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王怡陽 高韓明月 常思捷
(西安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大學因在社會文化生活中處于特殊地位,在其校園中往往會留下文化內涵豐富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和場所。隨著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大學的整合、重組、新建,中國的大學校園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建設和擴張的發(fā)展階段[1]。關于校園歷史建筑的留存、使用、保護和拆除新建等問題越發(fā)明顯。
西安理工大學教學一號樓建于1956 年,是西安理工大學第一棟教學建筑,也是學校立校育人的基石(圖1)。該建筑已有近70 年的歷史,依舊堅實穩(wěn)固,現(xiàn)今仍是學校重要的教學活動場所。建筑結構為磚混結構,形式受蘇聯(lián)風格影響。一號樓作為西安理工大學校園建筑的代表,形成自身特定的校園文化與歷史傳統(tǒng)[2],有深厚的歷史意義、教育意義和保護意義。
圖1 西安理工大學教一樓東立面(2021)。
西安理工大學金花校區(qū)位于西安市碑林區(qū)金花南路5 號,東臨東二環(huán)路,西臨興慶公園,南鄰咸寧西路,北鄰仁厚莊南路。附近多為校園建筑和居住區(qū)。其中校園類建筑及其附屬家屬區(qū)多為20 世紀50—90 年代所建,建筑層數(shù)多在6 層及以下,建筑密度低。如西安理工大學及家屬區(qū)、西安交通大學及家屬區(qū)、西安工程大學及家屬區(qū)。其他居住區(qū)和商業(yè)類建筑普遍建于20 世紀90年代以后,部分建筑層數(shù)較高,建筑容積率較高。
教學一號樓位于金花校區(qū)東側,建筑整體為南北向布置,呈U 型。西側U 型開口處為校園景觀,東側為教學樓主入口,如圖2所示。教學一號樓共5 層,樓層中部樓梯可到達6 層閣樓。目前各層主要為機械學院和教研使用,同時承擔學校部分公共課程教室。5 層北側有城鄉(xiāng)規(guī)劃專業(yè)教室兩間,頂層閣樓為金花校區(qū)電視臺和廣播站工作室。
圖2 一號樓東立面位置示意。
教學一號樓東側的正立面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正立面作為建筑形象的代表,有充足的保護價值和研究價值,相應研究結果可對了解同時期的磚混結構建筑有一定幫助。研究步驟分為初步勘察、測量與實拍、重點區(qū)域復測、分析比較研究4 個階段進行。
團隊對一號樓進行首次實地考察和測量,觀察建筑整體形態(tài)和立面情況。建筑各個立面中,東立面長度最長,包含各類型門窗等構件,且立面損害類型最多,最具代表性。最終確定建筑東側的正立面為研究對象。其長度逾130 m,故選擇多點測繪的方法,將其分為5 個部分進行研究,并開始圖紙的繪制工作。立面初步拼接結果如圖3 所示。
圖3 東立面拼合圖。
利用卷尺、激光測距儀等工具對建筑進行實地測量。
對建筑立面受損具體部分進行實拍、取證。制作完整精確的立面圖紙,分析其所用的建筑材料以及后期加建的建筑構件。比對一號樓存檔的建筑圖紙和歷史現(xiàn)狀照片,分析建筑變化情況。立面測繪結果如圖4 所示。
圖4 東立面圖。
復測的重點區(qū)域主要有3 種:測量實拍不清晰的位置、損害情況特殊且需要進一步確認的位置、有特殊構件或外裝置的位置(如空調外機、雨水管等)。
同時對建筑立面損毀情況進行初步分析,其損壞原因可能來自風雨侵蝕、構件對墻體損毀、人為破壞等。對應的損壞類型在復測中核實現(xiàn)場情況,確認損壞原因的準確性。
整理調研資料,確定建筑立面損傷的部位。對相似特征的損傷進行分類研究,并判斷、驗證損傷原因。評判同一損傷類型不同位置的損毀程度,確定損傷等級。對損毀嚴重的立面部分提出必要合理的干預措施。對部分有安全隱患的建筑構件或建筑材料提出合理的安全控制措施,以保障教學樓長期穩(wěn)定的有效使用。
一號樓東立面共分為5 個部分進行研究,分別編號為E-01、E-02、E-03、E-04、E-05(圖3—4)。
在建筑使用過程中,外立面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造成損傷。根據同類型損傷部分的具體情況,研究團隊劃分3 類損傷等級,用于評判損傷程度,并指導后續(xù)保護干預。損傷等級劃分如表1所示。
表1 損傷等級劃分表
損傷的分類有若干種方法。一種方法認為,根據歷史建筑保護相關研究,歷史建筑損壞原因較多,可分為人為因素及自然因素[3]。
人為損傷一般指由于安裝、撞擊破壞等人為原因造成的破壞。如在建筑表面安裝空調機、電線、排水管等固定措施時留下的孔洞、大門大廳吊頂?shù)牟鸪圹E、修繕不當存在的墻體二次受損等。人為損傷匯總如表2 所示。
表2 人為損傷匯總表
自然損傷則指因氣候、天氣、濕度、附近動植物活動等自然環(huán)境條件變化而引起的建筑立面損傷。如磚石間干濕變化產生的裂縫、墻體上大面積的膨脹裂縫、墻體表面磚石剝落等。根據自然損傷的具體類型,可細分為:物理損傷、化學損傷、生物損傷。
3.2.1 物理損傷
建筑立面材料受到物理風化作用發(fā)生體積縮脹,導致建筑物結構表面發(fā)生不均勻變形,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如磚石間干濕變化產生的裂縫、墻體上大面積的膨脹裂縫、墻體表面磚石剝落等。物理損傷匯總如表3 所示。
表3 物理損傷調研表
3.2.2 化學損傷
化學損傷一般是由于建筑立面材質與空氣中氧氣、酸、堿、鹽等成分發(fā)生化學反應,導致化學成分發(fā)生變化,從而引起建筑立面改變。如有機涂料的氧化、清水磚的堿化、排水管等金屬構建的銹蝕變色等?;瘜W損傷如表4 所示。
表4 化學損傷調研表
3.2.3 生物損傷
潮濕(排水管長期排水、雨水侵蝕)環(huán)境下導致苔蘚等微生物在散水及外墻勒腳處叢生,在建筑墻面留下痕跡,有可能導致建筑表皮損傷,進一步影響建筑結構強度。生物損傷匯總如表5所示。
表5 生物損傷調研表
從1964 年《威尼斯憲章》起草以來,科學、規(guī)范的建筑保護理論已逐步成型。有關校園歷史建筑保護的研究也經歷了一定的發(fā)展?!靶夼f如舊、保持原貌、最小干預”是歷史建筑修復的法定原則[4]。基于此,在進行干預修復之前,我們也確定了校園歷史建筑保護的一般性原則。
4.1.1 信息可讀性
基于建筑保護“原真性”原則,所有的干預保護措施不可破壞原有校園建筑的歷史感。每階段的干預措施應有一定的識別性,不可直接覆蓋原有建筑的風格、材質等特征。
4.1.2 活態(tài)化保護
近現(xiàn)代校園遺產作為一種活態(tài)遺產,隨著學校的持續(xù)生長,不斷衍生出新的價值[5]。建筑要通過設計手段,滿足現(xiàn)代教學和生活要求,避免建筑使校園精神等非物質的遺產價值逐漸消退,不利于遺產的永續(xù)發(fā)展。
4.2.1 建筑立面整體的持續(xù)定期觀察
研究歷經17 個月有余,建筑立面大多數(shù)損傷部位在前后不同時期對比后并無明顯變化,損傷對比詳見表6—7。在還不能肯定現(xiàn)今所實施的保護方法和所采取的保護措施是最科學、最有效的時候,可以采用最少干預和最簡單的加固措施,為今后的發(fā)展留有余地[6]。對于建筑立面整體情況而言,最佳干預方案是減少非必要的硬性干預。對于一號樓建筑立面整體,建議采取觀察的方式,定期記錄損傷部位的變化,如有破損突然加劇,及時進行處理。觀察記錄周期建議為1 年一次。
表6 損傷記錄不同時期比較1
表7 損傷記錄不同時期比較2
4.2.2 破壞性設施設備拆除移位
教學一號樓的使用過程中,逐步增裝防護欄、空調、掛牌、電箱等設備,并架設大量線路。部分設備在安裝和使用過程中對建筑立面造成嚴重破壞。如安裝空調外機和掛牌在墻面直接打孔,線路裸露貼墻架設,表面塑料使用過程中融化污染墻體等。此類破壞性設施設備應及時拆除移位。空調可整樓安裝中央空調,外機置于屋頂,避免影響立面外觀。電箱、線路應盡快合理鋪設,避免直接貼墻架設,減少安全隱患。
4.2.3 嚴重損傷部位修復
對于建筑嚴重損傷部位,即研究中認定的三級損傷部位,應及時進行修復處理。根據受損類型不同,可采取不同方式。清水磚和水刷石材質的近代建筑立面材質的色彩一般比較淡雅真實,要運用適當?shù)募夹g方法保護它的歷史感[7],尤其避免對立面簡單粗暴的統(tǒng)一涂刷。針對人工損傷和物理損傷的墻體,可對破損部位清洗后采用中性材料進行修補,如圖5—6 所示。對于化學損傷墻體,可采用穩(wěn)定壓力水槍沖刷清洗。對于化學損傷的金屬部件,可清理后涂刷防銹漆。
圖5 窗下墻體裂縫填補。
圖6 墻體打孔處填補。
4.2.4 檢查、干預和修復工作記錄
定期檢查形成檢查報告,干預和修復工作形成工作記錄。及時比較建筑立面的變化過程,為建筑立面整體的保護工作提供資料記錄。
中國對于近代校園建筑的保護工作還有需要完善的部分,建筑保護工作的重點依舊集中在古建筑留存和遺址、傳統(tǒng)歷史建筑等,對校園歷史建筑的關注度還不夠高。校園建筑與其他功能建筑不同,有其獨特性。大學不僅僅是作為物質空間而存在,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播和延續(xù)[8]。對校園建筑進行保護,更能體現(xiàn)對校園文化精神的傳承。針對校園建筑立面保護,可從以下幾點繼續(xù)推動發(fā)展。
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立面損傷類型為人為損傷。部分自發(fā)的建筑修補工作造成了建筑立面的二次損傷。增強廣大群眾建筑保護意識,是做好建筑保護工作的基礎。運用科普講座、新媒體宣傳的方式,將建筑固有的美學特色進行還原并傳播。現(xiàn)在對近代建筑的保護不僅是對建筑的修復和美化,更是站在后人的角度為歷史建筑保護工作的開展打下基礎。建筑保護工作保護的是時代的印記,更是對建筑的尊重、對文化的傳承。大到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小到是一個群體的記憶。
在對教學一號樓的調研過程中,發(fā)現(xiàn)建筑部分位置存在維修的痕跡,通過簡單的補救措施來維持建筑的安全性。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應該對建筑整體進行分析,確定年代、材料和損傷類型,進而選擇觀察或干預措施。對校園歷史建筑進行科學的保護工作是一個還在進行中的課題,需要不斷挖掘、完善,后續(xù)任重道遠。在科技方法的更新中,要學習如何將新型技術運用到建筑保護的實際問題中,為建筑保護工作發(fā)揮力量。
建校之初的教學樓一號樓有它的精神內涵,結合學校發(fā)展歷程、過往文化,是學校文化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是一代又一代學子大學生活的剪影,見證了學校70 年來的風雨歷程。美國中世紀歷史學權威查爾斯·哈斯金斯說:“大學的出現(xiàn)是教育的偉大復興,這并非14、15 世紀意義上的那種復興,而是一個更早的復興?!倍鴮虒W一號樓的保護與延續(xù)也將是對早期校園精神的另一種復興。
在實踐當中,各個校園建筑有可借鑒的相似性,但每棟建筑都有各自的特征。應鞏固其元神,秉持“微創(chuàng)式、漸進式”的更新原則,盡量還原原貌或維持原貌,對完好的建筑進行清掃與維護,對外部破損但結構完好的建筑進行小幅度修繕[9]。在對具體的校園建筑對象進行建筑保護工作時,應借鑒相關類型建筑的保護工作經驗,但也要分析其建筑的自由特征,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方案。對于校園建筑經常面臨的改建、擴建工作,既要充分尊重現(xiàn)實的功能需求,但更要尊重建筑本身,做好保護設計工作預案,確定影響建筑原貌的關鍵部分和不可移動部分,最大限度地尊重建筑本身的原真性,避免任何對建筑毫無根據的歪曲或者對未完成部分毫無意義的改造[10]。
校園歷史建筑的保護工作是一項需要盡心盡力的項目,在一年來的項目工作中,團隊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作為高校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高校歷史風貌建筑除具備一般歷史建筑具有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外,還具有顯著的育人功能和教育價值[4]。保護校園老舊建筑的意義不僅是提升建筑的顏值,還要表達建筑的內涵。隨著時間推移,校園古舊建筑的問題也將日益突出,只有加強保護、修復及加建,才能在承載歷史的同時,更科學、更合理地延續(xù)現(xiàn)在以至將來,這是建筑領域恒久的課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