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李 潔,王慶興
(河南省中醫(yī)院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河南鄭州450003)
濕熱證是中醫(yī)學的一種病證,通常表現為體內濕氣和熱毒的積累,引發(fā)一系列身體不適,包括濕疹[1]。濕疹是一種皮膚病,通常表現為皮膚發(fā)紅、瘙癢、起疹、結痂等癥狀。中醫(yī)認為,濕熱證是導致濕疹發(fā)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濕熱證導致的濕疹通常具有皮膚潮濕、皮疹泛紅、瘙癢明顯、皰痂較多、病情容易反復等特點[2]。拔罐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醫(yī)治療方法,可以用于治療各種疾病,包括濕熱證濕疹[3]。拔罐治療濕熱證濕疹時,可以選擇在患處或相關穴位進行拔罐,一般采用比較溫和的拔罐方法。本科室自制中藥塌漬和中藥藥浴方都是傳統(tǒng)的中藥劑型,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對于濕熱證濕疹治療具有一定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我院皮膚科門診或住院的124例濕熱證濕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濕疹(濕瘡)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2016)年》《皮膚性病學》中診斷標準;②年齡18~65歲;③2周內沒有使用過治療濕疹的藥物或其他可能影響本研究療效的藥物;④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有過敏反應的患者;②凝血功能異常患者;③合并精神疾病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④暈針或暈血患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⑥不積極配合治療,無法完成治療周期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2例。觀察組男30例、女32例,年齡(32±6)歲;濕疹面積及嚴重度指數(EASI)為7.45分,受累面積為3.66 U[4]。對照組男28例、女34例,年齡(31±4)歲;EASI為7.51分,受累面積為3.33 U。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拔罐療法。選擇大椎、身柱、靈臺、膈俞、肺俞和脾俞等穴位進行拔罐治療,每個穴位拔罐10 min。治療后囑患者注意休息,避免風寒環(huán)境[5]。
1.2.2 觀察組 在拔罐療法基礎上聯(lián)合中藥塌漬治療。拔罐療法后使用中藥塌漬進行藥浴治療30 min。配方包括苦參、地膚子、馬齒莧、白鮮皮、野菊花、蒲公英各50 g[5]。具體用法:首先準備好需要的中藥材和其他輔料,如紗布、酒精、開水等,將中藥材用適量開水煎煮至濃縮狀態(tài),濾出藥渣放在干凈紗布上并壓實,用適量酒精浸泡,使其能夠更好滲透;等待酒精揮發(fā)后,將塌漬直接貼在患處,固定在皮膚表面即可。注意事項:用藥要適量,不可過量使用;使用時需注意衛(wèi)生,煮藥器具清洗干凈,避免交叉感染;對于過敏體質或有藥物過敏史的患者,應慎重使用,最好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不同體質對同一藥物的反應會不同,因此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藥物和用量,在醫(yī)生指導下正確使用,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1.3 評價指標 ①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濕疹面積及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及瘙癢評分。EASI評分:采用皮膚損傷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評分法對紅斑、糜爛、浸潤、丘疹、滲出和結痂進行記錄,0、1、2、3分表示無、輕度、中度、重度,最高評分為18分[6]。瘙癢評分:患者瘙癢劇烈、影響生活及工作的部位計3分;能夠耐受的部位計2分;有輕度瘙癢感的部位計1分;沒有瘙癢感的部位計0分。瘙癢感部位的評分單獨進行,不計入治療指數中,以避免主觀因素對評分標準的影響。濕疹受損受累面積采用Ramsay的“九律法”進行記錄[7]。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中的細胞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4(IL-4)和γ-干擾素(IFN-γ)等[4]。③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進行評定。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療效指數=[(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痊愈:療效指數≥90%,瘙癢消失;顯效:療效指數60%~89%,瘙癢明顯減輕;有效:療效指數20%~59%,瘙癢略有減輕;無效:療效指數<20%,瘙癢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改觀或加重??傆行?痊愈+顯效+有效。
2.1 兩組治療前后EASI評分及瘙癢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EASI評分及瘙癢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2.3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中藥和拔罐療法均為非侵入性治療,相對于藥物和手術治療,具有治療效果好、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小、不易復發(fā)、操作簡便等優(yōu)勢,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治療方法??鄥ⅰ⒌啬w子、馬齒莧、白鮮皮、野菊花和蒲公英是治療濕疹的常用中草藥,具有清熱解毒、祛濕止癢、促進皮膚修復等作用,對濕熱證濕疹的治療有效[8]。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中草藥應在專業(yè)中醫(yī)師或醫(yī)生的指導下使用,避免不良反應和藥物相互作用。同時,針對濕熱證濕疹的治療應綜合運用中醫(yī)的多種治療方法(如飲食調理、拔罐、針灸等),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采用拔罐療法聯(lián)合以上藥材共制的中藥塌漬治療濕熱證濕疹。
采用拔罐療法聯(lián)合中藥塌漬治療濕熱證濕疹的優(yōu)勢在于綜合應用中醫(yī)理論和療法,針對濕熱證濕疹的病機特點采用多種手段治療。具體優(yōu)勢包括:中藥塌漬具有清熱解毒、祛濕利水的作用,可改善濕熱證濕疹患者的癥狀,增強皮膚的代謝功能和免疫力,有消炎、止癢等作用,減輕瘙癢、紅腫、滲出等不適癥狀[9-11];拔罐療法可以通過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消除濕熱等作用,促進患者血液循環(huán)和氣血運行,加速病灶部位的代謝和修復,從而達到治療濕疹的目的;綜合應用中藥塌漬和拔罐治療濕疹,可以使治療效果更為顯著。二者結合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縮短了治療時間,避免了單一治療方法的不足和局限性,提高了治療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對照組只采用拔罐治療,觀察組采用拔罐療法聯(lián)合中藥塌漬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EASI評分及瘙癢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治療后,IL-2、IFN-γ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IL-4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中藥塌漬聯(lián)合拔罐療法對濕熱證濕疹治療效果較好,可改善患者癥狀,提高治療有效率。
臨床應進一步探索中藥塌漬聯(lián)合拔罐療法在濕熱證濕疹中的應用,提高其療效和安全性。首先,可以進一步研究中藥塌漬和拔罐療法的聯(lián)合應用規(guī)律,制訂更合理和有效的方案,提高療效。此外,還可以結合現代科技手段,進行中藥塌漬和拔罐療法的優(yōu)化,如利用先進提取技術制備中藥材,提高藥效,利用拔罐器改良拔罐技術,提高安全性和舒適度。同時加強護理觀察,包括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生命體征、皮膚情況等方面的監(jiān)測,同時對療程、藥量等進行有效控制和指導,以便及時發(fā)現并處理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和并發(fā)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