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1893年,美國發(fā)生了一樁有趣的訴訟案,控辯雙方是進口商和稅收官員,爭拗的焦點就是番茄到底是蔬菜還是水果。根據當時美國的進口商品關稅法案,蔬菜要收關稅,水果則免稅。任何概念都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在水果領域,蘋果、草莓、橙子是毫無疑問的成員,蘿卜、白菜、豆角歸蔬菜,也是理所當然,但那些中間地帶呢?比如番茄。
商人無利不起早,當然是想把番茄當作水果申報——人家甜美又多汁,怎么就不能跟蘋果、桃子為伍啦?這場官司一直打到了最高法院,當然大法官們一致裁定,雖然番茄符合植物學上關于“果”的科學定義,但收稅這事,還得依著日常生活關于蔬菜水果的分類。
這個案例是美國的內部事務,大法官們遵循日常生活分類,反映的是美國人當時的社會共同心理,也算合情合理。但若是涉及跨國官司,問題又出來了。比如香蕉,說它是水果大概絕大多數美國人甚至中國人都不會有異議,但你也許不知道的事實是,世界上有2000萬人以它作為主要營養(yǎng)源,除了稻米、小麥和玉米,香蕉是發(fā)展中國家第四重要的農作物。
水果多少屬于錦上添花的改善型需求,糧食可就是用來果腹活命的剛需了。若是這些國家跟美國再次發(fā)生關稅爭拗,香蕉到底是糧食還是水果,就又要費一番口舌了。
語言是對現實現象的符號化編碼,不同語言對現實世界的編碼方式有很大的差別。在亞熱帶的廣州,一年到頭低于5攝氏度的天氣都很少見,冰、雪混為一談也屬正常。到了極寒之地,因紐特人卻會用不同單詞清楚地區(qū)分地上的雪、正飄下的雪和堆積的雪。他們住冰屋坐雪橇,這種細致區(qū)分,是適應環(huán)境需要的生存策略。世界固然是客觀存在,但人通過語言去認知和把握世界的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帶上了主觀色彩。
這個世界上,既有持相同語言的人彼此的誤解,也有持不同語言的人之間可能的溝通。世界的邊界,遠比語言大得多。
(秋水長天摘自《回鍋肉和香菇菜心的語言等級》,商務印書館,王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