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紫璇 孟改正
虛實相生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一條重要原則,概括了中國古典藝術的美學特點?!疤搶?,中國美學一對重要范疇。虛實結合,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在虛實兩者之間,中國藝術對虛更為重視,因為實從虛中轉出的,想象空靈,故有實際;空靈澄澈,方有實在之美。”①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留白、詩歌的情景交融、傳統(tǒng)園林藝術都貫穿了虛實相生的審美原則,它們通過有限的藝術形式進入無限的自由審美意境,給人以豐富的想象余地,創(chuàng)造出空靈絕妙、韻致無窮的意境。中國影視藝術也借鑒了傳統(tǒng)藝術的虛實之法,烙下了獨具民族審美特征的中華文化印記。
人文紀錄片《書簡閱中國》由金鐵木、戴修揚執(zhí)導,共6 集,于2021 年2 月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CCTV-9)首播,2022 年10 月在甘肅衛(wèi)視播出,2023年2月在上海紀實人文頻道播出,豆瓣評分9.1分。該紀錄片用古人書信展開歷史畫卷,講述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故事和世間百態(tài),讓觀眾體味中國書信文化的氣度情懷,了解中華民族之歷史,成為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扇窗口?!稌嗛喼袊吩谂臄z語言和表現手法上極具詩意化氣質,追求詩意雅致、雋永含蓄的美學風格,在情境還原、鏡頭畫面、聲音設計、空間處理等方面融合了中國虛實相生的傳統(tǒng)審美觀念,不僅與“書信”這一飽含人文氣息的創(chuàng)作題材相貼合,而且使得紀錄片展現出一種深厚的具有古典雅韻的民族文化氣質,構建出超脫畫面空間之外的審美意境。
情境還原是紀錄片中常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之一,指的是通過“扮演”“搬演”等方式表現人物或已經消逝的歷史現場?!稌嗛喼袊纷鳛橐徊繒蓬}材的歷史紀錄片,摒棄了以往傳統(tǒng)的“解說詞+史料圖片”的敘述方式,借助影視語言和人物表演,將存在于文字中的想象空間轉化為具象的視聽體驗。情境還原以真實歷史為劇本,具有不言而喻的真實性,但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又包含著一定的主觀情感和藝術想象,對人類心靈世界洞察以及進行形象的外化表達,這使得情境還原又具有藝術虛構性。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②從藝術創(chuàng)作上看,這一說法旨在要求藝術家既能夠深入生活,觀察現實,描寫客觀世界的真實,又能夠不拘泥于生活真實,通過對生活素材的加工、改造和虛構更集中地反映生活本質,表達藝術真實?!稌嗛喼袊芬詴疟澈蟮恼鎸嵐适聻閯?chuàng)作基礎,通過藝術想象融入虛構的真實,將歷史之實與藝術之虛巧妙地結合,賦予“歷史事實”靈動的生命和細膩的情感,構成了紀錄片的“實”與“虛”之境。
《書簡閱中國》以客觀史實為基礎,用30 封歷歷可考的古人書信打開歷史篇章,講述生動的人物故事。書信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記載了古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字里行間留存著塵封千年的歷史痕跡,是一段段真實可信的人類歷史?!稌嗛喼袊分械臅抛髡哂斜姸喽炷茉數臍v史大人物,如李商隱、王獻之、元稹等,歷史上已經留下了他們豐厚的史料。該紀錄片將他們遺留下來的一封封書信與現存的文獻史料、實物史料整合,力求還原細節(jié)真實和歷史事實。對于秦國士兵黑夫和驚兄弟二人、栗特女子米薇、趙義深、二娘子等無碑無傳的歷史小人物,書信是了解他們所思、所想、所為的唯一資料。創(chuàng)作者以他們信件中的只言片語,以及從遺址挖掘出來的相關物件為基礎進行再創(chuàng)作,保證了故事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觀眾循著這些痕跡與線索,觸摸到了真切的歷史紋理,看到了真實的歷史底色。但真實性中同樣寓有虛構性,正是藝術的虛構性,在一定程度上為故事加深了細節(jié)刻畫,豐富了情感表達。例如,第二集中,王獻之在彌留之際看見已逝妻子郗氏向自己緩緩走來,他瞬間淚如雨下,泣不成聲,投入妻子懷抱,畢生的遺憾與對妻子的愛意在這一刻傾瀉而出。在確保故事真實性的前提下,將人物逝世前的內心情感世界通過藝術化的手段予以外化表達,同時也是創(chuàng)作者借助“他們”的故事抒發(fā)自己對人世間情愛的感懷,這一想象性的情節(jié)構建使得原本單一的故事更令人動容和唏噓,所產生的藝術真實比客觀真實更具有感染力,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更具審美價值?!稌嗛喼袊凡捎锰搶嵪嗌乃囆g表現手法,既有歷史事實的真實性,又有虛構情節(jié)的藝術性,使受眾獲得對情感的直接感知,極大地豐富了內容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書簡閱中國》在畫面鏡頭的處理上講究“象外之象”和“境外之境”的營造,利用虛化、空鏡頭構成影像畫面的留白,誘發(fā)觀者的審美遐想,使紀錄片呈現出一種意味無窮的詩意境界?!爸袊鴤鹘y(tǒng)繪畫講究畫面布局,筆墨韻味,多以留白之法啟迪畫外之意,以實境創(chuàng)造虛境,生發(fā)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空靈之感遂生?!雹埤R白石的《蝦》,畫面只見蝦,不見水流,紙上蝦卻宛在水中游。南宋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僅一舟、一翁,幾筆微波,無筆墨之處卻盡顯煙波浩渺之感。無畫處正是畫中畫、畫外畫,妙在“虛”與“實”、“有形”與“無形”之間。畫面計白當黑,以虛代實,給觀者以審美自由想象空間,通過有限的物象到達無限的境地,從而獲得無窮之趣。恰是不盡之言,營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正如清朝書畫家笪重光在《畫筌》中所言:“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雹苤袊鴤鹘y(tǒng)美術的留白之法運用到影視創(chuàng)作,畫面鏡頭的巧妙使用給作品營造詩意空間,增加情感厚度。
影像畫面背景的紛繁復雜會有礙于觀眾對畫外之境、境外之境的聯想,影像中的寫意鏡頭往往利用虛化抹去畫面的繁復之處,使得畫面簡潔、干凈,構成畫面的結構性留白?!稌嗛喼袊返闹鲃?chuàng)人員常在影像中以“前景實后景虛”“前景虛后景實”等手段,營造虛實結合的構圖布局,同時使畫面具有空間層次感和霧里看花的朦朧感,如竹林七賢在竹林前飲酒賦詩,縱情于山水之間,后景的竹子肆意生長,郁郁蔥蔥。《書簡閱中國》通過虛化背景,不僅能夠突出人物主體、美化景觀,還能令觀者產生“縱情山水間,心游塵世外”的詩意性遐想。此外,該紀錄片還多次利用山川、樹林、雨雪等自然物象,打造充滿悠遠意境的東方水墨畫景觀。例如,創(chuàng)作者通過模糊山巒、樹林等景物輪廓,用紛飛的白雪或縱橫交錯的雨滴造成間隔化,呈現出一片煙雨迷蒙的景象,同時降低畫面的色彩飽和度及亮度,使畫面呈黑、白、灰、青等水墨色調,如同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充滿意蘊和禪意,營造出空靈縹緲、詩意盎然的藝術境界。
虛與實相結合的留白之法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便是空鏡頭的使用。鏡頭畫面的虛空并不是死的、純粹的物質空間的呈現,空鏡中雖無一人,但容納著萬境,萬境處處浸染著人的靈魂和生命,日月星辰皆有情感,花鳥魚蟲皆有性靈,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紀錄片用虛寫的筆觸將觀者引入無限意境深遠的想象空間,正如“此處無聲勝有聲”?!稌嗛喼袊分写罅靠甄R頭里的景致皆飽含情韻。如第二集中,伴隨著“……婚后的第12 個年頭,王晏媄先走一步”的旁白,緩緩移動的鏡頭中呈現的是夜晚電閃雷鳴之下的枯樹,雷雨交加的都城與庭院,空鏡中的意象成為承載情感的道具,從此李商隱的人生下起了綿綿的秋雨。第三集中,元稹離世,白居易寫下悼亡詩,隨后鏡頭一轉,只見漫天飛雪,都城蒼茫一片,化鏡中景物為主觀情感,使情與景融為一體,那皚皚白雪似乎訴說著摯友去世后白居易內心的悲痛與哀切。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說道:“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边@句話表明了以具體物象傳遞無形之精神。《書簡閱中國》也使用了此法,內心的悲痛用驟雨狂風寫之,朋友的逝世用蒼茫大雪寫之,景是實的,情是虛的,情與景的完美交融,虛與實的完滿演繹,是最活潑靈動的生命活力的流動運轉。正是這充滿留白意蘊的空鏡頭,使得紀錄片在有限的景中延伸出無限的情,在具象的鏡頭語言中生發(fā)出抽象的意義,在短暫的敘事停頓中給予觀眾情感抒發(fā)的時間,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在留存千百年的書信中品味到深厚的情感韻味。因此,畫面留白呈現出虛實相生、空靈絕妙的景觀,內蘊充沛的情感,蘊藏無限的生機。
《書簡閱中國》的聲音元素中融入了個體內在的情感與思想,使情與聲渾然一體,聲情相依,聲情并茂,構建出超脫具體聲畫語言之外的精神世界,成為表述人物內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弦外之音”。影視藝術中這種“言外之言”的意境營造深受中國傳統(tǒng)藝術美學的影響。中國藝術和美學以含蓄雋永、空靈飄逸為特征,所謂“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元好問的“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詩歌最寶貴的地方不在文字之內,而在文字之外,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深遠意境,這種“意在言外”恰如老莊美學的“虛”與“實”的哲學思想。正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化日月山川為主體情思,情與景契合無間,突破有限的自然物象限制,而趨于無限的詩意空間?!稌嗛喼袊吩谠娨夥諊臓I造上,也繼承和體現出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委婉深邃的含蓄之美。
在紀錄片中,音樂音效不僅是一種引發(fā)觀眾聽覺享受的藝術形式,還是具有豐富內涵、深刻意義、生命表現的有意味的形式。沒有充實的內容,再華麗的形式也是空洞的、無價值的?!靶问降母泄儆鋹傊皇亲钔庠诘姆矫妫鎻娬{這些無益于作品的整體表達,其只有與本質層面所蘊含的情感、思想、意識相結合,才能帶給觀眾從外而內的觸動和力量,進而培育人性、塑造心靈?!雹轂榇耍稌嗛喼袊吩谟邢薜男问街凶⑷肽承耙馕丁?,以富有意味的藝術形式把觀眾從畫面場景引入一個嶄新的想象世界,挖掘出了更加深厚的情感,體現了更深層次的情感力量和更高層次的藝術價值。該紀錄片的背景音樂灌注了角色情感,在有限的音樂形式中蘊含了充沛、永恒的情懷和精神,蘊藏著無限的審美自由意境。比如,在《書簡閱中國》第二集中,妻子烏林答氏投湖自盡后,丈夫完顏雍在看妻子絕筆書時表情隱忍而又克制,未將情緒爆發(fā),此時哀怨纏綿、如泣如訴的背景音樂傳達出了隱藏在完顏雍內心世界的哀痛和悲憤,含蓄表達出人物內心復雜幽微的情感世界。聲音進入受眾的耳內,蘊含在形式之中的充沛情愫潛入受眾的心間,產生了意味無窮的審美境界。王獻之妻子王氏逝世后,隨即雷聲轟鳴,雨水傾瀉而下,風聲凄厲,仿佛是天嘆有情人從此天人永隔,抑或是王獻之失去愛妻的悲痛。這些聲音是情感的寫照和心緒的傳達,打破了畫面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局限,讓情感在畫面中充盈流轉,從而具有無垠的、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人心的力量。
由此可見,《書簡閱中國》中的人物并沒有將個體的情緒情感直接抒發(fā)展露,而是通過恰到好處的聲音設計含蓄表述人物的心靈世界。無論是如泣如訴的簫聲、凄涼婉轉的琴聲、蕩氣回腸的鼓聲等音樂的運用,還是淅淅瀝瀝的雨聲、婉轉悅耳的鳥鳴聲、潺潺的流水聲等自然音效的使用,都將主觀情思移入客觀的藝術形式之中,含蓄傳達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以富有意味的審美形式啟迪觀眾品味、思考、想象,從而構成影像的情感留白,形成充滿意蘊和生氣的藝術形象,讓觀眾在飽含人類情韻的聽覺藝術中感受到書信里的情感之美。
紀錄片可憑借拍攝場景內門、窗等道具分隔空間,使得室內這種封閉狹小、相對單一的空間連接室外廣闊的自然天地,打破空間和畫面的閉塞之感,營造通透而流動的空氣感,不僅使得人與外面世界有隔又有通,還能營造出一種自然幽深的意境。老子在《道德經》中曾言:“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也就是說,房屋有了門窗室壁內的虛無部分,才有了房屋的居住作用,“有”給人實用作用,“無”使“有”發(fā)揮作用。正如,中國古典園林建筑通常十分注重門、窗等空間設計,門窗被奉為“園林的眼睛”,它們的存在不單是為了使空氣流動變化、室內明亮,也是為了讓人透過一門一窗望到更為遼遠的自然世界。因此,門窗也成為古代詩人的“取景器”。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王安石的“兩山排闥送青來”等都是詩人從有限的室內門窗內取景,抒發(fā)內心無限的詩意和情懷。《書簡閱中國》在詩意空間的處理上也蘊藏著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美學思想,借助門窗的通透性,使得室內空間隔中有通,實中有虛,寓無盡于有限,使觀者的想象在有限的場景中優(yōu)游回環(huán)、流轉不絕。
在《書簡閱中國》第二集的徐淑和秦嘉故事部分,窗戶成為攝像機拍攝室外空間的道具,使內外空間發(fā)生交流。徐淑在屋內給丈夫寫信,因內心思念丈夫而從窗戶眺望遠方,而后景中窗戶外綠枝繁茂、庭院深深,從一窗中看到室外自然空間,從有限窺見無限,使得人與自然相聯系。觀者透過窗戶看向外景,思緒也隨鏡頭里的人任意馳騁于更為遼闊的天地,增添了一份由內至外的想象空間。《書簡閱中國》借助門、窗等框架道具,連接室內與室外、生活與自然,將窗外無限的自然景致吸收到有限的居室空間中,通過窗框,目之所及,好似一幅小畫,如同計成所言:“軒楹高爽,窗戶鄰虛,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奔o錄片巧妙地借助窗戶,使場景空間無限擴大,室內外構成了一個有聯系的、流動的藝術有機整體。此外,該片多次運用窗戶、門作為人物后景,不僅使空間頗具層次美和通透感,更營造出影像的畫面美和意境美,使觀眾獲得美的感受。例如,片中王獻之與郗道茂兩人盤坐在地,研習書法,琴瑟和鳴,莫不靜好,后景門欄開闊,柔和的陽光灑落在地,一派詩情畫意、歲月靜好的景象,呈現出強烈書香氣息和優(yōu)雅意境。在此場景中,門成為創(chuàng)造美的形式的物質載體,室外的綠葉枝芽經過門框的限定映入室內,使得室內的人與室外的景渾然一體。人與自然,虛實相生,空靈絕妙,意趣油然而生。創(chuàng)作者對美好愛情的詩意描繪也給觀者留下無限想象空間,引發(fā)觀眾對愛情的向往。該紀錄片中,門和窗成為構建影像詩意空間的重要媒介,通過門、窗的鑿空,人從居室小空間進入室外大空間,與自然世界相接觸、相交通,從而獲得對于空間美的享受,觸發(fā)了觀眾的審美想象,使其獲得飄逸雋永的無窮韻味。
紀錄片《書簡閱中國》在情景還原構建方面,將歷史之實與藝術之虛完美融合。影像畫面的留白,給欣賞者留下想象空間,以有限的畫面藝術形象體現無限的審美意蘊;聲音設計追求弦外之音,以聲傳情,達到虛實結合,產生余意不盡的韻外之致;場景空間處理突破狹小空間的限制,引向遼闊的境界。該紀錄片各方面皆顯虛實相生之美,使欣賞者獲得雋永、余味無窮的審美感受。中國傳統(tǒng)美學在影視中的運用與表達,呈現出中國藝術獨樹一幟的美學理念與藝術靈韻,讓觀眾在現代影視藝術中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古典美學的韻味。這種表達也是導演運用影視語言對中華美學精神的詮釋,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與自信,更是對民族特色的傳承和堅守。
注釋:
①朱良志.曲院風荷:中國藝術論十講[M].北京:中華書局,2014:148.
②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97.
③余月秋.虛實相生與中國電影的詩意生成[J].當代電影,2020(02):65-70.
④笪重光.畫筌[M].吳思雷,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24.
⑤邵雯艷,魏亦珊.寫意之美:歷史紀錄片“中國特色”的藝術生成[J].中國電視,2022(10):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