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墨國
姑墨,漢代藩國,西域三十六國之一。《魏書》稱為 “姑墨”,《北史》稱之“姑默”,《唐書》記作“亟墨、跋祿迦、婆樓迦”,“跋祿迦”和“婆樓迦”為梵語音譯,意為“沙漠”,阿拉伯語稱作“撥換”。姑墨位于絲綢之路的中道。
唐末至北宋,亟墨屬西州回鶻地。元代為蒙古宗王察合臺封地。明代為察合臺后裔吐魯番王地,姑墨國故地被稱為“擺城”。清平定準噶爾部后,設(shè)阿克蘇辦事大臣,后設(shè)阿克蘇郡王。光緒八年(1882)設(shè)阿克蘇道,在姑墨國故地置拜城縣。“拜城”一名沿用至今。
環(huán)王國
環(huán)王國,中南半島古國名,又稱占不勞、占婆,簡稱環(huán)國,位于現(xiàn)今越南中南部沿海一帶,由占婆人所建,其前身為林邑國。林邑國亦稱“臨邑”“象林邑”,“林邑”一名一說為“象林之邑”的簡稱。645 年,林邑國王范鎮(zhèn)龍被殺,范姓絕,林邑國滅亡。隨后林邑地區(qū)進入動亂時代,歷經(jīng)婆羅門等多位統(tǒng)治更替后,唐至德年(756—758)后,更名為環(huán)王國。9世紀末占城(占婆之城)一名出現(xiàn)后,環(huán)王國一稱逐漸消失。
大宛國
大宛國,中亞古國名。位于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史記·大宛傳》記載: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其北為康居,其西為大月氏,西南為大夏,東北鄰烏孫,其東為于闐?!段簳贩Q之為破洛那,《隋書》作沛汗、鈸汗,《唐書》稱作拔汗那。
《漢書·西域傳》記載:“大宛國,王治貴山城,去長安萬二千五百五十里?!薄巴饎e邑七十余城,多善馬。馬汗血,言其先天馬子也。”貴山城,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東南卡桑賽。
蒲類國
蒲類國,漢代藩國名,西域古國,因蒲類海而得名,建都疏榆谷。蒲類部落與車師部落同族,是車師六國之一。貞觀十四年(640),唐軍橫穿戈壁,討平高昌,在高昌置庭州,在蒲類國故地設(shè)蒲類縣。
清代,蒲類地區(qū)被稱為“木壘”“穆壘”,是“蒲類”的轉(zhuǎn)音。1955 年改為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沿用至今。
于闐國
于闐國,漢代藩國名,《大唐西域記》稱為瞿薩旦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于闐地處塔里木盆地南沿,為絲綢之路南道大國。據(jù)《史記·大宛列傳》載,西漢時期國名為于寘,公元前2 世紀由尉遲氏建立。西域都護府設(shè)立后,于寘正式歸屬西漢,疆域包括今和田、洛浦、墨玉三縣。元至元年間(1264—1294),于其地置斡端宣慰同都元帥府,更名為斡端?!对贰分杏钟凶g名“忽炭”。明代復(fù)稱于闐,當(dāng)?shù)厝擞炙追Q黑臺。清乾隆年間(1736—1795)于依里齊城(今新疆和田市)設(shè)辦事大臣。光緒九年(1883)置和闐直隸州,官方遂將依里齊更名為和闐。1959 年改和闐縣為和田縣,1983 年設(shè)立和田市。
嚈噠國
嚈噠國,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上的游牧民族,施行一妻多夫制,處于母系氏族社會,史稱 “女兒國”。嚈噠—名在中外史籍有多種稱謂:《魏書》作“嚈噠”;《梁書》作“滑”;《隋書》《新唐書》作“挹怛”。嚈噠國全盛時期,疆域東至蔥嶺——天山南路一帶,西至里海沿岸的庫爾干河流域,成為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草原帝國。
身毒國
身毒,印度河流域的古國名,始見于《史記》,為我國對印度的最早譯名。《漢書·西域傳》作天篤,《后漢書·杜篤傳》作天督。中國古文獻中亦作申毒、辛頭、信度、身度、天竺、賢豆、印度等,皆同音異譯。
溫宿國
溫宿,漢代藩國名,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維吾爾語稱為 “阿克蘇闊納協(xié)海爾”,即阿克蘇舊城意,都城為溫宿城,地處塔里木盆地之北,為漢代絲綢之路北道的必經(jīng)之路。溫宿國南與精絕、東南與且末、西南與扜彌、北與烏孫、西與姑墨相鄰。其故址在今新疆溫宿、烏什縣境。唐代稱溫宿為“大石城”“溫肅”。元明時期,溫宿被稱為“阿速”“烏赤”。
狼牙修國
狼牙修國,東南亞古國名,馬來語拼寫為 langkasuka。在我國歷代古籍中對狼牙修有多種譯寫:《梁書》譯作“狼牙脩”,《唐代高僧傳》譯作“稷伽修”,《隋書》譯作“狼牙須”,玄奘《大唐西域記》譯作“迦摩浪迦”,《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譯作“郎伽戍”“郎伽”,宋代《諸蕃志》譯作“凌牙斯加”,元代《島夷志略》譯作“龍牙犀角”,明代《鄭和航海圖》譯作“狼西加”。
狼牙修國約建國于公元 1 世紀。南朝梁國時期(6世紀),狼牙修國統(tǒng)治馬來半島北部以及泰國的宋卡、北大年一帶,公元六七世紀期間達到了最高峰,此后其疆域逐漸被周邊強國侵吞,狼牙修國也先后成為室利佛逝、三佛齊、滿者伯夷的屬國。
龜茲國
龜茲國,漢代藩國名,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公元前 2世紀初立國。龜茲國是絲綢之路北道中段重鎮(zhèn),地處西域中心,北通烏孫國,南連于闐國,東西絲綢之路貫穿其間。龜茲是漢語音譯。《新唐書》叫丘茲、屈茨,《元史》稱庫徹,《明史》稱曲先。西漢宣帝時,長羅侯?;莅l(fā)兵五萬攻打龜茲。龜茲不戰(zhàn)而降,與大漢修好,而后成為漢通往烏孫國要道。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式定名庫車,并沿用至今。
邪馬臺國
邪馬臺國。日本古國名,《三國志·魏志·倭人傳》《后漢書·倭傳》中均有記載,《北史》和《隋書》作耶摩堆,是日本列島最早的奴隸制強國,存在于1 至3 世紀。據(jù)中國《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記載,1 世紀、2 世紀時,日本列島有一百多個小國,跟中國大陸有聯(lián)系的達三十余國,其中最強大的是邪馬臺國。邪馬臺國故地或以為在今關(guān)西,或以為在今近畿,一般以為在今北九州。
罽賓國
罽(jì)賓,又作凜賓國、劫賓國、羯賓國,為中亞古國名。古希臘人稱喀布爾河為Kophen,罽賓為其音譯。
昭、宣帝時(前86—前49),罽賓王烏頭勞雖曾多次剽殺漢使,但漢朝仍與其保持友好關(guān)系。東漢中葉,罽賓為貴霜王朝所滅,并入貴霜帝國領(lǐng)土。罽賓是佛教大乘派的發(fā)源地。唐代稱其為“箇失蜜”或作“迦濕彌多”,即今克什米爾一名的古譯。
(摘自《“一帶一路”歷史地名考略》王勝三/著 中國社會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