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峰 李貴慶
摘要:隨著全民健身政策的落地與執(zhí)行,國民生活水平與經濟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對健身的需求也日益提升。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闡明城市居民健身需求的特點與影響因素、城市健身服務現狀與發(fā)展趨勢、城市居民健身需求與服務匹配之間存在的困境與優(yōu)化路徑。困境:居民健身需求與服務供給失衡、城市健身服務質量不高、城市健身服務內容不匹配、城市健身服務場所設施不足。路徑:優(yōu)化城市健身服務供給體系、調研與分析居民健身服務需求、建設智能化城市健身服務平臺、制定城市健身服務政策、宣傳與推廣城市健身服務。
關鍵詞:城市居民;健身需求;服務匹配;優(yōu)化策略;全民健身
Study on fitness demand and service matching optimization of urban resi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fitness
Wang Jifeng? Li guiqing
(WuHan sports Universtiy, Hubei WuHan province 430079)
Abstract:With the l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olicy,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living standards and economic levels, the demand for fitness of urban residents is also increasing.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residents' fitness needs,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fitness services, the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path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fitness needs and service matching. Difficulties: imbalance between residents' fitness demand and service supply, low quality of urban fitness service, mismatch of urban fitness service content, and insufficient urban fitness service facilities. Path: Optimize the urban fitness service supply system,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residents' fitness service needs, build an intelligent urban fitness service platform, formulate urban fitness service policies, publicize and promote urban fitness services.
Keyword:? Urban resident; Fitness needs; Service matching; Optimizing strategy; national fitness
引言
《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等政策文件的相繼發(fā)布,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建設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仡櫄v程,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健身需求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新的歷史起點推動了全民健身高質量服務發(fā)展[1]。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代城市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城市居民對健身需求的關注以及健身服務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健身難”問題是新時代新聞報道的焦點[2]。因此,如何構建高水平的城市居民健身服務匹配體系對于解決居民健身需求的實際問題緊迫且重要,當前學界主要通過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等官方邀請相關領導、專家向社會解讀《意見》的意義、亮點與舉措[3],然而制度又需以理論為指導去把握內在邏輯,進而推動其制度優(yōu)勢轉變?yōu)楦哔|量的實踐效能。本文從城市居民健身需求特點及影響因素、健身服務現狀與發(fā)展趨勢出發(fā),審視我國當前城市居民健身與服務匹配現狀與困境,為現代城市居民健身需求與服務的良性匹配和發(fā)展以及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提供實施路徑。
1城市居民健身需求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1.1城市居民健身需求的特點
1.1.1多樣性
(1)健身目標多樣性使得居民對健身的需求有所不同,包括身體健康、體重管理等方面。(2)運動偏好多樣性使居民在選擇健身活動時具有個人化偏好,包括有氧運動、力量訓練等。(3)由于城市生活的快節(jié)奏,時間和空間需求也呈現多樣性。(4)健身對于居民不僅是身體鍛煉,還是社交和情感交流的機會,因此社交和情感需求存在多樣性。(5)不同年齡段和群體的居民對健身需求也存在多樣性,涉及年齡、性別等因素。
1.1.2差異性
(1)居民在健身經驗及水平等健身程度上存在差異,如常年健身者與健身初學者存在明顯差異。(2)居民由于時間和空間限制差異也會影響健身需求。(3)居民可能會因為不同的意愿和動機去進行健身活動,如關注健康、美觀等。(4)居民對于健身環(huán)境偏好存在差異,包括室內健身場所和戶外健身場所的不同選擇。
1.1.3時空性
(1)居民由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限制,追求時間靈活性,需要在特定時間段進行健身。(2)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場所通常位于繁忙的城市,為減少時間和交通成本,追求場所便捷性。(3)隨著科技發(fā)展,居民希望通過智能終端或在線平臺獲得移動健身服務。(4)居民進行健身活動時,希望能夠與他人進行社交互動、聯系和分享,以滿足社交需求并獲得互相激勵。
1.1.4個體性
(1)居民的健康狀況和身體條件是獨特的,對健身方案或指導也表現出個體性。(2)居民對健身的目標和動機會不同,直接影響對健身服務的需求和選擇。(3)居民在選擇健身活動時有個體化的偏好和興趣,影響對健身活動的選擇。(4)居民的時間安排和生活方式不同,對健身服務的需求也會不同。(5)健身對居民來說不僅是身體鍛煉,也涉及心理和情感層面的個體性需求。
1.2城市居民健身需求的影響因素
1.2.1個體因素
個體因素中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和收入水平影響著居民的健身需求。不同年齡段居民的健身目標也不同,男性和女性由于性別差異會產生不同的健身需求,個體的健康狀況也對健身需求起著關鍵作用,關系著健身方案制定、健身活動選擇等。而收入水平會決定個體對健身資源和服務的可獲得性,影響居民選擇健身俱樂部、私人教練服務或購買健身設備和器材的能力。
1.2.2社會因素
家庭、工作和社交是影響城市居民健身需求的重要社會因素。家庭責任、成員和環(huán)境影響著居民參與健身活動的時間和機會。工作日程、壓力和環(huán)境也會對健身需求產生影響,要在工作和健身之間尋找平衡。社交圈子和活動可以提供社交互動和互相激勵的機會,增強居民的健身動力和參與度。
1.2.3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包含的價值觀念、信仰和媒體等會對城市居民的健身需求產生重要影響。不同價值觀念對健身鍛煉存在著不同看法,塑造著個體對健身的態(tài)度和行為,影響著個體對健身的參與。宗教信仰可以激發(fā)個體參與健身的意愿。另外媒體則通過健身和與運動相關的媒體內容,以提供健身知識、激勵和啟發(fā)的形式對居民健身產生影響。
2.城市健身服務的現狀與發(fā)展趨勢
2.1城市健身服務的現狀
當前城市健身服務適應著居民的需求變化,表現出豐富化和多元化。城市地區(qū)擁有豐富的健身場所和設施,居民可以根據喜好和需求去選擇,健身服務供應商不斷增多,除了傳統(tǒng)健身房,還有提供專業(yè)指導和訓練的機構。健身應用程序和虛擬課程的興起,使居民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進行健身活動,促進了居民之間的互動交流,增強了健身動力和歸屬感。個性化服務也逐漸普及,為居民量身定制健身計劃和指導。
2.2城市健身服務的發(fā)展趨勢
城市健身服務將趨向于數字化、個性化、社交化和綜合化。隨著科技發(fā)展,健身服務將更加數字化,居民可通過智能健身設備和程序進行健身,個性化定制將成為主導趨勢,健身平臺將根據用戶個人情況,提供量身定制的健身方案。社交化將成為重要組成部分,共享經濟模式也將興起,通過共享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城市健身服務還將通過與專業(yè)人士合作,為居民提供綜合的健康服務,全面提升居民身心健康水平。
3當前城市居民健身需求與服務匹配之間存在的困境
3.1居民健身需求與服務供給失衡
供給失衡表現為城市居民健身設施不足、經濟不平等、健身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等方面,一些人口密集區(qū)的健身設施過度擁擠,使健身設施的建設和覆蓋率不足,居民難以從事健身活動。經濟不平等使條件較差的居民無法負擔高質量健身設施和服務的費用,加劇了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健康差距。多數健身場所缺乏專業(yè)的教練和指導人員,據統(tǒng)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累計審批公益型社會體育指導員250萬名,每千人配備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僅1.79名,僅有5.28% 的體育鍛煉者接受過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2],有時提供的課程和活動也與居民的實際需求不匹配。健身服務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也存在不足,使一些特定群體無法獲得適合他們的健身服務。
3.2城市健身服務質量不高
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是實現全民健身事業(yè)責任的一項重大舉措[4]。但城市健身服務目前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教練和指導不專業(yè)、缺乏個性化服務、健身課程和活動內容單一等問題。一些健身服務提供者可能缺乏足夠的專業(yè)資質,無法提供有效指導和訓練,從而增加受傷風險并阻礙居民實現健身目標。絕大多數健身場所還是使用通用的訓練計劃,限制了居民健身的進展和成效,健身課程和活動內容也較為單一,缺乏多樣性和創(chuàng)新性。同時,一些健身指導服務也缺乏科學依據和權威性,主要是基于流行趨勢或個人觀點,脫離了科學研究和實踐經驗。另外,多數健身服務只關注身體外貌和塑造,卻忽視了綜合性健康的重要性。
3.3城市健身服務內容不匹配
多層次、多樣化的健身服務內容是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但從我國目前已經建立的城市健身公共服務內容體系來看,仍與群眾的需求缺口存在較大差距[5]。(1)健身服務缺乏多樣化選擇。一些健身場所提供的服務無法滿足居民的需求,這種單一化的服務使居民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健身方式。(2)健身服務有時未對居民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方案。(3)缺乏個性化服務也是一大問題,每個人的健身需求和目標不同,但一些健身服務缺乏針對個體的個性化指導和方案。(4)一些健身服務未能充分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健身觀念和價值觀,忽視了文化和社交因素對居民健身需求的影響,未能提供符合居民文化和社交需求的服務內容。
3.4城市健身服務場所設施不足
《“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建設健全適合全民健身的體育運動場所,加強對城市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2008年頒布的《城市公共設施規(guī)劃規(guī)范》中規(guī)定了城市體育設施規(guī)劃用地指標。到2030年,基本建成市縣鄉(xiāng)三級公共體育設施網絡,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不低于 2.3 m2[5]。另對全國38個城市進行的調查發(fā)現,城市居民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普遍存在服務場所設施不足問題[6]。健身設施的供給不足影響了居民的健身積極性和服務滿意度,加上健身場所面積的不足以及環(huán)境質量的降低,使問題進一步加劇。健身場所存在分布不均衡現象,導致某些區(qū)域的健身設施供給明顯不足,給居民帶來了不便,尤其是對于居住在偏遠地區(qū)或人口稀少的居民而言。此外,我國從1997年開始“全民健身工程”,對城市進行健身器材的安裝工作,迄今有相當部分器材使用年限已經接近器材的設計壽命年限8~10年[7],一些健身場所可能存在設備老舊、維護不當等問題,影響了健身服務的質量和安全性,甚至增加了居民發(fā)生運動傷害的風險。
4城市居民健身需求與服務匹配的優(yōu)化路徑
4.1優(yōu)化城市健身服務供給體系
根據《意見》要求,到 2035 年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全面建立,參照《意見》提出的 29 項改革措施[8],應盡快補齊短板。(1)建立多層次的健身設施和服務和提供多樣化的健身選擇,包括基礎的社區(qū)健身中心和高級的健身俱樂部等,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2)引入智能科技,提升健身服務的供給,使居民可以獲得個性化的健身指導和訓練,隨時隨地進行健身活動。(3)通過相關的培訓課程和認證機制提高健身專業(yè)人員水平,確保他們具備必要的知識、技能和專業(yè)道德,能夠為居民提供專業(yè)的健身指導和服務。(4)加強與社區(qū)組織和機構合作,共同提供健身活動、服務、課程和設施,建立高素質體育服務隊伍,為居民體育健身提供咨詢服務,全面提高居民身體素質,將全民健身真正落到實處[9]。(5)通過提供政策支持和經濟激勵,吸引投資者和開發(fā)商投資建設健身設施。(6)建立標準和管理機制,確保設施質量和運營效果。
4.2調研與分析居民健身服務需求
科學評估是實現體系建設成效的有力保障,為準確了解居民健身需求和優(yōu)化健身服務供給,可采取以下措施。(1)進行定期健身需求調研。通過問卷調查、面訪等方式,獲取反饋和意見,收集和分析與健身相關的數據和統(tǒng)計指標,了解服務的受歡迎程度和效果。(2)考慮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紤]年齡、性別等因素并制定相應的調研方案,結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以獲取更全面的結果。(3)關注長期趨勢和變化。考慮個體、社會、文化等因素對健身需求的影響,預測未來發(fā)展趨勢,充分掌握消費態(tài)勢和產品定位,強化健身器材的科技性和人性化,不斷提高健身器材生產的標準化、規(guī)?;?、集成化和科技化水平。(4)引入科技手段。通過引入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對健身需求和服務進行深入分析,建構高質量服務機制。
4.3建設智能化城市健身服務平臺
為推動全民健身的轉型與升級,國家發(fā)布了《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數據接口規(guī)范》《體育場館信息化管理服務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技術性文件,共同指出運用大數據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慧化能力,助推治理現代化,最終服務全民、覆蓋全民[10]。建設智能化健身服務平臺無疑是順應時代的最佳選擇。(1)提供個性化健身方案。根據用戶的個人情況定制健身計劃,通過健身數據和反饋,智能地調整和優(yōu)化健身方案,實現最佳健身效果。(2)引入豐富多樣的虛擬健身課程。通過在線方式,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參與健身活動,選擇適合的課程內容。平臺也可融合社交互動功能,通過與其他健身者進行互動和分享來增強健身樂趣和動力。(3)同智能健身設備進行集成。通過智能設備實時獲取用戶的健身數據并進行分析和展示,幫助用戶了解自己的健身狀態(tài)和進展。(4)提供豐富的健身知識和資源。通過健身文章、專家講座等呈現形式,獲取最新的健身資訊和科學的健身知識,提升健身的專業(yè)性和可持續(xù)性。(5)支持在線預約和管理功能。用戶可以在線預約課程、場地和私教服務,通過平臺管理功能查看自己的預約信息,提供便捷的預約和管理體驗。
4.4制定城市健身服務政策
截至2021年底,國家層面的全民健身法律法規(guī)體系包括3部法律、7部行政法規(guī)、165件規(guī)范性文件,法律法規(guī)的有效落實既是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前提條件,也是實現公民享受充分健身權利的重要保障。政府可通過以下舉措對服務匹配進行優(yōu)化。(1)健身服務監(jiān)管和質量控制。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guī),加強對健身機構的監(jiān)督和管理,保護居民的權益和確保服務的質量和安全性。(2)加大健身設施的建設和改善力度。政府提供多樣化的健身設備,同時制定健身場所規(guī)劃和布局政策,合理分布健身場所,確保市民能夠方便地享用設施。(3)提供健身服務補貼和減免。政府通過補貼和減免方式為居民減輕經濟負擔,促使更多居民參與。(4)提供健身教育和培訓支持。開展教育或培訓,提升健身服務從業(yè)人員專業(yè)水平。(5)組織和支持健身和推廣活動。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以開放辦賽理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創(chuàng)新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組織方式,打造健身比賽、健身節(jié)等活動,建成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體系[11]。(6)建立健身服務監(jiān)管機制,加強對健身機構和教練的監(jiān)督和管理,保障居民權益。
4.5宣傳與推廣城市健身服務
為提高城市居民健康水平,可采取以下措施。(1)針對不同居民群體的健身需求特點,制定差異化的宣傳策略。(2)通過電視、廣播等渠道進行健身服務與推廣,確保宣傳信息能夠廣泛傳播覆蓋到不同居民群體,提高健身服務的知曉度,同時強調健身服務的價值和效果和積極影響。(3)定期舉辦健身宣傳活動。通過健身主題活動吸引城市居民參與,提供親身體驗和互動機會,增加對健身服務的興趣和認同感。(4)與相關機構和品牌合作,共同推廣健身服務。通過與健身器材供應商、健身俱樂部等建立合作關系,開展聯合宣傳和推廣活動,擴大健身服務的影響力和受眾群體。
參考文獻
[1]壽茂業(yè).全民健身視域下銀川市大眾冰雪運動開展現狀及發(fā)展策略研究[D].寧夏大學,2022.
[2]史小強,戴健.“十四五”時期我國全民健身發(fā)展的形勢要求、現實基礎與目標舉措[J].體育科學,2021,41(04):3-13.
[3]范憲偉.擘畫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專家解讀[N].中國體育報,2022-03-28(01).
[4]肖坤鵬,劉長江.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內涵、基礎與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2(12):59-65.
[5]周岱霖,黃慧明.供需關聯視角下的社區(qū)生活圈服務設施配置研究——以廣州為例[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9,26(12):1-5.
[6]熊祿全,張玲燕,孔慶波.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改革治理的內在需求與路徑導向[J].體育科學,2018,38(04):22-36.
[7]耿亞新,張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設施的高質量發(fā)展可視化研究[J].田徑,2022(07):59-61.
[8]國新辦舉行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發(fā)布會[J].中國產經,2022,287(07):20-29.
[9]孫貴芳.城市社區(qū)體育公共服務質量的影響因素及提升路徑探索——評《城市社區(qū)體育設施規(guī)劃與服務質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4):213.
[10]鄒青海,董宇,盧再水.大數據嵌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治理機理、運作邏輯與靶向路徑[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3,38(12):1-9.
[11]曹可強.上海市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回顧與展望[J].體育科研,2022,43(04):1-7.