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時
當(dāng)河南人開始頻繁吃咸西瓜的時候,夏天就真的結(jié)束了。西瓜除了消暑解渴,河南人還給它安排了一種搖滾吃法——下飯。
把西瓜轉(zhuǎn)化成秋冬皆宜的西瓜醬,是河南人“兩摻兒”哲學(xué)的產(chǎn)物。清甜的西瓜和發(fā)酵的黃豆,通過極致的混搭,碰撞出脂香醇厚、清香余味的二重味道。
作為中國西瓜的第一大產(chǎn)區(qū),河南的種植面積及產(chǎn)量均占全國首位,全國平均每5個西瓜,就有一個來自河南。因此,吃不完的西瓜如何保存,成為河南人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動力。為了封鎖西瓜的味道,河南人從黃豆醬上找到了靈感。甘甜的西瓜果肉,搭配上霉過的黃豆,兩者合抱之后,一起在陽光下發(fā)酵成西瓜醬。
西瓜醬或許聽起來略顯“黑暗”,味道也給人極大的想象空間。但的的確確是河南人,尤其是上一代人心中的“下飯神器”。在那個物資稍顯匱乏的年代,一罐西瓜醬,可以拌下許多雖不富裕但精神充足的日子。
在河南,西瓜醬的叫法并不統(tǒng)一,有的叫醬豆,有的叫瓜豆,也有叫豆糝兒的。但那抹咸甜交織、余味持久的清香,以及做法大致是一樣的。西瓜醬的前期制作手法,和黃豆醬略有相似,都是將黃豆洗凈煮好后,裹上面粉霉變。接下來,就是西瓜登場的時刻。
這也是我最喜歡的環(huán)節(jié)。小時候奶奶蒸饅頭、做西瓜醬,我和姐姐經(jīng)常圍在一旁。為了不讓我倆搗亂,奶奶會把搦西瓜的環(huán)節(jié)交給我們來做。選用的西瓜,拍起來當(dāng)當(dāng)響,聲音脆脆的。西瓜切成兩半,我和姐姐往往會先把西瓜最中間的部分吃掉,然后一人摟著一半,用勺子把西瓜挖到一個純白色的搪瓷盆里,最后上手把西瓜捏碎。
之后,奶奶會把搦碎的西瓜倒入霉好的黃豆里,煮熟霉過的黃豆和著西瓜碎塊,一同入缸攪拌,加入鹽、生姜、花椒、八角等配料,將其密封,放在堂屋的屋檐下,靜待陽光的工作。陽光,是制作西瓜醬的一味重要調(diào)料。經(jīng)過烈日的暴曬,甜的西瓜,咸的醬豆,在醬缸內(nèi)纏綿交融,把夏日的清涼與風(fēng)味久久封印。
每天清早,奶奶都會打開醬缸一角,用勺子攪拌攪拌。醬缸上那層紗布,對當(dāng)時的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經(jīng)常會忽視奶奶的叮囑,忍不住將其偷偷掀開,窺探醬缸里的細(xì)微變化。隨著時間的流轉(zhuǎn),西瓜醬的醬味兒逐漸變濃,顏色也有了明顯的深淺變化。大約半個月左右,西瓜醬便可曬成。成品的西瓜醬,呈現(xiàn)出一種好看的醬紅色,黃豆顆粒飽滿,卻似乎溢著西瓜的汁水,大塊的瓜瓤隱約可見,卻已辨不出原本的模樣。
炒好的西瓜醬,蘸著剛出鍋的饅頭,最是絕配。夏天天熱,奶奶會起個大早,和面、發(fā)面、揉面、上鍋蒸,一通忙活,待饅頭的香味溢出,她就把看鍋的任務(wù)交給我,而后從醬缸里舀一碗西瓜醬出來,加上大蔥、青紅辣椒爆炒,油潤的亮光竄出濃郁的香味,略帶厚重的醬香,飄出清甜的余味,味道直勾勾的,不加絲毫掩飾。
剛出鍋的饅頭掰成兩半,西瓜醬夾在中間,流出透亮的紅油。饅頭的熱氣,微妙地引出西瓜醬的濃香。即便是年幼時的我,蘸著西瓜醬吃下兩個饅頭也不在話下。西瓜醬拌面,是另一種尋常吃法。煮好的掛面,無需添加任何佐料,僅一勺西瓜醬,便能吊出面食獨有的醇厚口感。吃完拌面,續(xù)上一碗面湯,再坎坷的日子也能熨帖片刻。
除了日常的飲食,在一些地方小吃中,西瓜醬往往也是靈魂般的存在。開封炒涼粉在河南小吃屆馳騁多年,憑的就是滑嫩不碎的涼粉和味道獨特的西瓜醬。在熱油的催逼下,涼粉吱吱作響,西瓜醬也順勢融入其中。用鍋蓋蓋住悶一會兒,黃豆醬的濃郁醬香,西瓜的清香微甜,悉數(shù)繾綣滲入到?jīng)龇壑小?/p>
這份味道的獨特,蘊含著家的溫暖,能夠讓人想起一段舊日時光,而這,正是河南飲食的底色。
豌豆//摘自風(fēng)味星球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