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守朋,陳 晨
家譜,又稱為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呈現(xiàn)的特殊文獻。在內(nèi)容方面,它被認為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之一,記載了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重要人物事跡等歷史情況,被視為一部記錄著家族血脈傳承和文化傳統(tǒng)的歷史圖籍。清入關(guān)后,滿族人分駐全國各地,受漢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為懷念先人和故土,于是各氏族開始積極修纂譜書。后又出現(xiàn)對某個地區(qū)的家譜進行匯編整理的,成果比較顯著的有尹郁山的《吉林滿族家譜資料選編》[1]、關(guān)捷的《盛京滿族家譜精編》[2]、李林的《本溪縣滿姓家譜研究》[3]、張曉光的《吉林他塔拉氏家譜》[4]等,這些家譜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隨著滿族家譜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xiàn),有關(guān)滿族家譜的研究成果也不斷豐富。例如:以某個滿族家族為研究對象集中對這個家族史并且配合家譜進行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佟明寬的《滿族佟氏史略》[5]、薛柏成的《葉赫那拉家族史研究》[6];以滿族家譜研究滿族家訓的文章有王偉的《從滿族家譜看滿族家訓內(nèi)容》[7]、李佳佳的《滿族譜牒中的家訓研究》[8];以家譜整理為研究對象的文章有吳雪娟的《清代八旗戶口檔與家譜整理研究——以瑗琿滿族扎庫塔氏為例》[9]、何曉芳的《論清代滿族家譜的收集與整理》[10];以家譜的研究價值為研究對象的文章有杜家驥的《滿族家譜對女性的記載及其社會史史料價值》[11]、常裕鋮的《滿族家譜的文化特征及其史料價值》[12]等。這些文章或著作,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入手,或深入淺出,或以小見大地將紛繁復雜的滿族家譜逐漸歸納總結(jié)出一套比較有實際價值的研究方法。
綜上所述,滿族家譜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不乏體現(xiàn)滿族生活觀念的作品,但其中關(guān)于滿族人的忠孝觀念這一方面的研究內(nèi)容略顯薄弱。因此,本文將以滿族家譜為載體,研究與分析其中蘊含的滿族人的忠孝觀念。
滿族男子自古以來就以忠誠和愛國為榮,將之視為自己的家族、血脈的根本責任。作為滿族人民的驕傲,忠君愛國是滿族男子矢志不渝的信仰和行為準則。這一觀念源遠流長,深深植根于滿族人民的心中。自從滿清統(tǒng)一中國以來,滿族統(tǒng)治者逐漸接受并推行儒學,使其成為滿族社會的主要思想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儒學的核心價值觀念如忠誠、孝道和仁愛,深入滿族文化,對滿族男子的忠君愛國觀念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儒學強調(diào)君臣關(guān)系的正當性和穩(wěn)定性,將君主視為天命所歸、理所當然的統(tǒng)治者。滿族男子在儒學的教導下,從小就被灌輸忠君的理念,將君主視為國家的父母,對其懷有至高無上的敬意和忠誠。他們從儒家經(jīng)典中學習到君臣間的互相依存和責任關(guān)系,明白作為滿族人的責任就是以忠誠和奉獻回報國家和君主的恩情。
在這一過程中,滿族男子忠誠于國家、忠君愛國的形象日益凸顯。他們以自己的行動和奉獻,表達對國家和君主的忠誠,為國家的繁榮和發(fā)展做出貢獻。不僅本身如此,更加要求后世子孫保家衛(wèi)國、為國盡忠。這在滿族家譜中有豐富體現(xiàn)。
清同治五年(1866)穆宗載淳皇帝提出,全國學孔孟,各姓氏推廣用字排輩,大多數(shù)家族的排輩歌中都包含著 “忠” 的字眼,當然滿族家譜也不例外。例如,蓋州《關(guān)氏宗譜》中就有愛國愛家的記載: “家是國之土,國為家之柱,土壯柱堅實,衛(wèi)國保家富?!保?3]312其中強調(diào)了國家至上,更要求家族子孫要保衛(wèi)國家。再如鳳城《赫舍里氏宗譜》中的輩次字,七言四句, “德承吉林貴崇榮,英明景令樂輔清,忠良維國安全志,世守純貞保泰平?!保?]141滿族《常氏宗譜》輩次字: “永世齡裕春,德隆衍芳麟,明玉賢圣忠,景仁智興崇?!保?]293雅河傅家堡滿洲正黃旗《傅氏(富察氏)譜書》推出字輩譜四十個字: “令昌恩玉天,志生振國華,世君興傳業(yè),圣學俊明章,孝友繼家承。忠良榮耀光,仁義德善廣,太平多吉祥?!保?]230顯而易見的是,這些排字歌中都涉及到了 “忠” ,要求后世子孫忠于君主,使家族榮耀。滿族家譜《齊家譜書》也有這么一段: “文景魁增守,明清繼世光。華興多忠信,國厚樂榮昌?!⒙∏谟⒄?,志業(yè)宏恩偉。耀崇立騰成,宗遠皓彥恒?!保?4]類似的排字歌,在其他家族的家譜里也很常見, “忠良” “國厚” “耀崇” 這些字眼的背后,都隱藏著滿族男子忠君愛國的信念,同時,也是一個普通的滿族家族對于家族后世光宗耀祖的殷切希望。
順治元年(1644),滿族入關(guān)統(tǒng)治天下,滿洲世家逐漸由 “效忠旗主” 向 “效忠皇帝” 的觀念轉(zhuǎn)變。滿族一向弘揚驍勇善戰(zhàn)的精神,因此作為臣子最能體現(xiàn) “效忠帝王” 這一觀念的行為則是馳騁沙場,奮勇殺敵,以報君恩。在滿族家譜中可以看到很多滿族男子在戰(zhàn)爭中為國家獻身,他們不怕艱苦,不畏犧牲,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戰(zhàn)。他們的行為和精神鼓舞著后人,使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和愛國主義精神更加堅定。
編纂成書于雍正朝的《八旗通志·初集》中,《忠烈傳》序有言: “師武臣之捐軀馬革,及守士官之見危授命者,所在多有?!瓕⑹繆^勇前驅(qū),亦有于行陣者。此皆盡忠報國之臣?!保?5]言者于此道出了何為忠烈的標準,作為臣子要 “公忠體國” ,甚至 “以死勤事” 。具體而言,武臣 “捐軀馬革” ,守土官 “見危授命” ,將士 “奮勇前驅(qū)、歿于行陣” ,只有這樣才是 “盡忠報國之臣” 。例如,《鑲黃旗蘇完瓜爾佳氏宗譜》中關(guān)于費英東的記載: “費英東,開國佐運功臣,直義工,位超五等之首?!?其中恩榮祿中直義公費英東碑碑文上寫道:
國家締造鴻圖獎于勞勚,厥有常典,至隆備也。況始事之臣,櫛沐風雨,功載盟府,為國無窮者乎。爾費英東忠亦有謀,沉雄善斷,當太祖武皇帝時,首先歸命,漸涉崇班,始力擒兌沁巴顏,兩征佛訥赫地方,度取撫順,皆能奮勇先進,出奇制勝。額奇克貝勒,矯制移城,爾獨能抗直不回。大義凜凜,攻葉赫志在必克,進無反顧,卒下其城前后數(shù)十載,劻勷大業(yè),遐暢天威,摧陷之勛,實多嘉賴,雖積勞殞身,修烈未泯。
先皇受命之初,追念厥功特崇顯爵,配享廟庭而表章(彰)尚闕,因樹茲貞石昭示將來生健壯獻,歿膺寵恤,榮哀有赫,式慰永懷。庶使宣力國家者,聞之有感云。[2]125
費英東跟隨努爾哈赤征伐轉(zhuǎn)戰(zhàn),每戰(zhàn)必身先士卒,戰(zhàn)必勝,攻必克,沖鋒陷陣,所向披靡。這都是源于費英東對于君主、對于國家的忠誠,才能讓其有誓死的決心。
遼東《曹氏宗譜》中也有關(guān)于曹氏族人清保忠于君主、為國犧牲的英勇事跡。
清保,字一泉,由考中印務(wù)筆帖式歷官驍騎校、印務(wù)章京兼公中佐領(lǐng),道光二十年簡湖北興國營參將,……經(jīng)兩湖總督保裕泰疏請欽加副將銜(從二品),并賞戴花翎?!?jīng)巡撫張奏留守德勝門,賊于沙井連營筑木柵數(shù)十里,賊艘蔽江德勝門適當其衝,盡夜嬰陴固守,賊屢攻受挫。五月賊用地雷轟塌城墻數(shù)丈,督兵搶護,六月深夜賊復用地雷轟塌城墻十七丈,霹聲裂地,火光燭天,督率兵勇猛力搶堵?lián)敉?,轉(zhuǎn)危為安,身受刀矛火缶重傷,于九月十三日傷歿,經(jīng)巡撫張以搶護危城受傷病故,人奏奉旨照都司病故例賜卸,賜祭葬陰(蔭)襲國史列傳,誥授武顯將軍(從一品)。[2]442
曹清保臨危受命,征戰(zhàn)沙場,沒有一絲怨言,與賊人周旋,勇往直前,都是因為心里保留著那一份忠義心。
佟佳氏家族扈爾漢也名垂青史,權(quán)傾朝野。扈爾漢能征善戰(zhàn),文韜武略,精忠報國之志略見一斑。他的子孫中也不乏因忠君愛國受封立傳者。如康熙年間,佟氏兄弟佟國綱和佟國維同征準噶爾部噶爾丹,勇敢無畏地沖入戰(zhàn)場,奮勇殺敵,為平定外患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然而,不幸的是,佟國綱中箭身亡。他以身殉國,為國家和民族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綜上所述,滿族家譜中記錄了很多滿族男子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與付出。滿族男子的忠誠和愛國主義精神是他們傳統(tǒng)美德之一,也是滿族在歷史上取得重大成就和貢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當今社會,應該繼承和發(fā)揚這種精神,不斷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和發(fā)展作出貢獻。
貞節(jié)是中國對婦女行為要求的傳統(tǒng)道德,是儒家的一種倫理理想。由于滿族社會在女真人時期的特殊歷史背景和受族群文化的影響,婚姻制度相對靈活,包括收繼婚、多妻制度等。滿族女子入關(guān)前沒有 “從夫、從父、從子” 以及 “從一而終” 的觀念,社會對婚姻和性別觀念持相對寬松的態(tài)度。這與漢族女子夫死守節(jié)、從一而終的忠孝觀念有著明顯的差別。而滿族人從收繼婚制度轉(zhuǎn)變?yōu)槭刎懝?jié)觀念的過程是一個歷經(jīng)時間和文化交流的演變過程。隨著滿族與中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滿族人逐漸接觸到中原文化中強調(diào)婚姻忠誠和貞節(jié)觀念的價值觀,認識到婚姻忠誠和家庭穩(wěn)定對于個人幸福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清朝的建立對這種轉(zhuǎn)變也起到了推動作用。清入關(guān)后,戰(zhàn)事不斷,清初統(tǒng)治者為了安慰作戰(zhàn)的戰(zhàn)士,逐漸規(guī)范和調(diào)整滿族社會的婚姻制度和家族倫理觀念,強制婦女忠于丈夫守節(jié),強調(diào)忠誠和貞節(jié)的婚姻道德。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遵照漢族儒家倫理觀念,滿族女子的忠孝觀念也隨之發(fā)生巨變。滿洲旗人女子開始同漢族女子一樣,夫故在家守節(jié),撫養(yǎng)遺孤,贍養(yǎng)姑舅。這樣的事例數(shù)不勝數(shù),且在滿族家譜中也有體現(xiàn)。通過梳理滿族家譜資料,歸納出了幾種比較常見的守節(jié)形式:
未婚守節(jié)是指當婦女的未婚夫去世后,她們按照妻子的禮儀前去奔喪,并立下終身不再嫁人的誓言。這種行為被稱為室女守節(jié)或未婚守志。室女通常會到未婚夫家中守節(jié)(也稱為過門守節(jié)),照顧丈夫的父母,有些甚至會過繼子女作為繼承人。這種堅守節(jié)操的行為展現(xiàn)了婦女們對逝去未婚夫深深的忠誠與尊重?!肚迨犯濉ち信畟鳌酚涊d的 “多寶聘妻” 是宗室女,滿洲正藍旗人,大學士靈桂兄女。兩人訂下婚約后,多寶去世,宗室女前往吊唁,并 “立從子英煽為后” 。靈桂將此事奏聞,同治皇帝書 “未吉完貞” 四字以賜。[16]14140不止于此,《陳氏宗譜》中,陳霞池聘妻錢氏,未舉行婚禮,霞池死亡,錢氏去往夫家,并為其立后,縣里的士人前往存問,說道: “朝廷旌貞女,與節(jié)烈并重,當請於有司?!保?7]她們的夫君都是在訂立婚約但未成婚時逝世,而她們不僅選擇忠于夫君不改嫁,且去往夫家照顧翁姑。此外,還存在一種情況:若男子未娶,女子也未嫁,二人情感深厚,彼此相愛。當男方不幸去世后,女子選擇了終身不再嫁人,并守節(jié)以示忠誠。這種行為也表明了女子對男子的忠誠,展現(xiàn)了她們對感情的專一和深沉,用自己的行動彰顯了對逝去男方的深深情感,以及她們終生守護這份貞節(jié)的堅定決心。
清代滿族曾存在過 “兄死妻嫂” 的習俗,這種習俗一直延續(xù)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封建社會,滿族的婦女夫死后有轉(zhuǎn)房習俗,但后來受儒家文化熏染,提倡婦女守節(jié)的傳統(tǒng)。對于那些年齡在30 歲以上至50 歲之間的婦女,如果她們能堅守節(jié)操并終身不再嫁人,社會將予以表彰,建立紀念碑、設(shè)立紀念場所,通常被稱為 “貞節(jié)牌坊” ,以使她們的名字流傳千秋。正因如此,滿族婦女在丈夫去世后,往往能夠堅守節(jié)操并終身守節(jié),以追求貞節(jié)的美名。
清代末期,奉天府蓋平縣城東暖泉村(今蓋州市暖泉鎮(zhèn)前暖泉村)出了一名舉人——陳桂生(原名陳榮銘,字薌林,出生于道光年間)。《陳氏譜書》[18]中記載陳桂生的母親邵氏懷他在身時,其父親不幸亡故。突如其來的變故,讓陳家陷入貧困。上有守寡的婆婆,下有尚未出生的孩子,所有的家庭重擔突然間全部壓在邵氏一人身上。然而堅強自立的邵氏并未被磨難擊倒,她甘于貧苦,以紡織養(yǎng)家糊口,上奉侍守寡婆婆三十余年并為其養(yǎng)老送終,下?lián)狃B(yǎng)兒子長大成人并供其入學讀書。陳桂生自幼便刻苦讀書,在母親含辛茹苦的撫養(yǎng)教育下,在光緒元年(1875)終于中舉,光宗耀祖。邵氏苦節(jié)50 余年,于光緒九年(1883)去世。其節(jié)孝事跡感動鄉(xiāng)里,經(jīng)地方層層上報至朝廷禮部,光緒十一年(1885),光緒帝親下圣旨為其立碑建坊進行表彰。碑首為九眼透龍浮雕,碑額雕刻楷書 “貞能致壽” 四字。碑額處雕刻楷書 “圣旨” 二字,彰顯了其不凡等級。碑面右側(cè)標題為 “旌表·陳太孺人貞節(jié)坊” ,正中為陳桂生親筆 “褒揚節(jié)孝” 四個大字,左側(cè)落款為 “大清光緒十一年歲次乙酉孟夏月初八日男桂生敬立” 。
在清代東北旗人家庭中,還存在著一種被稱為 “烈婦” 的女性,她們在丈夫去世后選擇殉夫從死。這些烈婦的行為,彰顯了她們對家庭的忠誠和無私奉獻。舉例來說,早在清初就有一位名叫希光的奉天滿族旗人烈婦。希光姓鈕祜祿氏,屬于滿洲正白旗的族人,嫁給了員外郎伊嵩阿。丈夫早逝后,她為了守節(jié)而被賜入節(jié)孝祠。[19]據(jù)《欽定八旗通志》記載: “光,……夫病,割股以療,不驗,矢以死從,……女嫁之次日,賦七言律二章見志,自縊死?!保?0]1692-1693希光為了治療丈夫的疾病,不惜割下自己的一部分股肉。然而,丈夫最終去世,希光下定決心以死殉節(jié)。為了撫養(yǎng)幼女長大成人,她努力維持了長達十年的時間。直到女兒出嫁后,她毅然決然地履行了自己的承諾。希光還具備詩才,曾作《烈婦詞》二首,題曰 “為舒文襄公兒婦棟鄂氏作” ,實亦自傷之詞。詩曰: “殉夫慷慨女宗賢,日下芳名眾口傳。我欲捐生猶未得,羨君今已著先鞭?!保?1]“夫君寄托意殷勤,忍死權(quán)留現(xiàn)在身。傳語英魂休笑我,須知我亦后來人?!保?0]1696
滿族女詩人佟佳氏創(chuàng)作了《挽希光鈕祜祿氏》這首詩,以表達對希光的悼念之情。詩云: “守志故云難,死節(jié)誠不易。存孤殉烈間,泰山鴻毛異。忠孝丈夫心,節(jié)義女子事?!乙鄠€中人,濡遲乏斷制。生前未相識,安得瑤華寄。長言敢曰詩,聊備管彤志?!保?2]雖然佟佳氏與希光在生前并沒有相識,但佟佳氏對希光的生平事跡有所耳聞,對她為了守節(jié)而舍生殉節(jié)的行為深感贊嘆。無論是 “存孤” 還是 “殉烈” ,雖然佟佳氏和希光在選擇上有所不同,但她們對 “節(jié)義女子事” 的接受與認同是一致的。兩位女子都體現(xiàn)了對家庭和道義的高度承諾,以及對忠誠和純潔的崇尚。這種共同的價值觀使她們成為忠貞不渝的榜樣,值得我們敬佩和敬仰。
有一句民諺說: “寡婦門前是非多。” 在婦女守節(jié)期間,她們很容易成為圖謀不軌的淫邪之人的目標。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滿族女子采取了一些預防措施,與內(nèi)地漢族的節(jié)婦相似。一開始,她們選擇與親人同住,同時盡量避免穿著鮮艷的衣物,盡量減少與異性接觸。有些貌美的節(jié)婦甚至采取極端的方法,如剪斷發(fā)喪失容貌。更為極端的情況是一些節(jié)婦采取了 “以死拒奸” 的方式。這些措施旨在保護婦女的貞操和尊嚴,以防止不良行為的發(fā)生。這種極端的行為意味著她們寧愿犧牲生命,也堅決拒絕受到侵犯。這種做法展現(xiàn)了她們對貞節(jié)的高度執(zhí)著和堅定的決心。如吉林烏拉正黃旗伊達色妻郭氏, “有趙官濟者,窺其獨處,冒入,將犯之,倉卒無可呼援,力摑其面,墜齒。官濟負痛且怒,遂害之。乾隆二十二年予旌,入祀節(jié)孝祠?!保?3]滿族貞節(jié)婦女中,一部分是出于深情而守節(jié),為了愛情而堅守,然而更多的婦女是出于道義和原則而守節(jié)。在孤寡無依的境況下,她們以堅韌的意志忍受屈辱,克服各種難以想象的困境,并承擔起重重的家庭責任。她們?yōu)樽约旱募彝?,甚至為社會的進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些婦女以她們的堅忍和犧牲精神,彰顯了她們對家庭價值和社會道德的高度認同。
自古以來,滿族就注重家族傳承和家族倫理道德觀念的傳承。在漢文化的日益影響下,滿族人也逐漸形成了修撰家譜的風氣。在滿族家譜中,尊宗敬祖逐漸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滿族人尊宗敬祖的方式主要表現(xiàn)在家族傳承、修纂家譜和祭祖等方面,強調(diào)了滿族人對孝道的重視。這些傳承不僅僅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還體現(xiàn)在家族家譜的歷史記錄中。
俗語,水有源,源遠則流長,木有本,本固則枝榮,唯有人祖。祖宗者,子孫之本也。漢族如此,滿族亦然。 “人之有婚配,所以才會有宗親嫡傳。涉及承宗廟統(tǒng),淵源悠長之事,怎么可以不慎重從事呢?”[24]
首先,在滿族的孝觀念中,子孫不旺、后繼無人被視為家族中最大的不孝行為。滿族家庭高度重視子孫繁衍,尤其生育男孩和多子多孫的老人在族人中享有崇高地位。他們認為子嗣興旺,香火得以延續(xù),家族才能得以傳承,所以說,子嗣興旺是滿族人民的強烈期盼。在最初的滿族家譜中,男性入譜的人數(shù)通常遠多于女性,女性在家譜中的記載極為有限。只有那些能生育男孩的女性才能在家譜中留下自己的姓氏,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中只有男性才能實現(xiàn)傳宗接代以表孝行,這也足以證明傳宗接代在滿族人心中的重要性。
其次,傳宗接代還與維護家族團結(jié)息息相關(guān)。家和萬事興,便是對先祖無盡的孝?!端献谧V》中明確規(guī)定了嗣續(xù)的制度,認為沒有后代是大不孝的行為。因此,宗譜規(guī)定 “無子立嗣宜遵宗法先于同父周親內(nèi)序立,無則準于從堂兄弟之子擇立。”[13]312在沒有子嗣的情況下,可以按照宗法的規(guī)定選擇同父親兄弟內(nèi)的合適人選來繼承家族。如果在內(nèi)部選擇中仍然沒有適合的人選,可以考慮從堂兄弟的子孫中選擇。允許兼祧的情況下,一人可以作為兩個分支的繼承人,但必須根據(jù)其子女的情況來決定。如果該人有雙方子孫,則可以分別承繼兩個分支的家業(yè)。然而,如果該人只有一個子嗣作為單傳后代,那么同時兼為兩個分支的繼承人將變得困難。 “除愿分承聽之外,其不愿分承者,此子先盡所親,無子者可以另繼?!保?3]312此外,宗譜還明確禁止異姓亂宗的事情發(fā)生,并對違規(guī)行為進行嚴厲地懲罰。從中可以看出,滿族家訓中的規(guī)定要求家族成員嚴格遵守封建宗法制度,通過血緣關(guān)系來維持家庭內(nèi)部的等級秩序,以維持家族的穩(wěn)定團結(jié)并盡孝道。
家譜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家族的光輝歷史和發(fā)展軌跡。它記錄了代代相傳的家族傳統(tǒng),凝聚著族人或同姓氏人的情感,同時也增強了家族集體認同感。家譜不僅僅是一本圖書,更是一部承載著家族記憶和價值觀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滿族入關(guān)以后,儒家思想的忠孝觀加強,康熙皇帝頒布圣諭十六條,雍正皇帝撰《圣諭廣訓》,專門論述如何盡孝道。與此同時,推廣滿族修編家譜,乾隆九年完成《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掀起了第一次修譜高潮,到嘉慶、光緒時又出現(xiàn)了兩次修譜高潮。滿族各氏族的家譜序言中幾乎都描述了修譜之目的,就是以忠孝傳家,別支派,敘昭穆,明親疏,睦宗族,使闔族之人尊祖敬宗,慎終追遠。也就是說,家譜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后人,其中以忠孝教育為核心。
富察家族氏族譜書相比于其他氏族家譜強調(diào)祖先之孝的內(nèi)容尤為突出。一些富察家族家譜序中言 “創(chuàng)修譜本,宗祖功德,賴以垂昭”[25]120, “為我族敬宗之德,為敬祖尋根之便,續(xù)寫族譜”[2]381,《富察氏譜本》記載: “人家旺,敬祖上,以聊忱追遠之念,俾得先祖之庇” 。從這些序中不難看出富察氏家族編撰譜書的緣由多為追根溯源,光宗耀祖,以諭后人。然《訥音富察氏譜傳》序又言: “族譜之作,殆古仁人孝子,不忍祖其親盡而作乎?……此吾富察氏族譜所以修也?!诤跏谴湃嗜诵⒆樱蝗桃暺溆H盡而忘而作之遺意乎?……彰亦得謹尾數(shù)言以志,彰之幸,且庶幾族中子弟,他日誦之識之,而仁人孝子之心,將油然生也”[26]558-559,此序認為族譜編修的另一緣由在于后世子孫的孝道,不忍祖先的親情喪失殆盡,此即家譜 “維系親族” 的作用之一, “而仁人孝子之心,將油然生也” 即家譜 “明孝悌” 的又一功能。又據(jù)《沙濟富察氏宗譜》序中載: “愛合族人而重為訂正,匯云礽于群從,緬紹續(xù)于前昆,此固孝子慈孫之美舉”[26]446,言者那清安認為重新訂正族譜是孝的一種表現(xiàn)。
此外,其他家族譜書中也有體現(xiàn),如《趙氏譜書》記述: “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又記載 “知本若何?知我宗族,無論或遠或近,或親或疏,或百戶或千戶或萬戶或萬萬戶,皆一祖之遺留,正如一本之眾枝,一水之長流也?!保?]380趙氏家族認為修譜是為了永遠孝敬祖先,緬懷先人,一代接一代地將家族的興旺延續(xù)下去?!端骶b羅氏統(tǒng)宗》記載: “客有問余,何為而集譜書也?余應之曰:此編一成,上之可以追述先人,下之可以流傳后世。凡人皆重本源,況我滿人,尤宜鄭重,而不容遺忘也?!保?7]由此可以看出,修纂譜書也是滿族人對先祖表示尊敬與盡孝的一種方式。
《富察氏譜本·祭祀儀注序》言: “夫祭者,記也,所記先人之遺事。祀者,恩也,克思祖宗之余恩。故水源木本,以此追遠之孝。……我們富察氏,歷代以來,族大支繁,散居各處,分孫蕃衍,尚對祭祀不徹底者,非但惹人識笑,尤恐我族子孫相繼更感茫然矣。予甚憂之?!保?5]126這充分表明了富察氏家族后人將對祖先的祭祀視為是慎終追遠的一種孝道實踐。不僅富察氏家族如此,一般的滿族家族中都有類似確切的祭祖習俗,包括如何供奉祖先、祭祖事宜以及祭祀的注意事項等內(nèi)容在家譜中都以大量篇幅進行規(guī)定。
岫巖滿洲鑲紅旗《丁氏譜書》中有關(guān)供奉祖先的內(nèi)容是這樣記載的, “滿族人都是在本族的各戶西山墻上的中央處設(shè)立一塊祖宗板?!保?8]1267滿族《烏喇那拉氏家譜》中也有類似記載。[2]51大概的意思是在室內(nèi),滿族人會在西墻供奉祖先的神圣牌位,這個地方被稱為 “佛爺炕” 。在佛爺炕上,他們供奉著 “祖宗板子” ,并且有一些特定的規(guī)矩需要遵守。例如,不允許在此處掛衣物,過年期間也不可以張貼年畫等裝飾物。此外,尤其是女性應當避免隨意坐臥在佛爺炕上,而且通常客人也不應在此處休息。更重要的是,絕對禁止將滿族人日常使用的鞭子或者狗皮帽子放在佛爺炕上。后來由于各族旗人混住雜居,供奉祖先的形式略有變化。岫巖《易穆查氏家譜》中記述: “我岫巖滿族內(nèi)部滿洲旗人,蒙古旗人,漢軍旗人之間年深相處日久,各種風俗交織,故互相變異互相仿效,在所難免。我楊氏本為佛滿洲正黃旗,但久居娘娘城山城之南,與山后鄧姓相鄰,故其祭祖方式,經(jīng)三世祖黑色原僅為武略騎尉,無文化故決定效仿鄧姓,漢軍旗人之習俗中堂柁上木制家廟供之。其優(yōu)點在于既尊又潔。如哨子河汪姓本純滿族同樣供五案;漢軍旗人,同樣供西墻祖先?!保?8]123可以看出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祭祀祖先的方式發(fā)生變化,但對祖先的孝心絲毫未減。
由于對敬祖的重視,在家譜家規(guī)中對于祭祖事宜以大量篇幅進行規(guī)定。例如《吉林他塔喇氏家譜》的家訓篇中關(guān)于祭祀的內(nèi)容有這樣的記載: “每歲富者宜按季一舉;中人之家,歲二三舉;即貧者,亦應歲一舉。他村酌量前去,同村而居者,必舉族以往。其無故不至者,穆坤得嚴詞以責之,以盡敦睦之誼。家祭每祀必涓吉。祀前數(shù)日先通知各族主祭之家,宜灑掃西室,虔備祭品。屆時主祭之人固宜誠敬,與祭者與執(zhí)事亦須恪恭將事,各穆坤及尊長有糾察之責。”[29]這里是說,家族中比較富裕的族人要按照季度進行祭祀,并且同族居住的人也要一同前往,應該到場卻沒有去參加祭祀的族人還會受到穆昆達的責罰。另一方面,還要為祖先設(shè)立祠堂,每年的冬至日舉行祭祀活動,次日還要進行墓祭,并且每年要在清明節(jié)等節(jié)日進行拜掃。
有一些家譜對于祭祀的注意事項也有規(guī)定。岫巖《曹氏家譜》中記載: “一、家有病人,向祖先、天地禱告許愿,當病人病愈后,還愿祭祀。二、出征凱旋歸來或幸存歸來祭祀,以示祖宗保佑。三、慶豐收(農(nóng)牧副漁業(yè)得豐收)祭祀時,請家族、親友等人吃肉,喝酒,以示我家族、親友、鄰居之團結(jié)?!保?0]
這些詳細的關(guān)于祭祖的記載無一不體現(xiàn)出后輩子孫對于先祖的尊敬與重視??傊?,滿族人的忠孝觀念體現(xiàn)在他們的家族文化中,他們通過祖先之孝的傳承和弘揚,強調(diào)了家族傳統(tǒng)和家族榮譽的重要性。同時,他們也非常注重孝道和尊老等家庭倫理道德觀念的傳承與實踐。
尊老敬上一直是滿族文化中的重要價值觀和傳統(tǒng)美德。滿族家譜作為傳承家族血脈和智慧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無疑是尊重和敬仰親人的具體體現(xiàn)。通過家譜的編纂和傳承,滿族人民表達了對長輩的深深敬意,并將其視為家族傳統(tǒng)的核心。在滿族的家譜中,尊老敬上的 “孝” 觀念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曾子曰: “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yǎng)?!保?1]這句話的意思是,對待父母的孝道有三個層面:首先是要以最大的尊敬對待父母,表現(xiàn)出深深的敬意;其次是不辱父母的名聲和尊嚴,要以自己的行為和言行為父母爭光;最后是能夠承擔起養(yǎng)育父母的責任,照顧他們的生活和需要。這三個層面共同構(gòu)成了孝道的實踐。《他塔拉氏宗譜》中指出: “父母養(yǎng)育子女不容易,他們應該得到無微不至的溫暖和愛護。”[32]這類譜書均以血親報恩的樸素思想為基礎(chǔ),論證了子女對于父母的孝道義務(wù)的合理性。同時,滿族人民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竭盡全力,精心照料父母,以展現(xiàn)孝道的實踐。如《吳氏宗譜》要求兒女應該 “對待父母要孝順,做到內(nèi)盡其心,外竭其力,晨昏定省,奉養(yǎng)無違,效羊羔跪乳,烏鴉反哺”①遼寧鞍山羊草、東臺、南地號、八家子《吳氏宗譜》,1954年秋立譜,2002年春修譜,第44頁。。家譜中的這些內(nèi)容旨在勸告后人要贍養(yǎng)雙親表孝心,當然,也不乏突出者。
岫巖《汪氏宗族譜書》記載汪貞女,性好讀經(jīng)史,終身未嫁,伺候父母。
鑲藍旗,滿洲福在之女,貢生色枵額,文生永升額之姊,文生岱齡、蘿久,武生叔齡,俊齡之姑,文生希克倫、寶三、圖克忠、圖克志之祖姑文生慶貴之曾祖姑也。幼時許字某氏,稍長,膺足疾微跛。某有退婚意,屬媒風示,父母皆難之,而竊竊然惟恐女知。女察其情,遽返其聘。父母交口誶責,女曰兒欲效北宮之女嬰兒子者,事父母最樂,奚嫁為某奇女之志節(jié),復屬媒謝過,苦相要。父母將允之,開諭萬端,終不從。由是依父母以居,溫清定省,為諸男最。父母偶不豫,輒親調(diào)藥餌甘旨以進,持齋虔禱,往往有效。持父母之喪,動止悉遵古禮,佐兩弟持家政,積年無廢事。性嗜讀經(jīng)史,皆了了,尤喜吟詩,針黻之余,吟誦不輟。族中之秀者,讀書成名,經(jīng)傳多其口授。女童子則教以《論語》、《內(nèi)則》諸書。喜讀孝經(jīng),每以不虧不辱,全受全歸,為守身要著。旁通內(nèi)典,慕鉤翼之為人,朝夕誦經(jīng)、必如藏數(shù),衣粗食淡,至老神明不衰,年七十九無疾而逝,空中有音樂聲,鄰里仿佛聞之。[28]1373
汪貞女用自己的一生來照顧雙親,以最大的能力為父母養(yǎng)老送終,真正做到了盡孝盡善,值得頌揚。
睦親和順也是滿族人忠孝觀念的重要表現(xiàn)?!兜茏右?guī)》中的 “出則悌” 中有一句話: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保?3]這句格言傳達了兄長對弟弟的愛護,以及弟弟對兄長的尊敬的重要性。當兄弟和睦相處時,不僅彼此和睦,也對父母表達了一種孝心和尊敬,強調(diào)了家庭中親情和和睦相處對于傳承孝道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舊時,滿族的傳統(tǒng)家庭中幾乎都是聚族而居,人口較多,這就要求兄弟妯娌之間友愛,這樣才能振興家庭。
滿族傳承了中國 “以和為貴” 的傳統(tǒng),弘揚著 “和順寬讓” 的觀念。這一觀念在滿族家譜的家訓篇中具體體現(xiàn)為倡導家庭和諧的齊家之道。尤其在促進兄弟之間和睦關(guān)系方面,《李氏家傳》①李謙.李佳氏譜書.出版地不詳.《李佳氏家譜》于嘉慶元年(1796),為五世孫李謙所書,民國13年,又為九世孫李清復書。的家訓中的第四條規(guī)定為: “兄弟系同胞人也,其心何用異哉” 。兄弟是一奶同胞,要同心同德真誠相待互幫互助;第七條 “家中子弟,妻嫂子侄等,勿論誰多吃多穿,均是骨肉,不可爭競。近來多有這等人,親手足如同陌路之人,食爭飯,穿爭衣,并私積銀錢。男女往往口角嚷鬧,霎時分居,兄不憐弟,弟不敬兄,忘手足之大情,傷父母之育恩。兄弟分居,以致父母吃穿無著晝夜悲啼。是何人子也?可恨!天必誅之?!?兄弟之間切不可由于食物、衣服、財務(wù)等方面你爭我奪,而致兄弟不睦,忘卻手足之情,令父母傷心。尚氏《先王遺囑》中也有云: “平常喜慶各事,弟兄長幼,務(wù)極和氣往來,刻刻以父母為念?!保?4]顯然,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可以使得父母免于操勞,安然生活。
有些家譜中還涉及了族人、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規(guī)條。例如《李氏家傳》第九條、第十條、第二十六條分別記載了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鄰里親友,無論男女老幼必敬之。鄰人如有紅白事故,有錢幫錢,無錢幫力” ; “親友如有急難,或窮困之事,欲求借貸家有余資,只管借去,段不可取重利。倘還不到,展限緩之” ; “街坊人等,總以和順待之,如有急事,一呼即到。俗云:遠親不如近鄰,真乃嘉言也?!雹谕稀独罴咽献V書》。此處提及了親戚鄰里街坊之間遇到困難的時候,要主動為其提供幫助。由此可見,睦親和順也是孝的一種體現(xiàn),且在滿族家譜中成為要求甚多、規(guī)定詳細、多處可見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滿族社會中,老人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全體族人將尊敬和敬重老人視為一項傳統(tǒng)美德。在滿族家庭中,年長者享有高尚的地位,因為他們認為年長者具有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和智慧,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受到家庭成員的高度關(guān)注和尊重。年輕一代也會積極地向年長者請教,聽取他們的建議和意見,以便更好地處理家庭事務(wù)。康熙、乾隆皇帝都舉行過數(shù)次 “千叟宴”③千叟宴,實施于清朝康熙年間,乾隆時亦有舉行,是清廷籠絡(luò)人心之舉。千叟宴是指邀請耆老參與御宴的敬老活動。,提倡尊老敬上。因此,滿族人無論官宦士紳還是平民百姓都把尊老敬上視為美德,成為家規(guī)族法的重要內(nèi)容。
在滿族家譜中,關(guān)于 “尊老敬上” 的內(nèi)容,有著十分詳細的要求,在日常行為和禮儀方面,都有著十分突出的體現(xiàn)。如《岫巖滿族家譜選編》附錄中對于禮儀習俗的規(guī)定: “晚輩敬謹之禮,在途中忽然相遇時,如果騎馬,要下馬跪下叩頭、讓路通過。如果在坐著時或設(shè)宴時要跪下叩頭?!保?8]1661同時,很多滿族家譜還規(guī)定,晚輩要每三天給父母請一小安,五天請一大安。如果家中有老人或者是長輩去世,服孝期間,男子禁止剃發(fā),女子禁止佩戴飾花,且在為期三年的服孝期內(nèi)不得穿紅色服飾。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住在一起的晚輩們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給老人和長輩們請安。當老人和長輩對晚輩或者小孩進行教誨的時候,晚輩要洗耳恭聽,不可以有任何的頂撞。當晚輩與長輩同路行走的時候,晚輩要緊隨長輩的身后,進出門時,晚輩要先行幾步為長輩開門,并注意開門后也要讓長輩先行。這些規(guī)定幾乎在每個滿族家譜中都可以看到,只不過各個家族會有對后輩要求不同的差別,但從這些氏族家譜的家訓中就可以更加翔實地看到滿族尊老敬上的風尚。
上述眾多譜書表明,滿族家譜中體現(xiàn)了滿族人的尊老敬上,包括贍養(yǎng)雙親、睦親和順、尊老敬老等方面的內(nèi)容。滿族人注重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尊重年長者,遵循孝道傳統(tǒng),同時也注重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支持和幫助,體現(xiàn)出的滿族人深厚的人文情感和家庭觀念已經(jīng)成為忠孝觀的重要內(nèi)容。
滿族家譜是研究滿族歷史的第一手民間檔案資料,是突顯滿族文化的載體。雖然各氏族家譜編寫的繁簡不同,但大多包括忠孝觀念的部分,主要體現(xiàn)在滿族男子忠于君主,滿族女子忠于夫君,慎終追遠的祖先之孝以及尊老敬上的家人之孝等方面。家譜融入了忠孝一體的思想,將其具體的觀念和傳統(tǒng)美德蘊藏于族譜文本之中。通過書寫滿族男子在家譜中的榮耀來彰顯對國家和君主的愛國情懷,更深刻地體現(xiàn)了滿族男子對于國家的付出與犧牲;通過書寫滿族女子在家譜中的位置和各種各樣的守節(jié)形式,表達了滿族女子對于夫君的忠誠;通過查閱家譜姓氏、來源等詳情,得出滿族人民是依靠傳宗接代、纂修家譜的方式表尊宗;通過描寫祭祀祖先時的禮節(jié)來體現(xiàn)對先祖的孝;通過翻閱家譜中關(guān)于家規(guī)家訓的內(nèi)容可得知養(yǎng)親敬親是尊老敬上的基本要求,睦親和順也是家人之孝的一種形式。
滿族家譜傳承至今天,是因為依然有其特有的價值和生命力。其中蘊含的忠孝觀念不僅僅是一種家族傳統(tǒng),更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它體現(xiàn)了對祖先、父母和家族的尊重和珍視,同時也強調(diào)了家族凝聚力和傳承家族價值觀的重要性。通過研讀家譜,我們不僅能夠深入了解家族的淵源和血脈相承的故事,還能夠感受到民族的自豪和文化的自信。因此,家譜在國家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家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一環(huán)。且這些滿族家譜在檔案、史料、文學資料、尋根認同上具有極高的價值,對此的研究將對全面了解清朝歷史及滿族史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