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珂 王麗紅
(西安美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革命文物是自1840 年以來,中華民族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光輝歷程中的重要實物見證,包括各類與革命重大歷史事件或革命英烈人物有關的重要史跡、實物及代表性建筑[1]。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自創(chuàng)建后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凝聚起來的一種革命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核心的紅色精神。它是中國人民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是增強文化軟實力、構建新時期文化自信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2]。鄧普迎[3]指出,革命文物與紅色文化具有良性共生關系,革命文物是紅色文化在物質形態(tài)上的直接表達,公眾可以通過革命文物對紅色文化有更加生動直觀的了解,而對紅色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又可以發(fā)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促進革命文物的宣傳和保護利用。
位于陜西省涇陽縣的安吳青年訓練班曾經為中國革命培養(yǎng)了一批有生命力的革命力量,這里不僅見證了革命先驅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開創(chuàng)精神,而且是弘揚紅色文化、激發(fā)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度蹱t·豐碑》中將安吳青訓班譽為“抗日青年的熔爐,青運史上的豐碑”[4]。
安吳青年訓練班又稱“抗戰(zhàn)時期青年短期訓練班”,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配合抗戰(zhàn)需要,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和西北青年聯合會在國民黨控制地區(qū)建立的培訓青年干部的重要場所,是延安澤東青年干部學校和中央團校的前身。其舊址位于陜西省涇陽縣安吳鎮(zhèn)安吳堡村,距咸陽城北45 km,是陜西省境內一處重要的革命遺址。革命戰(zhàn)爭時期它的主要目的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通過有效培訓使學員具備最基礎的軍事知識和政治素養(yǎng),以使他們能夠在前后方開展各種救亡工作。安吳青訓班于1937 年10 月正式成立,1940 年4 月奉命撤回延安,短短兩年半時間里共舉辦了14 期培訓班,培訓出1.2 萬余名學員,分別輸送到延安和抗日前線以及敵后根據地參加抗戰(zhàn)工作,為抗日戰(zhàn)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安吳青訓班的舊址包括:班部所在地吳氏莊園、室外教室吳氏陵園、教務處所在地望月樓、聚會場所迎祥宮。如今這里建立了安吳青訓班歷史資料紀念館,紀念館以著名的吳氏東院建筑為中心,由東院遺址、迎祥宮和望月樓3 個部分構成,現有藏品134 件,占地面積2 萬余m2,是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陜西省重點文物古跡。
安吳青訓班舊址見證了無數先輩為民族獨立與復興前仆后繼、不畏犧牲的光輝事跡,也蘊含了許多感人至深、發(fā)人深思的革命歷史故事。這些歷史事件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的團結精神和堅定信念,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對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有著重要意義。
安吳青訓班的學員基本都是來自全國各地飽含愛國熱情的愛國青年,這些學員從安吳青訓班畢業(yè)后大多數都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他們?yōu)榭谷諔?zhàn)爭和革命戰(zhàn)爭做出了杰出貢獻。安吳青年訓練班舊址作為這些革命歷史的承載者和見證者,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幾年,安吳青訓班舊址先后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陜西省黨史教育基地等,是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的理想場所。人們通過游覽革命舊址,學習革命歷史,不僅可以從思想上、心靈上受到洗禮,還能親身體會到革命前輩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激發(fā)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安吳青訓班的學習和居住條件異常艱苦,沒有宿舍并且缺少現成的教室,學員們大部分時間都只能在室外上課;缺少紙張和文具,學員們用染衣服的顏料自制紅藍墨水,用自制的沙盤進行習字練習;為了克服培訓期間的經濟困難,青訓班將學員組織起來開展墾荒生產運動,還創(chuàng)辦了青年農場,經營了一個豆腐作坊,基本解決了經濟問題[5]。嚴酷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不但沒有讓學員產生畏難情緒,反而更堅定了他們的意志,激發(fā)出他們不畏艱難、立志救國的昂揚斗志。這種排除萬難的堅強意志是蘊含在紅色文化資源中的寶貴財富,能夠向后世傳播先輩們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
2012 年12 月安吳青訓班革命舊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名錄,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品牌效應。有了這種品牌效應,就可以將安吳青訓班的紅色文化宣傳和當地的鄉(xiāng)村旅游結合起來,將紅色文化的傳播置于美景當中,讓人們在親身體驗革命歲月的同時感受革命戰(zhàn)爭的偉大成果。這樣不但能夠帶動當地的經濟發(fā)展,而且能夠增加當地的就業(yè)機會,有利于將紅色文化資源轉變成經濟發(fā)展資源,將其打造成能夠帶動地方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6]。
紅色文化的價值需要高效的傳播才能得以實現,新時代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已經逐漸從傳統(tǒng)途徑邁向更廣闊的空間。黨和國家的發(fā)展戰(zhàn)略為紅色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數字化媒體也為紅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要使人們將紅色文化價值內化為他們終身的精神追求,并將其外化為一種長期的自覺行動,就要積極拓寬、努力探求紅色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
紅色文化主題展覽是傳承紅色記憶、弘揚紅色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紅色文化在展示途徑上的直觀體現,在弘揚時代精神方面具有強大的政治教育導向功能和不可估量的社會影響力。鑒于此,我們可以通過在紀念館、陳列館、博物館舉辦展覽等途徑,充分發(fā)揮偉人故鄉(xiāng)、革命舊址的重要作用。在北大紅樓舉辦的“光輝偉業(yè)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覽和在北大二院舊址舉辦的“偉大開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組織”主題展覽,都是利用革命舊址結合主題展覽的形式向人民群眾傳播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傳達共產黨人樸素的家國情懷和執(zhí)著的信仰追求,引導人民堅定理想信念。2023年6 月在陜西省華陰市榮譽軍人康復醫(yī)院舉辦的“為有源頭活水來——陜西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專項調查展”巡展,展覽地點選在具有濃厚紅色基因的革命遺址第一線,展覽作品以革命文物為素材,以圖片資料、手繪速寫作品、文創(chuàng)作品及專業(yè)論文為表現形式,共展出陜西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圖片資料782 幅,手繪考察人員工作場景、不可移動文物場景、可移動革命文物作品112 幅,文創(chuàng)產品17 組,專業(yè)論文11 篇。此次展覽旨在以革命文化為核心弘揚和傳承革命精神,以革命文物激發(fā)廣大群眾對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深度認同,并以此展覽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勛的革命先輩和烈士們致敬,這次活動是通過紅色主題展覽傳播紅色文化的一次成功實踐。
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數字化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紅色文化的創(chuàng)新傳播開辟了新路徑。紅色文化與數字技術結合,既可以提高革命文物的鮮活性,又可以豐富紅色文化的傳播渠道,是活化利用紅色史跡的重要措施。我們可以運用數字化信息技術,對安吳青訓班進行智慧化建設,將安吳青訓班舊址、紀念館內部的展陳空間以及周圍的室外空間環(huán)境建模,利用數字技術將紀念館內的可移動文物和文獻資料等轉化為數字形態(tài),將其打造成智能化的網上展覽館。通過構建線上虛擬展廳,使展館和展品以更豐富的形式呈現出來,將文物真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觀看者可以通過放大、縮小、旋轉等方式對其進行全方位的觀看。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圖1)、辛亥革命博物館等場館都建立起了數字化展廳,觀眾可以通過官方網址進入線上展廳對展館及館藏文物進行360度全景瀏覽,同時還伴有語音講解,使觀眾在線上就能“身臨”革命主體展覽館,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紅色文化和革命英雄事跡。活躍的線上傳播渠道打破了博物館、紀念館的單一存在,使強大的館藏文化資源能夠更方便地展示給公眾,為紅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推動了紅色文化的宣傳和推廣。
圖1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線上展廳。
研學活動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銜接的實踐性學習形式,是促進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7]。學校思政教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革命遺址作為天然的紅色文化傳播基地,其所擁有的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征程中浴血奮戰(zhàn)的鮮活寫照,是思政課堂上最生動的教學素材。因此,學校可以加大與紅色基地的聯系,組織學生參加紅色研學活動,使學生通過所見、所聞、所學接受紅色教育,增強認同感,提高思想政治覺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充分發(fā)揮紅色基地第二課堂的教育作用。2023 年7 月,陜西省文物局聯合西北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開展了“新時代青年延安行——革命文物融入思政課社會教學活動”,活動以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舊址為起點,沿著抗戰(zhàn)時期愛國進步青年北上延安的路線,通過實地感知、實物觸摸的形式使大家切身體驗進步青年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理想與信仰之路,感悟革命情懷。這是陜西省將高校思政課堂搬進革命舊址、將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的一次有益嘗試。研學結合的教學形式不僅拓展了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發(fā)揮了紅色基地的教育功能,同時也促進了從單一化到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的轉變[8]。
紅色文創(chuàng)產品是紅色文化資源的物質載體,是彰顯歷史文化深厚底蘊、活態(tài)化傳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創(chuàng)開發(fā)不僅能為紅色文化的傳承提供多元化路徑,而且為革命文物的多元化發(fā)展聚智聚力。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與紅色文化有機結合的過程中,最首要的是在產品設計中融入紅色元素和紅色情感,突出紅色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的地域性、創(chuàng)新性等特征,讓人們真正從產品中受到紅色文化的浸潤和熏陶,傳承紅色革命精神。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設計開發(fā)的“毛澤東語錄”系列產品中(圖2),將具有審美價值的毛澤東同志的詩詞作品提取出來,應用到不同材質的產品上,成為了兼具使用價值和傳播價值的文創(chuàng)產品,不僅彰顯了革命精神,又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成為現場廣受歡迎的文創(chuàng)產品。西安美術學院舉辦的“為有源頭活水來——陜西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專項調查”展覽現場的文創(chuàng)產品——雨傘(圖3),產品圖案提取自毛澤東同志的題詞“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爭取更大光榮”以及“實事求是”,這兩句話中所蘊含的藝術成就與文化價值正是其思想精神和革命情懷的體現,在設計中通過字體大小的變化對兩幅作品進行組合運用,既強調了戰(zhàn)爭時期我黨堅持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也提醒著我們今天仍應該堅持將革命先輩們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傳承下去。安吳青訓班紀念館內的每件革命文物都是對光榮偉大的革命歷史的重要承載,館內展示的教材《西青救與青訓班》、周年紀念徽章(圖4)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文物資源,可以作為文創(chuàng)產品的創(chuàng)作素材融入到安吳青訓班紅色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當中,制作成帆布包、抱枕、絲巾、鑰匙扣、冰箱貼等兼具特色與實用性的文創(chuàng)產品,讓大眾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感受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延續(xù)。紅色文創(chuàng)作為紅色文化精神外顯的展現方式賦予了產品更高的文化價值,對紅色文化的挖掘、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圖2 “毛澤東語錄”帆布包。
圖3 文創(chuàng)產品——雨傘。
圖4 教材《西青救與青訓班》、安吳青訓班周年紀念徽章。
精神與文化的傳承需要實物的見證,革命文物承載著革命先輩們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記錄著中國人民革命的光輝歷程和動人事跡,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激發(fā)愛國熱情、弘揚革命精神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當今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我們要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文物工作的指示精神為指導,深刻認識做好革命文物工作對于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汲取奮進力量的重要意義,堅持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紅色文化傳播道路,拓展紅色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