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八十年人生片段"/>
孫 芊
奶奶今年82 歲,做得一手好菜,很愛說話。
自我記事起,奶奶就像一只蜜蜂,忙里又忙外,總沒有閑下來的時候,也沒有靜下來的時候。作為一名農(nóng)村長大、城市謀生的“40 后”女性,奶奶無師自通了一種語言的藝術(shù),她講話時仿佛有魔力——哪怕只是隨便嘮嗑,奶奶也能由點而面,娓娓展開,把一件小事說成一串事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說得有理有據(jù)而飽含感情。奶奶是一位非常善于且樂于講故事的人。
隨著年歲的增長,現(xiàn)在的奶奶最愛反復(fù)說的,不再是鄰里村頭的家長里短,而是自己這一生——是的,奶奶希望能把自己這一生講述出來。這股訴說的欲望鼓動著奶奶,將自己的人生通過手寫和口錄的方式,一一記錄下來。奶奶受的教育有限,字也并不能認全。第一次看到奶奶用拼音符號和文字相互混雜來書寫時,我被深刻地打動了。下面的引文都是根據(jù)奶奶原汁原味的講述記錄下來的一些片段,也許不能完全真實準確地呈現(xiàn)出她這位出生在40 年代的老奶奶形象,但奶奶能干、聰慧、堅強的性格——她在那個跌宕的年代里用力將根扎在大地上,拼盡全力地過著力求上進的平凡一生——卻每每從她的話語中迸發(fā)出來。
我是41 年生人,屬小龍(蛇)的,2020 年孩子們給我過了八十大壽(這兒都興過虛歲),還刻了錄像,我沒事的時候經(jīng)常播出來看看,想想自己的八十幾年,十年十年地過得太快了,一晃眼都見重孫子了。怎么說呢,還是很自豪的,也很感慨。我自己胡謅了幾句:“一生奔波嘆坎坷,苦辣酸甜德為本。丹心無愧任評說,青春如夢不覺老。人生能有幾春秋,笑迎夕陽向天歌。”
奶奶的開場白很有奶奶的特點。實際上我也不知道,她一個初中畢業(yè)生,怎么會用這些半文不白的略帶夸張的句式。不過,這些話語從奶奶嘴里認真地總結(jié)出來,聽起來一點都沒有違和感。也許對她們那個年紀的人所受到的時代熏陶,我們是怎么想象也不算過分的吧。
我是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出生并度過童年的。我到14 歲上了小學(xué),22 歲結(jié)婚?;叵肫饋恚疫@一生,記得最牢靠最有意思的日子,就是這剛開始的十幾年。我娘家在河西的施莊鄉(xiāng)?,F(xiàn)在我們家的房子都不在了,都到了金沙湖的水下面了。
金沙湖是奶奶的老家阜寧最新開發(fā)的一個4A 級景區(qū),最有趣的一項運動是滑沙,當然還有一碧如洗的湖光水色。金沙湖是近些年家鄉(xiāng)發(fā)展旅游業(yè)的標志性成果之一,賣不動房子以后,開始轉(zhuǎn)型賣風景了。
自從我的媽媽走了以后,我回老家就少了?,F(xiàn)在老在夢里想起這個地方。“金沙湖”是現(xiàn)在的叫法,過去沒湖,過去叫沙崗(金沙崗)。它是生我養(yǎng)我的好地方,是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水鄉(xiāng)。
我生在沙崗上,小時候就是在沙崗上玩大的。那個時候,還不知道要挖河挑沙建房子。當時的房子用木頭作梁,大多數(shù)是泥墻草頂,有瓦的屋頂都不多。用水泥和沙子砌的磚房,那個時候看不見。那個時候,沙崗人主要的事情就是種花生,我的童年就是一眼看不到頭的花生田。
我問過其他長輩,奶奶所說的“挖河挑沙”是改革開放后的事,房地產(chǎn)大潮涌起,沙崗人挖沙子,然后用機帆船運到蘇南,靠賣沙子掙錢來維持生計。我的一位表叔有一條機帆船,全家長年生活在船上,直到后來不允許私人賣沙了,再也無沙可賣。
花生田干活很苦。雖然花生很小不起眼,但種花生的活兒不容易,一年忙到頭。開春的二三月份就要準備下種了,大家都忙起來了。下種前是要先到田里放花生墩子,墩子要放得平平的,放好后還得施肥。等到三四月份下種時,田里到處都是農(nóng)忙的人。下種要兩個人合作,前一個人用鋤頭點坑,后面一個人丟種子進去。那個時候全是人工手種,點坑丟種子都是要彎腰的,所以這個活兒跟插秧比,一點不輕松,因為彎腰次數(shù)更多更快。
風調(diào)雨順的年景,花生很快冒綠芽了。剛開始一點點,后來一片片,都是綠油油的,慢慢地長成大的一片片。到秋天花生快收獲的時候,那是真好啊,綠油油的地里都是圓圓的花生葉子,花生一顆一顆的,下面結(jié)著豐碩的果實,剛開始的時候花生很嫩,皮也軟軟的薄薄的,吃到嘴里甜絲絲水津津的,可有意思了。偷吃花生的時候,要不生吃,要不就是抓一把花生藤,壘起個小窩,把摘下來的花生放在里面烤……那是真香啊,忙碌一年的大人們也都不會管,生怕破壞了孩子們先嘗一口的快樂。而當整個花生收完了,地上一個小墩子一個小墩子的,平常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好像起了細細的波浪。沙崗全部種花生,所以場面非常大,顯得特別壯美。后來我到過沙東的婆家,也去過其他的地方,再沒有過娘家花生田留給我的震撼記憶。
冬天選種子,才是一年最最重要也最最開心的活兒。家家基本上都是等到快過年了,甚至是在守歲的時候,才開始剝花生、挑花生種子。一來花生放了些時候,品質(zhì)不好的會癟殼子,方便淘汰;二來年根底下大家都有點空閑時間。做種子的花生一定要用手來剝。不是一個兩個人,而是一大群人。大家坐在一起,圍著一個大匾子,小心翼翼地剝開花生。手上一定要很輕很輕,剝掉外面的硬殼,不能碰掉里面的花生衣,碰掉的容易放不住,到明年種下去時就會發(fā)不出來。花生種子就是一年的希望,能留下來做種子的花生是最好的品樣,每個人都格外珍惜。這時候的花生和秋天新收的花生不一樣了。時近新年,正是農(nóng)閑時節(jié),家家張羅著買辦年貨,每個人的臉上心里都喜洋洋的。剝好的種子會放到家里專門貯存的窖子里,一直存放到春天下種的時候。就這樣,一年一年的。但現(xiàn)在,原來住的房子、社場、村子都沒了,金沙崗到了金沙湖的湖底下了,想看,只有我自己一遍遍地想,好像把記在腦海里的錄像一遍遍地放。越放越覺得美,覺得好??上КF(xiàn)在一天天的記憶不行了,放得越來越短了。有些地方也有些模糊了……
奶奶對于金沙崗的回憶,實在是蕩氣回腸,絲絲入扣。每一個細節(jié),她都可以復(fù)播無數(shù)次,并可以從任何一個點上暫停,然后插播各種細節(jié)或離題萬里的舊人舊事。不過,不管錄像播到哪章哪節(jié),到了收尾的時候,奶奶總是從不例外地用“金沙崗是最美的地方”來總結(jié)。即便我從來沒有去過她夸的地方,但在心里也始終覺得,那該是個無限美好的所在。許地山的《落花生》贊美了花生務(wù)實有用、不慕虛名的品格,奶奶說了這么多的花生和花生地,卻一點沒有抽象的提煉,我想,也許因為那就是她們真實的生活,就是最真實的她們吧。
前年,奶奶在和爺爺參加全市金婚老人大賽接受電視臺采訪時說過一段話:“今生我從父母那兒得到的最大的財富,就是他們供養(yǎng)了我讀書,這也是他們給我的最好的陪嫁?!?/p>
關(guān)于奶奶讀書的故事,很多具體細節(jié)很難考證了,我們姑且相信她的記憶吧。
我媽媽一共生養(yǎng)了11 個孩子,但活下來的只有5 個。我是第11 個孩子,在家中最小,爸媽都叫我“小老罕”(土話,寶貝的意思),對我特別疼愛。在活下來的5 個孩子中,哥哥從小就上學(xué)讀書,我一直就盼望能像哥哥那樣去讀書。
我剛出生時家里還是很窮苦的。因為沒有自己的田種,租種地主的田,家里的其他生活來源主要靠爸爸的一點小手藝。爸爸非常能干,什么都會,還會做一點小生意。他有個小織布機,會紡紗織布,紡好的紗和布就拿到外面去賣換點錢。他也會舂米、養(yǎng)豬等。我爸媽很勤勞,勤勞的人什么時候都有飯吃,只要不懶惰就能想出吃的辦法。我爸媽就是這樣,他們想方設(shè)法將孩子們拉扯長大。
在奶奶的描述中,父母總是最可靠的依托。雖然時歲艱難,父母還是將最好的留給孩子,為孩子撐起自由長大的小天地。阿德勒說,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了一生。奶奶之所以對童年記憶如此清晰,大概也是因為這段時光給她往后的人生提供了堅強的精神倚靠吧。
有一年,學(xué)校老師來家動員女孩子也上學(xué)讀書。家中姐姐們都年紀大了,不肯再去學(xué)校。那時候我也已經(jīng)14 歲了,基本上就算成人了。家中日子雖然稍好一點,但并沒有太多富余的讀書錢,我就一天天地哭天抹淚地跟爸媽鬧。爸爸很疼我這個“小老罕”,被我哭得沒辦法了,就答應(yīng)了。讀書的錢從哪兒來呢?記得是爸爸從房梁上抽了一根梁去賣了,湊齊了學(xué)費。其他的錢,都是爸爸把自己種的蔬菜,韭菜啊、白菜啊、辣椒啊,挑出去賣錢,把錢積攢下來聚起來。還記得有一次,爸爸特地用賣菜湊起來的錢買布料,給我在開學(xué)時做了一件排骨領(lǐng)子的衣服,那在那個時候是很時髦的,是真漂亮啊,把我得意了一個學(xué)期都不止。
因為我14 歲才上學(xué),一上就直接從小學(xué)二年級上起。能上學(xué),我特別知足,在學(xué)校很努力很用功。成績從二年級進校后慢慢趕上來,后來做了小班長,五六年級成績名列前茅了。上初中更不用說,做了團支書、班主席。因為我得到學(xué)習(xí)的機會很不容易,所以格外珍惜。我一直以優(yōu)秀的學(xué)業(yè)成績讀到22 歲初中畢業(yè)結(jié)婚。在當時是非常不容易的,很稀罕的,尤其是女孩子。現(xiàn)在想想,不能談,一談就想哭!我的這一生,有多少不易,就有多少感恩。感恩父母,他們給了我太多太寶貴的東西,在那個時候,其實是有些超前的。
有機會讀書不容易,能夠堅持讀下去更不容易。我上學(xué)時年齡已經(jīng)不小了,我們那個時代的女同志,到了該結(jié)婚的時候肯定要先結(jié)婚。所以,同學(xué)中好多女同學(xué)都是到了結(jié)婚年齡就不讀書了,做家庭婦女了。我和她們不一樣,我是因為不能讀書了,才結(jié)婚的。這個說來就話長了。
當時學(xué)校里女生少,也沒有不許談戀愛的說法。所以,我在小學(xué)里,就總有老師和同學(xué)給我介紹對象,介紹過好幾個當兵的,都沒有成功。為什么呢?因為我自己心雄,還想讀書,不想很快結(jié)婚。但年紀不等人,當時結(jié)婚普遍比較早,我讀小學(xué)已是14 歲,讀完初中差不多20 了,如果還要讀個高中,結(jié)婚就太晚了。但我讀書的機會來之不易,自己不想因為結(jié)婚放棄讀書,所以也就一直沒談成。等到親戚介紹你爺爺時,我同樣明確提出來,要先讀完書,然后再結(jié)婚。沒想到,他一口答應(yīng),說:“讀一天書,我們就一天不結(jié)婚?!彼粌H同意我讀書、等我讀書,而且跟他談上戀愛后,他把部隊里的補助,每個學(xué)期寄給我二十塊錢供我繳學(xué)費,用實際行動支持我念書。就這一點,他讓我無怨無悔地跟著他過了一輩子。
爺爺和奶奶的愛情故事,有很多細節(jié)不同的版本,不過,關(guān)于爺爺支持奶奶讀書這件事情,在各個版本里,都是一模一樣的。作為奶奶的孫輩,我常常問自己:“我為什么要讀書?奶奶為什么要讀書?”奶奶說:“人要上進,讀了書才能比別人干得更好。”可是,為什么要跟別人比呢?奶奶說:“比過了別人才能爭取到機會呀,不然連飯都吃不上啊!”在奶奶的字典里,讀書其實是為了生存,為了更好地活下來。
你爺爺他理解我想念書、想上進的心,就因為他有同樣的遭遇,他也有想讀書而讀不成的經(jīng)歷。同時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能真正為我著想,肯為我作出犧牲的人。要知道,他跟我談戀愛時,已經(jīng)27 歲,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大齡青年,他內(nèi)心里肯定也想早一些結(jié)婚。但這些都沒有影響他尊重我的選擇,他甚至支持和鼓勵我的選擇。今天回過頭來看,讀過書、愛讀書,就是我們一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礎(chǔ),也是這些,支撐著我們走過了后來那些無比艱苦的歲月。實際上,他是一直堅守了他的承諾的,那就是我讀一天書,就等我一天,直到不讀書后再結(jié)婚。這也是我收到的全部的彩禮。
奶奶22 虛歲(1962 年)初小畢業(yè)后與爺爺結(jié)婚,那時爺爺虛歲已快30 歲了。轉(zhuǎn)年他們第一個孩子,我的大伯出生。那時我爺爺還在東北長春服役,所以,他們的長子取名“永春”。此后近十年,到我父親出生前,他們倆一個在東北部隊,一個在蘇北農(nóng)村,養(yǎng)育了三個孩子,千里相守了十年時光。在今天的我看來,可謂是“不可思議的十年”。首先,他們并非自由戀愛,而是全憑媒妁之言;二是爺爺家當時是真的很窮,公公、婆婆和小姑子,一大家子人,更何況不和爺爺在一起生活;三是當時的交通實在是太不方便了,從農(nóng)村到長春,幾乎要坐遍所有的交通工具,汽車、拖拉機、自行車、火車、輪船,不停換地走上五天以上行程。十年,見面不超過五次,在今天怎么可能?奶奶和她在農(nóng)村生養(yǎng)撫育的三個孩子都是怎么過來的呢?
我們那個時候,兩地分居的人并不少。但像我們這樣,分居十年、相距這么遠的,也不算多。我婚后在公婆家整整住了十年,那十年,到今天,還是不敢想,一想就想掉眼淚,止不住。可能也是因為人老了吧,眼淚也控制不住了。
你問最難的是什么?最難的就是,這十年,公婆年紀大,身體不好,小孩子很小,就慢慢地熬,再苦也不能在別人面前叫苦,眼淚都是自己往肚子里咽。遇到再大的困難,只能自己扛。人夠不著、喊不應(yīng),絕望的時候就問自己要結(jié)這婚做什么呀?等到有三個孩子的時候,經(jīng)常是顧頭不顧尾,大的拉著小的,小的照顧更小的。生老大的時候還好,孩子舅舅送過東西來;到生老二的時候,他沒辦法回來,家里也沒吃的了,我請人挑了一百斤蘿卜熬過了月子。有的時候,孩子哭我也跟著他們一起哭。當時就在想,這日子啥時候是個頭啊!
但是呢,我們?nèi)兆硬缓眠^,但肯定還不是最不好過的,應(yīng)該說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為什么呢?因為你爺爺在部隊上是有工資的,他每個月都寄錢回來。雖然不多,但在農(nóng)村,那還是算得上過得好的了。只不過年輕時也不會過日子,貪圖好名聲,經(jīng)常是一有錢寄回來就被大隊里的人借走了。不過也不怪人家,當年日子真的不好過,家家都窮。你有幾塊錢大家都知道,碰到難事的時候,不找你找誰呢?當然老家的人絕大多數(shù)都是本分的老實人,借了錢救了人家的急,人家就念你的好。你家有做不動的農(nóng)活、搶收不了的稻麥棉花啥的,人家都會盡可能地幫幫你。甚至你挑水挑得太重,也會有人看你拉扯孩子不容易,幫你搭把手。
上次參加金婚大賽的時候,電視臺的那個女主持人問我,分居十年靠什么信念堅守住。問的這個話是你們現(xiàn)在的人的想法,我們那個時候,人都比較單純,結(jié)了婚就是一輩子,很少會去想其他的可能性。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離婚的,或者有其他情況的。時間長了變卦的、產(chǎn)生矛盾的,也是有的,我的同學(xué)中也有離婚的。但總的來說,社會上思想比較單純,大家對名譽看得比較重。另外來說呢,我和你爺爺都讀了點書,兩個人結(jié)婚后一直通信。有的時候一個人遇到難關(guān)的時候,不管是寫下來告訴他,還是讀一讀他的來信,都覺得這個家還是兩個人在撐著,兩個人都想把這個家過好,人不在一起,心是在一起的。
聽大伯和姑媽們聊天時說起,爺爺奶奶的這些兩地書,早些年都壓在家里最老的一個箱子里。據(jù)說在他們不大不小頂淘氣的時候還曾偷偷看過,后來搬了幾次家以后就再也沒有見到了。連爺爺奶奶古老的結(jié)婚證書,據(jù)說也給扯爛了。姑媽說她當年偷看時記得信中最肉麻的情話,就是:“志富同志,緊握你的手!”
在電視臺金婚節(jié)目里,老伴對我說:“你辛苦了!”我說:“辛苦都過去了,我們苦的時代都過去了。再苦,我們?yōu)榈氖菄液腿嗣?,也是為我們自己的小家。我們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力量?!蔽覍λf:“就像歌里唱的那樣,你在前方站崗放哨,我在農(nóng)村耕耘農(nóng)田,孝順父母,帶著孩子,豐收果實里有你的功勞,也有我的功勞;軍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老伴,我們苦的日子都過去了,現(xiàn)在甜蜜的日子正在到來。你看,我們的孩子,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都是社會有用之才。這就知足了!他們能為社會做貢獻了,就像砌房子一樣,一磚一瓦,我們添上的都是好磚好瓦。這就是我們的驕傲和光彩。想想過去,比比現(xiàn)在,再望望未來。我們是一天比一天好的呀?!?/p>
其實我知道,奶奶一生所經(jīng)歷的艱難遠非這些。她只是挑選了她現(xiàn)在能接受的過去,那些掩映在時光的塵埃中的、至今可能在她內(nèi)心仍難以面對的痛苦,我們誰也不敢提及,不敢揭開。我想也許隨著時光的流逝,奶奶在某一天會徹底忘記它們(那將是一件幸事),或者會慢慢地告訴我們。就像她有一天說:“金沙崗的泥是真干凈,我后來從來沒見到過:一下過雨,我們都能馬上穿著花鞋子下地,河里的水也非常甜。以后碰到的都是油泥地,太滑,到河邊提水時總怕掉到河里去。這輩子再也沒看見和金沙崗一樣干凈的沙地了?!?/p>
上面都是我聽到的奶奶。而最近二十年的奶奶,在我眼里,一直就是我從小記憶中的模樣了。幾乎所有的街坊鄰居都承認孫奶奶的厲害——奶奶的厲害并不是力氣大或者是脾氣壞,而是在于她的活力,哪哪都能看見她的身影,哪哪都能聽到她的主意。爸爸經(jīng)常批評奶奶多管閑事又啰里八嗦,用孟子的話說就是“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但這實在是奶奶的最大特點,不會輕易改變的。
我童年的太多歡樂都是在奶奶的小院子里得到的。爺爺走得遠,見過的人和事都很多,肚子里有說不完的新鮮趣聞。晚上聽爺爺講笑話,奶奶就在一旁扇著蒲扇,余風恰好拂在我的身上,使我不至于太熱,也不至于因貪涼而感冒。偶有頭疼腦熱,吃不得葷腥,奶奶便會做糖蒸蛋給我解饞—— 一個新鮮雞蛋打在碗里,擱一大勺白砂糖,加一小塊冰糖,然后用筷子順時針飛速攪拌一百圈,上鍋蒸到軟軟彈彈,這樣的糖蒸蛋色如暖陽,綿滑細嫩,越吃越甜。長大后再沒有吃過這樣好的蒸蛋了,我猜是現(xiàn)在都推崇養(yǎng)生,一碗蛋加那樣多糖,想來是和清淡飲食法相悖的。
奶奶在北京生活過,因此會說普通話,雖是帶著點老家口音,但奶奶還是十分引以為豪。每當她要向別人介紹自己或是自己的孩子們時,她就會操起一口不太純正的普通話,一字一句滔滔不絕地開始一番“溢美之詞”。是的,奶奶從來不吝嗇自己的贊美,特別是在提到自己的子女和孫輩時,恨不能夸出一朵金花來。奶奶也一定要對面同她說話的人流露出“哇,孫奶奶家的小孩,有出息,真是了不起”這樣的表情之時,才會稍顯滿意。奶奶的自信覆蓋到了每個家庭成員身上,奶奶要我們相信自己現(xiàn)在的模樣就是最好的,因為我們是她老人家的孩子,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比別人差的。
如果從冷靜的第三方視角看過去,奶奶的一生其實是很辛苦的。她30 歲之前在農(nóng)村勞作,30 歲之后到城市謀生。她做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民,在工廠里當過女工,因病早退之后又開始在街頭擺小攤賣棉衣棉褲,業(yè)余時間還給人家打小工。直到后來到居委會做些街道事務(wù)的協(xié)調(diào)工作,真正發(fā)揮了她潛在的管理天賦,還當了個管事兒的副主任。但奶奶和爺爺都是非常老實本分的農(nóng)村人,總的來說,他們的人生遭遇過很多的不如意,甚至是巨大的打擊。比如他們的長女在6 歲的時候因為意外去世。對奶奶這樣傳統(tǒng)而堅強的中國婦女來說,孩子就是她的底線,只要是為了孩子,“受再多的苦也無所謂的”。女兒的夭折成了奶奶一生中難以抹去的陰霾,她一度徘徊在精神崩潰的邊緣。但為了家庭和其他的孩子,奶奶又不得不強忍巨大的悲痛,重新投入到生活中來。奶奶像一棵頑強的植物,被生活無數(shù)次壓倒,卻從沒有放棄生長。
奶奶和我說最多的一句話,是要爭自己的氣,“不爭饅頭爭口氣”。也許是過去的年代留給奶奶的精神底色,奶奶的一生不靠命運垂憐,她相信憑著自己的一雙手就可以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這種信念支撐著她堅持讀書學(xué)習(xí),支撐著她從農(nóng)村走到城市,支撐著她闖過歲月里一道道難關(guān)?,F(xiàn)在,奶奶老了,腿腳的病痛限制了她的行動,生活也隨之漸漸平靜下來??墒?,奶奶真不喜歡這樣的平靜!她還是閑不住。和一般的老頭老太太不一樣,奶奶的樂趣不在于種花、養(yǎng)魚、跳廣場舞,而是說話。奶奶話很多,對她了解的事情她要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對她不了解的事情她也積極地討論:她急于告訴別人自己積累一生的經(jīng)驗,雖然很多時候并不能得到正向的回應(yīng),但奶奶還是樂此不疲。劉震云在《一句頂一萬句》里說:“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蹦棠陶f了這么多的話,有多少是找到了另一句的呢?寫到這里,我不由得心生羞愧,我陪奶奶說話的時光也是這樣短暫呀!
在第一次聽完奶奶這一生的故事的時候,我的內(nèi)心很感動。在整段的敘述中,奶奶念叨最多的就是“感謝”,感謝父母,感謝國家,感謝時代。奶奶的八十余年,就像是她童年記憶里長在金沙崗上的落花生,在春天里張開毛茸茸的羽葉,開出樸素的淡黃色小花;到了秋天,落花生便慢慢地匍匐下去,將累累的果實托付在了生養(yǎng)自己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