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社會上,關于“知識能否改變命運”“讀大學還值不值得”的討論,越來越熱烈。有必要思考一下:我們?yōu)槭裁匆x大學?
一個直覺的答案是:人力資本投資。例如,偏遠地區(qū)的貧寒學子走出大山、讀了大學,得以在大城市工作買房、結婚生子,實現(xiàn)“階層躍遷”。能找到海量這樣的例子。最近大火的北航教授桂海潮,才36歲便以載荷專家身份于2023年5月30日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他就是通過讀書從云南施甸縣的大山走出來的,一路走到了北京。
看起來,“上大學作為人力資本投資”是成立的,它能令你獲得更多更好的知識、技能,從而取得更高的收入。事實上,“讀大學找到體面工作”“讀好大學找到好工作”的觀念,一直以來挺有市場。部分原因在于,在大學還包分配工作的時代,大學生的“干部”身份挺有含金量;部分原因則在于,大學擴招與中國加入WTO后市場經(jīng)濟大發(fā)展的共振。
從1999年開始,大學一直在擴招,2021年錄取人數(shù)超過了千萬,是擴招前的十倍。大學擴招一開始引起了很大爭議,不過,隨著中國加入WTO,經(jīng)濟起飛,成為全球僅有的兩個GDP總量過十萬億美元的經(jīng)濟體之一,故而市場對大學生的吸收容納能力基本同步于大學擴招,因此,絕大多數(shù)孩子上大學的家庭嘗到了“人力資本投資紅利”。
然而,2022年大學錄取人數(shù)低于2021年,即反映了大學擴招時代的轉(zhuǎn)向。更重要的是,從2016年到2022年,短短6年間,新生兒出生數(shù)量接近腰斬,預示了未來大學縮招的長期性與必要性。
現(xiàn)如今,從“人力資本投資”角度看,文科就業(yè)率要低于理工科,許多藍領職位收入超過了白領,把“上大學”稱為投資已有些勉強;如果大學畢業(yè)即失業(yè),還不如有一技之長的技工;又如果有人放棄了去大廠的機會去讀研,等拿到碩士學位出來,發(fā)現(xiàn)大廠根本進不去了,這種高等教育只能被稱為消費或過度投資。“上個大學就有一個體面工作”的時代,已經(jīng)結束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有些人年輕時吃了不少苦,但趕上了房產(chǎn)價值重估的時代;有些人從小沒有吃過苦,又吃上了互聯(lián)網(wǎng)紅利、碼農(nóng)紅利。這就是命運或曰時代紅利,與讀書或人力資本投資關系很小。個人的努力當然是重要的,但重要性遠遠不如“歷史的進程”。
其實,大學最重要的功能,并不是學到什么,而是信號功能、遴選排序功能。高考的本質(zhì),是對學子進行智力、能力上的遴選與排序。清華、北大及其他985大學,基本掐走了最好的生源。所以是好生源成就了名校,而不是反過來。
企業(yè)招聘往往看重名校背景。明白了這一點,學子與父母就不需要那么焦慮了,只要對自己的天賦有客觀的認識,就知道自己的位置大致在哪兒,也能避免做無用功?!吧虾么髮W找好工作”似乎還成立,但實際邏輯是,因為你優(yōu)秀強大所以才上了好大學、找到了好工作。
當然,這并不是說你上大學不需要學到什么,你去學數(shù)學、物理,能學下來,基本什么高智力的工作都能干了。大學安排的學科課程,是按照把一個人培養(yǎng)成行業(yè)專業(yè)研究人才的目標而設計的,你潛下心來,總能學到東西,這其中,邏輯分析能力的養(yǎng)成比具體知識的掌握更重要。
總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崩斫庾约杭白约哼@代人所處的時代與歷史進程,明白自己的家庭環(huán)境與個人天賦,通曉高考的本質(zhì)與大學的功能,足可以讓自己定下心來,以最好的心態(tài),安然面對人生中的這次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