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彭湃是中共農民運動的先驅和領袖,在大革命時期,彭湃就已認識到農民群體中蘊含著巨大的革命力量,并以實際行動動員農民參與革命。在對農民開展政治動員過程中,彭湃因時而變,確定不同動員策略,采取適當的動員手段激發(fā)農民參與革命的熱情,推動著廣東農民運動走向高潮。
[關鍵詞]大革命時期;彭湃;政治動員;農民運動
[作者簡介]石凱文,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江蘇南京 210046。
[中圖分類號] D4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23)06-0057-06
政治動員,就是政治權力的主體(如政黨、政黨代表人物、有權威者的精英群體等)在特定政治環(huán)境中采用一定的手段或措施(如受訓控制、宣傳教育、鼓動、利益誘導等)獲取資源并激發(fā)動員客體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之對動員主體產生認同,從而實現既定目標的過程。①大革命時期,作為20年代粵東地區(qū)農民運動的核心人物,彭湃深受廣東農民的愛戴和擁護,他領導的海豐農民運動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和廣東區(qū)委的肯定,被毛澤東譽為“農民運動大王”。彭湃從事農民運動能夠取得全黨矚目的成就,對農民開展成功的政治動員是不可忽視原因之一,彭湃十分重視農民的政治動員工作,并且能夠依據形勢的變化確定合適的動員策略,采取多種動員手段有效地將農民組織起來,形成一股強大革命力量,海豐農民運動成為中共早期農民動員的一面旗幟。
本文以1923年“七·五”農潮后海豐農會被縣政府取締,農會被迫轉為秘密狀態(tài)為時間界點,將大革命時期彭湃的農民運動大致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兩個時期的政治動員活動呈現出明顯不同的特點。在農民運動前期,彭湃借助與陳炯明的“鄉(xiāng)土情誼”專注于組織農會,為其革命事業(yè)披上“合法”外衣,此時彭湃采取溫和性動員策略,將重心放在整合內部資源,凝聚農民力量上,農會得以不斷發(fā)展壯大,農民運動的成效初步顯現。農會力量的日益壯大引來地主階層的恐慌,隨著他們采取暴力手段取締農會,彭湃與陳炯明徹底決裂,完全倒向國共兩黨一方,并走上組建農民武裝,以暴力反抗地主士紳統(tǒng)治的革命道路,創(chuàng)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組建農民自衛(wèi)隊、開展減租運動,此時仍處于土地革命前的調整適應階段,動員技術手段相對更為激進但不過火,彭湃因時而定的動員策略推動著廣東農民運動進入高潮。
“七·五”農潮前:溫和性動員
1922年“五月某日”,彭湃踏入赤山約的一個鄉(xiāng)村,開始了他一生最偉大的事業(yè)——農民運動。此時彭湃雖已加入中國共產黨,但中共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對農民運動重視程度不足,再加上地理空間上的阻隔,對彭湃的指示較少,僅有中共書記陳獨秀、共青團書記施存統(tǒng)偶爾與彭湃通過書信聯(lián)絡,因而彭湃的農民動員策略有其本土化特色。在地主鄉(xiāng)紳占據統(tǒng)治地位的近代鄉(xiāng)村開展農民運動,必定會遭受反對勢力的重重阻隔,而彭湃之所以能從“單槍匹馬”到“六人農會”,再到海豐總農會、廣東省農會,組織力量從無到有,從少變多,無疑是找到了合適的農民動員策略。當時盤踞海豐的地方軍閥是陳炯明,“陳炯明家在海豐城南門設了一個將軍府,主持者為其六叔鴉片鬼陳開庭及陳炯明之母親。凡行政司法教育苛捐雜稅派勒軍餉與及商場買賣——人家死一貓死一狗都是要經過他的將軍府一道衙門。什么教育局法庭縣署都等于虛設”②,從彭湃對陳家的描述中可見其勢力強大。彭湃通過他的啟蒙老師林晉亭和好友馬育航為橋梁,與陳炯明建立聯(lián)系,希望利用陳炯明的權勢威懾海豐的地主豪紳。與彭湃同為海豐人的陳炯明,其“改良農業(yè)”的主張相比傳統(tǒng)軍閥有一定進步性,因而彭湃在組建農會時打出“改良農業(yè)”“增加農民智識”“做慈善事業(yè)”“五年后減租”口號去迎合陳炯明,兩人表面上的“志同道合”穩(wěn)住以陳炯明為代表的地方守舊勢力,同時,為減輕初期農民運動阻力,彭湃主要采取了宣傳教育、建構組織和局部權益保護等溫和非暴力手段動員農民,1923年1月1日海豐總農會成立,會員已達兩萬,此時距離彭湃開始農民運動僅7個月。彭湃指出:“海豐總農會在這個時期,已經入于極盛之狀況,海豐此時期之執(zhí)政者縣長為陳炯明最親信之翁桂清,他不贊成農會,也不解散或禁止農會,所以我們得自由發(fā)展,農會至此,亦有相當的力量?!雹蹨睾托缘膭訂T策略取得良好成效。
為了向農民灌輸階級意識,彭湃對農民開展一系列宣教動員活動,包含文字宣傳和藝術宣傳兩種方式。彭湃是早稻田大學的留日學生,文筆出眾,起初想用筆和紙為武器,宣傳革命思想。1922年5月,彭湃與好友楊嗣震、李春濤創(chuàng)辦《赤心周刊》,并發(fā)表《告農民的話》,鼓動農民團結起來,但農民無錢購買雜志,并不通曉這文章用意,其結果是彭湃身后無半個農民,彭湃還向農會會員發(fā)放《農會利益?zhèn)鲉巍?,宣傳單上說明農會“防止田主升租”等17項權益保障職能,期望農民認可并加入農會。文字宣傳手段雖不適用于農民,但對吸收呂楚雄、李勞工等加入彭湃革命隊伍具有重要作用。為達到更好的動員效果,彭湃開展了歌謠、話劇、集會演講等直觀性的藝術宣傳活動。針對農民知識的匱乏,彭湃的民間歌謠使用海豐方言進行創(chuàng)作和改編,“山歌一唱鬧嚷嚷,農民兄弟真凄涼!早晨食碗番薯粥,夜晚食碗番薯湯。半饑半飽餓斷腸,住間厝仔(小屋仔)無有梁。搭起兩間茅寮屋,七穿八漏透月光”,“大家合起來,打倒地主佬!打倒地主分田地,千家興,萬家好?!雹芨柚{通過訴說農民痛苦,激發(fā)農民的階級覺悟,動員農民團結起來反抗地主,語言通俗易懂,為農民所喜聞樂見,在民間廣為傳唱。農民平日在田間忙碌勞作,農閑時節(jié)喜愛看話劇,某地有演話劇周圍農民必集會于此地,基于農民這個特點,彭湃將農民與地主的矛盾藝術化,組織編排成白話劇《二斗租》,在農民新年同樂會舞臺上表演,“該會宣傳部白話劇團演之農村悲劇,當貧農被田主侮辱時,狀最可哀,觀眾悲憤交集,會場為之鼓噪,而年邁農夫睹此,不覺老淚奪眶”⑤,往日深受地主階級壓迫的農民看到后很容易產生感情共鳴,此話劇演出后加入農會的農民如泉涌一般。彭湃擅長演講,據筱林回憶,彭湃“富有組織天才與煽動能力。他的煽動可以深入任何群眾集團,而做他們的核心。每個和彭湃會晤過的人,都可以從他身上找到很好的印象,他的熱情能夠抓住每個人的心”。彭湃的演講是問答式的,使農民由被動的聽眾變?yōu)橹鲃拥乃伎颊?。在歡迎出獄農友的演說中,彭湃問臺下的農會會員:農友能平安歸來,是誰的力量?有人說彭湃,還有人說農會或是耕田佬,彭湃答:“是農會能指導六七千人的耕田佬團結在一塊地方,有一致的行動。集中六七千人的力量,為一個大力量,使官僚不得不怕,不得不放出農友來!”⑥隨即呼吁大家團結起來迎接更大的勝利,起到極佳的教育效果。彭湃的演講風格愛民親民,走群眾路線,深得農民喜愛。除上述宣傳方式外,彭湃還利用留聲機、魔術等新奇事物吸引農民駐足觀看,將大家集中起來,以便他開展宣傳動員。彭湃對農民的宣傳動員工作得到中共早期其他領導人的認可,瞿秋白稱彭湃“是出色的鼓動家、宣傳家和組織者”⑦。
在宣教動員的基礎上,彭湃還建構起各級農會組織,將農民納入農會之中,進行組織化控制和動員,凝聚革命力量,增加農民的斗爭信心和政治認同。1922年7月29日,彭湃與張媽安、李老四等在“德趣書室”首次會面當即決定成立“六人農會”,這便是最早的赤山農會,也是海豐農會的雛形。隨后,彭湃等人下鄉(xiāng)宣傳,“我們入農會,比方過河一樣……我們加入農會,即是聯(lián)合的過河,手握手的進行,如一個跌下河去,就手握手的接起來,所以農會是互相扶持,親如兄弟的機關”⑧,彭湃將農民“加入農會”作為走向革命第一步,以“過河”為喻,積極鼓動農民加入農會。當年10月,小范圍的赤山約農會成立。次年1月,海豐總農會正式宣告成立。5月,海豐總農會被改組為惠州農民聯(lián)合會。7月,彭湃領導成立廣東農會,勢力擴展到陸豐、歸善、惠來、普寧等縣,會員達十萬余眾,其農民動員范圍輻射到整個粵東地區(qū)。農民對農會的認可度和歸屬感經歷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過程。出身大地主家庭,家境優(yōu)渥的彭湃穿著破爛衣服下鄉(xiāng)宣傳革命道理,加之耕種彭名合田地的一個農民在彭湃演說時說“車大炮,說減租!請你們名合不要來迫我們舊租,我才相信你是真的”⑨,又有以陳月波為首的地主士紳造謠中傷,說彭湃“因丟了教育局局長官職而得精神病”瘋了,農民難免會質疑彭湃及其所領導的農會是否值得信賴。面對質疑,彭湃首先決定“自我革命”,將兄弟分家后所得田產全部歸還農民,不知緣由的農民不敢收受,于是彭湃通知農會會員到龍舌浦看戲,當眾把手中所有田契焚燒,“湃將家先翁手創(chuàng)所有的田契鋪約一張一張地焚燒殆盡,并在臺上大聲演講‘我祖父遺下產業(yè)是剝削而來的,耕者有其田,從此以后,彭家的租谷一升一合歸還農民兄弟享受,農友們不要擔還給我。’”⑩。彭湃通過典型示范打破質疑,擊碎謠言,農會會員因為彭湃個人的模范事跡而對農會更加信任。農會的成立,使得大規(guī)模的群眾運動成為可能,原來散漫無序的農民成為可供調配的群體資源,而這種調配使用的集體動員過程,又會反哺于組織認同和歸屬感的提升。每逢傳統(tǒng)節(jié)日、五一勞動節(jié)和其他農會重大事件,彭湃都會組織農會召開大會,進行巡游活動,來昭示農會的強大凝聚力。據彭湃在《廣東農會之組織及經過》記載:“本年舊歷正月二十日,該會發(fā)起農民新年同樂大會,到會會員達五千余人,鼓樂喧天,極一時之熱鬧。”?
據《海豐勞農節(jié)報告書》記載,1923年5月1日,海陸歸三縣農民齊聚海豐菜墟埔召開勞農節(jié)紀念大會,到會八千余人,聲勢浩大到“在海豐連這回不過二次”。當有農會會員被政府無辜抓捕時,彭湃即夜下動員令,第二天上午就有六千多名農友集會,每人手拿著一面小旗向法庭請愿,“高呼農民萬歲及打倒地主之聲,震動全城”?,政府不得已而放人?!霸诰郾娙巳褐校總€成員都會很容易地受到彼此的影響?!币赞r會名義組織集會,可以輕松地組織成千上萬農民聚集,每個農民自覺認為是農會一分子,并為集體的勝利而感到喜悅和榮耀,因而具有較高執(zhí)行力,就這樣一個新的階級共同體誕生了。然而,僅憑精神上的鼓動和激勵并不能維系農會的長久團結發(fā)展,還需要在實際權益上給予農民一定的滿足。
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因此,動員農民需要關注他們的物質權益。彭湃深知單憑宣傳和教育不足以令農民對農會產生依附性,進而影響到農會的組織動員效果,因而還需給予農會會員必要的生存和安全保障,對農民開展經濟動員。在《農會利益?zhèn)鲉巍分校砼仍敿氄f明了農會所具備的維護農民切身利益的若干職能。為“防止田主升租”和“防止內部競爭”,彭湃提出“同盟非耕”,倘若地主強行加租不成,收回原佃戶(必須是農會會員)田地,改租他人續(xù)耕時,農會便出面阻止其他人續(xù)耕,從而遏制了地主的無理加租行為,維護農民的土地耕種權。為“防止勒索”,彭湃提出農會以“正義人道之武器”與狐假虎威的衙役、警兵、田主和工役理論,取消他們對農民“三斗下蓋”“伙頭雞、伙頭鴨、伙頭米”等敲詐勒索行為,同時領導農民群眾,通過合理反制手段,取消了城市里的土霸所強征的碼頭費,大大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為“調和爭端”,彭湃組織農會專門成立“和事佬”仲裁部,規(guī)定“凡農民會員自己發(fā)生爭端,須先報告農會”?,通過協(xié)商、和談等手段調解農民間的民事爭端,這幫助農民節(jié)省了巨額訴訟費用,同時也觸犯了反動政府的利益,造成“各區(qū)警察及司法衙門之生意,亦覺冷淡”的局面,為以后的“七·五”農潮農會遭到破壞埋下伏筆。為“救濟疾病”,彭湃組織農會專門成立衛(wèi)生部,下轄農民醫(yī)藥房,由熱心農民運動的呂楚雄醫(yī)生負責,農會會員憑借其會員證診斷免費,買藥半價,生育時則由呂楚雄夫人擔任接生,以上醫(yī)療權益只有農會會員可享,醫(yī)療壁壘的設置驅動著更多農民加入農會。為“救濟死亡”,彭湃領導組織發(fā)起“濟喪會”,農會會員父母死后,農會會友一同前往致祭,并由農會集資辦理喪事,深受農民歡迎。但是醫(yī)藥補貼、“濟喪會”及農會日常運行皆需財政支持,僅憑農會會員捐獻會費難以為繼,因而必須設法“開源”以求收入,彭湃將眼光瞄向海豐縣城的農貿集市?!胺硎?、糖市……通通是農民的出產,每一個市的權力皆紳士土豪或廟祝所掌握,計番薯市每年至少亦有五百元之收入,倘各市算起來,每年收入可得三四千元?!?面對如此厚利,彭湃意欲奪之撥歸醫(yī)療經費。與紳士和談失敗后,彭湃通過農會動員全縣農民前往農會處擺攤售賣,架空原來市場,奪得勝利,農會經費日漸豐盈。上述舉措滿足了農民某些方面利益要求,農會不斷發(fā)展壯大,“鄉(xiāng)村的政治權力,已由紳士土豪之手,而移至農會”?,對農民的政治動員成效顯著,助推彭湃的農民運動事業(yè)進入第一個高潮。
但需要看到,當前階段農會政策為:“經濟的斗爭與政治的斗爭并進,使農民有經濟斗爭的訓練及奪取政權的準備?!?仍處于革命準備階段,動員策略尚屬溫和,并未較深地涉及農民利益的核心問題——土地問題,但已逐漸侵犯到地主土豪的利益,引得他們對農會深惡痛絕,以陳月波、陳開庭為首的土豪劣紳成立“糧業(yè)維持會”以對抗農會。1923年夏,海豐受洪澇災害影響,農田減產嚴重,突如其來的天災,加上農會一年來的迅速壯大,改變了彭湃原本“五年后減租”的設想,經商議后,農會宣稱“至多三成交納”田租,這加重了農會與“糧業(yè)維持會”的對抗,王作新、鐘景棠等帶兵抓捕農會骨干,宣布取締農會。“七·五”農潮發(fā)生后,彭湃雖利用關系請求陳炯明釋放了農會骨干,但彭湃的“過火”舉動終究不能被海豐士紳利益的代表陳炯明所容忍,農會恢復失敗后,1924年3月彭湃離開海豐前往廣州,探索農民運動發(fā)展的新路徑,標志著彭湃的農民動員進入下一階段。
“七·五”農潮后:調試性動員
在前期農民動員過程中,彭湃以溫和性動員策略和手段,部分喚醒了農民的階級意識,但隨著農會勢力的壯大,農民利益要求的不斷提高,地主階層的利益不斷受到侵蝕沖擊,由地主士紳組成的“糧業(yè)維持會”,憑借其掌握的政權和武裝力量,在“七·五”農潮中將發(fā)展勢頭迅猛的農民強制鎮(zhèn)壓,彭湃領導的農民運動陷入低潮。在海豐農會被陳炯明取締后,彭湃徹底與陳斷絕“交往”并投入到國共兩黨合作的工作中。1924年4月上旬,彭湃抵達廣州,在中共黨組織的安排下,彭湃擔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秘書,主要負責全國、主要是廣東省的農民運動事務。彭湃反思并總結前一階段農民政治動員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整改策略方法,并應用于后續(xù)的革命事業(yè)之中。
在前期對農民開展政治動員的過程中,彭湃曾數次提到專業(yè)化動員干部的匱乏。他多次向好友李春濤訴說身邊缺少同志:“我的最憾事,即是少同志”?“農會的發(fā)展,真是叫做一日千里!唉!可惜無同志去干!如現在縣縣都要去干,無同志怎樣辦呢”。?他也試圖向團中央尋求人才支持,“天下無難事,只怕少同志!此間同志太少,一人兼數種工作,日夜都忙個不了,而且農民運動的地域是很遼闊的,交通又不便,常常一日要走百里。中國的內亂就是我們散布種子的機會,S.Y.及C.P.還要快些設法子使多些同志到鄉(xiāng)村來!”?由于缺少志同道合動員干部協(xié)助,彭湃的動員大多是“單槍匹馬”的,因此其動員范圍受限于海豐一隅,沒有實現地域上的突破。為破解動員干部不足的難題,彭湃開辦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將農民動員技術傳授給基層動員干部,為開展大規(guī)模的農民政治動員活動培養(yǎng)高素質農運人才。1924年6月30日,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根據彭湃提議,決定“組織農民運動講習所,以一個月為講習期間,講習完畢后,選為農民運動特派隊員”,彭湃是講習所的主要負責人。農講所共開辦六屆,所招學員生源范圍由廣東省內擴大到江西、湖北、山東、河南等省份,以便于學員畢業(yè)后前往各個地區(qū)農村開展動員活動,拓寬農民運動的空間范圍。在農講所學員的培養(yǎng)理念和課程設置上,顯著特征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方面注意灌輸國民革命知識和農運理論,實踐方面強調農民運動中集會、結社之宣傳組織實操方法。除此之外,彭湃特別強調學員意志品質教育。在給第六屆農講所學員上課時,彭湃特別叮囑:“要吃苦,忠誠勇敢,受黨的領導”“要從下部工作做起,很謙遜,不要擺出高貴的架子”“不要貪戀農民婦女”“不要偷懶”“不要出無謂的風頭”“談話不要深奧,用俗語,且要耐煩”。經過理論、實踐與思想道德培訓教育,農講所學員畢業(yè)后初步具備了組織動員和宣傳鼓動的能力,多數成為農民運動特派員,他們各自回到家鄉(xiāng)從事基層農民運動活動。在實際動員工作上,他們善于營造聲勢,比如在農會成立現場召開正式的開幕典禮,會上發(fā)表激情澎湃的演講,會后組織人數規(guī)模較大的游行并高喊口號,借此調動農民情緒,激起對土豪士紳的反抗與不滿,提升動員效果。但直到1924年12月彭湃還向中共廣東區(qū)委反映“我們仍然缺少能負起責任的領導者,組織者,要培訓這種人”。因此,除創(chuàng)辦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外,彭湃還在海豐縣創(chuàng)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并大力支持在武漢創(chuàng)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廣州和武漢兩處農講所,共培養(yǎng)了1600多名學員,為大革命時期全國的農民政治動員工作輸送大量農運人才。
彭湃在組織動員農民與地主士紳斗爭的過程中,深切感受到武裝對于革命的重要性。農民武裝既是保護農會的防護盾,也是對抗地主,奪取減租乃至土地革命勝利的法寶。彭湃在創(chuàng)建農會之初便有自我防衛(wèi)意識,《農會利益?zhèn)鲉巍分兴^“抵抗戰(zhàn)亂”即是以農會團體作正當防衛(wèi),但由于農會成立不久,農民武裝暫未創(chuàng)立。由于缺少農民武裝的庇護,農會在“七·五”農潮中被地主士紳聯(lián)合軍閥勢力暴力鎮(zhèn)壓而無反抗之力,遭受慘敗的彭湃更加清醒認識到只有建立農民自己的武裝隊伍才能維護自身利益,確保農民運動向前發(fā)展。農民見敵人持有槍械本能地產生畏懼,而自身持有槍械便會有強烈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因而給農民發(fā)放槍械,組建農民武裝是一種重要的組織動員方式,“農民的要求尤以武裝之要求為最切……當此鎮(zhèn)壓反革命之時,農民非有武裝不成,而且農民協(xié)會之根本問題亦非農民有武裝不成?!迸砼确e極地將設想付諸于實踐,為適應殘酷斗爭形勢、保障農民武裝隊伍的忠誠可靠,彭湃首先創(chuàng)立具有秘密會社色彩的“窮人黨”和“十人團”,這便是農民自衛(wèi)軍的雛形。1924年8月,廣東農民自衛(wèi)軍成立,彭湃任總指揮,他在領導廣寧減租運動中向中共廣東區(qū)委報告道:“如果能得到十支駁殼槍的支援,農民的斗爭情緒立即會高漲起來?!痹俅螐娬{了農民武裝的重要作用。1925年3月,彭湃隨東征軍進入海豐,“我一入海豐境農民就向我表示要求減租,取消苛捐,放給武裝,以上三項,尤以武裝之要求為切”,于是彭湃將繳獲槍械發(fā)放給農會,以此為契機成立海豐農民自衛(wèi)軍,并組織農講所學員學習軍事理論與實戰(zhàn)技巧。除正規(guī)農民自衛(wèi)軍外,彭湃在諸多地區(qū)“帶領組建了鄉(xiāng)村赤衛(wèi)隊、工人赤衛(wèi)隊、婦女粉槍團等,以保證革命軍和農民自衛(wèi)軍人員的補充”。截至1926年4月,廣東省內的農民自衛(wèi)軍人數發(fā)展到3萬余人。毛澤東說過:“紅軍決不是單純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彭湃創(chuàng)建的農民自衛(wèi)軍作為中共早期實際指揮的武裝隊伍,在農民運動中扮演著革命動員的發(fā)動機的角色,對激發(fā)農民群體的革命熱情,吸納其參與革命事業(yè)發(fā)揮無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種重要的組織性動員載體。
土地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彭湃認為“農民之依靠土地有如魚之附水,水涸魚枯,豈能另謀他窟?”分配土地不僅是中國革命的基本任務,也是激勵動員農民參與革命的核心途徑。在國共合作的大革命背景下,打倒地主,分配土地這種激進的動員途徑暫時妥協(xié)為相對溫和的減租運動,以此來驅動農民投身革命。雖然彭湃1923年夏在海豐領導的“至多交三成租”的減租運動因缺少農民武裝等原因暫時受挫,但他領導農民進行減租斗爭的決心并未動搖。1924年10月,時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秘書的彭湃,以特派員身份親赴廣寧縣領導減租斗爭。彭湃非常重視此次減租運動的典型示范動員作用,他向中共廣東區(qū)委反映“我們一定要把減租搞成功。我們斗爭的結果如何,對于所有鄰縣的農民運動將有決定性意義”。個別老的農民認為租田完租是天經地義,減租似乎不“公道”,為消除農民思想中留存的這種封建保守觀念,彭湃向其“詳細解析農民終歲勞苦,不得一飽,地主不但不耕田,坐吃現成還要壓迫農民等等許多不公道的地方”,喚醒農民的階級斗爭意識后,彭湃繼續(xù)解析減租的公道之處,讓農民看清地主階級剝削的實質,進而承認:減租或完全不納租,甚至殺死地主豪紳都是“公道”的行為。減租運動受到地主士紳的武裝阻抗,彭湃組織農民自衛(wèi)軍與廣東政府派遣的正規(guī)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在當地農民協(xié)助下,地主士紳不得不投降妥協(xié)進而按照農會要求較少地租,廣寧減租取得最終勝利,它大大提振農民的斗爭士氣,為廣東全省的農民減租運動做了很好的表率。1925年秋,在彭湃的家鄉(xiāng)海豐,農會以農民自衛(wèi)軍為后援,與地主談判要求減租40%,第二年因收入不佳又減租40%左右,實際上,海豐的土地使用權已歸農民所有。減租的成功,滿足了農民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使其參與革命的熱情高漲,廣東農民運動進入高潮。然而,彭湃領導的工農運動觸及國民黨右派的根本利益,大革命后期國民黨“反共”日趨明顯,彭湃領導的減租運動受到波及而沒有進一步發(fā)展。
結語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fā)生后,彭湃“出席國民黨中央土地委員會第一次擴大會議,力主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在會上堅決擁護毛澤東所提出的重新分配土地的主張,他認為“減租雖有利于農民,但不能完全解決農民痛苦”“要解決農民痛苦,必須解決土地問題”。通過武裝斗爭鏟除地主階級的根基——封建土地私有制,將土地分給農民,贏得他們的支持和認同。經過大革命時期農民政治動員經驗的積累,彭湃最終確定了革命性動員的策略,這是彭湃農民政治動員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此后彭湃陸續(xù)參加南昌起義、廣東起義,領導創(chuàng)建海陸豐根據地,在大南山與國民黨斗爭,彭湃始終堅持其革命性動員的策略,為中共軍隊的創(chuàng)建并進一步發(fā)展作出突出貢獻,直至1929年犧牲,彭湃流干最后一滴革命的熱血。
大革命時期是彭湃農民運動的起步和發(fā)展時期,也是其政治動員策略的形成和探索時期,彭湃在不同情景的革命環(huán)境下,審時度勢,采取恰當的動員策略,激發(fā)海豐以及廣東其他地區(qū)農民參與革命的熱情,創(chuàng)造廣東農民運動極盛一時的壯觀場景,為全國農民運動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彭湃杰出的農運才干贏得中共高層領導的贊譽,毛澤東認為:“全中國各地都必須辦到海豐這個樣子才可以算得革命的勝利,不然任便怎么樣都算不得。全中國各地必須都辦到海豐這個樣子,才可以算得帝國主義、軍閥的基礎確實起了動搖,不然也算不得。”瞿秋白評價彭湃是“中國農民運動第一個戰(zhàn)士”。彭湃卓越的農民政治動員成就,為民主革命時期中共如何開展農民動員樹立了光輝典范。
[注釋]
①李漢卿.中國共產黨農村政治動員模式研究(1949—2021)[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8.
②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3.
③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7.
④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3-334.
⑤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7.
⑥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33.
⑦瞿秋白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44.
⑧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8.
⑨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5.
⑩回憶彭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08.
?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7.
?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3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0.
?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3.
?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0.
?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4.
?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2.
?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0.
?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6-197.
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71.
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5.
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5.
海陸豐農民運動[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98.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
回憶彭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65.
廣東農民運動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4-65.
彭湃年譜[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322.
毛澤東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
瞿秋白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