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宇 涂韋波 劉玉倩 王佳華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使得我國局部地區(qū)接連發(fā)生極端氣候事件,對農業(yè)生產造成嚴重影響。遵義地區(qū)近幾年來羊肚菌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羊肚菌種植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嚴重影響羊肚菌種植的品質和產量?;诖耍疚目偨Y了近幾年來遵義地區(qū)羊肚菌種植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的影響,并提出了極端氣候條件下羊肚菌種植的技術措施,和應對極端氣候條件下采取的方法。
遵義地區(qū)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年平均氣溫15.1℃,年降水量在1000 毫米以上。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遵義地區(qū)的極端氣候如干旱、高溫、寒潮,連續(xù)降雨等天氣也時常會發(fā)生,而羊肚菌的種植對生長環(huán)境存在特定的要求,人工種植難度比較大,技術要求很高。因此想要確保羊肚菌種植取得成功,做好極端氣候條件下的管理措施非常有必要。
人工種植羊肚菌主要是利用人工干預的方式為羊肚菌提供較為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從而提高羊肚菌的產量,滿足市場需求。在自然條件之外,要想保證羊肚菌人工種植成功,還需要對環(huán)境溫度,光照和雨水等氣象條件進行分析及有效干預。
羊肚菌屬于低溫型真菌。菌絲在10℃-20℃均能快速生長,以不超過25℃為宜,環(huán)境溫度低于20℃是適宜的田間播種溫度。4℃以下低溫刺激一周有利于菌絲分化形成原基。10℃以上晝夜溫差刺激對子囊果形成非常必要,子囊果生產適宜溫度為13℃-23℃,環(huán)境溫度超過25℃則無新的原基形成。羊肚菌子實體發(fā)育階段對低溫和高溫特別敏感。
作為低溫型菌種,羊肚菌對生長環(huán)境的光照條件具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羊肚菌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照,因此在羊肚菌人工種植期間,特別需要注意避免陽光直射羊肚菌菌絲體。強光對菌絲生長具有抑制作用,菌絲生長期通常使用透光率10%-20%的遮陽網進行遮光;微弱的散射光有助于原基形成和子囊果生長發(fā)育。在子囊果發(fā)育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強光直射。
羊肚菌屬于喜濕型真菌。在羊肚菌正常生長期間需要通過空氣、土壤獲取足夠的水分提供其生長,在菌絲生長階段,覆土層土壤含水量應達到15%-25%,在原基形成和子囊果發(fā)育階段土壤含水量應達到20%-28%。在出菇期間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在自然降水不能滿足其水分要求時應進行人工補水。
遵義地區(qū)進入10 月份后,氣溫降低,降雨偏少,氣候涼爽。比較適合羊肚菌的播種。但是遵義地區(qū)偶爾會遇到進入10 月份以后一直不降雨導致干旱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氣溫較高,一般最高溫度常高于25℃,土壤嚴重缺水,根本沒辦法下種。
遵義地區(qū)進入1 月份以后氣溫通常在1℃-10℃之間,但是在極端低溫天氣情況下氣溫常常會降到0℃以下,并伴隨著下雪,凝凍等極端低溫情況發(fā)生,在這種天氣情況下對羊肚菌生長極為不利,容易對菌絲產生凍害。
遵義地區(qū)早春季節(jié)2-3 月份,平均氣溫在6-12℃。白天平均氣溫12℃,夜間平均氣溫6℃,晝夜溫差達到5℃以上,非常適合羊肚菌的出菇。早春高溫天氣發(fā)生的時間正好是羊肚菌子囊果發(fā)育的關鍵時期,氣溫不能高于25℃,否則會直接影響到羊肚菌的出菇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但是在極端氣候條件下遵義早春常發(fā)生白天氣溫突然升高達到25℃以上的情況,嚴重影響羊肚菌子實體的正常發(fā)育。
大棚種植是目前羊肚菌生產中最常見的種植方式,搭建羊肚菌種植大棚盡量采用標準大棚,使其棚內空間足夠大,控溫控濕的能力較強,并在大棚內安裝噴灌設施并保證能使大棚內水分噴灑均勻。以防在極端干旱季節(jié)能有效的保證水分的供應并及時關注天氣預報。
時刻關注天氣的長、短期預報,及時預判可能出現的低溫天氣,暴雪天氣并提前關閉羊肚菌種植大棚的門窗,準備好塑料薄膜,及時在菌床上加蓋一層塑料薄膜以保溫。并且要加固種植大棚,增加支撐桿防止因為低溫,暴雪等天氣導致大棚倒塌。
在遵義地區(qū)早春極端高溫天氣常常發(fā)生在羊肚菌出菇期間,應時刻關注天氣預報,及時預判可能出現的高溫天氣并提前打開菇棚門窗、加強通風換氣、加蓋遮陽網降低環(huán)境溫度。
羊肚菌又名羊肚菜,其名稱由于外形與羊肚相似而來。一般情況下,羊肚菌生長在森林當中,人工種植有限,因此產量較低,在市場上的規(guī)模也較小。而由于羊肚菌是珍貴的食用菌種類型,不僅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還具有藥用價值,因此市場價格近年來始終較高,市場需求也在不斷加大。在不斷上升的市場需求下,羊肚菌的人工種植被不斷重視起來,在人工種植過程中,如何通過有效的種植管理措施提高羊肚菌的質量和產量是當前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
對于遵義地區(qū)這種極端氣候條件環(huán)境而言,要想高質量種植羊肚菌,首先要做好菌種的選擇和制作,一般來說,梯棱羊肚菌和六妹羊肚菌更適用于極端條件的種植,其余菌種的質量會相對較差,產量也會相對較低。在制作菌種的過程中,一方面制作栽培種,使用體積比分別為25%的土、25%的木屑和50%泡脹的麥粒,以及重量比分別為1%的石膏、1%的生石灰和0.1%的磷酸二氫鉀,進行培養(yǎng)料的配比。在泡麥粒的過程中,根據實際加水量加入適當生石灰,控制溫度在15℃以下,一般泡制24 小時左右。木屑最好選擇發(fā)酵超于一個月的雜木屑,進行科學的配比。一方面要制作菌袋。使用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將培養(yǎng)料裝置,每個塑料袋最好裝料17 厘米左右,并確保各個袋中裝料的疏松性和均勻性,保證各袋松緊一致,以此實現均勻發(fā)菌的效果。在裝料完成后,使用套環(huán)將其密封,在常溫下進行24 小時的滅菌處理,并在之后將其冷卻,直到28℃以下后,將其放在無菌室或接種箱中,進行菌種的接入。在接入完成后,將菌袋放在培養(yǎng)室中,確保培養(yǎng)室內已消毒并避光放置,將溫度保持在19℃左右。在2 月下旬左右對羊肚菌制袋,栽培種長滿之后,將其進行低溫保存15 天左右,控制在10℃以下。
羊肚菌播種的選地過程十分關鍵,在選地時盡量選擇地質地形平整、土地較為疏松的土地,保證其具有較好的透風性和排水性,并確保該土地區(qū)域無污染問題。一般來說,根據遵義地區(qū)的天氣情況,在3 月中旬左右扣大棚膜較為合適,以此將種植區(qū)域的土壤快速解凍,為后續(xù)羊肚菌種植提供適宜的溫度環(huán)境。在扣棚的過程中,要在棚的中間留出適當寬度過道,并在其中撒適量白灰,確保對土壤的充分殺蟲殺菌處理。其次,將過道兩側的土壤鋪平,向其中澆水,使其透入土壤,并檢測土壤10 厘米深度位置的溫度,檢驗是否適合種植羊肚菌。
由于羊肚菌本身屬于低溫型的菌類,因此比較適合溫度較低的季節(jié)播種,但又不能在過于寒冷的天氣播種,因此對于遵義地區(qū)而言,最晚不能超過4 月初進行羊肚菌的播種,一般在3 月末最為合適,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在土壤溫度穩(wěn)定在2℃-4℃左右時種植最為合適。由于遵義地區(qū)早春的氣溫不夠穩(wěn)定,為了避免受到這一因素的影響,應適當使用草料對菌床進行保溫管理。首先工作人員先進行消毒,將菌種碾碎后,均勻的鋪撒在菌床之上,一般一袋菌種可以播撒2 平方米左右的菌床,控制播種深度為10 厘米左右,播種后將其表面撫平,使用1-2 厘米左右的覆土將其壓實處理。
羊肚菌在栽培管理期間,除了要做到以上的覆膜覆土處理,還需要對菌種進行噴水保濕,并搭建菇棚等。在覆土72 小時之內,應對菌種進行適當的噴水保濕,一般在24 小時之內要在廂面上至少噴水3 次左右,使水分能夠透入土壤,將覆土層浸濕,以此促進菌絲的生長。在噴水過程中,要注意使用清潔無污染的水源,使用潛水泵抽取,避免噴水過大,傷害覆土層使其出現板結問題,影響菌絲的正常吸收養(yǎng)分和順利成長。
在噴水保濕后的4 天左右,檢驗土層情況,若是泥土不粘鞋,便可開始搭建菇棚。一般來說,菇棚搭建的高度在2 米左右,寬度在6 米左右,長度視實際情況而定。在每個菇棚上覆蓋適量的廂,可使用白夾竹進行棚的搭建,并在棚架之間立上支柱,保證菇棚的牢固性。一般白夾竹需要深入土中25 厘米左右,并在豎立好后在其中間設立竹竿,以實現固定棚架的作用。只有保證菇棚的絕對牢固性,才能夠在極端的條件下,保證其穩(wěn)定。另外,考慮到遵義的天氣環(huán)境,還可在菇棚上鋪設遮陽網,在高溫天氣下遮蔽陽光,使其能夠保持適當的光照的同時又能保持陰涼的環(huán)境,如此一來更適合羊肚菌的生長。
田間管理技術主要是針對羊肚菌在種植后的生長期間的溫度和濕度等環(huán)節(jié)條件的管理。對于田間濕度的管理,應根據菌床的實際濕度進行調整。在高溫天氣時,天氣干燥需要對其進行人工澆水,在強降雨天氣下,由于天氣潮濕,應對種植土壤進行及時排水工作。在播種之前,首先需要澆一次透水,再將營養(yǎng)袋撤掉后再進行一次透水,促使菌絲體的分化和生長。在菌絲的生長期間內,也就是從播種開始到生長到菇蕾形成的2 個月左右內,控制其適當濕度,保證土壤的濕潤度,使其土壤表層始終處于濕潤狀態(tài)。在5-6 月份菇蕾形成的初期階段,土壤的環(huán)境溫度會持續(xù)性升高,此時必須要進一步加強濕度管理,使得棚內的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始終控制在合適范圍內,保證土壤的濕潤度。在此期間內,還需要對羊肚菌進行澆水,一般早晚各澆一次,其以少澆、勤澆為主要原則。在采收期間,要結合土壤的實際情況,和菌種的生長情況,綜合考慮多方面影響因素,保證棚內的濕度。溫度管理一般要通過覆膜進行控制,若是溫度過低,則需覆膜保溫,若是溫度過高,則需揭膜降溫。在5 月初期間,通常棚內的溫度會快速升高,升高到25℃左右,此時便要撤掉覆膜,并在碰上覆蓋遮陽網,將棚內的地表溫度控制在25℃之內,環(huán)境溫度控制在18℃-21℃左右。
在發(fā)菌期間,要做好相應的發(fā)菌管理,對羊肚菌生長中的草害情況進行實時監(jiān)測。在播種3-4 天左右,雜草會大量生長,此時需要對雜草進行全部清除,確保雜草不會吸收土壤中的養(yǎng)分和水分。在羊肚菌原基分化的前半個月左右,要保證棚內的雜草全部清除,避免在其原基分化后進行除草工作,傷害幼菌的生長。將雜草除凈有利于為羊肚菌的生長保存養(yǎng)分和光照,保證田間的濕度,避免影響羊肚菌的生長,甚至造成菌體的腐爛問題等。
在除草工作完成后,要適時從泥土中補充營養(yǎng)物。一般情況下,在羊肚菌菌種播種后的21 天內,菌絲便會生長在土壤之外,并在其表面產生白色霜狀物,此時便必須主要在其土壤表面添加并補充有機營養(yǎng)物,以促使對羊肚菌菌絲的生長與發(fā)育過程進行轉化,在營養(yǎng)物質的支撐下進行轉化,一旦為其生長補充充足的養(yǎng)分,在控制合適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羊肚菌的實體原基便會開始發(fā)生分化。具體補充營養(yǎng)物,首先需要將營養(yǎng)物滅菌處理,將其裝袋的一側刺孔,使其與地表中菌絲的位置緊密相貼,并在其上部區(qū)域增加遮光和保溫材料,以此促進菌絲對營養(yǎng)袋中的養(yǎng)分吸收,同時將所吸收到的營養(yǎng)料貯存到土壤當中,為其后續(xù)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
出菇期的管理一般在立春后溫度上升至最高溫度為10℃時便開始進行管理,在此階段中,羊肚菌廂面的65%濕度會不斷上升,且在3-5 天之內濕度便會直接上升至80%左右。在溫度上升至最高溫度為12℃時,需要將廂面上所補充的營養(yǎng)物質殘渣加以去除,此時的棚內廂面的濕度會被控制到85%左右,最高可達到90%,此時的土面白色分生孢子便會開始凝結,并以此轉化為羊肚菌原基,在土縫以及土面中生長出白色的針尖狀的圓形原基。隨著環(huán)境溫度的不斷變化,菌種也在不斷適應發(fā)展,原基便會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分化成針狀子實體,此時其呈現為頂部黑色、底部灰白色的特征。在此期間需要注意的是,要在管理過程中加強對廂面濕度的控制,使其保持在85%-90%左右,在此環(huán)境下,控制溫度在10℃之內,一般在12 天之內便會生長至成熟時期。
羊肚菌的采收時主要控制采收時機,一般在尖端部位的羊肚菌逐漸從黑色變成淺黃褐色、菌帽還未變干變硬、網眼已經充分展開并且菌柄仍處于黃白色還未變成灰白色之前便是羊肚菌采收的合適時機,此時種植技術人員應使用鋒利的小刀,貼近廂面位置,從菌柄的基部開始切割。在切割的過程中需要尤為注意的是,要保證切割動作的迅速麻利且精準,避免對廂面造成破壞,造成廂面土層的疏松現象,影響其他為成熟羊肚菌的生長。在采收完成后,將所采收回來的鮮菇進行及時處理,將其表面的土塊削掉,將泥土剪掉,并將其裝箱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下冷藏保鮮。根據不同的銷售需求,還可在采收完成后,對其適當處理,將其加工成烘干或冷凍產品進行使用。
綜上所述,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極端氣候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各種災害的發(fā)生頻率也大大增加,所以,需要特別注意防范發(fā)生極端氣候事件。建議種植戶在掌握并能實施關鍵栽培技術的前提下,應結合各地區(qū)差異,因地制宜、精細化制定羊肚菌生產管理技術標準。提前做好應對羊肚菌栽培整個過程中應對極端天氣的準備和措施。要根據自身財力和家庭勞動力等實際情況,開展適度規(guī)?;N植。切忌不顧自身條件,盲目擴大栽培規(guī)模,導致遇到極端天氣情況沒有及時作出處理而造成經濟損失。最好能購買農業(yè)種植保險,以降低或避免失敗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