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詩人張羞訪談"/>
任 皓:張羞你好,其實你成名還是很早的,有朋友評價你的寫作起點源于烏青,從最開始烏青詩人的“特立獨行”到后口語詩人的“廢話寫作”,再到現(xiàn)在的創(chuàng)作,能談談你走上詩歌之路的歷程與轉(zhuǎn)變嗎?
我為什么要成為一個詩人?成為詩人是很難的,我有點懷疑這其實是一種慣性或惰性行為,但多少也因為寫作上有了點起色而催生出自我認同的成分。好像它就是這么回事,我就是這么回事,我天生是一個詩人,詩人而已。諸如此類,其實我最有可能是成為一個畫家。但這是另外一個故事了。事實是我一直是橡皮作家(廢話寫作),我沒什么改變。但我也許并不是一個絕對自覺或守規(guī)矩的橡皮作家。對我來說,楊黎的廢話理論是我寫作的認知基礎和信心保證,這里有一種高度。人、世界與語言,三者統(tǒng)一的高度。我看到了。這樣,我就任性地開始或隨意或?qū)V苹蛐U橫地寫作了。
任 皓:你來自浙東,對于詩人來說,故鄉(xiāng)是文學創(chuàng)作靈感的原點,那么這個原點對于你來說,有沒有什么不一樣的意義,或者說在你北上南下,哪個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為什么呢?
張 羞:我出生在唐代文人們做夢都想去朝圣遠游的天姥山地區(qū)。嵊縣是丘陵地貌,多雨水,四季分明,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地理環(huán)境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總是很大的,它一定影響到了我性格的形成,甚至審美,我不知道。我有時喜歡那里,它的那種色彩層次和空間上的通透,或者方言語調(diào)的尖銳與急躁。我喜歡雨水。至于故鄉(xiāng),我很少有這種概念,我更喜歡城市,城市是美好的。我對故鄉(xiāng)這個詞的感覺大部分來自我爸,他在我小時候跟我講,自古窮山惡水出刁民。而在以前,當?shù)責o疑是一個窮山窩,因為缺少田地。
任 皓:在你的詩歌道路上,一定遇到過許多有趣的人,能說幾個對你影響最大的人嗎?
張 羞:我有一些寫作朋友,有時走得近一些,有時也就慢慢疏遠了,接著會再遇到一些新的朋友。這些人大多非常有個性,有各式各樣的特點,但有趣肯定不是其中之一。我好像沒什么有趣或有幽默感的朋友,他們主要是老實、聰慧,以及清高。我喜歡這類型。我這人比較狹隘。對我影響最大的朋友應該是詩人吳又,他幫助了我很多。
任 皓:張執(zhí)浩曾評價你是一個致力于把詩寫得不像“詩”的人,作為“廢話寫作”一脈的主要實踐者之一,你樂于用一切不合乎“詩”的規(guī)范的東西來拆解詩的形制,這種近乎惡作劇似的寫作,極大地挑釁著我們對漢語詩歌約定俗成的理解,迫使我們懷疑寫作的意義,甚至懷疑詩本身。然而,我們的錯愕卻絲毫阻擋不了你的創(chuàng)作熱情,及其沉醉其中的精神狀態(tài)。你是怎么看待這個說法呢?
張 羞:詩只是我寫作過程的一種結(jié)果,或雜質(zhì)。我對詩沒有義務,無須負責。我只是一個寫作者。我主要關心的是寫作這件事,而它主要是一個與發(fā)生中的現(xiàn)實同等時長的動作,因此,我為什么要去寫作?我寫詩,是因為我能寫,還因為寫一首詩需要的時間不長,隨時可完成。我看過一些對詩的定義,有的高級、理性,仿佛很接近那種標準或其他。但對我來說,詩當然是可以自定義的(又有什么不是),否則就太麻煩了,詩無須權威來蓋章它的合法性。我個人簡便地或非常物理地把詩定義為一種簡短的寫作,或一種刻意的有序的并可被理解的語句排列,詩在語言的混沌中展現(xiàn)出一種清晰,諸如此類。我在這上面花費過大量心思,肯定不是為了反對以往的詩,也許只是為了制造個人風格,增加識別度,總之就這些虛頭巴腦的事。這沒什么。寫詩總是一件讓人愉悅的事,而且還因為它必需。我腦子里的這個語言系統(tǒng)有時會感到氣悶,它需要發(fā)出一點聲音。而我要去辨識與分析這些聲音。這是一些什么?它們要干嗎?它們有什么要說的?以及它們?yōu)槭裁磿@樣說。我有時仿佛在它們外面。
為什么不能懷疑?舉個例子:上帝創(chuàng)造了一個懷疑主義者,為的是讓他去懷疑上帝。
任 皓:有評價說“你可能是最喜歡寫鳥的詩人”。“鳥”這個意象在你的詩中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嗎?
從微觀方面(細胞結(jié)構層面)呈現(xiàn)酸雨對生物的影響,運用所學知識——生物體結(jié)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推斷出:酸雨對生物的影響歸根結(jié)底是對生物細胞的影響;運用所學生物技術——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用細胞染色技術模擬酸雨侵襲細胞,用數(shù)碼顯微鏡觀察記錄細胞的變化。
張 羞:鳥就是一個字,我喜歡它的簡潔:音和義,它的不對稱與重心的不穩(wěn)我也喜歡。它有一個相當漂亮的筆畫結(jié)構,而且我正好熟悉鳥這種事物。鳥的這種綜合感覺不至于讓我寫得太飛,或太走偏。鳥總是非常通用,它是可以替代的。比如鵝,我用這個字寫過一個長篇小說。當然,我用鳥寫過更長的長篇。
任 皓:除了寫詩,其實你還出版過小說,甚至寫過劇本。在你的詩中,其實有很多小說筆法,能談談不同文體創(chuàng)作對你詩歌的影響嗎?
張 羞:在體裁或文體上,最主要是它們的長度問題。我不會因為它們在文字體量上的不同而分別考慮它們的結(jié)構、元素、敘述密度這些。它們都是故事,都是小說,都是詩,沒有寫作原則或技術上的區(qū)別,都是一些言說對象模糊的說話表演。是的,我認為它們就是一種表演。
任 皓:你的朋友林東林曾說你是一個相當傳統(tǒng)的人,以言行而觀,常常給人一種高冷孤傲的感覺。對于這種反差你應該是有所自覺的,取名為“羞”。但你又是一個不傳統(tǒng)的人,你在傳統(tǒng)與不傳統(tǒng)之間踩著鋼絲,手里捏著一根長桿,那根長桿就是你的寫作。你覺得這個評價準確嗎,為什么呢?
張 羞:取這個筆名是因為我屬羊,而且在丑時出生。東林了解我,我們交流時彼此都很開放。他說的對。我這人比較傳統(tǒng)(懶),自認為寫的東西也很傳統(tǒng),或它們也會成為傳統(tǒng)。我所謂給人激進的印象實在是沒有指向的。在寫作中我沒有非要反對什么,跟什么過不去。我有時只是朝一個四面八方的方向走過去,想看看有什么東西在那里。否則,一個人為什么要去寫作呢?不知羞恥地說句廢話,我說我傳統(tǒng),是因為我是一個一直遵從我正好是我這樣的一個我的人。不知道為什么,我對自己總是非常寬容。
任 皓:據(jù)說你的生活相當清簡、單調(diào)、枯燥、機械,甚至于無聊,不旅行、不采風、不參加活動、不找樂子,這些是真的嗎?你覺得詩人應該怎樣找到自己生活的精神伊甸園?
張 羞: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動作比較少,無非工作,吃飯,與朋友聚會,時而寫寫東西。那是能力不足的問題。我的物質(zhì)資源不支持我去制造那種豐富的生活形式以抵消無聊或孤獨,不過我對旅行確實沒什么大的興致,所到之處無非是一些人,一些景色,并沒什么新的信息。我寧愿獨自去河邊釣魚。我來一趟世上不是為了享受生活,我是來完成任務的。它有一個浪漫的說法:一個到世上來散步的人。
詩人應該怎么樣活著?如果他是一個天才,按維特根斯坦的說法,那么他是有責任的,他是上帝派來的,具備了一定的思想能力。至于相對普通的詩歌寫作者,我不知道,我就是這樣的人。但我覺得精神追求這個事應該是有步驟的,比如先讓自己盡可能有足夠多的物質(zhì)基礎。
任 皓:對于詩歌初學者來說,你的詩歌中有很多比較先鋒的寫法,你有擔心讀者讀不懂嗎?或者說,你有沒有什么建議讓讀者快速進入你的詩歌世界?
張 羞:懂不懂這件事跟人的認知模式有關。一株樹木立在路邊,一個人真能看懂這一株樹木嗎?他懂什么?懂多少?多少才算懂?什么是懂?他不一定清楚。但是當他看到旁邊還有一株差不多的樹木時,他會知道,噢,這也是一株樹木。這時他好像是完全知道的,而且沒有問題。懂就是這么一回事。要是讀不懂一首詩,多讀一些類似的詩他也就以為懂了,但其實他只是感覺有些熟悉而已。詩是看不懂的,或者說詩無所謂懂不懂。一個人去讀一首詩,他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和懂不懂有什么關系?他不會有任何損失。讀詩是專業(yè)讀者(即詩人)的事,他會去分析具體一首詩的技術、觀念或?qū)懽鲃訖C,諸如此類,但也就這些東西而已。我讀自己的詩作也一樣。我大致清楚寫下的每一句話,但它們放在一起,有時也是不懂的。只知道它們已經(jīng)在那里,已經(jīng)這樣了,怎么辦?
任 皓:有人說,現(xiàn)在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多,在快節(jié)奏下,大家關注的重點只有自己。這也是為何現(xiàn)在文學期刊發(fā)布目錄的點擊率往往大于作品本身,對此,你怎么看?
張 羞:這只說明一點,詩是有審美難度的東西。大部分人沒有能力欣賞,難以從中感受到愉悅。寫詩的人多是件好事。寫總比閱讀來的更讓人愉悅。至于只關注自己也沒問題,人的生物設定就是只能以自我為中心的。
任 皓:最后,可以談談你的詩歌理念嗎?你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張 羞:我愿意稱自己為廢話派。而對于一個廢話派,他實在應該是懶得去談什么詩歌理念的,談著談著也許就成了文學內(nèi)容。我的理解是詩寫這個行為最好離文學遠一點。有兩種詩歌寫作,一種是為了發(fā)現(xiàn)與接近真理,另一種只在乎心靈的自在,但得到的也許只會是遺憾。至于我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小時候真的以為我會成為一個畫家或木匠之類,但我又實在不喜歡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