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元
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后面的小題。
十八世起的哲學家休謨說:“理智乃情感之奴?!币彩钦f,人是情感、情緒的動物。
哲學家大多認為,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是駕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過是居于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況,還真是可悲可憫。
然而,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提醒世人:原始部落里看來古怪甚至是荒誕不經(jīng)的儀式舉措,背后其實都是有邏輯的。這位大師的見解,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學界和世人對原始部落的認知。
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儀式舉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釋,那么,情感、情緒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讀呢?
我們先從簡單的例子說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動物,那么一旦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就應不加控制地將情感表達出來,可是,被師長責備時,有多少人會回嘴或怒目以對?對于上司或面試的主考官,有多少人會直接宣泄心中不滿的情緒?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處不留人”的主意!可見,人并非情感的動物。情感的運用其實有規(guī)律可循。用經(jīng)濟學的話來說,就是對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對師長、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滿,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劃算,因此不值得這么做。
比較復雜的一種情況是:很多人把氣往父母兄弟身上出,對朋友卻格外客氣有禮,家人似乎比不上朋友,這又是為什么呢?這種現(xiàn)象看起來奇怪,其實一點就明,還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總還是家人,血總是濃于水;可是朋友被得罪了,可能就不再是朋友了,甚至會變成敵人,因此,無需掰指頭加減計算就知道,得罪朋友成本高而效益低,得罪家人則不然。萬物之靈的人,自然會去彼取此。
可是,另一種情況也屢見不鮮:得罪朋友時,不大會有罪惡感;做了對不起父母的事,負罪感往往很重,這同樣不難解釋。傳統(tǒng)社會里,家庭要發(fā)揮生產(chǎn)消費、儲蓄保險等功能,家人一起面對自然和社會的考驗,一起度過天災人禍。父母子女之間關(guān)系緊密,才能同舟共濟。使關(guān)系緊密,最好在觀念上發(fā)展出支持倫常結(jié)構(gòu)的對應條件,“父慈子孝”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條。
這兩種情況是不是有點矛盾?其實稍稍琢磨就可以體會,這種表面上的矛盾,正是人在處理情感時的精致細微處,朋友是一時的,父母是永久的。因此在小利小害上,可以以朋友為重,犧牲父母家人;在長遠的考慮上,當然還是要呵護父母家人的權(quán)益。
由此可見,對于情感的運用,人們還是有意無意地受到成本效益的影響。人不是情感的動物,而是成本效益的動物!不是情感役使著理智,反而是理智在駕馭、節(jié)制著情感!
喜怒哀樂這些情感,值得仔細琢磨,追根究底,這些情感都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形成的結(jié)晶。
在粗淺的層面上,生物有基本的生理需求,一旦需求得到滿足,生物體自然發(fā)出訊號。胃里塞滿食物之后,會有“飽”的感覺;身上有衣物之后,會有“暖”的反應。喜怒哀樂等情感,也是生物體面對或經(jīng)歷情境時的一種生理反應。在河里捕著了魚,會覺得欣喜;到嘴的肥肉丟了,會覺得憤怒等,都是生理上自然而然的反應。
更重要的是,這些生理上的反應,除了宣泄之外,還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看成是多回合的賽局,這一回合所發(fā)生的事,會對未來產(chǎn)生影響。喜怒哀樂既是對已然之事的反應,對未來也有刺激、誘發(fā)、提醒、警示的作用,讓人追加或停止新的成本投入。譬如,學習達成目標,得到嘉勉,有了“喜悅”的情緒;這種生理和心理上的狀態(tài),會誘發(fā)后續(xù)的行為,從而帶來更多的類似情感。再如討價還價,相持許久不能成功,再耗費心智也是徒增煩惱,一氣之下轉(zhuǎn)身而去;這時,情感等于是一種叫停規(guī)則,指示生物體放棄眼前的道路,轉(zhuǎn)換到另一條軌道上。情感同理智互補合作,以保障和增進生物體的福祉。
原始社會里的儀式舉措,有其背后的邏輯;同樣,人類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情感,也有隱藏其下的邏輯。這個世界是有意義的。
(選自《領(lǐng)導科學》2012年5月,有刪改)
1.概括本文的論證思路。
答:
2.概括本文語言表達的特點。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