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璇
以前我望向窗外的時候,因為沒有那么多高樓阻擋,所以總可以看見連綿在這個小城市南邊的黑色山脈。那時候最擅長的就是,抱著暖水袋,剝好幾個瓜子仁,一并吞進嘴里。有幾年家里有煤爐,這時就不需要暖水袋了,一只手舍不得離開爐火,一只手伸向桌子上的大人們剛買的干果和糖,像是永遠(yuǎn)也吃不完。有時候望著望著,山脈似乎會動起來,噼噼啪啪的鞭炮聲突然響起,這便是新年的預(yù)熱。
臘月二十八,每年這個日子,早上都會被生拉硬拽地叫起來。我那時候想,是不是又要“急躁”了,為什么要早早地起床“急躁”,長大后發(fā)現(xiàn)“祭灶”才是它的真名。其實臘月二十八這一天也不是祭灶的日子,而是我們這邊傳統(tǒng)的炸丸子果子、蒸饅頭的日子。當(dāng)我穿戴得整整齊齊,十分得體地走出前庭來到院子里時,大人們已經(jīng)忙開了。
有時候是陽光耀眼,有時候是天色沉郁,但同樣的是,每年都會煙霧繚繞。一口鐵鍋架在火爐上,吱吱響的菜籽油冒起了煙霧。一旁的木頭案板上滿是面粉和卷好的果子,另一旁的蒸鍋上已經(jīng)冒起了白色氣體。大人們就在白色的煙霧中穿梭,匆匆忙忙卻又井然有序。我不會湊到鐵鍋那邊去,因為會被趕走,翻滾著的果子經(jīng)受著高溫的煎熬,時不時濺出星星點點的灼燙,這也讓我心生忌憚。我一般會撒著嬌,溫溫柔柔地跑到面粉那邊,看著母親和奶奶揉面、搟面、切成一個一個小面團,然后再撒上黑色的芝麻和白色的椒鹽粉。一塊軟糯的圓形面團被刀子在中間切兩條道子,兩端往中間一彎一卷,便成了一個形狀好看的果子。這是很多年后的現(xiàn)在,我仍學(xué)不會的神秘技藝。無數(shù)次虔誠地洗凈雙手,躍躍欲試想去自己征服一個面團,結(jié)果就是被奶奶慈祥地趕走,媽媽無可奈何笑出聲來。
后來大了些,我得到了很多“特權(quán)”,比如可以幫忙搬桌子、遞勺子,甚至可以“掌勺”不太熱的油鍋,在大人忙碌的時候,防止那些果子丸子變成黑色。我拿著不同尋常的長長的筷子,一個挨著一個把面團子翻個個兒。眼睛盯著那些果子看,吱吱的聲音慢慢變得更大,像是果子們的尖叫,而它們的身體也像是隨之在痛苦地扭曲著。我不敢盯著太久,因為熱浪的沖擊。我這也才知道,一個果子要真正成為一個好吃的果子,并不僅僅是溫柔的芝麻和椒鹽淋下,還需要“高爐淬煉”和恰到好處的翻滾。
之后過年的好久好久,我都會有吃不完的果子。不管是遠(yuǎn)親還是近鄰,那酥脆的果子都是招待來賓最好的東西。人們邊吃邊稱贊,噢,還是你家做的好吃。
我也這么覺得。一年只能吃一次的果子,是和我一起看山的好伙伴。溫柔軟糯的面團和強硬剛毅的翻滾,一并構(gòu)成了我記憶里遠(yuǎn)久的、不知何時何處出現(xiàn)的民間哲思和故鄉(xiāng)情懷。
(責(zé)任編輯/孫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