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睿秋
許多朋友在設定目標、踐行計劃的過程中容易落入計數器陷阱。
舉個例子:很多人學寫作時會給自己設定一個具體的目標,希望通過量的積累,來達到質的改變。比如“每天一千字”,甚至有一些“魔鬼訓練”,要求自己每天輸出三千字、五千字……然而他最終的收獲,可能是一堆語焉不詳的文字,雖然這個過程可讓練習者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但寫出來的文字質量變得更高了嗎?很可能都沒有。
這就是量化目標的負面影響。它容易將問題簡單化、平面化,讓人產生一種“解決問題”了的錯覺。
因為不論多么理性的人,在量化指標的驅動下,都難免產生一種心態(tài):我先想辦法去完成指標,別的都可以先緩一緩。在這種心態(tài)的驅動下,他很可能會不太注重文章的論據是否可靠,邏輯是否嚴謹,結構是否清晰,文字是否簡潔……而是以“寫滿規(guī)定字數”為首要目標,甚至會因此反過來追求不簡潔的文字——越不簡潔就越容易達到指標嘛。
久而久之,當他習慣了這種模式,還如何能寫出言簡意賅的文章呢?
不僅僅是寫作,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每件事都是有多個衡量標準的。而當你把其中某個標準強調、凸顯出來時,就很容易忽略其他的標準。從而把一個完整的“體”,簡化成只剩一個“面”。
這也是企業(yè)管理中常說的“KPI 陷阱”。凡事都唯KPI 是論,以完成KPI 為第一要務,往往就會忽略做這件事最核心的目的,忽略真正的目標。
在這種心態(tài)的驅動下,很容易把“拓展知識面”簡化成“每年讀50 本書”,結果一年下來,書單有浩浩蕩蕩一列,但問自己從中得到了什么,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和提升,則是腦子里一片空白。
這其實是買櫝還珠,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讀書時思考和咀嚼的過程,這才是你從“讀書”這件事里面能否得到收獲的關鍵。但它就在你趕進度的時候,被拋諸腦后了。
要擺脫計數器陷阱,一個重要的思維方式,就是去分析問題背后的系統(tǒng)。也就是:先建立一個最簡單的系統(tǒng),然后想辦法優(yōu)化它。
對寫作來說,每天輸出多少字是最重要的因素嗎?其實不是。寫作是一個系統(tǒng)的過程,你必須有輸入,有思考,才會有輸出。如果只把目光放在“輸出”上面,那其實是沒有意義的——你只是在不斷地敲鍵盤,沒有輸出自己加工過的觀點。
所以,如何才能每天多輸出一點內容?這其實不是一個好問題。更好的思考方式是:如何才能在我每天的生活中,多一些思考,與此同時能寫出一點思考的成果?同樣,“如何每天多讀一點書”,背后的系統(tǒng)是: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基于這個知識體系,找到閱讀的方向和需求,再基于這個需求,去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閱讀,獲取知識,進而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就是系統(tǒng)性的思維方式:一個問題的出現,其根源往往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背后所存在的系統(tǒng)。它往往只是這個系統(tǒng)的一種表現,我們要做的,是去優(yōu)化這個系統(tǒng),從根源解決問題,而不是僅僅著眼于問題的表象。
(小小摘自《打開心智》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