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雙伍,徐遐舒
(武漢大學 國際問題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64)
自歐債危機爆發(fā)后,國際上懷疑歐盟前景的聲音不斷增多,有的預言歐盟即將“崩潰”“解體”,歐元將不復存在。甚至只要歐洲一有風吹草動,相關說法便接連不斷地出現在媒體上。歐盟的前景究竟如何?是不是即將分崩離析?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從歐洲一體化更深層次的文明因素中尋求答案。歐洲共同體(聯盟)的誕生和發(fā)展,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基礎的。歐洲文明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形成的統一性與多樣性,始終共同影響著歐洲一體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在長期的歷史演進發(fā)展過程中,歐洲文明形成了自身獨有的基本特征,即統一性和多樣性并存。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地理和語言特征
從地理上看,歐洲給人的印象似乎只是亞歐大陸板塊西部的半島,它的面積僅為亞洲的1/4,非洲的1/3,北美和南美的1/2。(1)據地圖出版社1972年版《世界地圖冊》的有關數字大致測算。在地形地貌上,歐洲與其他洲相比,地域空間的差別是比較小的。它缺少世界上那些極端而又復雜的地形地貌,沒有世界上最大的山川、河流、沙漠、平原等。除了北極和俄羅斯草原之外,歐洲的大部分都處在最宜人居的氣候之中。它海陸交通快捷方便,東西南北四通八達。在很早時期,歐洲各地人們就往來頻繁,商業(yè)和貿易活動互動密集。得益于這一地理環(huán)境的長期交往,使得歐洲各地的各種生活方式達致“某種協調,這樣的協調既是努力求得歐洲統一的結果,同時又是這種努力的原因”。[1](P2)
當今歐洲,數量不同的人們主要有43種語言。使用的文字有3種,都出自同一來源。希臘字母由腓尼基文字演變而來,拉丁字母和西里爾字母則來源于希臘字母。[2](P20)現代語言學和歷史學的研究已經證實,所有現代歐洲語言均屬于印歐語系。在公元前3000~1000年期間,位處中東歐交匯處的印歐語族人向東經烏克蘭、俄羅斯再越過歐亞大草原到達波斯、印度;向南經巴爾干抵小亞細亞、敘利亞與兩河流域;西南則至希臘和意大利;向西直達德、奧、法、英和西班牙;向北進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逐漸分布到歐洲全境。[3](P21)這些印歐語族人在向四面八方的遷移和隨后的定居生活中,適應著各地的環(huán)境、吸收著當地的習俗文化,經長期的演變發(fā)展,從而形成了今天雖語出同源,但又有一定差異的各種歐洲語言。語言上的這一特征,使得絕大多數歐洲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不存在多大障礙。對母語非歐洲語言的人來說,掌握數門歐洲語言絕非易事,而對歐洲人來說則并非難事。
2.希臘羅馬的遺產
歐洲的統一性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歐洲文明的同源性。歐洲所有國家都一致認為自己繼承的是希臘羅馬的遺產。正如恩格斯所言:“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盵4](P220)
小國寡民、數以百計的希臘城邦,在吸收東方文明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了古代歐洲最燦爛、最輝煌的文明。希臘文化給歐洲究竟留下了什么樣的影響?或者說歐洲從希臘那里主要繼承了什么?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就是自由與民主的理想和精神。希臘人對自由的向往與推崇,對人類本身的傾心與肯定,對民主政治的熱切與追求,達到了古代世界的頂峰。希臘人贊揚自由探究的精神,使知識高于信仰,認為人是宇宙中最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物。希臘的奴隸制民主政治,特別是在經過克利斯蒂尼改革后達到全盛的伯里克利時期,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現代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如它的直接民主制而非代議制等。伯里克利時期,公民大會(ecclésia)是最高的權力機構,它不僅具有批準或否決最高政府機構——“500人議事會”的決議的權力,而且擁有最高立法權。希臘的司法制度也非常完善,既設有聽取對執(zhí)政官判決進行上訴的最高法庭,也有深得民心、擁有審判所有案件權力的陪審法庭。(2)參見愛德華·麥克諾爾·伯恩斯、菲利普·李·拉爾夫:《世界文明史》(第1卷),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224~225頁。該譯本的“新會議”依據希臘當時實際情況改譯為“500人議事會”。希臘民主的核心是公民政治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希臘人在精神上是歐洲人的始祖,每一個歐洲人在“接觸到希臘文化時都有游子歸家之感”。黑格爾曾言:“一提到希臘這個名字,在有教養(yǎng)的歐洲人心中,尤其在我們德國人心中,自然會引起一種家園之感?!碑斎?黑格爾在這里特別抬愛了日耳曼人。他又說:“科學與藝術,凡是滿足我們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價值、有光輝的東西,我們知道都是從希臘直接或間接傳來的?!盵5](P157)
崛起于意大利半島并最終建立了對整個地中海區(qū)域統治的羅馬人,雖然其文化與藝術的成就遠比希臘人遜色,而且,羅馬人對權威和安定的追求也遠比對自由和民主更有興趣,但羅馬人對歐洲同樣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一方面,羅馬雖然征服了希臘,但“征服者被征服”,希臘的古典文化被羅馬完全吸收,在藝術、哲學、科學、道德、宗教等諸方面,概莫能外;另一方面,羅馬給歐洲留下了寶貴的政治、法律的思想和制度。
羅馬不僅完全繼承了希臘的文化,重要的是借助帝國的武功,將它傳播到了更廣泛的歐洲地區(qū)。帝國全盛時期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擁有人口7000萬。在羅馬的統治地區(qū)里,普遍形成了一種希臘——羅馬文化。這一文化賦予羅馬帝國的軍事政治以歐洲意義。羅馬的公民權雖然實施范圍有限,但卻一直是政治統治的基礎。行省制度也十分有利于帝國的統治,行省的居民處于臣民的地位,他們必須接受羅馬的管理。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按照法國學者埃馬紐埃爾·勃魯瓦·拉迪里的說法,羅馬人的功績至少在語言上創(chuàng)造了歐洲4個重要的國家——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
羅馬法是羅馬人留給歐洲的最重要的文化遺產。法律的思想及其制度正是從羅馬時代逐步擴展到整個歐洲的。羅馬法由三大部分構成,即公民法(jus civile)、萬民法(jus gentium)和自然法(jus naturale)。公民法是適應于羅馬公民的法律,萬民法是對公民法的補充,是適應于羅馬各行省臣民的法律。后來,隨著臣民與公民(除奴隸之外)的差別逐步縮小乃至基本消失,法律適應的對象便大大擴大。羅馬法的第三個分支是自然法,自然法不是司法實踐的產物,而是人類理性發(fā)展的產物。作為自然法之父的羅馬著名演說家和政治家西塞羅認為,所有的人就天性而論都是相同的,他們都有資格享受某些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利,而這些權利政府無權剝奪和踐踏。[6](P324~325)自然法作為一項法律原則的抽象的司法概念,到了啟蒙思想家那里,則進一步引申出了“天賦人權”的政治法律思想。羅馬法在當時簡單商品生產條件下,對財產私有權、商品交易、債權債務、契約等,都作了極為詳盡的規(guī)定。它是古代法中反映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最完備、最典型的法律,并對后世資本主義私法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成為許多國家立法的依據。我們從現代法律的概念、體系、內容和原則,都可以看到羅馬法的影響。如著名的《拿破侖法典》,就是以羅馬法為基礎而制定的。歐洲各國法律,除英國外,大都淵源于羅馬法。羅馬法奠定了當今世界兩大法律體系之一的羅馬法系的基礎。
3.基督教歐洲
繼希臘羅馬之后,基督教逐漸發(fā)展成為歐洲人共同信仰的宗教。在漫長的中世紀里,歐洲宗教的一統與政治上的分裂,是這一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征?;浇贪l(fā)源于亞洲的巴勒斯坦,早期傳播主要是在西亞地區(qū),但基督教最終卻在歐洲扎下根來并發(fā)展成為歐洲唯一的宗教,基督教徒幾乎成了“歐洲人的代名詞”。
羅馬帝國最初對基督教是持鎮(zhèn)壓態(tài)度的,但在無所收效的情況下,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被迫宣布承認基督教為帝國宗教之一。[1](P140)基督教身份合法化后,更是勢不可擋,很快便成為帝國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并從此開始了它“在歐洲唯我獨尊的歷史”。與此同時,基督教本身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首先,它從原來下層社會的宗教變成了統治階級的宗教;其次,按照羅馬帝國行政體制建立起來的等級教會組織,成為與世俗政權并存的歐洲封建社會的統治支柱?;浇淘谠鶜W洲的過程中,同時實現了基督教文明的拉丁化,拉丁文明也實現了基督教化。[7](P30~33)在基督教的一統天下里,整個歐洲“同一本圣經,同一套教條,同一類教育,同一種風格”,[3](P46)人們的思想、觀念、風習、生活方式等無不受到基督教教義的浸染。
中世紀時,具有閱讀能力的文化人畢竟少之又少,宗教界差不多就等于文化界。經院哲學只能活躍于上層知識社會的小圈子。對廣大百姓來說,生活中的基督教影響,除了思想上的信仰外,主要是朝圣和禮拜活動,而這兩項活動均離不開教堂建筑。11至13世紀是歐洲修建教堂的高潮時期,對宗教的熱情使千千萬萬的人們,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力出力。特別是西歐地區(qū),幾乎就成了修建教堂的“大工地”。歐洲中世紀早期的教堂建筑風格屬巴西利卡式(Basilica),它形成于羅馬帝國的晚期。隨著基督教文化的發(fā)展,到11世紀時,羅曼式(Romanesque)教堂成為潮流。羅曼教堂是以羅馬式建筑為基礎,借鑒、綜合日耳曼和東方建筑藝術的某些特征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建筑形式。它突出的特點是質樸與粗獷。那堅厚、敦實的形體,充分顯示了教會的威嚴,使人望而生畏。它的扁平比例、陰暗的內堂和微弱的光線,使人產生隔世之感。置身羅曼教堂中,使人感到上帝無所不在。12世紀中葉,在羅曼藝術的基礎上,又誕生了哥特式(Gothic)教堂。哥特教堂最大的特點是強烈的升騰感。大量垂直線條的運用,使整個建筑物呈上升飛騰的態(tài)勢。這一石頭砌就的龐然大物,似乎是勉強附著在地上。高聳的尖拱,寬大的門窗,薄墻體,細圓柱,使哥特式教堂在外觀上顯得輕盈、壯麗、穩(wěn)固,在內部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間和明亮光線。它的鐘樓使它升得更高,讓人神秘,讓人驚奇,從而產生對彼岸世界——天堂的向往。哥特教堂自法蘭西島興起后,在數世紀里傳遍全歐,成為歐洲各國人民普遍認同的一種建筑藝術風格。著名的哥特教堂有米蘭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它早已成為歐洲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歐洲的統一性是明顯的,同樣,歐洲的多樣性也是不爭的事實。撇開自近代開篇歐洲就一直處在分裂狀態(tài)的這一基本事實,就是單從地理、民族、宗教文化角度來考察,也始終存在著多重歐洲。
從地理上看,歐洲有大陸歐洲和海洋歐洲(或曰大西洋歐洲)之分。如果從漢堡到的里雅斯特之間劃一條連線,那么這條線正是歐洲歷史上的障礙線。它不僅是地理上的區(qū)分,而且是政治、文化上的區(qū)分。它是東西羅馬的分界線,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分界線,斯拉夫語與拉丁語的分界線。[8](P214)線的東面,陸地變得寬廣,而且擺脫了海洋的影響,它漸漸遠離東半球的西部海角而深入它的腹地。受第四紀冰川的作用,原先覆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德國的冰雪全部融化,植被逐步適應雨量的減少,森林面積縮小,讓位于草原和草地。所以大陸歐洲愈向東,地域愈遼闊,大草原一望無際。人們的食物也是不同的。在線東,最初是粥糊取代了線西的面包,隨之是白菜和甜菜做的雜燴,以及小米釀制的啤酒。而在這條線的西面,大西洋沿岸自北向南伸入陸地很深的內海、海灣和海峽,把它的整體輪廓切割得支離破碎,氣候上則完全受海洋的支配。大陸歐洲與海洋歐洲這種地理和生活習慣上的差異,在新航路開辟后,進而又發(fā)展成為社會經濟方面的重大不同。
從民族角度看,大的區(qū)分則有日耳曼人的歐洲和斯拉夫人的歐洲。日耳曼人分為東、西、北三支,東西兩支本居住在萊茵河下游、北海、波羅的海、維斯瓦河、多瑙河之間的廣大地區(qū)。他們與羅馬帝國之間時有攻伐。2至3世紀,東西兩支開始南遷。5世紀大批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并直接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如前所述,日耳曼人南遷后,在中世紀完成了基督教化和拉丁化。斯拉夫人的原始居住地在亞洲,公元前3000~2000年移居至東歐某些地區(qū)。5世紀前后,隨著日耳曼人南遷,斯拉夫人向西進入東歐和東南歐一帶。從那時起,“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之間各種形式的對抗始終貫穿于中歐的歷史?!盵9](P10)以俄羅斯為例,基輔羅斯雖然早在988年就皈依了基督教,但俄羅斯人直至今天仍未在精神上、文化上與西方融為一體。相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俄國人從未停止過對西部的擴張。
從文化上看,歐洲有羅馬天主教歐洲和拜占庭東正教歐洲之分。雖然兩者都以基督教的“正宗”自詡,但其間差別還是相當明顯的。這兩大孿生文明在脫離母胎后雖有聯系但卻漸行漸遠。君士坦丁大帝330年遷都拜占庭,在君士坦丁堡獲得新生的羅馬帝國雖一直延續(xù)到1453年,但東羅馬帝國的文明更多的是東方特色,帝國版圖的大部分也位于歐洲之外。人們雖然講希臘語,但希臘的精神卻大多丟失。從宗教的教義來看,東正教比天主教更加神秘、抽象,也更悲觀厭世。從教權與世俗政權的關系看,天主教歐洲在納教于國之前,經歷了一個只知有教、不知有國到教國并重的歷史過程。在11至12世紀的教權王權對抗中,教權甚至占據了上風。而在東正教歐洲,教權則隸屬于世俗政權,并為世俗政權的統治而服務。在君士坦丁堡輝煌的時代里,天主教歐洲是它700年之久的窮親戚。在奧斯曼帝國崛起后,只剩下空架子的東羅馬帝國頻頻向它的基督教同根求援,這時已經后來居上的天主教世界卻毫無反應,甚至連理睬一下也沒有。[1](P31)
上述歐洲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基本特征,深刻塑造了今日之歐洲的面貌,影響著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1.統一性視域下歐洲聯合的主張
據西方學者的考察,早在中世紀末歐洲民族國家形成之際,歐洲知識界就出現了一些關于超越主權國家、建立某種超國家組織的主張。這種被學界稱為“歐洲觀念”(或曰“歐洲聯合”)的理念,自近代以來,隨著歐洲政治、經濟、社會的變遷,在統一性多樣性的制約下,始終處在不斷演進發(fā)展的過程中。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里,歐洲聯合的內涵不斷豐富,并逐漸為越來越多的歐洲人所接受。特別是在歐洲面臨深刻重大危機時,歐洲統一的呼聲就越發(fā)高漲。這里選擇幾例簡述之。
1713年,法蘭西學院院士、評論家圣-皮埃爾發(fā)表《爭取歐洲永恒和平方案》一書。該書寫作背景是路易十四時期法國對外的連年征戰(zhàn),作為那個時代敏銳的思想家,在目睹戰(zhàn)亂不止、歐洲各國數度聯手制法的一系列事件后,積極思考如何構建歐洲和平。圣-皮埃爾在書中提出了兩個重要的相互聯系的思想。一是永恒和平的思想。他認為歐洲人“最偉大、最瑰麗”的向往就是實現各民族間的“永恒的和普遍的和平”,要實現這個理想,國家必須控制“沖動”而依靠“理性”。二是歐洲邦聯政府的思想。要使歐洲保持永恒和平,唯一的辦法就是建立一個歐洲邦聯政府,在這個政府內,無論大小強弱國家,都須服從邦聯的法律。圣-皮埃爾是第一個賦予“歐洲觀念”以政治內涵的人,也是第一個把“歐洲觀念”同現實政治結合在一起的人。
到了一代哲學大師康德那里,歐洲聯合的理論范圍更寬,推理也更縝密,思想也更加完備??档轮饕獙W術貢獻是古典哲學,但在18世紀歐洲戰(zhàn)伐不止的現實環(huán)境中,他對戰(zhàn)爭與和平問題一直格外關注。1795年,康德發(fā)表《永恒和平論——一個哲學方案》,他根據先驗理性原則,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fā),提出經過共和主義到達世界主義,通過建立世界聯邦實現永恒和平的理論??档掳押推絾栴}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結合在一起,認為和平問題的解決不能離開人類社會的自然發(fā)展,須把它放到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總過程中去考察。人類社會是由野蠻階段進入到民族國家階段,最后再進入最高階段——世界大同的,即永恒和平的狀態(tài)。在最高階段到來之前,人類社會的“對抗”是不可避免的,但人類作為唯一具有“理性”的動物,總有一天,會依據理性的原則,通過聯邦的方式達到“和諧”,最高階段的到來是必定無疑的。康德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問題,他從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大視野來探討歐洲聯邦的建立,把人類對和平問題的思考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的扎根和進一步發(fā)展,這一時期的“歐洲觀念”除了繼續(xù)探索某種和平國際結構外,還表現出對歐洲進行社會改造的思索。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圣西門是社會改造論者中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在1814年與一位歷史學家合作,發(fā)表了題為《論重新組織歐洲社會或論把歐洲各國人民聚集于一個政治主體并保持各自民族獨立的方法與必要性》的著作。他在否定舊政體、平衡體系和極端民族主義的同時,主張建立一個議會制的、依靠在行政管理、科學和經濟方面的杰出精英的歐洲共同體。所有歐洲國家議會必須服從共同體總議會的最高權力,它處于一切民族政府之上并擁有裁決它們之間糾紛的權力。蒲魯東在1863年出版的《聯邦制原理》一書中,對民族主義十分警惕,認為民族主義極可能導致新的專制主義,以及助長國家的暴政和帝國主義傾向。他主張先把大國的權力下放,建立更多的自治性團體,然后在此基礎上組成歐洲聯邦。另一位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則提議“建立一個高于各國主權的最高權力?!盵10](P25)
1923年,庫登霍夫-卡勒吉(Count Richard Coudenhove-Kalergi)發(fā)表了《泛歐洲》一書,立即引起轟動效應。他通過自己對當時歐洲現狀的觀察和分析,主張當時處在混亂、分裂中的歐洲必須團結起來,組成一個歐洲合眾國。他認為,不能強迫各個民族國家接受一個聯邦式的歐洲政府,這個合眾國的基本目標是協調歐洲各國之間的合作關系,它將擁有一個由各國代表組成的理事會,一個由各國議會代表組成的議會和一個法院。[10](P34)庫登霍夫-卡勒吉創(chuàng)建了“泛歐同盟”組織,總部設在維也納,在各國則設立分部。該組織在1926年、1930年、1932年和1935年分別舉行了四次泛歐大會。后來流亡美國后, 1943年3月,他又在紐約組織召開了第五次泛歐大會,1500多名歐洲的政治流亡者和美國人匯聚一起探討未來的歐洲聯邦。泛歐運動對歐洲聯合思想的傳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二戰(zhàn)爆發(fā)前歐洲聯合最具規(guī)模的一場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大動員。但泛歐主義思想的影響只存在于知識界、經濟界和政界,從未觸及民眾這一層面上,這不能不說是它的最大的局限。
1941年2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硝煙戰(zhàn)火中,被囚禁在文托泰內小島上的意大利抵抗運動領袖E·羅西(Ernestno Rossi)和A·斯皮內利(Altiero Spineli),在和一些獄友討論的基礎上,發(fā)表了著名的聯邦主義文獻——“文托泰內宣言”(Ventotene Manifesto)。宣言闡述了“現代文明的危機”,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戰(zhàn)后歐洲的任務就是建立歐洲聯邦。宣言指出“曾經在歷史進程中發(fā)揮過積極意義的民族國家的作用已經完結、已經退化,并導致了極權國家的誕生”,因為“民族國家的絕對主權導致了它們中的每一個國家力圖統治其他國家,這一主宰愿望的必然結果就是最強大的國家對其他國家的統治。”宣言號召聯邦主義者積極行動起來,為重獲自由,“徹底鏟除把歐洲分裂為各個主權民族國家的現狀”,以便“建立一個將成為多個世紀以來歐洲范圍內的最偉大、最具創(chuàng)新精神的創(chuàng)造物的新機體”。這個新機體——“歐洲聯邦”將有效地解決歐洲現存的諸多問題。[11]文托泰內宣言是法西斯統治下被壓迫、被奴役、呼喚未來的吶喊之聲,它極大地促進了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歐洲聯合思想在抵抗運動中的廣泛傳播,也喚醒并震撼了許許多多的歐洲人。
從圣-皮埃爾把整個歐洲結合在一個聯盟中的想法,到20世紀前期發(fā)展成為建立“歐洲聯邦”的主張,歐洲聯合的內涵越來越清晰、自覺和具體,也越來越走進現實之中。
2.統一性視域下歐洲一體化的啟動和發(fā)展
二戰(zhàn)后,歐洲滿目瘡痍、殘垣斷壁,衰敗不堪,歐洲向何處去?歐洲何以自立?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歐洲人意識到,只有走聯合之路才能拯救歐洲。1950年5月法國宣布了“舒曼計劃”,次年歐洲六國共同創(chuàng)建了“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開啟了歐洲歷史發(fā)展的嶄新一頁,自此,歐洲國家邁上了通過一體化路徑實現聯合的偉大征程。1957年,歐洲六國簽署《羅馬條約》,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把煤鋼共同體僅涉及的兩個部門擴大到其他經濟領域,建立共同市場。1965年《布魯塞爾條約》把三個共同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并將其總部定在比利時布魯塞爾。1985年,歐共體國家簽署《歐洲單一法案》,逐步取消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協調產品標準和規(guī)定,促進貨物、人員、資本和服務的自由流動,以進一步深化一體化。1992年,在德國統一和冷戰(zhàn)結束的背景下,共同體國家正式簽署《歐洲聯盟條約》,即《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和《政治聯盟條約》。該條約旨在構建更緊密的經濟和政治聯盟,最核心的內容是創(chuàng)建單一貨幣歐元,設立歐洲中央銀行,以及建立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概括來說,70多年來,歐洲一體化不斷深化,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它從最初的“六國小歐洲”不斷壯大,最多時擁有28個成員國。歐盟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成就最大的區(qū)域國家集團組織,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著重要角色。一方面,它有力地促進了歐洲的繁榮和發(fā)展。通過建立共同市場和單一貨幣,實現了成員國經濟的充分整合,促進了投資和創(chuàng)新,有力地拓展了經濟增長的潛力。另一方面,它有效地維護了歐洲的和平與穩(wěn)定,徹底改變了歐洲歷史上長期戰(zhàn)亂不止的狀況。它確立了以合作而不是沖突的原則來解決國家間的矛盾和紛爭,并為沖突的預防和解決提供了機制。
然而,在統一性推動和促進歐洲一體化的同時,多樣性也影響制約著一體化的發(fā)展。事實上,歐洲一體化的每一步推進,都充滿著成員國之間的折中和妥協。
1965年的“空椅子危機”是歐共體內部發(fā)生的第一次尖銳沖突。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為維護法國的獨立性和強化其在共同體內的地位,要求在共同體決策中實行“一票否決制”。由于遭到其他成員國的反對和拒絕,法國從共同體機構中撤回代表,拒絕出席部長理事會會議,使其無法運作。1966年“盧森堡協議”達成妥協,共同體決策機構仍保留多數票決的原則,但對關系到國家重大利益的議題則需要一致通過。持續(xù)7個月的“空椅子危機”是歐共體內部聯邦主義和邦聯主義的一場公開博弈,它對其后歐共體(歐盟)的決策機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冷戰(zhàn)結束后,歐共體外部環(huán)境空前改善,迎來了一體化深入發(fā)展的大好機遇。在20世紀90年代初圍繞《歐洲聯盟條約》的磋商和討論中,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國主張更深入的一體化和建立更強大的歐洲聯邦,但以英國為代表的部分國家反對歐洲聯邦的構想,他們認為建立歐洲聯邦會削弱自己的主權和獨立,本國更多的權力將會被轉移到聯邦層面。英國作為一個與世界各地經濟聯系廣泛的國家,向來注重市場自由,認為市場的自由和開放對保持經濟繁榮特別重要,對歐盟委員會過多干預成員國的經濟事務早已不滿。英國擔心擬議中的歐洲聯邦將對自己的市場自由和經濟利益帶來不利影響,限制英國在貿易和經濟方面的自由度。與此同時,英國對歐元也持保留和消極態(tài)度,擔心其影響英鎊的穩(wěn)定。它堅持置身于歐元區(qū)之外,其原因在于加入歐元區(qū)將喪失貨幣主權,失去對自己貨幣政策的控制權。
歐盟制憲的失敗。2001年,為了應對歐盟的擴大和提高歐盟決策的效率與透明,歐盟啟動了制憲程序,成立了由105人組成的憲法籌備委員會。該委員會經過大量、細致而艱苦的工作,完成了歐洲憲法條約草案。2004年6月,25個成員國首腦會議一致通過了憲法草案的最終文本,同年10月,25國領導人在羅馬正式簽署了《歐洲憲法條約》。2005年1月,憲法條約在歐洲議會獲得批準。歐洲憲法條約規(guī)定了歐盟的原則、功能和機構設置;歐洲公民的基本權利;歐盟決策機制和政策實施細則以及條約的生效。但是,在隨后的各國批準過程中,雖然在立陶宛、西班牙等國獲得通過,但在法國、荷蘭的公投中卻遭到否決。歐盟制憲失敗原因在于,一是憲法條約的起草和修改過程中缺乏廣泛的公眾參與,不少人認為制憲缺乏民主,從而導致對歐盟的不信任;二是憲法條約中的某些規(guī)定對成員國國內法律和政治體系將帶來一定沖擊,一些國家擔憂會削弱他們的國家主權和利益;三是憲法條約對歐盟和成員國的權力分配、投票權以及決策機制的規(guī)定,并沒有取得完全的共識。《歐洲憲法條約》被迫擱淺后,作為替代,2007年10月歐盟成員國領導人簽署了《里斯本條約》,該條約保留了憲法條約的大部分基本內容,但對其敏感的措辭進行了修改和調整。《里斯本條約》雖然滿足了歐盟運行的基本需求,但與《歐洲憲法條約》比較,其地位和權威性相差明顯?!稓W洲憲法條約》是作為歐盟憲法來設計的,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擁有高于成員國國內法的法律效力。而《里斯本條約》并不具備憲法性質,是對既有歐洲聯盟條約的修改和修正。
還需要指出的是,歐盟在推進擴大過程中過快過急,擴大后又未著力整合,使得新老成員國之間的分歧和矛盾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甚至出現了有的成員國只享受一體化的紅利而規(guī)避責任和義務的傾向。
在唱空唱衰歐盟的聲音中,絕大多數來自美英報刊,唱空者既有新聞記者、專欄作家,也有部分學者。前者言辭直接激烈,似乎歐盟瓦解在即,后者則針對具體問題闡釋歐盟面臨的深刻危機和巨大風險。例如,2015年,美國《紐約時報》資深記者、專欄作家R.科恩發(fā)表文章“世紀之交處于變革之緣的歐洲”(Europe on the Brink of Change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認為歐債危機、難民危機和恐怖主義等正給歐盟帶來空前的壓力,其所產生的后果正在嚴重破壞歐盟的團結和一體化進程,導致其面臨崩潰。美國專欄作家、記者J.柯其克(James Kirchick)2017年在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歐洲的終結:獨裁者、煽動家與即將到來的黑暗時代》(The End of Europe: Dictators, Demagogues and the Coming Dark Age)一書,認為歐盟正面臨著解體的威脅,歐洲國家的民粹主義、經濟困境和政治分裂很可能導致歐盟的瓦解。英國開放大學教授S.厄舍伍德,自稱從20世紀末開始研究歐洲懷疑主義,在他2016年發(fā)表的文章“脫歐后歐盟的身份危機”(The EU’s Post-Brexit Identity Crisis)中,認為英國脫歐引發(fā)了歐盟的身份危機,一些成員國對歐盟的信心開始產生動搖,將導致更多國家退出歐盟。意大利佛羅倫薩歐洲大學學院教授S.巴托里尼在2018年發(fā)表文章“歐洲的未來:一體化還是解體?”(The Future of Europe: Integration or Disintegration),論述了當前歐盟面臨的嚴重困境,包括民主赤字、國家主權爭論、內部分歧深刻、歐盟選民對歐盟的不滿情緒等,提出需要正視歐盟解體的問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C.·穆德2019年發(fā)表的“民粹主義對歐洲的挑戰(zhàn)”(The Populist Challenge to Europe)一文,探討了歐洲民粹主義的崛起對歐盟產生的影響,認為民粹主義政黨和團體反歐盟的立場和活動將對歐洲一體化前景帶來深刻的負面影響。在國內的媒體上,也出現了一些歐盟能不能繼續(xù)存在的懷疑之聲,其中以歐元崩潰居多。
如何看待這類聲音,歐盟到底會不會解體,歐元會不會崩潰,這是需要我們正視的嚴肅問題。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國際政治經濟問題。一旦歐盟解體歐元崩潰,必將對歐洲、對世界帶來重大的災難性后果,對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產生極大的沖擊和震蕩,也將對中國產生多方面的深刻影響。
必須承認,當前歐盟確實遇到了自一體化開啟以來最嚴重的挑戰(zhàn),特別是2009年以來,一系列重大危機接踵而至,相互疊加,使得歐盟在艱難應對中陷入被動,困難重重。綜合各種歐盟瓦解觀點的理由,主要集中在歐債危機、英國脫歐、歐盟決策機制、極右翼和民粹主義崛起、移民難民危機等問題上。因此,回答歐盟會不會瓦解的問題,就必須對這些具體問題進行客觀而全面的分析。下面選擇其中最突出的問題稍作展開。
歐債危機。2007年美國爆發(fā)金融危機,2009年傳導到歐洲,由此引發(fā)歐盟深刻的主權債務危機。由于南歐一些國家如希臘長期積累了大量的公共和私人債務,加上本身經濟發(fā)展不平衡,金融市場在危機面前擔憂急劇上升,造成危機擴散,政府深陷財政赤字和債務之中。失業(yè)率急劇上升,社會動蕩,銀行擠兌,金融系統特別是歐元穩(wěn)定受到嚴重沖擊。為應對債務危機,歐盟相繼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包括建立歐洲金融穩(wěn)定機制(EFSF)和歐洲穩(wěn)定機制(ESM),為陷入危機的成員國提供貸款和財政支持,以穩(wěn)定市場阻止惡化;強化財政紀律并督促受援國家進行治理改革,設立歐洲銀行業(yè)監(jiān)管機構(SSM)和歐洲銀行業(yè)單一解決機制(SRM);幫助困境中國家進行債務重組和再融資,以減輕債務負擔和償還壓力,重塑財政可持續(xù)性;為推動經濟復蘇推出“歐洲投資計劃”。這些措施的落地使歐債危機慢慢得到緩和,并逐漸走上復蘇之路??v觀當今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長期以來為刺激增長,高額負債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美國負債30多萬億美元,日本負債12萬多億美元,且超過其GDP的兩倍多。學界一般認為,一個國家的債務負擔與該國GDP相當則較為合適。我們需要看到,債務危機的發(fā)生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債務危機的處置也并不十分困難。只有由于歐盟的特殊性——只有共同貨幣而沒有共同財政,所以危機容易爆發(fā),且應對起來難度甚大。實際上希臘在陷入危機時負債并不特別突出。
英國脫歐。英國脫歐無疑是對歐盟的一大打擊,不僅是經濟財政方面,更重要的是政治和信心的打擊。一直以來,除了6個創(chuàng)始國之外,其他國家加入歐盟都是申請制,甚至排隊等候。退出歐盟,英國是第一例,而且它是一個歐洲大國,又是在歐盟十分困難的時刻選擇退出,所以脫歐的負面效應就被放大了,而曠日持久的脫歐談判又加劇了其負面效應。實際上,英國脫歐絕不單純是對歐盟的不滿,而是同時有著自身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英國作為歷史上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盡管早已成為過去,但“帝國迷思”仍存,在今天表現為對自身主權和決策權的珍視,而一體化的歐盟常常讓英國感到主權受到威脅。其次,英國具有濃厚的自由貿易傳統,而歐盟雖然內部要素流動充分自由,但對外部是有束縛的,這使外部商貿關系廣泛的英國感到自己的利益受損。最后,英國作為英美法系國家與歐盟主要是大陸法系國家,政治文化有著一定的差異和分歧。歷史上,英國更多是游離于歐陸之外,丘吉爾那句名言,英國與歐洲的關系是“with”而不是“of”,就充分反映出這一事實。[12](P150~151)歸結到一點,英國只需要一個經貿集團性質的歐盟。正因為這些因素,難民和邊界控制問題就成了英國脫歐的導火索。
歐盟決策機制問題。多年來,歐盟的決策機制飽受詬病,它程序復雜、效率低下、機構臃腫。歐盟實行的多數票決制度,使得小國的利益容易被忽視而大國則易于左右,決策過程缺乏靈活性,常常議而不決。歐洲理事會的權力過大,由各國首腦組成的理事會,經常因國家利益差異導致一些決策受阻或推遲。歐洲議會的權力有限,雖經逐步提升但仍然相對較弱,對歐盟法律的制定和修訂只擁有限制性的權力。歐盟委員會官員由成員國政府任命,而不是由議會選舉產生,這使得歐盟官員易于偏向自己國家的利益,而不能充分代表整個聯盟范圍的利益。歐盟決策和議會民主制單一國家相比,缺乏公民的直接參與,導致一定程度的民主赤字。盡管所有這些都是事實,但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歐盟不是一個國家,它是由20多個國家組成的集團,其利益差異和復雜性遠遠不是一個單一國家所能比擬的??陀^地說,歐盟現有決策機制是成員國多年博弈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又具有一些合理性。
極右翼和民粹主義崛起問題。近些年歐盟的極右勢力政治力量崛起和民粹主義影響增強是一個客觀事實。極右政黨在近期選舉中取得了顯著進展,他們打出反移民、反歐盟、反全球化、反伊斯蘭的旗號,鼓吹民族主義和保守主義政策,吸引了部分選民的支持。極右勢力、民粹主義者利用和煽動民眾的不滿情緒,主張關閉邊界、限制移民和推行排外政策;主張退出歐盟回歸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極右勢力抬升和民粹主義盛行是有其自身社會基礎的。經濟失速、社會不平等、失業(yè)、文化認同等都是人們對現狀不滿的原因。然而,右翼和民粹主義力量的崛起并不是歐盟的獨有現象,而是一個普遍的全球現象,在美國、拉美甚至印度都有這一現象,只不過具體情形有所差異而已。它與資本主義社會幾十年積累起來的各種矛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歸納起來,歐盟這些年遇到的各種挑戰(zhàn),有的是由歐盟自身特性所造成的,如歐債危機、移民難民危機、歐盟決策機制等;有的則是世界某種程度上出現的共有現象,如極右翼勢力的崛起和民粹主義的泛濫。而英國脫歐,既有歐盟治理的因素,更有英國自身的因素。同時我們還需注意到,歐盟在應對這些危機中雖然整體效果欠佳,但畢竟還是有所推進的。例如歐債危機,歐盟不僅穩(wěn)定了金融市場,強化了監(jiān)管,還推動了成員國財政領域里的合作。英國脫歐也沒有出現不少人所預測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其脫歐過程的艱難復雜反而使之成為某種警醒。
區(qū)域一體化為什么最先在歐洲出現并逐漸影響到世界其他地區(qū),這與歐洲文明的統一性是密切相聯系的。歐盟一體化進程雖然只有70多年,但如前所述,歐洲觀念演進發(fā)展和歐洲聯合的嘗試卻有持續(xù)數百年的歷史。正是在這一漫長的過程中,在歐洲文明統一性的孕育和推動下,無數的歐洲先賢和哲人,不斷思考與探索,不畏艱難與險阻,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始終不渝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歐盟以及一體化的成就。綿延數百年從未中斷的建設一個更美好歐洲的理念和追求,雖歷經挫折和失敗,卻一直在向前推進。在人類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現實中的政治經濟矛盾可以影響、制約一時,但不能影響、制約長久。只有經過長期積淀的文明的統一性才是發(fā)揮作用的更為根本更為久遠的因素。因此,統一性規(guī)定了歐盟的韌性,使得歐盟在不同時期的諸多困難和挑戰(zhàn)中不僅繼續(xù)存在而且不斷發(fā)展和壯大。看不到這種韌性,我們就會被暫時的因素和眼前的現象所迷惑。更應該看到的是,在一體化不斷實踐和推進中,歐盟已經使這一韌性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fā)展。歐盟所建立的龐大的統一的共同市場,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動,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增長,使成員國和歐盟民眾能夠共享利益,并增強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歐盟建立的各國合作和共同決策機制,有效地維護了歐洲的和平和穩(wěn)定;歐盟確立的法律框架和法治原則,使成員國在法律和規(guī)范的約束下相互合作,增強了歐盟的穩(wěn)定性和可預測性;歐盟在實踐中形成的擴大和適應能力,使其能夠接納新的成員,并通過制定新的法規(guī)和政策來應對挑戰(zhàn)和變化,適應內外部的新環(huán)境和新要求;歐盟推行和倡導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推動全球議程,維護全球秩序和促進世界經濟發(fā)展。所有這些,都使歐盟的韌性進一步加強。歐盟的韌性雖然不能保證其立于不倒之地,但一定會增強其抗風險的能力。
歐洲一體化是人類超越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追求和平與繁榮的第一次嘗試,嘗試中不可能盡善盡美,其間必然充滿著困難和挫折,甚至有倒退和失敗的風險??梢哉f,今天歐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和風險,今后也會不斷遭遇新的挑戰(zhàn)和風險?;仡櫄W洲一體化的發(fā)展史,歐盟的每一次前進都是在克服危機中實現的。它充分證明,出現風險是正常的不可怕的,重要的是如何應對和處理風險。
歐盟成員國的多樣性是各國歷史發(fā)展中自然形成的,體現在文化傳統、價值傾向、習俗差異,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的差異,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以及自然地理狀況的差異等諸多方面,這些差異在一體化中反映為各國利益的不盡相同。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決定了歐盟內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和分歧。所以我們看到,在一體化發(fā)展方向及其具體政策制定和推行中,經常會出現爭議、不滿乃至反對。這成為由20多個國家組成的歐盟的一種常態(tài),它與單一國家內部正常存在的分歧和矛盾一樣,只是議題有所不同而已。實際上,人類的每一次進步,又何嘗不是在經歷許多曲折和克服各種阻力之后方才實現的。
多樣性雖然有礙一體化的發(fā)展,但它同時促進了歐盟的包容性。文化包容使歐盟多元化的文化豐富多彩,歐盟重視保護和促進成員國的文化多樣性,鼓勵尊重和欣賞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同時通過文化交流和合作加強歐盟的凝聚力;社會包容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和公正,歐盟通過社會政策、提供就業(yè)和教育機會、反對歧視,反對社會排斥,保護弱勢群體;歐盟創(chuàng)建歐洲公民身份,使其在歐盟范圍內享受遷徙、教育和就業(yè)的機會和權利。這些包容性政策不僅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而且又增強歐盟的韌性。
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各大國(集團)在經濟發(fā)展、地緣政治、科技創(chuàng)新等方面正展開廣泛的競爭和合作。在新的歷史時期,歐盟未來前景存在著多個可能性。
在成員國保持有效合作的基礎上,繼續(xù)推動一體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歐盟新的成就。實現這一前景需要具備若干前提:第一,歐盟絕大部分成員國支持推進一體化的努力。不斷提升凝聚力,努力克服各種障礙和阻力,從而實現更緊密的政治、經濟、安全合作,加強歐元區(qū)的經濟和財政的一體化,保持經濟的可持續(xù)增長和繁榮;第二,不斷進行改革和調整,積極應對各種挑戰(zhàn)。包括優(yōu)化決策機制、降低民主赤字,增強透明度和問責制,提升其繼續(xù)發(fā)展并適應變化的能力;第三,外部和內部保持基本穩(wěn)定,不發(fā)生顛覆性事件。在外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促進國際經濟和貿易的發(fā)展,緩和地緣沖突。在內部,積極消除各種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幫助移民難民融入當地社會,保證公民的權利和收入的增長??傊?贏得最佳前景,歐盟需要變壓力為動力,在一體化繼續(xù)發(fā)展中有效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
歐盟無法有效克服內部的分歧和矛盾,在挑戰(zhàn)和困難面前不能進行多方面的深刻改革,只能就事論事進行一些修修補補,維持其繼續(xù)運轉。但由于大部分成員國仍需要這樣的一個合作平臺,以推動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政治穩(wěn)定,所以歐盟不會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況,將在跌跌撞撞中勉力維系。在此情形下,只有當出現某種重大危機危及生存時,歐盟才可能進行一些有效的深刻改革。另一種可能的情況是,由于部分成員國主張推進更深層次的一體化,歐盟可能出現多速一體化,即部分國家在某些領域深化一體化,而其他國家則繼續(xù)維持低水平的一體化,形成歐盟內部的核心-外圍模式。
不能完全排除在極端情況下,內外部重大危機同時襲來,各種新舊矛盾尖銳深刻,而成員國又無法達成有效克服危機的一致意見,從而導致歐盟解體。但即使在這種情形下,部分成員國有可能另起爐灶,建立新的聯合組織,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從統一性和多樣性視角展望,歐盟未來發(fā)展前景的第一種和第二種可能性最大。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文明因素不可能改變,它所發(fā)揮的基礎性根本性的作用也不會改變,這就像生物的基因規(guī)定了其基本屬性一樣。同時,歐盟的韌性也將在抵御各種風險中繼續(xù)發(fā)揮其作用。有人說天下久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這是農耕時代的社會規(guī)律,在全球化和科技快速發(fā)展的當代早已成為過去。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歐盟不僅不會瓦解而且將繼續(xù)發(fā)展,還是那句老話,雖道路曲折但前景可期。這一判斷也符合當前我國的對外戰(zhàn)略和對歐政策,中國反對唱空和做空歐盟,認為歐盟是世界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多極化、穩(wěn)定國際秩序、促進世界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