“‘驟進’二字,最下得好,須是如此。若進得些子,或進或退,若存若亡,不濟事。如用兵相殺,爭得些兒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濟事。須大殺一番,方是善勝。為學之要,亦是如此”。文中把學者讀書治學與用兵相比類,小疑小進“不濟事”,大疑大進的讀書才如同打仗中的“善勝”,這個比喻非常形象貼切。
讀書與用兵,二者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相通之處。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略部署、用兵遣將、運籌帷幄的許多原則,都為讀書學習帶來一些啟示。
讀書學習如“攻”書,最忌淺嘗輒止。毛澤東把讀書學習叫作“攻書”。要“攻”,就不能半途而廢、淺嘗輒止,必須到“底”。1939年5月,他在延安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上說:“學習一定要學到底,學習的最大敵人是不到‘底’。自己懂了一點,就以為滿足了,不要再學習了,這滿足就是我們學習運動的最大頑敵?!睍接新非跒閺?,學海無涯苦作舟。知識和本領的獲得絕非一帆風順、輕而易舉,讀書治學必須戰(zhàn)勝一知半解、畏難退縮的情緒,只有堅持一往無前的拼搏精神,堅持攻堅克難、攻城略地的雄心壯志,才能學有所獲。
讀書需打持久戰(zhàn),不可操之過急。讀書學習不僅是一般的腦力勞動,更是精神和意志的磨煉過程,需以日拱一卒、慢火細燉的耐力恒心,逐一攻克書本上的“婁山關”“臘子口”,才能收獲戰(zhàn)果。老一輩革命家謝覺哉曾作《攻書》一詩,闡明其讀書心得:“讀書如墾地,斬棘鏟不平。讀書如攻城,坑道要打通。剩勇追窮寇,寸土在必爭。痛打落水狗,不使逃再生。排除其糟粕,繳獲其精英。如斯讀書者,方可謂之攻?!币肷钗驎械囊?,汲取其中的智慧,最忌小勝即滿,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我國古代重要軍事著作《司馬法》中講,“凡戰(zhàn),以力久,以氣勝”。這種兵法原則強調(diào)的是恒心和意志,同樣適用于讀書。
精讀需集中力量、步步深入。宋代蘇軾獨創(chuàng)了“八面受敵”的精讀法。古代兵法中有一條原則叫“我專而敵分”,如果八面受敵則不可以八面出擊,而應集中力量,各個擊破。蘇軾借用這條軍事術(shù)語來總結(jié)自己長期讀書的經(jīng)驗,他說:“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圣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他強調(diào)的是經(jīng)典書籍中包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人們可以針對不同需要從各個角度多次反復研讀,這樣步步深入,就能讀懂整本書籍,書就讀“厚”了。這種方法為古今學者所稱道,明清學者稱之為“誠讀書之良法也”。毛澤東說,蘇東坡用“八面受敵”法研究歷史,用“八面受敵”法研究宋朝,也是對的。
此外,關于讀書的規(guī)則與用兵的關系,不少學者也有相關思考和論述。清代名士法式善在其詩《讀書四首》中云:“讀書如將兵,當先講紀律。將軍掃群寇,勢若風雨疾?!币馑际钦f讀書如同將軍帶兵作戰(zhàn),必當嚴明軍紀,有了嚴明的紀律,軍隊打起仗來,才能勢如疾風暴雨,掃滅敵寇。言外之意,讀書當先有一定的規(guī)則,不能沒有目標、沒有次序,輕率地泛泛而讀。
《左傳》中講“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國古代戰(zhàn)爭中形成的兵法思想博大精深,凝結(jié)著古圣先賢的智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天仍然具有豐富的時代價值。掌握兵法“知變”韜略中蘊含的辯證思維,將其運用于讀書治學等提升人們知識水平和修養(yǎng)的活動中,一定會大有裨益。
(畫中花未來香摘自《學習時報》2023年5月19日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