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璐
“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边@是新課標對低年級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前一句指出了低年級閱讀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愛上閱讀,后一句明確了低年級閱讀教學的梯度是“學習”。對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采取有效策略引導(dǎo)學生進入“悅讀”的境界。
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偏少,影響到閱讀能力的提升。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會讀不下去,閱讀活動就此中斷。要想學生在閱讀時能夠打敗“攔路虎”——不會讀的字,教師需要站在長遠的立場上,讓學生學會猜讀、跳讀。
猜讀的方法,來自字理識字的方法以及形聲字的構(gòu)字規(guī)律,學生也可以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和語境進行猜讀。在一年級,學生學習的獨體字“日、月、水、火”等,都具有很強的構(gòu)字能力,當這些獨體字作為偏旁組成合體字后,在合體字中仍然能夠表達一定的意思。像“木”字表示樹木、木材、木料的意思,那么與“木”有關(guān)的合體字,在意思上往往與樹木、木材、木料有關(guān)。如“林”“森”從字形上猜,就是表示有很多樹木;又如“桃”,從木字旁可以猜出是一種樹木。猜讀字義還可以用在具體語境中,學生根據(jù)已有知識與經(jīng)驗對語言環(huán)境中字、詞的意思進行猜讀。如《大象的耳朵》一課,小兔子說自己的耳朵是“豎著”的,學生根據(jù)“豎”的字形無法猜讀它的意思,就可以對照前面的句子——大象的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著”,猜出“豎”就是立著的情形。至于跳讀就是對不認識的字、詞,直接跳過去不讀,等讀完課文后再回過頭來查字典或者請教別人。
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讓學生不停地讀一篇課文,學生難免會產(chǎn)生倦怠感;這時,學生再讀下去不僅不能提高閱讀水平,而且容易挫傷閱讀的積極性,甚至產(chǎn)生厭倦閱讀的負面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dǎo)學生閱讀文本時,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閱讀活動,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得以深入文本閱讀,讓閱讀變得有滋味。
如教學《青蛙賣泥塘》一課,課文是一篇趣味十足的童話故事,學生很喜歡童話,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學生就會覺得無趣了。因此,教師需要調(diào)整指導(dǎo)學生閱讀故事的策略,讓學生每閱讀一遍,都能夠從中找到新的興趣點,以此促進學生在不斷閱讀中有新的發(fā)現(xiàn)。在課文中,出現(xiàn)了四次青蛙賣泥塘的吆喝,看上去吆喝的話都是“賣泥塘嘍,賣泥塘”,實際上每次吆喝的情形還是不一樣的:第一次是青蛙覺得泥塘“不怎么樣”,想離開泥塘時而大聲吆喝;第二次和第三次是他分別聽取了老牛、野鴨的建議,在泥塘周圍種草,把泉水引入泥塘之后,比起第一次,這兩次吆喝起來顯得有信心一些;最后一次吆喝是青蛙在聽取更多人的意見后,把泥塘修建得很美麗、住著很舒服,他不僅大聲吆喝著,還自豪地說泥塘的“好處”。在“想離開、有信心、很自豪”的不同心理作用支持下,青蛙每次吆喝的語氣、語調(diào)自然就不一樣。教師讓學生練習同一句話不一樣的讀法,這樣的任務(wù)能夠驅(qū)動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起來。再把這些吆喝與其他動物的對話互相配合,開展分角色朗讀活動,學生就會樂此不疲地讀下去。
低年級學生學習課文以閱讀為主,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語文知識。同時,教師也需要讓學生通過表達開展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活動,在讀寫結(jié)合中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尤其是當學生說出或者寫出了比較精彩的句子時,教師需要及時給予真誠的鼓勵。如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有一個學生說出“小羊畫桃子”時,教師把學生說的句子寫在黑板上,并讓該生帶大家讀一讀,說一說句子好在哪里,讓大家把句子寫在課后練習2后面。這樣的說話、寫話訓(xùn)練,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總之,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尋找能夠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路徑與策略,讓學生進入樂于閱讀的狀態(tài)中,提高閱讀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