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力
“數感”是學生理解數的意義、體會數量規(guī)律、形成抽象能力的重要基礎。教學中數感能力培養(yǎng)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消除?著重從以下四個教學策略著手。
一、小學生數感“缺乏癥”主要表現
(一)具體形象為主,抽象思維力較差
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認為小學生需要運用事物的具體形象、表象以及對表象的聯想進行思維。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缺乏對數學概念和符號的深刻理解,難以與生活問題相聯系;(2)缺乏深入思考和邏輯分析能力,數學推理停留在表面上;(3)缺乏自主探究意識,學習方法單一,只記住公式和算法。
(二)認知能力局限,數學概念不清晰
讓·皮亞杰在《兒童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中指出,兒童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容易造成錯覺、誤解。他們往往從生活經驗而來,從課堂教學而來,從同學的影響而來,從教科書內容而來,文字表述缺乏認識造成混淆。
(三)教育方式不足,視覺想象力較差
影響小學生視覺想象力的因素有很多,一是超前學習。部分家長急功近利,超過了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想象力的發(fā)展。二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啟發(fā)少,機械刷題。
(四)訓練方法不當,口算能力較差
教師在教學中忽視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機械重復的練習,造成學生興趣缺乏,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口算能力。
二、小學生數感培養(yǎng)四個教學策略
(一) 在生活體驗中形成數感
數學貼近生活,教師要將小學生的生活經歷引入到與數相關的活動中來,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意識。
第一步要理解數的概念。教師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基礎上,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如教授“認識數”,可以讓學生體驗市場購物的情景,了解不同品種的菜價,根據菜價付錢,這些菜價、錢款都是有具體意義的數。
第二步理解數的大小、多少和長短。要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來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如讓學生量一量1 米講臺的長度,跑一跑100米的距離,直觀感覺數的概念,學會用數的眼光去看生活中的問題,形成數感。
(二)在探究實踐中發(fā)展數感
新課標要求運用豐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實踐、探究、反思、合作的學習過程中做“數學”,積累具體可感的數學知識和經驗,不斷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例如,教學《認識人民幣》一節(jié),可以進行三個操作活動。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人民幣,說出自己的發(fā)現;然后讓學生摸一下人民幣的質感,了解每張幣種長度、厚度是不一樣的;最后在“買一買”游戲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拿出一些貼上不同價值標簽的學習用品,讓學生用手上的人民幣購買東西。
(三)在設計問題解決中提升數感
教學時要在創(chuàng)設的真實情景中提出能引起學生思考的問題,激發(fā)探究熱情,引導學生用數的概念去解決數學問題。如完成“7×9-5+3×4”一題,先要求每一名學生單獨完成計算,然后出示該題的正確答案,提出如下思考:(1)你認為計算錯誤的原因是什么?(2)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是怎樣的?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究交流,有針對性地用四則混合運算知識去解決問題,從而不斷提升數感。
(四) 在運算練習中強化數感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的運算重點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以及數與運算之間的密切關聯?!辈煌膯栴}選擇恰當的算法,能增強運算實際意義的理解,或通過估算,增強學生的數感。以計算“292+485”為例:292 估為300,485 估為500,300 + 500=800,所以292 +485 計算結果接近800。但292<300,485<500,所以292+485 計算結果小于800。如果計算結果大于800,那么結果就有誤。這里估算也是一種驗算,能快速檢驗計算結果是否正確,同時強化了學生的數感。
數感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螺旋性上升的過程。教學活動應遵循“準確性、靈敏性、發(fā)散性和主動性”這四個特性。同時,教師應關注學情,從學生生活情景入手,不斷豐富教學方式,落實教學目標,強化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