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鎧瑞 劉一誠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611137;2.內江市中醫(yī)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四川 內江,641099)
肺痿病名由東漢時期張仲景提出,并在《金匾要略·肺疾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進行專篇論述,對肺痿的定義、病因病機、證候以及治法方藥等方面詳細介紹,后世醫(yī)家對肺痿疾病也在不斷補充和深化。張洪春教授師承于晁恩祥教授,指出病機演變多從實到虛,虛實相兼,久之表現為肺腎氣虛、血瘀之象。治法上,補虛固本并補中寓調,兼活血化瘀通絡、宣肺、止咳化痰?,F代疾病肺間質纖維化以進行性呼吸困難為最突出癥狀,伴有干咳或咯痰,體力活動后呼吸急促。張教授發(fā)現肺痿與其在癥狀學、病因及演變機制上都有相似之處,因此將肺間質纖維化歸屬于“肺痿”范疇。本研究重點是從中西醫(yī)角度探討肺痿與“瘀血”的關系、肺痿瘀血與“喘證”的關系、肺痿與其西醫(yī)病理和呼吸困難的相似性探討以及“張教授治療肺痿瘀血經驗”。
張教授認為肺痿屬于慢性肺系疾病,強調該病多預后不佳。歷代醫(yī)家也認為“肺痿無論寒熱,皆屬虛損之證”,柳寶治也指出“此屬肺痿沉疴”,《類證治裁》明確指出此屬于“難治之癥”。因此,肺痿疾病多是虛病且頑疾,張教授也認為本病多預后不良,強調該病宜早預防早治療?!督鹭乙浴ぱ蕴搫诓 吩啤拔鍎谔摌O贏瘦……內有干血”,普濟方說:“人之一身不離乎氣血,凡病經多日治不愈,須為之調血”。以上古代醫(yī)家都在提醒后人久病可致瘀血生,治療時要活血化瘀。
自張仲景對肺痿進行專篇論述,闡述肺痿的病因是虛熱和虛寒,后世醫(yī)家也多遵從仲景之說,認為肺痿的本質為“肺熱葉焦”。黃時曾說:“痿者,萎也,肺津涸則虛熱生,肺葉如草木之萎而不榮,故名肺痿?!比粢蚝钩?、嘔吐、誤用下藥等各種原因,由此津亡,上焦虛熱,肺受熏蒸,久致肺葉枯萎。魏念庭曰:“肺痿為虛熱之證矣,然又有肺痿而屬之寒者,則不可不辨也……肺氣即虛,而無收攝之力,但趨脫泄之勢,膀胱之陽氣下脫,而肺金益清冷干燥以成痿也。”故若因自身陽氣不足,或素肺氣虛寒,致陽虛不能化氣,氣虛不行津,又不能下制攝精而致萎,即“上虛不能制下,此肺中虛冷”也。張教授肯定肺痿形成的原發(fā)病因病機為虛熱和虛寒,但其根本病因是津亡和氣虛,“氣為血之帥”“津血同源”,病久必致氣虛不帥血,津亡不化血,兩者皆可導致瘀血的產生。
《素問·經脈別論》云“百脈朝肺”,闡述了肺與人體的氣血津液及經絡脈的密切關系。若因各種外邪內傷致肺功能受損,肺朝百脈不利,對血、脈運行的調節(jié)失司,血循不利致肺瘀生;肺主治節(jié),治理調節(jié)血液運行,若肺功能受損,則治節(jié)失司,調節(jié)血行失司,則致瘀血生;肺主一身之氣,宗氣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和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結合而成,積于胸中,貫心脈以推動血液循行。《靈樞·刺節(jié)真邪》有云:“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若肺主氣功能失調,宗氣生成不足,則血循推動無力而成瘀血。
臨床研究中顯示,肺痿中瘀血證型位于前三位,占49.93%,舌及舌下脈絡、指甲、口唇紫黯、黯紅、淡黯,這些癥狀多提示內有瘀血。另在一項臨床觀察中發(fā)現,有瘀象者約占75%[1]。SHAO[2]、王春娥等[3]的研究支持臨床有效的活血化瘀中藥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用于治療肺纖維化肺部疾病,并支持“化痰活瘀”的多組份方劑可更好地實現PHD患者的心肺協同保護。以上研究結果提示在臨床治療時要重視活血化瘀治療。
雖然古代醫(yī)家對“肺痿”的定義都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并未提及喘證,但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治第一》云“息張口短氣者,肺疾唾沫。”后世醫(yī)家認為肺系疾病最終都可能轉化為肺痿,咳唾涎沫是肺系疾病在慢性轉化中的一種臨床癥狀特征。肺痿是以氣短喘息為主要癥狀,但在并發(fā)感染加重或轉歸時會有咳吐濁唾涎沫癥狀[4]。有研究對肺痿的主要癥狀進行調查,結果示氣短、喘息占比高且位居第二位[5-6]。
晁老曾言肺葉萎縮變小與肺間質纖維化肺容積縮小相似,且臨床上均以喘息氣短為主,伴或不伴咳嗽、干咳、咳痰,可有杵狀指、發(fā)紺、舌下靜脈迂曲等[4]。這些癥狀表示喘證與瘀血癥狀同時存在。從中醫(yī)角度分析,《靈樞·五味篇》云:“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宗氣聚于胸中,維持肺臟呼吸運動功能,若因肺氣虛致清氣不足,子病及母,脾虛致精氣不足,兩氣不足致宗氣虛,則不能循咽喉行呼吸,則氣喘短息;不能冠心脈行營血,則瘀血生;明代李埏在其所著的《醫(yī)學入門》中所云:“……痰與瘀血礙氣,所以動則喘急”。肺痿最原始病因是氣虛和津亡,久病必致血行不暢和津液運化失常,終致痰濕和瘀血生,發(fā)為喘證。
因此,張教授認為肺痿中的咳、喘、涎沫可三者并見,可或缺,強調對肺痿的認識不要拘于“咳唾涎沫”癥狀之有無。對于肺痿瘀血與喘的關系,本研究從肺痿臨床常伴隨癥狀、宗氣不足以及病機痰瘀互結等角度分析,肺痿瘀血與喘證之間是存在因果關系的。
慢性肺纖維化的病理表現為“肺體積縮小”。這與古代醫(yī)家所說肺痿特點“肺葉如草木之萎而不榮”的萎縮之意有相似之處。以張洪春教授為代表的多位醫(yī)家認為西醫(yī)的肺纖維化與中醫(yī)“肺痿”有很多相似的癥狀和病理特點,并將肺間質纖維化歸屬于中醫(yī)學的“肺痿”范疇?,F代病理學研究表明,肺間質纖維化的病人會出現廣泛的肺纖維化,肺泡壁增厚,肺彈性減低,其主要發(fā)病的部位在肺間質,而肺間質主要是由支氣管動脈、肺間質及肺泡毛細血管、各級支氣管及淋巴管系統(tǒng)構成,在肺間質纖維化形成過程中,會破壞新增生的毛細血管,致數量減少,血管內膜增生,管壁增厚[7-8]。肺血管病變與間質性肺病的形成及進展有相關性,CT上最小血管體積的相對縮小與間質性肺病進展密切相關[9-10]。一篇綜述報道肺中持續(xù)的滲透性和血管滲漏有可能建立和擴大促纖維化環(huán)境[11]。還有研究表示,血液凝血機制異??赡苁欠卫w維化發(fā)病的重要因素,因為肺纖維化的形成過程中凝血酶活性增高,并發(fā)現在抗纖維化治療中可降低患者凝血因子FXII水平[12-13]。一項臨床研究發(fā)現,肺纖維化組發(fā)生血栓形成前狀態(tài)的可能性是對照組的4倍多[14]。以上研究表示從病理學上,血管病變可能是肺間質纖維化的初始觸發(fā)因素,凝血機制和纖溶系統(tǒng)異??赡苁羌铀倩虼龠M肺間質纖維化擴大的因素之一。從臨床結果上常表現為高凝狀態(tài),血栓前狀態(tài)。
從病理學角度分析,肺間質纖維化會有血管病變及凝血機制和纖溶系統(tǒng)異常。從中醫(yī)角度分析,肺痿是一種虛損性疾病,“久必致瘀”,瘀便是肺痿的致病因素和病理產物。此方面兩者是相似的,現代醫(yī)學稱這種血液狀態(tài)為高凝狀態(tài)或者血栓前狀態(tài),中醫(yī)上將其稱為瘀血。
從仲景首提“肺痿”病名起,醫(yī)家至今仍沿用“痿”字命名該肺病。“痿”通“萎”“痿”,《說文解字》言“痿弱無力以運動”;《新編漢語詞典》為“干枯,衰落”。正如尤在涇言“痿者萎也,如草木之枯萎而不榮,為津灼而肺焦也”。故肺葉如草木,無津液滋養(yǎng)可致枯萎,致肺葉“痿廢不可用”,古代醫(yī)家形象地描述出肺痿肺葉干枯皺縮的病理狀態(tài)。
現代病理學認為,肺間質纖維化初期為間質性肺泡炎,此階段間質纖維化還未形成,第二階段成纖維細胞和膠原組織增生,肺泡間隔纖維增生[15]。肺間質內的毛細血管破壞,肺泡組織結構不完整,肺活量和肺總量降低,最終致通氣功能和彌散功能障礙。西醫(yī)肺功能檢測中也提示,其肺總量、功能殘氣量、殘氣量均減少,肺活量的減少最明顯,FEV1/FVC比值增加。在ILD程度較輕時,肺的一氧化碳彌散量雖減少,但彌散系數可正常,隨著病情的進展呈進行性下降[16]。胸部CT早期表現為肺磨玻璃樣改變,隨著病情的進展會出現胸膜下細線狀,細網狀密度增高影及與胸膜垂直的細線狀影,到末期可形成蜂窩肺。
從現代醫(yī)學角度分析,肺間質纖維化因肺泡間隔纖維增生,肺活量和肺總量降低,通氣功能和彌散功能障礙。從中醫(yī)角度分析,古代醫(yī)家描述肺痿肺葉為干枯皺縮狀態(tài),且肺病久必累及脾腎,致宗氣不生,腎不納氣,表現為呼吸無力,氣喘。
綜上所述,從病理學角度分析,肺痿瘀血和喘證,與肺間質纖維化的血液高凝狀態(tài)及呼吸困難極為相似。
古人有言“肺不傷不咳,脾不傷不久咳,腎不傷不喘”。脾土與肺金為母子關系,久病肺虛,子病及母,脾虛運化失常,痰濕內生,又因多用寒涼滋陰清熱之品,多傷脾敗胃,故張教授臨床多用黃芪、白術、茯苓、陳皮等。黃芪脾肺氣雙補,白術和茯苓可益氣健脾化痰,陳皮可健脾燥濕,行氣化痰,四味藥同用,增強補益肺脾氣的功效,兼化痰。喻嘉言曾提出七大治療要點“緩而圖之,生胃津,潤肺燥,下逆氣,開積痰,止?jié)嵬伲a真氣,散火熱”,其中“補真氣”便道出補益肺腎的重要性。張教授臨床多用太子參-五味子-山茱萸角藥以補益肺腎。太子參補肺氣潤肺燥,五味子和山茱萸兩味藥皆能下滋腎陰,三藥合用,大大地提高補益肺腎功效。
本研究重點介紹肺痿瘀血,臨床上張教授也強調補中寓調,調中寓補,除補益肺脾腎外,張教授治療該病喜用三七-丹參-地龍角藥活血化瘀。中醫(yī)上這三味中藥都入血分,均可活血化瘀或通絡功效。丹參在一項對數據庫中治療肺纖維化的137首方劑中192味中藥進行“頻次分析”時得出,丹參的使用頻次位居第二位。丹參可活血祛瘀、養(yǎng)血安神、涼血消腫,三七散瘀又止血,使活血但不出血,地龍平喘同時又可化瘀通肺絡,三藥合用加強化瘀通絡功效。當然張教授治療瘀血也不拘泥于化瘀藥物,若化瘀時機不成熟,可先行氣或者調暢氣機,比如郁金、木香、川芎、枳殼、枳實等。也可治療初期補益正氣以防氣虛不行血。臨床上需抓準時機,用藥需把握“度”。
對于肺纖維化形成的過程,實驗研究證明,在肺纖維化過程中發(fā)揮致纖維化作用的關鍵性因子是促纖維化細胞因子TGF-β1,該細胞因子被公認為纖維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啟動樞紐[16]。目前,現代藥理也證明這三個藥物的有效成分可以發(fā)揮抗肺纖維化的維持作用,可能與該藥物有效成分作用于細胞因子TGF-β1有關系。丹參的有效成分有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主要是丹參酮ⅡA,水溶性成分主要是丹酚酸A和丹酚酸B。魏曉群等[17]、李金蓮等[18]的體外實驗和動物實驗證實丹參酮ⅡA 可利用自身具有選擇性抑制TGF-β1自分泌的功能,抑制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和減少ECM的沉淀,延緩纖維化作用。三七的有效提取物是三七總苷,研究證實三七總苷可抑制或降低TGF-β1的表達,抑制小鼠肺組織膠原蛋白的產生和沉積,發(fā)揮抗纖維化維持作用[19-21]。地龍的有效提取物可以抑制或者調控α-SMA蛋白的表達來延緩肺纖維過程,該作用主要是通過地龍?zhí)崛∥锱c靶蛋白TGF-β1結合誘導的[22-23]。
除三味中藥對細胞因子TGF-β1作用外,也有研究發(fā)現其他機制對抗肺纖維化產生積極的作用。比如研究發(fā)現三七總苷可升高局部Bax的表達和下降Bcl-2的表達,或可上調CatK的表達,或可降低血漿中MIP-1α、MCP-1水平,或抑制nf-KB信號通路,從而減緩肺組織纖維化[24-27]。
本研究重點從肺痿瘀血的原始病因、肺痿的“沉疴”以及瘀血與肺功能的關系三個角度,闡述肺痿與瘀血關系。從伴隨癥狀、宗氣不足及痰瘀互結病機角度探討肺痿瘀血致喘證的關系。又從肺痿瘀血和肺脾腎虧虛角度探討其對西醫(yī)病理和呼吸困難的相似性。并對張教授常用的三味活血化瘀中藥的現代藥理作用進行詳細討論。以期全面探討肺痿與瘀血之間聯系,使得醫(yī)者在臨床上治療肺痿更加重視瘀血。
患者女性,76歲,因“胸悶短氣1年余,加重半月”于2022年6月19日入院?;颊咦?021年4月中旬無明顯誘因出現胸悶氣短、爬樓梯困難、吸氣困難,偶有胸痛,自訴易感冒,感冒后多有咳嗽、咳痰,痰量較多,無惡寒發(fā)熱,納差,夜寐欠佳,二便平,唇色發(fā)紺,舌紅紫暗,苔薄白,脈細弦。查體:神志清楚,體胖,口唇青紫,舌下絡脈迂曲,雙肺呼吸音粗,雙肺可聞及爆裂音。診斷:中醫(yī):肺痿,癥型:痰濁阻肺證,氣虛血瘀。西醫(yī):肺間質纖維化。治則:補益肺腎、化痰活血通絡。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2×109/L,中性粒細胞數:80%。凝血纖溶六項:PT:11 s、APTT:23 s、TT:13 s、Fbg:6 g/L、D-二聚體:10.2 mg/L、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7 μg/mL。血氣分析:pH:7.35,PaCO2:36.8 mm Hg(1 mm Hg≈0.133 kPa),PaO2:60 mm Hg。于2023年1月19日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發(fā)現肺間質病變。潑尼松30~40 mg/d口服2個月,治療效果不佳。
選方:酒萸肉15 g,醋五味子15 g,枸杞子15 g,女貞子15 g,太子參30 g,黃芪30 g,茯苓15 g,當歸15 g,丹參18 g,地龍15 g,全蝎8 g,蟬蛻8 g,紫菀15 g,款冬花15 g,黃芩15 g,浙貝母10 g,麻黃8 g,神曲15 g,甘草6 g。7劑,1劑/ d,加水500 mL,煎至200 mL,再加水500 mL,煎至200 mL,2次兌勻,分早晚服,服藥14劑后神疲乏力、氣喘氣短癥狀有所減輕,自訴近日不易感冒。繼續(xù)服藥21劑,爬樓略有氣喘。隨訪半年,病情穩(wěn)定。
按:肺痿是一種慢性肺系疾病,本案病程長,起病急,見胸悶氣短、喘息,并唇紺、舌紫黯、脈弦澀等瘀血明顯。本病多虛實夾雜,肺脾腎虧虛兼痰瘀互結,張教授臨床治療肺痿十分重視補中寓調,調中寓補。用藥多用酒萸肉和醋五味子滋補腎臟,太子參、黃芪和茯苓補益肺脾,并用丹參、當歸、地龍活血化瘀,合全蝎活血通絡,加之麻黃、蟬蛻、黃芩、款冬花、浙貝母化痰止咳,宣暢氣機,臨床療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