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瀾
中國人對于美食的標準是色、香、味俱全,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我們對一種食物是否“好吃”的判斷。而像烤肉、炸雞、牛排、大盤雞……這些美食無一不是紅色、黃色、橙色這樣的暖色系。大部分吃的水果也是暖色系的——蘋果、香蕉、橘子、草莓等。為什么好吃的食物大多是暖色系呢?
人類食物大致可以分為動物和植物兩大類,大部分動物的血液含有血紅蛋白,所以肉類顏色通常偏紅。而植物的莖葉雖然是綠色的,但大多會長出顏色鮮艷的花朵或者果實,對視覺刺激明顯,容易吸引注意力。人類從原始時代就開始把肉類和果實列入食譜,因此在我們的認識中,這些色彩鮮艷的暖色調食物是可以吃的,并且味道不錯。
隨著人類烹飪技術的進步,很多原本看起來不好吃的食物經(jīng)過加工處理后就變得好吃了。比如,雞肉在原始狀態(tài)下是白色或者淡粉色,對已經(jīng)不吃生肉的現(xiàn)代人來說吸引力不大。但當它被刷上調料和雞蛋液,裹上面粉,放入油鍋再撈起來后,就完全變了樣——金黃色的脆皮、誘人的香味和咬下去就能冒油的口感令人欲罷不能。
根據(jù)顏色心理學原理,黃色、紅色、橘色這樣的暖色對人們的食欲有極大的刺激作用,同時能夠促進人體三大快樂物質之一——血清素的分泌,讓人們覺得心情愉悅,體驗到活力和溫暖。
食物濾鏡的神奇之處也就在這里:給食物加上一層暖色的光暈,眼前普普通通的飯菜一下變得明亮鮮艷,食欲也跟著噌噌噌上漲。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快餐店裝潢都以暖色調為主,甚至品牌LOGO也是紅黃搭配的原因。
而冷色調的食物就不會讓人產生“好吃”的聯(lián)想,反而會讓人感到不適。以藍色為例,有實驗證明,藍光照射會讓大腦變得更加冷靜、專注,使得我們對食物“不感興趣”。
因此,對想要減肥的朋友們來說,藍色可以發(fā)揮很大的作用。雖然我們的眼睛不能自動把看起來很好吃的食物通通變成藍色,但我們可以選擇使用一套藍色的餐具,其本身的冷淡風格,既能顯示出高級感,又能讓自己少吃一些,簡直是一舉兩得。
(大浪淘沙摘自“壹讀”微信公眾號,王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