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芳 徐釗
(西南林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當下城市空間的設計正處在由消費者市場作為動因所引發(fā)的以“物”為中心的設計轉向以“人”為中心的設計階段[1]。主題敘事設計為當下城市存量的公共空間重構場域、應對文化消解提供參考性的策略。菜市場屬于城市公共空間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反映出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一個城市的發(fā)展水平。以雙塔市集的改造為模型,通過分析當下菜市場空間改造設計的主題敘事轉向策略,由個別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為菜市場的設計改造與城市文化的敘事性相結合提供可行性應用參考。
主題是設計的靈魂,是進行具體設計環(huán)節(jié)的前提和總體方針[2]。敘事是人與事之間最直接且方便有效的溝通方式,它的根莖伸向了人類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敘事與抒情、說理一起成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性標志,是推動人類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的基本動力[3]。
主題的概念延展到空間中就是一種帶有主題的空間語言形式,讓人們處在場景化的氛圍中喚醒其在生活中的感受,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塑造激發(fā)出人們對空間的共鳴。主題空間將形式和內容進行統(tǒng)一整合,能夠對主題進行有力的烘托[2]。主題敘事設計是敘事設計的一種類型,不再只以現實事件為依托,而是強調以人的精神需求為中心,具有虛構性和幻想性的烏托邦特征,為當下城市存量的公共空間重構場域、應對文化消解提供參考性的策略[1]。通過講述一座城市故事的形式發(fā)現用戶的潛在需求,使一些凌亂的細節(jié)整理出意義,讓用戶在這樣一個大容器中與空間進行身體和思維的互動交流,獲取情感共鳴,達到全身心的交融與體驗,為像菜市場這樣能反映出當地文化的城市空間設計提供方法性指導[4]。
城市空間設計中城市文化的敘事性實際上是把城市看成一部集體記憶的故事書,以多樣性的社會事件為線索,揭示城市故事與空間區(qū)域的多重關系,在不同時空維度的敘事要素形式轉化中,突出自然環(huán)境與人工環(huán)境的共生結合[5],如圖1所示。
圖1 城市空間設計敘事性元素關系圖。
城市文化代表了一個城市的身份、展示城市的品質,有助于政府吸引投資和提高市民的文化自信心,為當地居民提供有效“購買”自己城市的可能。戴維·哈維(David Harvey)認為,不斷維持自己城市可識別性能夠帶來兩個效果:一是新的消費格局,在物質和精神上代表了城市經濟和公民自豪感的復蘇;二是減少了全球化效應造成的城市居民的疏離感和排斥感。一個地區(qū)文化的再生可以通過植入混合功能與創(chuàng)造豐富的活動來實現,而這些功能與活動的基礎與載體正是城市設計的主要內容[6]。這些功能和活動相互支持與促進,借助城市設計的空間提升,最終才能實現區(qū)域整體的復興,不僅是文化的復興,也是社會、經濟、環(huán)境的整體復興。因此,以地域文化為主題的設計作品能夠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不同地區(qū)的地域文化成為旅游的重要輸出資源,最終塑造健康而有活力的城市空間[7]。
城市菜市場不僅是諸如蔬菜、水果、生鮮等食品的交易場所,隨著升級改造還成為多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型市集。菜場本身就能體現城市文化的職能,延續(xù)著地域特色、承載著人們的集體記憶、保留著歷史文化血脈[8]。城市菜市場是城市空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與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菜市場的不斷發(fā)展和變遷過程中承載了其人文內涵和居民的情感歸屬[9](圖2)。
圖2 當今菜市場的敘事性元素關系圖。
地域特色的營造以應對現如今城市同質化日趨嚴重的傾向。菜市場中地域特色的黏合有利于增加空間的可識別性,與當地周邊環(huán)境黏合,提高人們對該空間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例如蘇州雙塔市集小吃區(qū)房頂用了傳統(tǒng)橫梁與蘇式瓦片共同營造出在屋檐下吃飯的氛圍,重屋疊瓦的形式作為一方地域特色的外觀體現了鮮明的城市肌理和時代的特色[10]。地域性文化特色包含了當地的歷史文化、當地的飲食習慣等,這些有助于當地居民和前來旅游的人識別在地文化,還能增加人們對文化的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在當地挖掘出獨特的文化元素轉化為合理的設計符號,既尊重了當地的歷史,也提高了空間認同感和空間活力[11]。
雙塔市集改造后被重新規(guī)劃空間,改建成為一個多功能混合集市空間的蘇州特色市集[12]。從菜市場的文化屬性來說,它體現城市文化的職能,延續(xù)著地域特色、承載著人們的集體記憶、保留著歷史文化血脈。敘事性設計為城市文化形式在空間的應用提供了表達方法,通過對菜市場敘事主題中的元素進行梳理、編排與邏輯串聯,使菜市場的設計與城市故事建立起連接[13]。為了讓城市文化主題在菜市場空間設計中得到行之有效的表達,對雙塔市集改造中主題的設定、主題中設計元素轉譯的設計表達進行歸納總結。
3.2.1 主題設定
雙塔市集位于蘇州姑蘇區(qū),始建于1990 年,于2019 年進行改造,距今已有30 多年的歷史。雙塔菜市場處于城市的核心區(qū)域,老年人聚集程度較高,如何讓年輕人回流、重現古城鮮活的場景是更深層次的邏輯。在此背景下雙塔市集的改造以SWOT 分析的方式構建思維導圖,為主題的定位提供創(chuàng)意想法和設計邏輯(圖3)。
圖3 雙塔市集改造的思維導圖示意。
通過思維導圖的分析,雙塔菜市場亟需改造的主要原因是國家政策的支持和經營模式過于單一逐漸式微,而且內部環(huán)境臟亂差,沒有地域性文化特色,沒有合適的空間讓居民在市集中逗留。最后確定概念故事的構建以尋找社區(qū)復興和鄰里關系為小切口,以提高城市品質和傳承城市文化為媒介,確定主題關鍵詞為社區(qū)復興、鄰里關系、城市品質、城市文化。接下來開始編寫敘事文本,采用以“環(huán)境”為線索的敘事線來對菜市場進行敘事設計。
針對社區(qū)復興在空間區(qū)域要著重強調餐飲娛樂,市集設置百姓飯桌區(qū)提供蒸煮、鹵味、涼拌、雜食、面點、烘烤、糖水、砂鍋、糕團等14 個美食小吃檔口以抓住百姓的味蕾。文化休閑驛站的舞臺區(qū)面向附近社區(qū)不定期進行多種類型的演出活動,豐富了居民的社區(qū)活動。針對鄰里關系著重強調社交休憩,百姓小茶館、酒館和百姓飯桌的設置為附近居民提供了品茶、品酒和品嘗傳統(tǒng)蘇式小吃的長久駐足的社交聚會場所。針對城市品質主要強調完善產品交易和生活配套的空間區(qū)域。農貿產品交易區(qū)做到從產品安全追溯、銷售品質保障到售后服務的閉環(huán)管理。生活長廊保留了原有的裁縫鋪、鑰匙鋪、雜貨鋪等方便附近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功能場所。針對城市文化主要體現在文化教育上,市集設置了文化休閑驛站,文創(chuàng)小店的手工藝品和1/4 書店的設置為社區(qū)居民和游客提供了購買文創(chuàng)產品的途徑,也為深入了解蘇州的城市文化開了一扇窗。舞臺區(qū)演出昆劇、懷舊展覽展出菜場老照片和蘇州文創(chuàng)產品、市集周邊美食學校教游客制作傳統(tǒng)蘇食也都為城市文化的傳承和地域特色的延續(xù)添磚加瓦。
通過對主題關鍵詞的應對策略,以具有代表性的區(qū)域作為環(huán)境要素將中心思想轉化為故事文本,可以確定雙塔市集的敘事拓撲圖(圖4)。
圖4 雙塔市集的敘事拓撲圖。
3.2.2 轉譯應用
主題轉譯的核心要素是以設計語言將文本轉化為生活情境。根據王國彬等[2]74-86的研究轉譯的方法有關鍵詞轉譯、修辭轉譯、材質轉譯、色彩轉譯、符號轉移、知覺轉譯。
關鍵詞轉譯的過程是普通敘事性文字融入一個圖像系統(tǒng)的再生過程。文本敘事性包含兩個意義層次:外延和內涵。雙塔市集的外延層次是將具有城市文化底蘊和歷史神髓的符號融入到菜市場的設計之中。平面設計運用蘇州古老的民間傳統(tǒng)商業(yè)數字形式——蘇州碼子,重檐疊瓦的頂部裝飾融入了蘇州記憶。內涵層次主要將市井文化中的生活美學與人文情懷應用在設計之中,體現了藝術融入日常的理念[14],見表1。
表1 關鍵詞轉譯
修辭轉譯是用一種設計手法向特定目標“以形表意”的過程,直接、模擬、抽象與隱喻是最常見的圖形轉化表達方法[2]。菜市場對城市文化特色延續(xù)的關鍵在于其對傳統(tǒng)空間形式的變換與隱喻,充分挖掘城市周邊的肌理要素。生鮮區(qū)黑板上的蘇式美食日記和小吃區(qū)各節(jié)氣的蘇式美食體現了蘇州“不時不食”的飲食文化。攝影展空間的形象不僅還原了菜場的舊貌,還成了網紅打卡基地。小吃區(qū)臨街安裝了一排可旋轉木排門,形象地表達了菜場的營業(yè)狀態(tài)。小吃區(qū)域的空間設計采用重屋疊瓦的頂部裝飾和曲巷通幽的空間動線,使人們能夠與場所精神對話,達成共鳴,見表2。
表2 修辭轉譯
材質轉譯是以時間和空間作為人與材料之間的媒介,來完成形、色、質的體現。人字形拼木地板和木質轉動門的設計營造出一種懷舊感。屋頂的橫梁和瓦片就地取材,利用材料的地方性反映出老蘇州的特殊景象與材料本身的人文特質,見表3。
表3 材質轉譯
色彩轉譯是人們對事物的第一視覺印象。菜場的平面裝飾靈感來源于蘇州桃花塢木板年畫,抽選了桃紅柳綠、柔美祥和的色彩,構筑了一套既秉承了傳統(tǒng)文化又具有現代構成方式、色彩濃郁、獨一無二的視覺機制[14],見表4。
表4 色彩轉譯
符號轉譯是由文本轉化形成圖形符號借助各種實體作為其空間載體,構成一定的空間形式,從而傳達出相應的主題意義[2]。將蘇州傳統(tǒng)生活符號運用契合當代審美的設計語言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吸引年輕人去關注和理解沉淀已久的城市文化。蘇州碼子通過提取和凝練后演化為“雙塔”的藝術外形,體現了傳統(tǒng)書法的風骨。傳統(tǒng)老物件的裝飾設計展現了世代居民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使用蓑衣、斗笠、菜簍等老物件進行墻面裝飾,茶室內設置蘇州傳統(tǒng)老虎灶[14],見表5。
表5 符號轉譯
知覺轉譯是指通過各感官獲得信息,并應用在空間敘事中。注重聽覺要素的融入對空間的敘事也是一種補充。聲音的設計手法有正、負、零3 種,在菜場的空間中主要用到了正設計和零設計[2]。增加商販與居民的互動活動以及適應各年齡階段的舞臺演出,添加人為制造的聲音符合環(huán)境的氛圍。保留居民之間交談聲、商販與居民之間的交流聲以及商販制作美食等,按原狀保護和保存,不做任何更改,保留真正的人文情懷,見表6。
表6 聲音知覺轉譯
最后,主題的營造是以科技手段與工程方法物化生成生活情境,在空間設計中就是最后的設計實踐。利用空間的結構、形態(tài)符號的要素、照明形態(tài)、色彩關系等進行主題營造。利用不同的空間形式以及空間形態(tài)的比例變化、大小變化等空間構建手段給人們造成不同的空間感。采用像社會文化、地域文化、企業(yè)文化、個人情感的體驗等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特點的形態(tài)符號作為設計的母題。自然采光和具功能性和審美性的人工照明合理應用在菜場空間,營造主題成為視覺信息并傳達出藝術和文化,使光感存在于構成片段彼此之間以及構成片段與就餐者之間的關系。以色彩來把握人們的心理,使所采用的色彩配合著環(huán)境場景進而引起人們的聯想與回憶,以達到喚起人們情感、深化主題文化的目的[15]。
雙塔市集融入了蘇城文化底蘊與歷史神髓,拉近了鄰里關系,它的成功改造展現了生活美學與人文敘事,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與城市生活品質,為菜市場的更新改造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
傳統(tǒng)市集的沒落導致了城市社區(qū)中的市井氣息和歷史沉淀的缺失,城市菜場改造要在城市公共空間展現當地的城市文化,有助于政府吸引投資和提高市民的文化自信心,為當地居民提供有效地“購買”自己城市的可能。
雙塔市集改造案例的積極意義在于既保存了當地社區(qū)的傳統(tǒng),又吸納了當代年輕人與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以一個城市的故事作為主題,用敘述的方式去剖析雙塔市集如何將眾多的蘇州城市文化和市井文化元素運用到菜場的改造設計之中去,繼而可以借鑒這種敘事設計方式并應用在其他城市菜市場改造之中,體現獨特的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