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萍
《小王子》中有這樣一句話:“每一個大人都曾經(jīng)是個孩子。”童話故事,或多或少都陪伴過每一個曾經(jīng)是孩子的成年人。
我最早接觸的童話應該是小時候父親讀給我們聽的《民間故事》。在那些故事里,鳥兒會說話,山川河流都有靈性。上小學時,我第一次進城里的新華書店,就被鄭淵潔的《童話大王》迷住。雖然幾毛錢就能買一本,但對我來說仍是一件奢侈的事。當時,我征得售貨員的同意,拿著書站在書店柜臺邊,一口氣讀完才戀戀不舍地還給售貨員。從此以后,書里那些鮮活的人物、有趣的故事就在我的腦海里扎了根。后來的日子里,父母每次給我零花錢,我再也舍不得買好吃的,而是一點點攢起來,然后步行十幾里路,去城里的新華書店買《童話大王》。童話故事,伴隨我度過了整個童年時光。
長大后,我自己也寫了一些童話故事,發(fā)表在《農(nóng)村孩子報》《洛陽晚報》等報刊上。這些故事都植根于我面對花花草草、小貓小狗的時候生發(fā)出來的靈感。創(chuàng)作童話故事時,我感覺自己變成了孩子,用孩子的視角觀察這個世界,與世界對話。
怎樣才能寫好童話故事呢?我認為,有一個好的開頭,作品就成功了一半。好的開頭,能成功激發(fā)孩子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有興趣讀下去。
比如《彼得·潘》是這樣開頭的:“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只有一個例外。”孩子們看到這句話肯定會想,這個例外是誰呀?所以就會在閱讀中進一步探究。
接下來就是中間部分,即故事情節(jié)推進和發(fā)展的高潮。創(chuàng)作時最好做到情節(jié)曲折跌宕,有重復、有沖突、有因果。前文情節(jié)中的哪些做法導致后來出現(xiàn)哪些問題和矛盾,以及怎么解決、有何結果,都要交代清楚。比如《三只小豬》在結構上就用了重復手法,從草房子到木頭房子再到石頭房子,故事情節(jié)一步步推向高潮。最終小豬趕跑了惡狼,孩子們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故事的高潮一過,就到不可或缺的結尾了。結尾該怎么寫呢?這就要提到童話故事對人的教育性、啟迪性。善于提煉總結全文,是童話作者必備的寫作能力。
還可以用結尾不動聲色地讓孩子們產(chǎn)生思考,明白故事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曾發(fā)表過一篇作品《蘭花草和蚯蚓》:蘭花草自視甚高,不愿與蚯蚓為鄰,便趕走蚯蚓,結果腳下的土壤板結嚴重,蘭花草無法吸收養(yǎng)分,差點兒枯死。所幸蚯蚓不計前嫌,回來幫它松土,蘭花草才得以活過來。此后,蘭花草和鄰居們和睦相處,親如一家。孩子們看到這里就會明白,清高自傲是不可取的,只有謙虛低調、與人為善才能收獲更多好朋友。
當然,文字的生動優(yōu)美也是必不可少的,童話應給孩子們帶來美的享受。
孩子的世界是充滿想象的世界,所以我們寫童話故事,就是要給孩子們的想象插上彩色的翅膀,讓他們遨游在知識的海洋。
(責任編輯/李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