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蘭,潘潔瓊,朱小玲,周 鈴
(東莞市大朗醫(yī)院 廣東東莞523770)
四肢閉合性骨折是骨科常見疾病,常發(fā)生于中年及老年人群,患者骨折后,由于創(chuàng)面滲透液體,需長期臥床,活動量減少,而靜脈及淋巴回流受阻及功能訓練過度等均會造成術后肢體腫脹,若未得到及時治療,易出現(xiàn)骨筋膜室綜合征[1]。臨床通常采取手術治療,但由于手術對機體創(chuàng)傷較大,會使患者受傷部位受到更嚴重的刺激,加重患處腫脹[2]。若患者腫脹長期存在,會對其肢體末梢血液循環(huán)造成嚴重影響,若組織內(nèi)的壓力接近動脈血壓時會影響血供,使局部組織缺血壞死,以致肢體后期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痙攣。由于無法及時供應血氧,影響骨折及手術切口恢復,甚至還會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降低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前瞻性護理作為一種在傳統(tǒng)護理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新型護理方法,在護理問題發(fā)生前收集資料,并根據(jù)已知的科學理論、臨床經(jīng)驗及文獻做出科學評估,可有預見性地提出問題、實施科學有效的前瞻性護理措施。EERIE為(Education)、抬高患肢(Elevate)、休息(Rest)、冰敷(Ice)、緊急的(Emergency)。分別代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5種方法,可有效降低四肢閉合性骨折的腫脹程度,為四肢閉合性骨折腫脹的前瞻性護理提供有效的臨床依據(jù)。本研究旨在探討EERIE前瞻性護理對四肢閉合性骨折患者肢體腫脹程度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12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100例四肢閉合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骨科疾病診斷標準》[3]中四肢閉合性骨折相關診斷標準;伴有骨折處疼痛腫脹癥狀;經(jīng)X線檢查確診為閉合性骨折;可進行正常溝通;愿意定期配合隨訪;簽署知情同意文件。排除標準:開放性骨折者;四肢閉合性骨折,已發(fā)生Ⅲ度腫脹者;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無法正常溝通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35例、女15例,年齡5~87(58.61±2.31)歲。觀察組男35例、女15例,年齡4~89(58.58±2.4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給予常規(guī)鎮(zhèn)痛藥物及冰敷護理,囑患者抬高患肢,在患者圍術期及出院當天進行健康教育。
1.2.2 觀察組 給予EERIE前瞻性護理。由科室主任、管床醫(yī)生、護士長、護理組長、責任護士組建團隊,管床醫(yī)生及責任護士負責患者個案資料的收集和篩選,責任護士負責對納入對象進行前瞻性腫脹護理措施落實及健康指導;制訂前瞻性四肢骨折腫脹護理流程及標準,并對參與人員進行培訓,確保查房質(zhì)量,保證醫(yī)療安全。責任護士落實計劃,由上級護士進行質(zhì)控,對護理效果進行評價。護理主要內(nèi)容:①教育(E):指導患者骨折后早期注意事項,引導患者積極進行功能訓練,包括受創(chuàng)肢體的肌力訓練和關節(jié)活動。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可通過宣傳視頻、發(fā)放知識手冊、床邊一對一示范等方法進行,以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了解程度。②抬高患肢(E):肢體位置應低于心臟水平位擺放,使重力轉(zhuǎn)化為動力因素,促進腫脹消除。③休息(R):骨折后早期休息制動,使用石膏或夾板進行固定,限制受創(chuàng)肢體的活動,減少出血,減緩肢體的腫脹及疼痛,防止損傷加重,必要時使用拐杖輔助行走,可降低患肢負重。④冰敷(I):設計冰敷固定帶一人一用,以75%酒精與生理鹽水配制為140 ml冰沙,在患者閉合性骨折或術后72 h內(nèi)冰敷,3次/d,每次20 min。每次冰敷結束后需詢問患者舒適度,檢查局部肢體皮膚及腫脹情況。⑤緊急情況(E):對嚴重肢體腫脹患者,需警惕骨筋膜室綜合征,及時通知醫(yī)生處理,如肢端腫脹且有血液循環(huán)障礙,檢查夾板、石膏等外固定物是否過緊,若過緊應及時解除壓迫。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護理前、護理3 d后、護理7 d后肢體腫脹程度:采用《骨科疾病診斷標準》[3]中的評定標準,正常為無腫脹,指壓無凹陷;Ⅰ度為局部腫脹較輕,指壓無明顯凹陷;Ⅱ度為腫脹明顯,皮膚紋理尚平順,指壓有明顯凹陷;Ⅲ度為腫脹明顯,皮膚紋理伸張,緊張發(fā)亮,甚至出現(xiàn)張切口性水泡。②比較兩組護理前、護理3 d后、護理7 d后疼痛程度:采用數(shù)字疼痛分級法(NRS)[4],將疼痛程度以0~10共11個數(shù)字表示,受測者根據(jù)個人疼痛感受以數(shù)字記號表示,0分說明患者無痛;1~3分說明患者疼痛程為度輕度;4~6分說明患者疼痛程度為中度;7~10分說明患者疼痛程度為重度。③比較兩組護理前、護理1周、2周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shù)量表[5]評價患者的自理能力,評估項目包括進食、洗澡、修飾、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廁、移動(床←→椅)、平地行走、上下樓梯10個項目,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自理能力越好??偡帧?0分為重度依賴,總分41~60分為中度依賴,總分61~99分為輕度依賴,總分100分為無需依賴。④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記錄兩組骨筋膜室綜合征、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不良反應發(fā)生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⑤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擬的護理滿意度評價表,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滿分為100分,滿意為90~100分,一般滿意為70~89分,不滿意為≤69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滿意度越好??倽M意度(%)=(滿意例數(shù)+一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兩組不同時間肢體腫脹程度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肢體腫脹程度比較[例(%)]
2.2 兩組不同時間肢體疼痛程度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肢體疼痛程度比較[例(%)]
2.3 兩組不同時間Barthel指數(shù)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間Barthel指數(shù)比較(分,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2.5 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例(%)]
骨折的誘發(fā)因素包括暴力作用、交通事故等,外力作用會破壞骨骼原有的完整性,導致骨骼部分或完全斷裂并引發(fā)一系列機體生理或病理反應,造成機體活動受限或功能障礙等[6-7]。此外,由于機體遭受創(chuàng)傷,全身或局部會釋放出炎性因子,刺激中樞神經(jīng)發(fā)出疼痛信號,且由于疼痛反射性造成肌肉痙攣,導致靜脈及淋巴管血液回流障礙,血管通透性增加,發(fā)生組織間水腫[8]。目前,有研究表明,傳統(tǒng)臨床護理缺乏規(guī)范性,主要依靠護士的經(jīng)驗及能力,效果較差。
前瞻性護理可通過大量可靠文獻,結合自身工作需求和經(jīng)驗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是一種科學的干預措施[9]。四肢骨折患者圍術期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但不合理的鎮(zhèn)痛方法會增加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影響預后[10-11]。前瞻性護理對每位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受教育程度進行有效評估,可依據(jù)患者實際需求為其提供相應的健康教育,同時術后功能鍛煉可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緩解其心理焦慮,進而提升對疾病的治療信心和依從性[12-13]。此外,本研究對傳統(tǒng)硬冰冰敷方法進行改良,具有更好的可塑性,局部冰敷貼的服帖性更好,且冰敷固定帶的設計可讓患者患處得到全方位冰敷,提高局部冰敷效果[14]。肌肉收縮和肢體活動能促進淋巴血液回流,進而促進消腫,對嚴重肢體腫脹患者,需警惕骨筋膜綜合征,對肢端有血液循環(huán)障礙的患者,需檢查夾板、石膏等外固定物是否過緊,若固定過緊應及時解除壓迫[15]。家屬的認知往往直接影響患者社會、家庭的支持度,對家屬進行教育可有效改善其認知,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復環(huán)境,有助于督促患者按時完成康復訓練,對提高治療依從性具有重要意義[16]。患者患肢抬高后,在重力的作用下,靜脈血更容易從肢體端回流至心臟,可減少深靜脈血栓閉塞引起的回流障礙,減輕下肢水腫及下肢疼痛癥狀;相反,若下肢下垂,在重力作用下會加重靜脈回流受阻,進一步加重癥狀[17]。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3、7 d后,觀察組肢體腫脹程度輕于對照組(P<0.05);護理3、7 d后,觀察組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2周后,觀察組中度依賴程度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EERIE前瞻性護理有助于減輕四肢閉合性骨折患者的肢體腫脹程度,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滿意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