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海燕
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安排了人物描寫的習作單元,其中《人物描寫一組》中的《摔跤》承載了動作描寫的學習。教學時,教師需要根據(jù)文本特點,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描寫人物動作的方法,并遷移運用到練筆活動中,逐漸內化為人物描寫的表達能力。
《摔跤》作為一個集中描寫人物的片段,主要寫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時的動作。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讀讀課文,找出表達動作描寫的詞句,并按照人物進行分類。小嘎子的動作:精神抖擻、圍著他猴兒似的蹦來蹦去、使巧招、下冷絆子、用腳腕去鉤他的腿等;胖墩兒的動作:跳起來、閃身脫了單褂、塌著腰、合了襠、鼓著眼珠子、趁勢往旁側里一推等;兩個人合起來的動作:走馬燈似的轉了三四圈、三抓兩撓、揪在了一起、任你怎樣推拉拽頂硬是扳不動等。接著,學生把這些動作組合起來,形成一場摔跤比賽,小組之間分角色進行口頭比賽。思考哪些動作需要突出,體現(xiàn)人物個性特點;哪些動作屬于關鍵,決定勝負結果。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按照課文內容進行摔跤表演,并在表演后說說自己在摔跤中表演了哪些動作,有什么感受。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口頭表演、現(xiàn)場表演等系列活動,熟悉課文描寫的人物動作,懂得每一個動作都不是孤立的姿勢,而是連貫的系列行為,甚至還有人物心理活動的參與。學生充分認識文本中出現(xiàn)的動作描寫,才能懂得如何從生活中抓住人物的動作進行表達。
在學習《摔跤》的動作描寫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課文是通過系列動作來體現(xiàn)一次比賽的情形,有起因、經過與結果。教師讓學生在上述表演理解的基礎上,對課文中出現(xiàn)的系列動作進行相應的分解,即哪些是人物開始的動作,哪些是比賽中出現(xiàn)的動作,哪些動作體現(xiàn)比賽的結果。在自主完成分解后,學生先在小組中互相交流,互相補充。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動作描寫并不僅僅是直接去寫某一個孤立的動作,這是對課文動作描寫的進一步理解。但是,這樣理解還不夠,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動作描寫進行深入理解,即課文是怎樣讓兩個人物的摔跤動作顯得精彩而具有吸引力的。教師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如果作者先把小嘎子的動作寫完,再寫胖墩兒的動作,這樣寫摔跤比賽會吸引人嗎?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兩個人摔跤的系列動作的:從摔跤比賽的過程看,作者先寫小嘎子提出摔跤比賽的想法,胖墩兒進行回應,還有確定摔跤的方式與準備情況;比賽開始后,作者又是先寫小嘎子的動作與想法,再寫胖墩兒的應對,還有兩個人互動的情形;最后作者寫比賽結果,也是先寫小嘎子出招,胖墩兒接招并把小嘎子摔倒了。由此不難看出,在比賽過程中,作者交替寫兩個人的動作,主要是小嘎子出招和胖墩兒接招;在動作中充分展現(xiàn)兩個人的個性特點:小嘎子很機靈,知道各自的優(yōu)勢,有心計,一心想取得勝利,用的是靈巧的動作;胖墩兒憨厚老實,很沉穩(wěn),也知道對手的方法,能夠以不變應萬變,見招拆招,最終獲勝。經過上述探究,學生了解到課文寫人物動作的方法——在活動過程中,以交替的形式寫出雙方互動的情形,體現(xiàn)人物的個性與內心活動。
《人物描寫一組》中的每個單篇文本都有人物的動作、外貌、神態(tài)等描寫方法,目的就是讓學生學以致用。以《摔跤》承載的動作描寫方法來說,教師還需要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中加深對動作描寫的認識,如讓學生閱讀《頂碗少年》,注意作者是怎么寫人物動作的,比較少年三次頂碗的關鍵動作,即站在別人晃動的身體上完成大幅度轉身時,一大摞碗從頭頂?shù)粝聛恚匾暽倌曜詈笠淮纬晒ν瓿身斖氲膭幼骷毠?jié)。在此基礎上,教師播放《小兵張嘎》中小嘎子與胖墩兒第二次比賽摔跤的情形,讓學生仔細觀察,想象小嘎子在上次比賽失敗后是如何練習這次比賽取勝的關鍵動作的;再仿照課文交替描寫的方法,寫一寫小嘎子與胖墩兒第二次比賽摔跤的情形,想象小嘎子平時是怎么練習的。
總之,落實動作描寫這一專項訓練,需要教師指導學生破譯作者寫人物動作的表達秘妙,并在練筆實踐中遷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