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出門玩耍, 先跟朋友定好排期;收到任何消息,下意識想先回復“1”;明明只是想問餐廳開門了嗎?脫口而出的卻是“運營了沒”……
工作,已經不是單純的工作那么簡單了,仿佛成為大腦的入侵者,不僅“霸占”你的時間和精力,還深刻改變了你的言行。比如,下面這些瞬間。
工作焦頭爛額的時候,閨密來吐槽。一般人都會說:“晚點回你哦?!钡蚬と薉NA 一動,就脫口而出:“稍等,等下給你反饋?!?/p>
同事生寶寶,到打工人嘴里就變成了“新增”:他家“新增”一個小孩。
出門玩耍前,一般人都會問:“咱們約啥時候呀?”而打工人張口就是:“民宿的排期定了嗎?”
普通人玩劇本殺,紅著眼開撕;打工人玩劇本殺,開口就是“家人們”。
打工人制訂旅游計劃的儀式感:做一個Excel表格,列出幾位朋友和自己有空出去玩的時間。
吃火鍋想讓朋友夾菜,一時之間想不起來如何表達,就說:“大家趕緊把物料撈一下。”
如何抱怨上菜慢?——“服務員,你們上菜周期太長了,我們都要錯過回公司的 dd(l 截止時間)了。”
菜鳥驛站自助掃碼機:請取走您的包裹。我對著機器:收到,謝謝!
和朋友出去吃飯:“今晚就我們三個人開會嗎?”
問朋友想點什么菜,我來下單,一開口:“我來匯總一下需求?!?/p>
普通人進廚房先清洗收拾,打工人進廚房要先維護。
肚子餓等開飯,普通人催媽媽:“老媽,飯燒好了沒?”而打工人反手一句:“啥時候好呀?給我個時間進度。”
普通人在星巴克等咖啡:怎么還沒做好?打工人在星巴克等咖啡:怎么還沒交付?
一個互聯(lián)網大廠朋友發(fā)征友帖,問他怎么樣了?
他說:“還沒有轉化。”如果問其原因,就是:“我們曝光不足,需要更多的觸達。”
普通人發(fā)朋友圈:寫點啥好呢?打工人發(fā)朋友圈:有沒有更好的話術?
為了讓客服順利理解訴求,一般人都會隨口問一句:“能get 到我嗎?”而打工人張口卻是:“咱倆之間理解沒有GAP(差距)吧?”
很多語言體系已然根植于打工人的內心,成了常態(tài)化動作。就連遛狗之前想去趟廁所,都能脫口而出跟自家狗先說一句“稍等”。真是“稍等”“收到”掛嘴邊,“痛點”“排期”記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