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晉華
作為中華大家庭的一員,蒙古族中又分了許多不同的部落,而這些部落因為所處地域環(huán)境的不同,服飾、飲食、民俗又保留了不同的特色。就以蒙古族服飾為例,2012年,我國首部民族傳統(tǒng)服飾地方標準《蒙古族服飾》正式實施,其中就包含了28個部落的服飾。今天筆者介紹給大家的厄魯特服飾,就是其中的一種。
厄魯特服飾做工精細,獨具特色,將祖輩的心靈手巧和嫻熟技藝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精美的圖案、神秘的配飾里蘊藏著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顯示了厄魯特人極高的生活智慧和審美趣味,已成為帶有濃厚民族文化底蘊的典型符號。
在呼倫貝爾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蒙古、漢、鄂溫克、達斡爾等20多個民族的兄弟姐妹和諧共處,多彩的民族文化匯聚一堂異彩紛呈,而鄂溫克旗民族文化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業(yè)園,就是一個是集民族文化挖掘和傳承、民族文化體驗于一體的民族文化載體。
走進園內(nèi),匠心獨具的建筑設(shè)計讓人耳目一新,“彩虹神鹿”雕塑、民族風圖騰柱、民族文化浮雕,還有“蒙古包”“勒勒車”等實物展示,每一處細節(jié)都體現(xiàn)了濃濃的民族情懷,一家家門店爭奇斗艷,皮雕、服飾等草原文化傳承項目,種類繁多,“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滿懷夢想的各族匠人在此創(chuàng)業(yè)奮斗,悠遠的草原民族文化盡數(shù)濃縮于此。
厄魯特蒙古族服飾傳承人斯仁吉木和女兒托迪的小店,就開在鄂溫克旗民族文化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業(yè)園內(nèi),斯仁吉木老師綰著精干的發(fā)髻,戴著金絲邊眼鏡,臉上雖有歲月的風霜卻難掩蒙古族女性的颯爽風采,特別是她身上穿的一款民族坎肩,合身的裁剪,精致的包邊,口袋下的五彩綢掛飾,透著別樣的民族風情?!皝韥韥?,看看我們厄魯特的服飾?!?斯仁吉木老師非常熱情,隨著她的介紹,店里的狀況一目了然,一樓是店面,掛滿了她和女兒制作的各種民族服飾;二樓上是工作間,五顏六色的線團、新式自動的縫紉機、各種質(zhì)地的綢緞有序地陳列其間,女兒托迪不在家的時候,她獨自留守在店里,繼續(xù)研究著她的服飾品牌。
厄魯特,蒙古語意為“草原百姓”,是蒙古族28個部落中人口較少的部落,數(shù)量不足千人,聚居在鄂溫克旗境內(nèi),但這個小部落卻較完整地保留和傳承著祖先從葉尼塞河畔一路遷徙到中國的民族文化。“我們這一支是從新疆阿拉泰游牧到呼倫貝爾的哈拉哈河流域的,至今已有300年左右,祖輩們傳下來的服飾風格樣式、縫制技巧、選材制材用材等,并沒有消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撫摸著一件件親手制作的服飾,斯仁吉木老師滿懷深情,沉浸在回憶中,在她的講述里,厄魯特服飾一針一線都有故事,一裁一剪都是歷史,厄魯特蒙古族的服飾,按年齡區(qū)分為男、女、老、少、幼;女裝分已婚和未婚;按季節(jié)區(qū)分為春、夏、秋、冬;按用途區(qū)分為防寒的、護手護腿的。四季蒙古袍的制作方法、熱皮方法、鑲邊的手法、釘扣襻的技巧一直在沿用。
縫邊
因為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從事著牧業(yè)生產(chǎn),厄魯特蒙古族長期的征戰(zhàn)、遷徙和游牧,反映在服飾上形成了鮮明的特征。斯仁吉木老師多年進行厄魯特服飾的研究和制作,在她的眼中,厄魯特服飾最具特色的就是套在蒙古袍外的長襟坎肩,蒙語稱為“斯格德格”。她剛做好的一件男式坎肩,穿在模特身上看效果,通體花紋艷麗而神秘,肩部捏褶后呈翻翹狀,形似鞍鞒,鑲邊兒也較寬,粗獷中帶著飄逸。她使勁捏捏坎肩的肩部,比劃著翹起的角度,不住地點頭,“確實是很硬很結(jié)實,肩部寬大且做成平的,是因為古時戰(zhàn)爭頻繁,為了保護肩膀不被砍傷,這個做法一直流傳了下來?!迸c男式坎肩相比,女性坎肩上各種繡花圖案和金銀絲縫邊則顯得更華麗而多彩,特別是配飾堪稱特殊的民族符號,仿佛把生活和信仰都掛在了身上。右側(cè)戴有針線包、白銀制成的彎月型飾物,下面吊有鑷子、牙簽、錐子、夾子、掏耳勺等婦女們常用的美容及生活必需品。左側(cè)則垂掛白、紅、黃、綠、藍五彩方絲巾,分別代表乳汁、火種、宗教、綠地、長生天,無形地訴說著厄魯特人崇尚自然、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愿望。
厄魯特服飾中,每一款都有講究,每個細節(jié)都有來歷,斯仁吉木老師隨手拿起服裝上配飾的帽子,比劃著戴在頭上的效果,不僅有實用功能還顯得很英氣。男式的帽子用皮草制成,尖頂上的結(jié)叫“將戈”,象征團結(jié)堅毅。女帽則是羊毛薄氈還鑲有五彩邊,戴有珠寶和銀飾物,兩邊下垂的發(fā)套是厄魯特蒙古族婦女特有的保護長發(fā)的裝飾品,蒙語稱為“陶和格”,用黑色大絨制成,寬約12厘米,長短因人而異,上面是用彩色絲線手繡上的象征吉祥的圖案,末端裝飾著黑絲線做成的長穗,長長的辮子編起來放到里面,中間用銀質(zhì)蝴蝶夾連接,表示又長又黑的頭發(fā),寓意健康美麗。
釘扣襻
斯仁吉木研究厄魯特服飾
“研究、選料、刺繡、搟制……制成一件像樣的傳統(tǒng)厄魯特蒙古袍可不是一日之功。”斯仁吉木老師手里,正在制作一件冬款的羊毛薄氈坎肩。毛氈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潔白的氈子是富裕與美好的象征,同時它還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澳憧次覀兊臍郑喂碳毮?,上面還繡著圖案,用處多著呢。”在斯仁吉木老師的蒙古包里,從包頂?shù)絿鷼?、地氈,從家居擺件到隨身用品,草原人民的生活中氈繡無處不在,純粹的用色、抽象的民族圖案,傳達了蒙古族人民獨特的審美和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有別于中原刺繡的精巧秀美,斯仁吉木老師手中的蒙古氈繡,盡顯粗獷壯美,無論是載體,還是刺繡風格,都具有強烈的游牧民族特色,可謂是刺繡世界的奇葩。
制作氈繡的原材料很考究,用的線為駝絨和馬鬃加工而成,斯仁吉木老師把一團駝絨拿在左手,右手掌握著紡線槌,隨著紡槌的轉(zhuǎn)動,一根根絨線隨之產(chǎn)生。氈繡,是一項耗時耗工、細致復(fù)雜的工作,因為它不但可以在軟面料上走針,還可以在羊毛氈、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繡。斯仁吉木老師根據(jù)自己多年的氈繡經(jīng)驗總結(jié)成這么幾步:首先是紡線,紡駝絨線要用駱駝膝蓋毛以及駝鬃的細絨紡成,然后再把紡好的線做成各種規(guī)格的繩子。這時,她戴起頂針,在搟好的氈子上細心地縫制圖案,“駝絨線還要配上精細的針法,選取的顏色越多,氈繡作品就越精致。”最后是壓邊,這樣一件氈繡服裝就完成了。
厄魯特蒙古族的刺繡藝術(shù)以凝重質(zhì)樸取勝,圖案有吉祥圖騰、五畜紋樣、鮮花飛鳥等,簡約的針法、明快的線條、粗獷的圖案,有著鮮明的民族色彩。斯仁吉木老師在此基礎(chǔ)上,不斷創(chuàng)新毛氈的裝飾方法、使用工具,拓展用途和使用場景,研發(fā)了大量的實用品和工藝品,包括氈服、氈靴、氈墊以及各種繡花氈囊、氈包帡幪、工藝掛件等等,作品層出不窮,不僅蘊含了文化價值、經(jīng)濟價值,還有生態(tài)價值,用作品記錄和承載民族和時代的歷史文化和精神信仰。
針線包
畫圖樣
“立領(lǐng)、右衽、偏襟、盤扣,是我們厄魯特蒙古族服飾的最基本元素,保留這些元素,就保留了精氣神兒,就可以在新材料新面料上做文章?!蹦杲哐乃谷始纠蠋熥屑毜匦薷闹b設(shè)計圖紙,依然沉迷在她熱愛的厄魯特服飾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她對民族文化的喜愛,可是說是溶在血液里、刻在基因中。生于草原的她,從小就喜愛做手工,閑暇時常常圍繞在老人身邊看她們飛針走線,美妙而神奇的服飾制品讓她愛不釋手。斯仁吉木的外祖母是一位勤勞持家、心靈手巧的人,她經(jīng)常說“咱們蒙古族的女子,不能老閑呆著,不做針線手會發(fā)硬?!苯?jīng)過祖輩們的言傳身教,十幾歲時,斯仁吉木就會給自己和弟妹們做簡單的蒙古袍了。
對厄魯特文化的研究和傳承,和她家庭的文化氛圍密不可分,斯仁吉木從小就認識到,必須了解自己民族的生活習俗和歷史。她與僧格成立家庭后,融入了更加原生態(tài)的厄魯特家庭中,婆婆不僅是個手工藝高手,對厄魯特服飾、民俗都有深刻的了解,老人耐心地教她學熟皮縫衣做靴子,還耐心地講述傳統(tǒng)服飾如何搭配,把手藝毫無保留地傳給了她。在那達幕、慶豐收、春節(jié)、婚嫁時,每當她穿上民族服飾參加節(jié)慶活動,總是迎來關(guān)注和贊許的目光,她也為自己身穿厄魯特民族服飾感到驕傲和自豪。
縫制服裝
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傳統(tǒng)服飾的制作手藝正在逐漸丟失,厄魯特服飾也面臨同樣的困境,多年對這門手藝的關(guān)注和喜愛,讓斯仁吉木感覺重任在肩。她參加工作后,在當?shù)氐臑跆m牧騎當過演員,做過行政工作,擔任過鄂溫克旗的婦聯(lián)主席,其間一直不遺余力地致力于保護這些珍貴的民族符號。有一次,旗里組織的活動上有民族服飾展演,說到厄魯特服飾時,有位干部不解地問:“厄魯特有什么服飾?”這讓斯仁吉木的內(nèi)心深受震撼,她下決心要把丟失的技藝找回來并發(fā)揚光大。于是,她到處收集厄魯特服飾資料,經(jīng)常耐心地走訪老人們,請教他們一些失傳的服裝樣式怎么裁剪怎么配色,并按她們描述的樣子把衣服做出來,然后再拿去征求改進意見,一點一滴地積累素材,她的目標是把全套服飾技藝恢復(fù)出來。
2002年,退休后的斯仁吉木得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厄魯特服飾的研究上,從此開始專心挖掘整理。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厄魯特服飾以及民間習俗,她去過阿拉善,青海、新疆阿勒泰地區(qū),還去過蒙古國多次,到厄魯特人集中的地區(qū),拜訪厄魯特的學者們,以及民間裁縫們,掌握了更多的傳統(tǒng)制作手藝,終于制做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全套厄魯特服飾及佩件。
要想讓更多人了解蒙古族部落文化,最直觀的方式就是通過服裝服飾來展現(xiàn),多年來,斯仁吉木初心不改,辛勤的汗水終于結(jié)出了豐收的果實。
近幾年,斯仁吉木著力做一些民族文化遺產(chǎn)傳承的工作,她帶著自己設(shè)計制作的厄魯特服裝赴新疆、青海等地區(qū),甚至前往日本、蒙古國等國家進行展示。2011年在第八屆中國蒙古族服飾大賽上,她制作的男女全套厄魯特服飾獲傳統(tǒng)服飾一等獎并被收集到內(nèi)蒙古標準化院厄魯特蒙古族服飾國家標準冊中。2013年,斯仁吉木成為呼倫貝爾市級“蒙古族服裝服飾——厄魯特服飾制作技藝”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2017年,厄魯特服飾被列入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第六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8年,斯仁吉木捧回了“第十五屆中國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shù)節(jié)總決賽”蒙古族冬季傳統(tǒng)服裝服飾項目的銀獎,一個個獎項無疑是對她的極大肯定。
要想把厄魯特服飾文化傳承好,就需要大力普及厄魯特文化,培養(yǎng)新一代傳承人。斯仁吉木的女兒托迪從小受媽媽的影響,喜歡服飾文化,跟隨母親系統(tǒng)學習厄魯特服飾制作。對于斯仁吉木,有了女兒的加盟,她倍感欣慰,展望未來,她豪情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