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海
閱讀,不僅可以提高中小學生學習效率和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生們的思維、寫作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陶冶他們的情操。
在新課改背景下,中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朗讀,使學生在朗讀中感知整體,在朗讀中有所感悟,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朗讀中陶冶情感。朗讀在中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是一種簡單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部分中小學語文教師只注重精讀,而忽視了自讀的作用。下面筆者從自讀、精讀、誦讀這三個方面淺談自己的看法。
一、自讀中感知,要有“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意思是說只要多讀幾遍,文章的主旨大意自然而然就會明白,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的重要性。所以教師不應當越俎代庖、條分縷析地講解,而應當讓學生自己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自己去閱讀、去理解、去領(lǐng)會,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起到引導和輔助作用。有一位教師在教《桂花雨》一文時,并不急于給學生分析課文內(nèi)容,而是讓學生自行閱讀,看看文章講了什么。學生閱讀結(jié)束后,紛紛舉手詢問問題,這時這位教師再次讓學生閱讀課文,學生閱讀結(jié)束后,又紛紛向老師詢問問題,這時老師又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學生閱讀之后,教師則讓學生根據(jù)課文自行討論解決問題。這樣教師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閱讀,有效地提高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的氣氛。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對課文有深刻的理解,使得學生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加深了對課文中心思想的理解,所以不用老師解答,學生自己就能夠解決自身的疑問。所以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應當相信學生具有這種能力,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讀時間。
二、精讀中領(lǐng)悟,重在“巧”
在中小學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只停留在自行閱讀階段是不行的,這時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為學生指出正確的方向?!伴喿x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jīng)常比較、揣摩,養(yǎng)成習慣?!睏钤偎褰淌谠谡務b讀中的感悟時,認為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是經(jīng)過自讀感悟出來的,這是一個自悟過程,悟的過程就是對文章語言文字理解的過程,從而真正體會文章的主旨。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學生的閱讀能力不佳,需要教師進行正確指導,引導學生自讀一些詞句優(yōu)美的段落、篇章,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在教學中,教師應當以學生的自讀為基礎,然后以教師的點撥為輔助,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小鹿的玫瑰花》這篇文章時,老師問學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學生都會說沒有,但是被問到為什么時,學生的答案只是因為玫瑰比較美麗。這表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夠透徹,沒有真正理解文章的主旨。此時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體會文章的要義,這是引導學生進行精讀的關(guān)鍵。學生要想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就必須反復閱讀文章,這樣就自然理解了文章主旨,學生自身的體會和感悟是教師無法替代的。
三、誦讀中表達,在于“情”
在中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閱讀時間,單單依靠教師的講解和分析不能讓學生對文章產(chǎn)生深刻的理解,只有讀者與作者進行心靈上的溝通,才能使讀者切身感受讀者的思想。只有讀者不斷進行有感情的誦讀,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向?qū)W生傳授一些閱讀方法,給學生留下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學生親身體會作者的情感,真正體會到文章的真諦,這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在教《匆匆》這篇課文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反復閱讀,然后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談談自身的感受,這樣就能夠促進學生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將閱讀的權(quán)利交給學生,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閱讀時間,使學生感受自己就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起到輔助作用。為了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師也可以在學生閱讀課文時播放一些契合課文意境的音樂,從而感染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真正進入文章所講述的情景之中,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學生朗讀時,促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與作者的情感世界相連,這樣就能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所以在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當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因此,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進而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等。
中小學時期,正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階段,這個時段多讀書、讀好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精神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