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春,傅響玲,陳嗣驊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yī)院 上海市201102)
靜脈采血可用于輔助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但由于兒童身體感受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采血穿刺過程中很容易產(chǎn)生應激狀況,從而導致兒童產(chǎn)生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降低采血依從性,進而導致采血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如暈血、暈針、針頭意外劃出等[1-2]。此外,兒童在采血過程中需要家長陪護,采血過程中兒童的反應會直接影響家長的應對方式,消極的應對方式可能會影響家長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從而降低護理滿意度,易引發(fā)護患糾紛[3]。根因分析法(RCA)屬于一種回溯性失誤分析方法,是通過對已發(fā)生的問題進行科學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并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從而確保治療效果[4]。胡蘭蘋等[5]研究顯示,采用RCA可加強血液透析護理工作的安全性,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和護理質(zhì)量,降低血液透析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減少護患糾紛,大大提升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方鴛鹓等[6]將RCA護理干預應用于婦科手術患者,結果顯示其可減少患者術中和術后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患者認可度。從以上可以看出,基于RCA模式的護理干預在多種類型疾病的患者中均取得了滿意結果。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RCA模式的護理干預對靜脈采血兒童依從性、心理狀態(tài)及家長應對方式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2年7月1日~8月31日我院收治的120例靜脈采血兒童及其1名家長為研究對象?;純杭{入標準:年齡6~9歲;智力、聽力均正常;24 d內(nèi)未服用鎮(zhèn)靜藥物;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有先天性疾病;伴精神、語言障礙;護理依從性較差;患兒家長近3個月內(nèi)有重大變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患兒男32例(53.33%)、女28例(46.67%),年齡(7.25±0.83)歲。觀察組患兒家長男22例(36.67%)、女38例(63.33%),年齡(32.52±3.59)歲;受教育程度:初中13例(21.67%),高中22例(36.67%),大學及以上25例(41.67%)。對照組患兒男27例(45.00%)、女33例(55.00%),年齡(7.46±1.00)歲。對照組患兒家長男26例(43.33%)、女34例(56.67%),年齡(33.12±4.13)歲;受教育程度:初中10例(16.67%),高中29例(48.33%),大學及以上21例(35.00%)。兩組患兒及家長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學要求。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即在采血過程中給予消毒、無菌操作、病情觀察、心理干預及健康教育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RCA模式的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組建基于RCA模式的護理干預小組:1名資深護士為組長,3名責任護士為組員,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使其掌握RCA模式的定義、實施方法等。②不良事件的收集:小組成員對兒童家長、采血護士或護理人員進行開放式訪談,采取“5W+1H”的方式進行,即原因(Why)、人物(Who)、地點(Where)、對象(What)、時間(When)、方法(How)。對兒童采血不良事件和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的經(jīng)過和大致原因進行分析,詳細記錄關鍵點,還原事件發(fā)生經(jīng)過,避免遺漏重要細節(jié),采血不良事件包括疼痛、暈血暈針、針管和針頭意外劃出等;護理不良事件包括藥物外滲、意外拔管等。③查找根本原因:整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的前因后果、兒童資料,經(jīng)小組成員開會和交流討論找出各事件的關鍵點和差異點,確定不良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如采血時未與兒童進行良好溝通、未將兒童進行有效固定、采血時間過久等。④針對性護理:a.采血人員。定期開設靜脈采血技術培訓課程,并進行考核,提高血管穿刺成功率。b.兒童及家長。采血前:采用兒童能夠聽懂的語言和描述方式向兒童和家長講解采血目的、過程、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事件等,消除患兒對采血的恐懼,將示范與講解相結合,并在采血過程中給予鼓勵,使其動作符合要求。采血中:采用音樂、卡通貼紙、手工折紙等方式轉移患兒注意力,同時讓家長以環(huán)抱姿勢固定患兒,并注意穿刺附近關節(jié)的固定,避免患兒動作幅度較大影響采血人員的操作。
1.3 觀察指標 ①疼痛感評分、哭鬧時間、采血時間: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評估兒童疼痛感[7]。其中0級代表非常愉快,無疼痛;2級代表有一點兒疼痛;4級代表輕微疼痛;6級代表明顯疼痛;8級代表較嚴重疼痛;10級代表劇烈疼痛,但不一定哭泣。統(tǒng)計兩組兒童采血過程中哭鬧時間和采血時間。②心理狀態(tài)。干預前后采用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表(SCARED)和兒童抑郁障礙自評量表(DSRSC)對評估兒童心理狀態(tài)[8-9]。SCARED包括41個條目,按0~2級評分,得分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嚴重;DSRSC有18個條目,按0~2級評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波動越大。③采血依從性評估標準。完全依從:兒童在采血過程中表現(xiàn)良好,無哭鬧和抗拒情況出現(xiàn),采血過程順利;一般依從,兒童在采取過程中出現(xiàn)哭鬧和抗拒,但在護理人員或家長安撫下可迅速恢復;不依從:未達到上述標準。④采血不良事件。統(tǒng)計兩組患兒暈血暈針、針管和針頭意外劃出的不良事件總發(fā)生率。⑤家長應對方式。干預前后采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評估患兒家長的應對方式。量表包括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分別為12個和8個條目,各條目采用0~4級評分法,分數(shù)越高表示應對方式更積極。
2.1 兩組疼痛感評分、哭鬧時間、采血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感評分、哭鬧時間、采血時間比較
2.2 兩組SCARED、DSRSC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SCARED、DSRSC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采血依從性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采血依從性比較[例(%)]
2.4 兩組采血不良事件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采血不良事件比較[例(%)]
2.5 兩組患兒家長SCSQ評分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患兒家長SCSQ評分比較(分,
靜脈采血不僅可對疾病進行診斷,還可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力的依據(jù)。因兒童年齡較小,其對穿刺的疼痛感和恐懼感較強,這就導致其在靜脈采血過程中會出現(xiàn)哭鬧、扭動、依從性差等情況,給醫(yī)護人員的采血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10]。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目的是提高采血人員技術,這在一定程度上可減輕患兒的疼痛,但護理效果仍不盡如人意。RCA的目的是在于對醫(yī)院系統(tǒng)運行過程中的差錯或事件發(fā)生背景、人員、地點及事件等因素進行系統(tǒng)且詳細的分析和歸納,從中找到較為直接的原因,并分析最根本的原因,然后針對性地列出科學完善的計劃,減少失誤[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疼痛感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哭鬧時間和采血時間短于對照組(P<0.01),提示基于RCA模式的護理干預可減輕靜脈采血患兒的疼痛感,縮短哭鬧和采血時間。干預后,兩組SCARED和DSRSC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1),提示基于RCA模式的護理干預可緩解患兒不良情緒。分析原因:一方面,基于RCA模式的護理干預加強了醫(yī)護人員與患兒的溝通,使其不僅對采血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了解,還增加了其對醫(yī)護人員的信心;另一方面,基于RCA模式的護理干預可影響患兒家長,在采血過程中患兒可感知家長的情緒變化,改善患兒不良情緒[12]。本研究中,觀察組采血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略低,提示基于RCA模式的護理干預可提高兒童采血依從性,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分析原因:基于RCA模式的護理干預通過尋找采血患兒不良事件發(fā)生的根源,并針對原因?qū)Σ裳藛T開展技術培訓課程,使其能夠更準確地找到血管,且采血前給予患兒及家長健康教育、采血中轉移患兒注意力,有利于提高患兒依從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3]。本研究與任雪飛等[14]研究結果一致。應對方式是指個體在面對應激事件時所做出的反應,是處理應激事件和緩解心理壓力的過程,患兒在采血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哭鬧、情緒低落等問題,有些患兒家長的應對方式不當,更不利于兒童采血工作的進程。本研究中,干預后兩組SCSQ積極應對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消極應對評分低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1),提示兩組護理干預模式均可提高采血患兒家長的積極應對方式,而基于RCA模式的護理干預效果更佳。分析原因:基于RCA模式的護理干預能夠更充分的調(diào)動患兒家長的積極性,使其專注于兒童的照顧,故應對方式也更積極。
綜上所述,基于RCA模式的護理干預可減輕靜脈采血患兒的疼痛感,縮短哭鬧和采血時間,緩解不良情緒,提高采血依從性,降低采血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提高患兒家長積極應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