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歷史,是一條不可逆轉(zhuǎn)的河流;歷史,又是一葉可以回溯的扁舟?;厥字腥A五千年文明史,出現(xiàn)了各種好官、清官、庸官、貪官。而韓愈,為人、為官、為文都稱得上人間翹楚,尤其是他身處逆境時為民造福的偉行更是如他的錦繡文字,照耀千秋!
賞讀
千年一嘆讀韓愈
從維熙
中國民俗諺語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泉則秀。這兒的山上無仙,江中亦無流泉戲水,但是地處潮州境內(nèi)的韓山、韓江卻名貫廣東大地,成為大海之濱一道奇異的人文風(fēng)景。只因為唐代文人韓愈被貶官離開長安后,曾在這兒當了不足一年時間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的山和水,被后人統(tǒng)統(tǒng)改為韓姓:山易名為韓山,水易名為韓江。一個唐代的文人,在貶官后的失意之時居然使江河易姓,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其本身還是一首千古絕唱。因而我在潮州駐足的時日,留給我的不僅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懷古詠嘆,還啟迪我從韓愈的曲線人生經(jīng)歷中,似又找到一面為文為官之道的明鏡。
昔讀《昌黎先生集》時,知道他是河南河陽縣人,號昌黎,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詩文磅礴雋永而名揚天下。此外,史書記載他還是一位正統(tǒng)儒理學(xué)家。因其一貫以孔孟之道反對佛門道院之玄學(xué),在唐憲宗十四年(819年)擔任監(jiān)察御史時,因上書皇權(quán)阻諫憲宗皇帝興師動眾去奉迎一塊佛骨而被貶官到粵海之邊任潮州刺史。
縱觀古代文人,被貶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胸臆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貶官和流放的歷史。但不同的是,他們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跡有著千差萬別。這些文人雅士的大烏紗帽一旦變成小烏紗帽,多表現(xiàn)得心灰意冷,在自舔傷口中寫出些悲憫自憐的詩歌;而韓愈與眾不同,盡管他在被貶官的路上也曾寫下“好收吾骨瘴江邊”的自憐詩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卻將自身傷痛閑置一邊,把庶民百姓的冷暖放在了至高無上的位置。
我沿韓江而行時,江邊有一座古亭映入眼簾。停車仔細觀看,見亭內(nèi)有一石碑,碑下壓著一個鱷魚石雕。當?shù)赜讶藶槲医庖烧f,這是后人為紀念韓愈帶領(lǐng)當?shù)匕傩镇?qū)鱷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韓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鱷魚成災(zāi)之時,當時此地的黎民百姓因為繼承了遠古的迷信傳說,認為鱷魚為水中之神靈,每到鱷魚成災(zāi)時,都向江里投下屠殺了的牛羊豬狗等生靈,以求平安。韓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統(tǒng)儒理之道,反對神鬼的玄學(xué)之說,便不顧疲勞日夜游說于江水之邊,宣揚除鱷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為客家人之領(lǐng)地,其族人把信奉神靈視為靈魂之全部,因而驅(qū)鱷之舉步履維艱。但生性執(zhí)著的韓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終于獲得了善果,不僅將為害一方的鱷魚驅(qū)之于海,讓潮州百姓從“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來,還以驅(qū)鱷為興修水利機遇,打開引水澆灌之門,給封閉的沿江大地,帶來五谷豐登的年華。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邊立起這個臨江亭和亭內(nèi)的功德碑。其影響之大穿越了時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間,禮部右諫沈伯咸還特意在韓山寫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對貶官到潮州后韓愈德政的崇敬。
盡管大唐時期還屬于帝王世襲的封建社會,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許“納良為奴”的律條。但當時的粵東嶺南,處于大唐版圖上相對封閉落后的地區(qū),韓愈貶官到此地時,該地盛行販賣人口之惡習(xí),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處,父子相縛為奴”的記載。用白話文解析,就是在饑荒之地,有錢人家能收貧窮人的全家為奴。韓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闊斧之氣勢,更改這一地區(qū)的千古陋習(xí)。此舉比驅(qū)鱷更為艱難,韓愈為此付出了比驅(qū)鱷之舉更為艱辛的努力,一掃沉積于粵東的千年惡習(xí)。韓愈早有名言喻世:“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彼褪怯眠@種不知疲憊的執(zhí)著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隸的壯舉的。據(jù)地方史料記載,韓愈此舉開花結(jié)果后,曾有貧苦奴民稱他為粵東嶺南的“韓青天”。
這里必須說明的是,這是韓愈在八個月內(nèi)的政績。不知是他的時運不濟還是唐憲宗余怒未消,也許是二者兼有吧,他在潮州為官八個月之后,又被貶官到袁州當“芝麻綠豆官”去了。因而,當我登上韓山上巍峨的韓公祠時,不禁百感叢生: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無文采而縛于理性牢籠中者,更是不計其數(shù);但將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謂寥寥無幾,而韓愈兩者兼?zhèn)?,猶如平地上的高山。以文而論,文史學(xué)家評說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理而說,他是個敢作敢為、寵辱不驚、視庶民百姓為父母的清官。
后人為了紀念他為文為人之德,在韓山綠色環(huán)抱中為他修建了雄偉的紀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兩側(cè),皆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對他的評說。我統(tǒng)計了一下,總共四十塊碑文,碑文以各種書體刻下對這位“百代文宗”的盛譽。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韓愈曾在此地駐足為榮。與我一同登山朝圣的當?shù)匚穆?lián)友人對我說:“千古中的文人至圣,從長安被貶到我們這兒來,成了我們這方水土至高無上的榮譽。”
我說:“愿華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韓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風(fēng)骨;愿那些文官們,都能以韓愈為鏡,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選自《人文拾荒》,有刪改)
讀美文·話寫作
這是一篇議論性散文,亦可視為一篇人物述評。其有散文的抒情性,又有人物述評的理論性。文章先從潮州山水寫起,借“韓山”“韓水”得名之因,折射出韓愈在潮州人民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為下文介紹韓愈的豐功偉績、表達對他的贊頌作鋪墊。韓愈本為京官,因反對皇帝奉迎佛骨而被貶到潮州這片當時的“蠻荒之地”。古代被貶者大多心灰意冷、悲憫自憐,而韓愈卻與眾不同,他始終以百姓為重,積極作為。他一是為潮州人民驅(qū)除鱷魚、興修水利,二是為潮州百姓掃除販賣人口的惡習(xí),解放奴隸。其所作所為,已經(jīng)達到了那個時代、那個社會一位地方官員所能觸及的“天花板”。歷朝歷代的文士、官員用大量詩詞碑文表達出對韓愈的崇敬之情、贊頌之意,可見一位正直、為民的官員在后人心目中的分量。
文章結(jié)尾卒章顯志,對韓愈敢作敢為、為民造福的精神作出充分肯定;呼吁當今文人要敢于發(fā)表正確言論,做一個具有精神風(fēng)骨的人;希望當今為官者要以韓愈為榜樣,視百姓為父母,榮辱不驚,身體力行為百姓做事。其情感抒發(fā),水到渠成。
掃碼關(guān)注,免費獲取學(xué)習(xí)方法報專屬提分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