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市赫山區(qū)種子技術推廣與儲備中心 何永梅 黃朝霞
【咨詢】益陽市赫山區(qū)八字哨鎮(zhèn)菜農夏先生承包了近7公頃稻田,計劃采用“稻-稻-菜”的種植模式,但沒有種植經驗,特向區(qū)科技服務團經濟作物專家尋求幫助。
【解答】采用“稻-稻-菜”生產模式,復種指數從200%提高到300%,能實現多種多收;該模式進行水旱輪作,能有效改善稻田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良土壤結構等。但無論是“稻-油”“稻-肥”還是“稻-菜”輪作模式,有相當一部分種植戶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效益。主要原因是投入少,多數種植戶圖省事采用直播,而播種期又偏遲;有些稻田溝渠沒有疏通,造成積水爛苗毀種等。因此,要想“稻-稻-菜”生產模式取得良好效益,建議該菜農抓緊時間選用優(yōu)良品種進行育苗,并及時定植,做好田間水肥管理、防治病蟲害等工作。
白菜薹的早熟品種一般于8月至9月播種育苗,晚熟品種于9月至10月播種育苗,中熟品種播種期可在兩者之間。應根據一季中稻或雙季晚稻收獲期選用適當的品種并確定播期。苗床應選擇比較肥沃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播前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機肥3噸以上,真葉開展后,間苗2~3次,保持苗距3厘米左右。高溫干旱期勤澆水,保持苗床土壤見濕見干狀態(tài)。幼苗生長欠佳時,可適當地追施氮肥,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千克左右。幼苗5片真葉時進行移栽,播期較早的品種在播種后25天左右移栽,播期較遲的品種在播種后30~35天移栽。
移栽大田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機肥2噸(或商品有機肥300千克)、過磷酸鈣30千克、尿素15千克、硫酸鉀30千克作基肥,搶晴天施用。移栽后最好有3~5個晴天以利緩苗,定植株行距為(25~30)厘米×(60~65)厘米,定植后及時追肥。菜薹生長期間,干旱季節(jié)結合施肥進行澆水,雨季做好排水工作。菜薹形成和采收期需保證水肥充足,追施糞肥時濃度宜稀,建議用尿素或復合肥作追肥,采收2~3次后施重肥1次,每667平方米用量15~40千克。嚴寒來臨前控制水肥,以免生長過旺而遭受凍害。菜薹一般發(fā)病較輕,疫病、霜霉病可用霜脲·錳鋅、烯?!ゅi鋅、甲霜·錳鋅等防治;軟腐病可用新植霉素、辛菌胺、氫氧化銅等防治;病毒病以防治蚜蟲為主,感病后可用寧南霉素、香菇多糖等噴霧防治,蚜蟲可噴施吡蟲啉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